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后强化演练
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中原流行士族制度,士族不仅在经济上实力雄厚,在政治上也有特殊的影响,在中原的汉族士族中,实力最大的家族可能是( )
A.X阳卢氏B.某某王氏
C.平城拓跋氏D.平城元氏
解析:某某位于江南,不属于中原地区,应排除B项;C、D两项都是鲜卑族;故只有A 项正确,这从孝文帝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X阳卢氏家族即可看出。

答案:A
2.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X,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 )
A.中原农耕文明被塞外游牧文明所征服
B.批判游牧民族的野蛮性、扩X性
C.文明冲突是历史的主流
D.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

答案:D
3.北魏政府在某某设置四通市是为了 ( )
A.方便外国商人经商
B.便于某某商业的发展
C.便于出售金饼、银瓮、玛瑙碗等高级工艺品
D.表明某某是个国际性大都市
解析:四通市是北魏政府为大秦和中亚来的商人们经商而设立的,故选A项。

答案:A
4.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
C.战争的不断产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
解析:A、B、C、D四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
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故选B项。

答案:B
5.下列叙述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
A.官僚地主的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D.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均田制下,国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C
6.关于北魏都城某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B.城内有大小市及夜市,是主要商业区
C.“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A项是对某某规模的正确表述;C、D两项是对某某工商业和中外贸易的正确表述。

B项中夜市表述有误,当时还未出现夜市,夜市是唐代后期出现的,故选B项。

答案:B
7.“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饰还是风俗上,诗歌反映的事件实质是( )
A.汉族年轻女子的英姿
B.女子服装的主流变化
C.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影响
D.鲜卑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
解析: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思,“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是典型的鲜卑女子的服饰和风俗,它深刻影响了汉族女子的服饰和风俗,这是民族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学习的结果,故选C项。

答案:C
8.北魏早期的佛像大多带有西域人的特征。

自孝文帝迁都某某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
逐渐呈现出汉化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解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信仰的佛教思想主要来自西域胡僧的传播,孝文帝迁都后,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佛像也出现了汉化特征,故选C项。

答案:C
9.“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B.推行郡县制
C.整顿吏治D.迁都某某
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项。

B项是商鞅的改革;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某某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答案:A
10.据史料称,在北魏都城某某的市场上,贾贩云集,南方的珍奇商品,北方的牲畜皮毛,中亚等地的金银饰物、水晶体、玛瑙杯等高级工艺品和香料、宝石、名马等,都可以买到。

这最能说明( )
A.北魏的居民善于经商
B.统一的中原市场日益发展,国内外贸易繁荣
C.中外客商喜欢到某某经商旅游
D.北魏政府实施重商抑农政策
解析:中国是农业国家,重农抑商是国家的根本政策,百姓也深受此思想影响,故A、C、D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B项是正确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B
11.北魏的孝文帝自幼好学,即位后推行均田制,整顿吏制,迁都某某,革除旧俗,不仅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还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稳固了北魏的统治。

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来看,孝文帝( )
A.信仰佛教
B.推崇儒家思想
C.深感汉族文化的落后
D.为了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绝大部分是模仿中原先进汉族文化的,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推崇儒家思想;从材料中不能看出A项正确;C项的叙述是明显错误的;D项是客观上促进的,而不是孝文帝的主观目的,他的目的是巩固北魏的统治。

答案:B
12.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自北魏以来一直实行到了唐朝中期,其影响极其深远。

然而就均田制的性质而言,是一种(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私有制
C.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
D.封建国家土地集体所有制
解析: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有三种情况:一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农民土地私有制;三是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

以前两种为主导,第三种是国家经过长期战乱后,无主土地和荒地由国家掌握,才能给农民按人口授田,实行均田制。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

——乾隆帝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X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材料二: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

孝文帝迁都某某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

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

答案:(1)看法:第一种是肯定。

理由: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看法:第二种是否定。

理由: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

(2)可取:整顿吏治,打击腐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14.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学习汉族文化,实现封建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要想巩固其统治,要想赢得中原汉族的认同,就面临着一个封建化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材料二:(太和)十一年(487年)春,(孝文帝)诏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

于理未衷,可更详改。


——《魏书·刑罚志》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一个封建化的过程”的根本含义。

为完成这一转变,孝文帝采取了哪些经济、政治措施?
(2)材料二中的规定体现了古代中原地区哪一学派的伦理思想对北魏统治者的影响很大?这一规定有何积极作用?据以上两则材料,指出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的根本目的。

答案:(1)根本含义:由游牧经济向小农经济转变。

措施:颁布均田令,调整户调、田租、课税额并配以约束农民的编户制度。

(2)学派:儒家。

积极作用:使“孝”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有利于家庭伦理关系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思想和政治控制;有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崇高的社会风尚。

根本目的:用汉族文化实现国家的某某久安,巩固鲜卑族政权及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