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宣讲:3.一形多义现象及一义多形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理宣讲:3.一形多义现象及一义多形现象
古筝偏偏喜欢你来自字理房间00:00 03:46
一形多义现象及一义多形现象
一、取食的器具,匕由勺形演变而来旨,从匕、甘,下面的日是甘字的变形(香字下面的日也是如此)。

此字会意为匕中食物味道鲜美。

《诗经》中“我有旨酒”,即我有美酒。

后来将皇上的意思称为旨意,纯属拍马。

匙,从是、匕,是表音,匕表义。

意为汤勺。

钥匙的匙,古时钥匙与现在的形状不同,当是用勺形比拟而来。

卮,上部是匕的颠倒形。

下部为跪坐的人形,跪坐是古人起居中常用的姿势,再加上反扣的匕,像一人饮食的样子。

偏义为饮食的器具,古书中一般指盛酒的器皿。

《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庄老在刘邦面前舞剑,刘邦的一员勇将樊哙担心刘邦的安全,从外面闯了进来。

项羽让人给樊哙上一卮酒,又赐给樊哙一生猪腿,樊哙吃完之后,项羽问他能喝酒吗?樊哙回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樊哙的豪勇可能也是项羽没按原定计划对刘邦下手的原因之一。

栀子花的栀取卮的音。

后,从反扣的匕、从口,像进食的样子。

司,是与后相对称的字。

两字相反,字义既联系又区别。

司是伺候别人吃饭的,后是受用者。

从司的
字:伺,伺候、服侍他人;饲,喂养动物,从食字旁;祠,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祠堂。

司后来指从事某一职业。

古有司寇,是专管扫平盗贼的,司马是掌管兵马的等等。

司马、马徒、司寇等都是官名,后人以此为姓,演变为姓氏。

司南,即指南针,因其专指南方。

正如文天祥的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今天,把仪式主持人称为司仪,管发号施令的叫司令,管开车的叫司机。

后,由受别人伺候的人变为君王、帝王。

《左传》“有穷后羿”,即有穷国的君王叫羿。

成语“皇天后土”的后与皇相当,也持此义。

后来,君王有了王、皇帝等专称,后的称呼转移到“国母”头上,即皇后。

繁体字简化后,前后之后与皇后之后合而为一。

匕,用于匕首这个词,也是取匕之形。

匕首为短刀,因刀尖上翘,形如匕头,故名。

它作为固定的名称流传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

秦始皇为人非常警惕,他人不易接近,更何况是携带武器者了。

荆轲要替燕国太子丹刺杀秦始皇,事先将匕首卷在燕国地图里,以献图的名义才得以接近秦始皇,成语“图穷匕首见”,说的就是这段事,但有人简化为“图穷匕见”是不妥当的。

果如此,地图里裹的就是勺子了。

二、匕为人形比,象两人紧挨着。

成语比肩接踵,指人多,肩膀挨肩膀,脚后跟挨脚后跟。

鳞次栉比,指像鱼鳞一样紧密地排列,像梳子的齿一样紧挨着。

王勃诗“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邻就是近邻。

比较的比是后起义,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自然就有了比较。

比字与从字的区别是,从为两人前后相随,比为两人紧挨。

妣,指女性先人,现多见于墓碑,与考相对。

考为男性先人。

早期的妣,从女、一个匕。

北,左边是匕的反置,与匕相背。

本义即指两人相背,是背的本字。

我国地处北半球,自古时起,一般的建筑都坐北朝南,利于接纳阳光,屏蔽寒风。

因此,建筑的背面大都朝北。

《诗经·豳风》有“塞向(土旁加瑾的右部)户”,意即冬天来临前,将后窗堵上,用粘土将门户周围的缝隙糊上。

向,朝北开的窗户。

久而久之,北成了方位词,即指今天的北方。

另在北下加月(肉)做背部的背。

北在古书上还有一个意思即败北,战斗中失败。

原来,战败者都掉头逃跑,把背部暴露给敌人,完全是放弃抵抗的做法。

因此,把以背示人的状态叫北。

《孙子兵法·军争》有“佯北勿从”,即假装逃跑的敌人,不要去追。

死,其中的匕为人形;歹,是被分解的残骨。

顷,倾的本字。

页,前文已述,为突出头部的人形,匕也为人形。

顷字象一人(匕)向另一人(页)弯腰,意为倾倒。

古汉语里,常见顷刻、俄顷字样,均指极短的时间。

这层意思都是从一顷即倒延伸而来。

从顷的字除倾字外,还有颖、颍等。

在这里,顷表音。

颖,禾本科植物子实上的芒刺,如麦芒。

后来引伸到尖细的东西,如锥尖等。

与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两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就是,在赵国的平原君犯难时,平时不被人看重的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说,大丈夫处世,如锥处囊中,脱颖而出。

