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
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
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 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 --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

“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

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

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

(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

回答同学的疑问。

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

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

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

(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

(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

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

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

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
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

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

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

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

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句子的办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

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

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

正是“千古兴亡,
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

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

【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诵。

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高潮,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辛弃疾词两首》课文练习
1、注音:
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 孙仲谋( ) 舞榭( ) 巷陌( ) 金戈( ) 元嘉(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佛狸祠( ) 拓跋焘( ) 张浚( ) 王玄谟(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3、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

1)“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4、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2)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3)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 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 巷陌(mò) 屹然(y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gé) 敛财(liǎn)
D、堪脍(kuài) 汜河(sì) 嘉许(jiā) 粗犷(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年雄才大略苍皇哗众取宠
B、愤概谋取利益频繁发号施令
C、南渡神鸦社鼓祭祀矫揉造作
D、理睬惊慌失措合谐鸦雀无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高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

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_____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_____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和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

燕兵②夜娖③银胡轤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

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

③娖:整理。

④银胡轤:银色的箭袋。

⑤金仆姑:箭名。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意思是什么?
(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答案
三、课文阅读
1、zān jì kuài wèn móu xiè mò gē jiā xū huáng kān fó tāo jùn mó
2、风流:英雄业绩。

寻常:平常。

草草:草率。

北顾:北望。

可堪:不忍。

3、
1)“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
2)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
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

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

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这样,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
3)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

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

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

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4)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5)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
1)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作者以两人自比。

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
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2)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听信王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

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

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

“赢得”,换得,落得。

“仓皇”,手忙脚乱。

“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

极写惨败之情状。

3)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

这一年词人已经 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

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四、课堂练习
1、C(“戈”应读gē)
2、C(A项“苍”应为“仓”;B项“概”应为“慨”;D项“合”应为“和”)
3、A(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业绩;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B(A项“目”,名词作动词,看,望。

C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D项“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5、D(A项“羽扇纶巾”代指儒者装束,“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项“金戈铁马”代指戎马生涯;C项“红巾翠袖”代指女子;D项“雪”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

)
6、D(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

)
7、(1)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3)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

五、拓展阅读
1、(1)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
(2)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不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2、(1)对比。

(2)春风可染绿草木,却染不青花白的髭须。

意谓壮年时代已一去不返。

(3)被弃置不用的悲愤牢骚。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设计简洁而又细腻。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

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第二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