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骨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128第3期Journa l of Hube i Nor m al University (Na t ural Science )No 13,2008
运动对骨量的影响
陈玉群1,于 华2
(1.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清水湖校区高尔夫系,湖南常德 4159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运动对骨量影响,认为运动对骨量影响取决于运动项目、运动量、训练水平、解剖部位、不同年龄阶段运动等因素。

关键词:运动;运动项目;运动量;训练水平;年龄;骨量
中图分类号:G 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714(2008)0320040204
1 骨量及相关概念
骨量与骨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骨的数量或容积,后者是指骨的微结构、骨胶原、骨基质的矿化以及微骨折的发生和修复能力等方面。

目前通常用每平方厘米骨矿物质含量(BMD )指标来反映骨量的多少。

其中峰值骨量(PB M )指矿物质于骨骼成熟期沉积于骨骼中的最大值,大多研究认为在20岁~30岁达到峰值。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丢失、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强度下降,并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

OP 由峰值骨量和年龄增长相关的骨丢失两方面决定的,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方法使发生骨丢失、骨质疏松的骨骼恢复正常的骨量,已经发生骨折的椎体亦很难恢复原状。

国外学者Garn [1]
等人研究指出,一个人的峰值骨量与20年以后骨量高度相关(r =0.93),提示老年期的低骨量也许主要是由于年轻时低峰值骨量造成,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的根本措施是在峰值年龄期尽可能增加较多骨量,并保持较长时间,同时在骨量丢失迅速时期进行体育锻炼,减缓其丢失速率。

2 运动对骨量影响
2.1 运动项目对骨量影响
2.1.1 不同种类运动项目骨量比较 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对骨的刺激作用不同,因此骨量亦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Leht onen [2]
研究认为具有跳跃等爆发力在内的体操运动比单纯的跑步更能促进骨量的增加,尤其是是显著增加股骨颈等下肢骨量。

与此相同,赵杰修[3]研究结果显示:短跑组、武术组、足球组、篮球组具有比对照组较高的骨量值,尤其是短跑组、武术组与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
0.01)。

另外Petterss on [4]发现跳绳组显著性高于足球组的全身骨量、腰椎骨量和桡骨骨量。

综上所
述,一般认为负重运动促进骨形成,强度大、时间短、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有利于刺激骨形成,尤其以力量和冲击性练习对提高骨量最有帮助。

这一结论可用Turner [5]理论“机械刺激对骨形成影响原则认为动力性负荷优于静力性负荷,短时间变化大的负荷有利于触发新骨生成,当长时间暴露于一种力学环境时,则灵敏性下降”来解释。

2.1.2 肌力与骨量 运动对骨量的影响有其项目特点,肌力和骨量呈正相关。

如要求爆发力强的柔道与举重运动员肌力大,骨量高于游泳和长跑运动员。

Sandstr om [6]等研究发现女子冰上曲棍球运动收稿日期——6
作者简介陈玉群(— ),女,湖北襄樊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1:2008010:1981
组股骨颈的骨量与肌腱的最大力矩呈显著正相关,且这种相关性随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国内学者赵杰修[3]等也发现人体非优势侧手臂桡骨中远1/3处骨量与握力有显著相关性。

成年人的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这和肌肉力量的下降平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减少肌肉量和肌力都减退,这可能是造成老年人骨量偏低、骨质疏松的一个原因。

2.2 运动量对骨量影响
运动量可通过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持续的时间来表现,众多学者比较了同类运动项目不同运动量对骨量的影响。

Lanyon[7]认为短期高强度的力量性训练比长期重复低强度力量性训练更有利于刺激骨的矿化,表明人体骨量值与运动强度有一定的正相关。

与此相反,Slemenda[8]等报道10岁~23岁女性花样滑冰者,其训练强度与下肢及骨盆的骨量成负相关。

D rinkwa ter[9]于1984年首次报道长跑运动员低骨量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由此提出只有适宜时间和强度的运动才可能提高峰值骨量。

胜田茂[10]接着于1991年提出运动对骨量影响的“临界强度”概念,认为在临界强度以下训练对骨量有促进作用,超过临界强度的训练无效果或对骨量有抑制作用。

这说明运动量对骨量的提高有一个限度,并不是运动量越大对骨量的提高越有帮助。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愈大,骨骼肌的直接刺激引发骨的间接应力愈大,成骨细胞的活性也就越高。

可能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高,骨组织的微损伤也随之出现,骨量降低,提示制定运动处方的强度负荷应为练习者临界运动强度条件下的适宜于自身个体的较大运动强度。

2.3 运动对人体不同解剖部位骨量影响
不同的体育运动对人体各部位骨量的影响不同,可能与它们对各解剖部位的运动负荷不同有关。

如慢跑和走路对腰椎的作用负荷相当于体重的1.75倍,举重作用于腰椎约为体重的5倍~6倍,跑步作用于胫骨负荷大约是体重6倍,体操着地时反作用力可达体重的10倍~12倍。

