第1课民族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昭君。
)
2.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
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二)新授
阅读课文,自学探究 1 .我国个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有何意义?原因何在?
3.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有什么政策及战略?在这项政策的指引下,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哪些新气象?
一)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及分布格局?(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师按启发归纳)
历史传统: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济文化: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
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它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也有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它有助于国家富强,也有助于各民族繁荣。
它有助于各民族巩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大家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情感。
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学生读内容谈理解,教师出示改错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自治,民族自治区不必服从中央领导,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位最高,他们既不干涉其他民族事务,也不需要其他民族帮助)
(4)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情况(5个省级自治区)
(5)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气象:(学生回答)
西藏:废除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成为重要牧区。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为商品粮基地
云南西双版纳: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2、教师归纳指出:
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4)、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引导学生观看本课插图,回答:这些插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
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
4.根据“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
(三)总结多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友好往来
(四)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简单,主要了解中国的民族问题,我采用启发教学法,效果很好。
此文章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
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
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2、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老师多讲。
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
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2、教师应出示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