也就是说,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自然会露出来。

颍是河南、安徽境内的水名。

化,据《说文解字》,右边的匕是化的本字,亻是后人所加。

匕是一个倒置的人,其字形与字义是如何关联的,尚不很清楚。

可以知道的是,早期化字有如下几种字义:一是身体变形。

如《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即由鲲而变为大鹏鸟。

后世又有梁祝化蝶、道家的羽化登仙等说法。

进化的化似乎还保留此义。

二是教化、感化。

宋代朱熹为诗经作注,认为诗经是圣人“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的,也就是给天下人“洗脑”,以改变原有的杂念。

文化、有伤风化的化即持此义。

三就是变化,包括溶化、融化等。

三、动物的蹄足能,是熊的本字。

其中两个匕相应地由两只脚演变而来。

为什么是两只脚不是四只脚呢?从动物的侧面看上去,一般只看到前后各一只脚。

熊因为力大,因而引伸出能的意思。

能逐渐成能力之能的专字。

另加四点造熊字。

在现代人眼里,熊很憨、笨。

在古代并非这样。

据《史记》,黄帝轩辕曾训练熊、罴、貔、貅、虎作战,打败了炎帝。

黄帝国号就是有熊。

学者认为,这几种猛兽可能就是几个氏族的图腾。

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历代国君以熊为姓。

鹿,整体象形,像一只奔跑的
鹿。

因其奔跑时前后腿双起双落,从侧面也只能看到两脚,所以从两匕。

彘,义为猪,象猪形,而又从矢,矢表音。

至于矢、彘读音的差别,就如同矢、知一样。

两匕象猪蹄。

鸿门宴上,项羽赐给樊哙生彘肩。

彘肩即猪腿。

樊哙用盾牌当砧板,用剑把猪腿切了吃了。

刘邦死后,吕后对她所嫉恨的刘邦的另一夫人戚夫人残酷迫害,砍断其手脚,剜去双眼,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再封她一个绰号“人彘”。

兔,右下角是弯钩加一点,是兔子后脚的形状,与匕有些相似。

左下一撇应是兔的前脚,被精简至此。

大概是因为兔子的前脚短小,不如后脚长大有力。

不少人认为兔字就是免字加一点,甚至有人把这一点附会成兔子的尾巴,兔子尾巴短嘛。

汉字中类似的认识陷阱还有不少,很容易让人坠入其中。

与兔子类似,宽字上面是宀,下部是一只山羊,其脚与兔脚写法一样,繁体中竖弯钩里有一点,简化后被省略。

省略后,许多人都以为下面是见字。

有一“宽”牌产品,只是将将下面的“见”变成繁体,而丢了那一点,堂而皇之地当作产品标志。

这就“宽”得离谱了。

四、匕为雌性符号,一说就是雌性生殖器牝,从牛、匕,指母牛。

后泛指雌性动物。

《尚书》中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前,做舆论宣传工作,指斥纣受到妲己的媚惑,对她言听计从,称之为“牝鸡司晨”,也就是母鸡打鸣叫早。

麀(you),母鹿。

其最下面的匕即雌性符号。

这个字最有趣的
地方就是,同一种字符在同一个字里却有不同的字义:上面的两个匕是鹿脚,下面的一个匕是雌性符号。

鸨,这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

据说,这种鸟只有雌性,只能与其他类的雄鸟交配,故从匕。

因此,旧时把开设妓院的女人比作鸨,称为老鸨或鸨母。

鸨还从十,这个十字本应在鸟字下部,同隼一样,表其昂首挺拔之姿。

土与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可作为部件,它们就往往难以区分了。

土作为组字部件,土(士)大致有以下几种字义:一是土地、泥土;二、士是雄性符号,或雄性生殖器之形;三为人
土字本是土块的象形。

甲骨文中,下部一横象地面,上面是土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说,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也就是说,向乡民要饭,乡民不给饭,却给他地上的土坷垃。

重耳大怒,想揍人。

他的随行人员子犯连忙拦住他,说这是天赐土地的象征,跪拜接受了这块土坷垃,并装在车上。

可见古人将土块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土在农业社会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古人因土筑屋、以土为器、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因此也用土造了大量汉字。