C albet[11]等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排球运动员优势手臂骨量显著高于另侧手臂,而在对照组中未发现两侧手臂骨量有差别。

持相同观点的Huddleston[12]对网球运动员研究证实持拍手骨量高于非持拍手。

D rinkwater[13]观察到年轻女花样溜冰运动员骨盆及下肢骨骨量高于对照组,但上肢、脊柱及肋骨骨量无显著差异。

人体骨骼无机盐含量与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压力有关,运动锻炼主要增加用力部位的骨量。

这表明运动提高骨量可能具有部位相关性,说明局部骨骼承受的负荷和局部骨量关系密切。

2.4 不同训练水平运动者骨量比较
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训练年限的不同,导致运动员骨量出现不同的变化。

秦林林[14]等测定显示运动水平高组与中等组比较,各部位骨量差异均有显著性。

邓道善[15]等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骨量的研究指出,男子健将级运动员骨量高于二、三级运动员,女子健将级运动员骨量高于一、二、三级运动员(p<0.05);不同运动专项间的骨量显示了骨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投掷、摔跤等力量型运动项目的运动负荷高于其它项目运动员,因此骨量亦处在较高水平。

2.5 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对骨量影响
根据生长发育的规律将儿童少年年龄划分以下时期:学龄前儿童是7岁~12岁,少年期是13岁~17岁,青年期是女孩从10岁~23岁,男孩从12岁~24岁。

针对骨量的年龄和个体差异,众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文献主要有如下规律:
2.5.1 儿少时期运动对骨量的影响 在儿少时期进行积极体育运动(尤其是抗阻和冲击性运动),可通过调节小梁骨的构造和骨的力学特性,从而提高骨骼力量,使峰值骨量潜力最大化。

B ailey[16]等研究表明近30%的人群峰值骨量出现在青春期,因此儿少时期进行体育运动为尽可能达到最大化峰值骨量提供了可能,保证了潜在的最大正向促进效果。

徐红[17]等研究发现4个月田径训练能使女性儿童大多数部位的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Bass[18]等研究指出,青春期前的体操运动员承重部位骨量高于对照组平均骨量;随着训练持续时间增加,体操组脊柱、腿部、全身骨量增加高于对照组30%~85%,并在退役多年后仍保持较高骨量。

儿童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这一时期骨发育尤为明显,可见在此时期进行适宜的运动促进了骨形成,提高骨量,从而促进骨骼发育。

但是儿少时期进行大强度运动有可能导致运动性月经失调,尤其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月经失调发生率较高,高强度训练推迟了
月经初潮、降低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骨量增加。

2.5.2 青年期运动对骨量的影响 青年期是骨量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认为在此期进行运动对成年骨骼的影响表现为使峰值骨量最大化且保持较长时间。

P BM 差异60%~8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约20%~40%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主要有运动、营养、生活习惯、内分泌等;另外性别、种族、检测部位和骨量测试仪器不同所测峰值骨量均不同。

徐玉明[19]等选取21岁男性作为受试对象,结果发现拳击组上肢骨量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 <0.05)。

金绪忠[20]通过对18岁~22岁男大学生对比实验,揭示系统的健美操运动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较对照组同部位高,并具有显著性。

Haras [21]等对日本女性骨量研究发现:在青年期进行体育运动者成年后可获得较大骨量。

王玉昕[22]为探讨青年时期运动对中老年后女性骨量影响,测定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中老年妇女桡、尺骨骨量,结果运动组桡、尺骨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骨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对照组下降幅度有高于运动组的倾向,结论表明参加体育活动越早,有可能获得越高的峰值骨量。

综上所述,青年期是骨量增加及提高成年期骨峰值关键作用时期,在青年期长期进行运动锻炼可引起骨组织的应变和形变,有利于骨的改造,从而增加骨量,提高P BM,有效预防老年时期骨质疏松发生。

2.5.3 老年时期运动对骨量的影响 老年人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减少骨量丢失,降低骨折的危险性。

人类约从40岁左右开始骨骼逐渐衰老,骨量逐渐下降,在P BM 形成后继续加强运动,对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骨骼的影响在于尽量减少骨量的消失速度,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及骨折均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运动对衰老下降期骨量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特点:运动对延缓骨量丢失的效应高于骨量提高的效应,Gr ove [23]经调查低和高冲击力的不同有氧运动模式对腰椎骨量的影响,发现低和高冲击力运动者腰椎骨量无变化,且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对照组腰椎骨量明显下降,说明运动可预防骨丢失,但对提高腰椎骨量作用不大;在对绝经后女性的预期研究中,显示力量练习对骨影响不大甚至负相关,但对照组腰椎骨量明显下降。

3 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对于中国人体质状况而言,究竟何种运动项目对提高骨量、减少骨丢失、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何种运动量最为适宜?迄今为止,由于不同研究中采用的运动项目、运动量、训练水平、实验方法和仪器等因素各异,众说纷纭还无一致的结论。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结合个体差异等多种实际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追踪进一步系统地探讨得出相关结论,找出具体实施方案服务于众,从而进行科学锻炼提高骨量,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发生。

