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郑丽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郑丽燕
摘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不高,教学效率不太理想。

因此,将数学教具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提
高课堂质量,模拟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学具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
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操作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教
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
数学概念和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具;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
07-200-01
数学教具不一定是十分复杂的,简单的数学教具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变换达到
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性,这样不仅
扩展了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多种心
理因素的优势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深
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的探索能力。

1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思考、探索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使他们从动手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体会
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对学习数学、爱好数学的兴趣。

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上课前,让学生制作了不同长度的小棒;
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
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3根小棒的厘米数,同时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
长短关系;操作结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师生探讨总结,
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活动,论证不
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

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
灵活地掌握了知识,又帮助学生掌握学了学习方法和规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靠老师的“一言堂”,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
同桌、学习小组互相观摩,互相启发,手、脑并用,并逐渐形成一种互相交流的
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养成一个人人动手、个个动脑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主
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做
好课前准备,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或两个锐角),教学中让学生拼成一个已知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用拼成的四边形的图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比较。


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底与它的高的乘积的一半。

纵观整个操作过程,不仅使学生每人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小创造者”,而且品
尝到成功的甘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了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能力。

3利用学具,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利用学具,不仅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一个良
好的从抽象到表象的过程,而且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江泽民
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
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
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仅
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
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利用学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与课堂往
往是两回事,只有将所学知识恰当、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
知识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突破教室的四面墙,突破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把学具操作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

调查测量分四部分进行:(1)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2)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3)
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4)到商店或集市的布匹市场、成衣市场调查
售货员运用米尺量衣服的情况。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
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适当地操
作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创
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梅.浅谈小学数学传统教具的创新应用[J].教育,2016(9):00111.
[2]颜祥.“实用、合理、科学”的教具使用原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具
运用问题[J].都市家教月刊,2012(2):270.
[3]张继革.浅析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