《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的以土为偏旁部首的字就达200多个。

以土作建筑的字有城、墙、壁、堵、垣、
塔、基、堤、坝、墓等;以土描述地形地貌的字有坡、坂、坎、场、坪等;以土为器的字有:坩埚、埙(乐器)、型(铸造用的模子);直接表示土的有尘、埃等;需要用土从事某项活动的有培、墁(用泥抹墙)、垫、埋等;还有表示泥土、
在以上所
列字中,土字的形态一目了然,还有一些从土,但不明显的垂,下部从土,上部象草木发蔫、叶片下垂之形。

按现在垂的字义,仅有其上部就足够了。

下面加土,意为下垂至地,已经到底了,引伸为边、边境。

王粲《咏史》诗“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路垂即路边。

垂也作边疆解,是现行边陲之陲的本字。

邮政的邮,繁体从垂、右阝,本义是在边远地区所设馆舍,用于传递书信等。

因此,邮也与边远之义相关。

因下垂至地,垂又有到、迫近之义。

以前,我们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

垂死即濒临死亡。

后来又改口,“垂而不死”,不通。

杜甫有诗名《垂老别》,垂老
廷中的壬(注,与天干中的壬来源不同),篆体之前,上面从人,下面从土,象人在地上站立的情景,应当是挺的原字,即挺立,音也与挺相同。

除了挺、庭、铤、梃等字从壬外,望、聖(圣的繁体)下部均从壬,表挺立状,后来讹变成王字。

任、妊中的壬是天干里的壬,这可以从读
凷,义为土块,音也同块,是块的本字,
生,
下部从土,上部象草木初生之状。

土地是万物之母,故生字
土,颗粒细密。

堇有细密之意。

谨从言,即出言细密,没有疏漏;勤即干活绵绵不息。

从今天的字形看,勤、谨等字不
读音如姚,尧字读音从此而来。

兀,山高且上面平。

尧的字义当为高而平的土山。

尧帝以此为名,不知与孔丘之丘是否
吐、徒、钍、杜等字从土表音。

徒字详见后
士,本为
雄性生殖器,后引伸为男人。

《诗经》中描写桑间濮上爱情的诗句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这里的士就是勾引怀春女子的男士。

士又引伸为一定地位的男人。

古时按社会地位将人分成若干等,士就是其中之一,高于平民,但低于大夫。

从丬,表音,如状、将等都如此。

从士,表示已成年。

陶渊明有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指青少年时代。

从成年人又引伸出雄伟之义,也用于对男人的美称。

项羽问
吉,《说文解字》解释为“善也”,语焉不详。

后世学者认为从士、口,分别为雄、雌性生殖器。

所谓吉,无非是古典小说里说的“成其好事”。

称洞房花烛夜为“吉”日良辰,近乎本义。

甲骨文中记载占卜结果、表示吉凶的文字,没有现今的吉,相应的
只有贞字。

说明吉是稍后所造的字,甚少是不用此字来表吉毐,从士、毋,读音如矮。

此字很生僻,用于人名,战国时期秦国有嫪毐。

用此字命名,见于文献的,似乎千古仅此一人。

原来这个毐字并不是什么好字。

据《东周列国志》载,当时秦人称“士之无行者”为毐,也就是无良人士。

毐中的士是男性生殖器之形。

毋,是女字加一撇(见关于女的部分),象女子受奸淫状,引伸出“不要、别”的意思,作为否定词。

据史载,嫪毐本是咸阳城中一游民,据说以其阳具雄伟、好淫乱而名声在外。

秦始皇之母、当时的太后,将其假阉割召至宫中,与其私通。

嫪毐一朝得势,异常骄横。

秦始皇听说这事非常嫌恶,发兵处置。

嫪毐事先得知消息,纠集一干人马作乱,被秦始皇处死。

其名如此不堪,又与其人极其相符,可以推断,此名为旁人所起,是外号。

正如前面所举例子,受到膑刑的叫孙膑;脖子上被套以鞅而遭车裂
牡,从牛、士,士与土形相混。

士为雄性生殖器,牡本意为公牛。

后也泛指雄性。

《诗经·匏有苦叶》有“雉鸣求其牡”,是说母野鸡用叫声来招公野鸡。

后来,人们把门锁中可以插入、拔出的锁簧称为门牡。

显然,这是
表公牛的字还有一个:牯。

今皖南有一山,名牯牛降。

一些地方把雄性家畜均称作牯,或者不用其字而用其音来称呼其他家畜。

羖,公羊,读音与牯相同。

秦国名相百里奚,又被人称为“五羖大夫”,因为他
是秦国人用五只公羊从楚国人那里赎来的。

牡、牯字义相同,字音、字形相近(古、士的古字形接近),本来就是同一字,
三、由大、夭这样的人形演变而来,在篆文中还能看出人
走,在篆文中,上部象迈开大步、甩开双臂的人形,下部从止,止是脚丫子。

走本指快跑。

韩非子“守株待兔”的寓言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如果不是疾跑,不可能撞上树桩,把颈子折断。

今有奔走一词。

奔的上部本与走相同,
从走的字,
陡,
去,上部与走一样,也是奔走的人形。

在此表义,指跑开。

下部在篆体中略呈凵形,是一容器的形状,应是筥,为竹编或荆条编的可以盛饭的器具,在此表音。

去在古文中多指离开,如《岳阳楼记》中“去国还乡”,是指离开朝廷而回乡。

達,达的繁体。

从辶、从羍。

其中的“土”就由大讹变而来。

羍从大表音,从羊表义,指羊羔。

羍也在達字中表音。

归根结底,達以大表音。

今简化为达,是符合字理的。

達从
辶表义,指交通便捷,通达四方。

一是引申为到某地,如“欲速则不达”。

又引申为畅通,如四通八达。

比喻思想开明、人际关系好等,如通情达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幸,上部的土,是由夭讹变而来。

下部相当于倒置的夫,或可视为屰,是倒置的人形,表倒、逆。

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天上掉馅饼、平地出喜事,不能算幸。

只有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才算幸。

幸的上部是夭,夭是短命而亡,这是人生之大不幸。

下面再设一个表倒过来、反过来的部件。

合起来则是遇难呈祥。

从幸亏、幸免、庆幸、侥幸等词汇可以看出有免灾除凶、躲开了倒楣事的意思。

后来泛指好事。

运气好叫幸运,有福气叫幸福。

甚至一度成为表述皇帝王行动的常用字,如:帝王到某地叫幸某地;帝王偏爱某人叫宠
四、由其他形状讹
刚说到幸字是一正一倒的两个人形,但是,除了像悻、倖这样从幸表音的字之外,作为组字部件时,一般“幸”是由
是被拘者所带手铐。

这里省略了被拘的人。

圉会意为囚牢,与囹圄之圄同义近音。

也称马圈为圉。

因此,称饲养马的人
本是伸出双手的人形。

執本是一人双手被铐的象形,其本义就是把人抓起来。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入曹,执曹
伯。

”就是晋侯入侵曹国,把曹伯抓了起来。

后来,泛指抓握。

《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宋人柳
之而不是士,在此表音。

从心表义,指心有所念、记忆。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博闻强志”,即听得多,记得牢。

后来指念念不忘做某事叫志,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今天多用于志向、志愿。

记忆是想以前的事,志向是想以后的事,虽大相径庭,也不难理解:人们常说鉴往知来,任何对未来的构想都脱离不了以往。

反思以往正是为了未
都读zhi,读音均来自之。

从寸,表义,指办事要有分寸。

详见后文有关寸的部分。

从寺的字多与志字读音相通或相近。

除前述峙、痔之外,诗字的古音也应与志相同。

《说文解字》,释诗为“志”。

古人说诗言志。

又有种说法:在心为志,言之为诗。

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用读音相同、相近的字来互相解释,如:“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方的玉。

圭也写作珪,加了斜玉旁。

《诗经·大雅·抑之》:“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即白圭上的瑕疵可以磨掉。

但说话要谨慎,不能有毛病。

圭也是天子分封诸侯的信物。

诸侯的爵位不同,其规格、纹饰也有所不同。

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嬉戏,用桐叶裁成圭的形状,对叔虞说:
拿这个封你吧。

这话让史官佚听见了。

史佚就请成王择个日子封叔虞。

成王说,我是跟他开玩笑的。

史佚说:天子无戏言。

天子说的话要写进史书,按礼节来完成。

当时,正值周公为成王平定了唐这个地方的叛乱。

成王就将唐封给了叔虞,后人也称之为唐叔虞。

这是晋国的首位君主。

后世李渊、
闺、桂、卦、挂等字从圭表音。

连娃、哇、洼等也从圭表音,只是读
但是,封不从圭。

封很容易让人联想
到与用圭分封有关。

这纯属巧合。

在金文中,封的左下部的确是土,左上部本是一棵植株的象形。

右部的寸就是手。

封会意为植树时,给树培土,使树立起来。

封建一词中,两字都有树立之义。

分封也取立之义,犹如说立某某为公、为侯。

封因为是给植物四与一形多义现象相对的,还有一义多形现象。

如刚刚说到的表雄性生殖器的本应为士,但在牡中,却是土形。

还有心字有心、竖心旁、恭字底等三种形态。

手有手、扌等。

人有人、亻等。

这些比较容易掌握,不作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