参考文献:
[1]Garn StanleyM ,Sullivan Ti m othy V ,Decke r Sally ,et al .Conti nuing bone expan si on and increa sing bone loss ove r a
t wo -decade pe ri od in men and wo m en fro m a t ota l co mm unit y samp le[J ].Am erican Journal of Hu man B i ol ogy,1992,(4):57~67.
[2]Lehtonen -Vero m aa M arj o,M ott onen Ti mo,Irjala K e rttu,et al .A 1-yea r p rospective study on t he relati onshi p be 2
t ween physical ac tivity,m arkers of bone me tab olis m ,and bone acquisiti on in peri puberta l girls[J ].The Journal of Clini 2ca l End ocrinol og y &M etabolis m,2000,85(10):3726~3732.
[3]赵杰修,张 林,张承工.运动方式对人体骨峰值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2):163~166.
[4]Pe tte rss on U,Nordstro m P,lfreds on ,H ,e t a l .Effect of high i mpact ac tivity on bone m ass and size in adolescent fe 2
m ale s :a compa ra tive study bet ween t wo different ty pes of s po rts[J ].Calc i fied Tissue Int e rnati onal,2000,67(3):207~214.
[5]T urne r C H .Three rul e s for bone adapti on to m echanica l sti muli[J ].Bone,1998,23:399~407.
[6]Sandstro m P,Jonss on P,Lorentzon R ,e t a l .Bone m i nera l densit y and m usc le strengt h in fe m ale ice hockey p laye rs
[]I f S M ,,5~5[]L y L B f f y 2J .nte rna ti ona l Journal o ports edicine 200021:2428.
7an on E .one l oading -the unc ti ona l deter m i nant o bone architec ture and a ph si ol ogical contribut or t o the preven
tion of osteopor osis[D].Lond on:Roya l College of Physica i ns,1990.
[8]Sl em enda C W,Johnst on C C.H igh intensity ac tivitie s i n young wo m en:site s pec ific bone m ass effects among fema le
fi gure ska ters[J].Bone M ine r,1993,20(2):125~132.
[9]D rink wate r B L,Che snut C H.Bone m ine ra l content of a menorrhoe ic and eumenorrhoe ic a t h l e tes[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 i ne,1984,311:277~281.
[10]张 林.骨质疏松大鼠运动模型的建立与训练效果评定[J].体育科学,1999,(6):72~76.
[11]Ca lbet J A L,Díaz Herre ra P,Rodríguez L P.High bone m ine ral density in m ale elite p rofe ssi onal v o lleyball p laye rs
[J].Ost eoporosis Inte rnationa l,1999,10(6):468~474.
[12]Huddlest on A L,Rock we llD,Kulund D N,et a l.Bone ma ss in life ti m e tennis athlete s[J].T he Journa l of the Ame ri2
can Medical A ss ocia ti on,1980,244:1107~1109.
[13]Drink wa ter B L.We ight-bearing exe rc ise and b one m ass[J].PhysM ed Reh C lin No rth Am,1995,6:567~577.
[14]秦林林.不同运动水平对15-50岁正常人骨密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3):20~24.
[15]邓道善,王启敏.不同项目运动员骨矿含量探测[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2,15(1):91~931
[16]Ba iley D A,McKay H A,M ir wa ld R L,e t al.A six-year l 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 l a tionshi p of physical activit y t o
bone m i neral accrua l in gr owing children:the Un i ve rsity of Sa skachewan Bone M ine ral Accrual Study[J].Jou rna l of Bone and M ine ra l Re search,1999,14(10):1672~1679.
[17]徐 红.运动及控体重对女运动员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1):36~411
[18]B ass S,Pea rce G,B radneyM,et al.Exe rcise bef o re pubertym ay confer re sidual benefits in bone density in adulth ood:
studi e s in ac tive prepubertal and re tired fema le gy mnasts[J].Journa l of Bone andM ine ra l Re s ea rch,1998,13(3):500~507.
[19]徐玉明,周 新.拳击运动员的骨矿成分与形态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79~80.
[20]金绪忠.体育运动对男大学生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21]Ha ra S,Yanagi H,Am agai H,e t a l.Effec t of physical activity duri ng teenage years,based on t ype of s port and dura2
ti on of exerc ise,on b one m i neral densit y of y oung,p remenopausa l Japane se wo m en[J].Calcif Tiss ue,2001,68(1):23~30.
[22]王玉昕,王仁钢,邱燕春.青少年时期体育活动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7):1008
~1008.
[23]Gr ove Ka tiea A,Londeree B en R.Bone density in post menopausal wo men high i m pac t vs l ow i m pact exercis e[J].
M edicine&Sc ience i n Sports&Exe rcise,1992,24(11):1190~1194.
I nfluence of exerc ise on the bone am oun t
CHE N Yu2qun1,Y U Hua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 tion,Hube i Nor m al Unive rsity,Huangshi 435002,China;
2.Depa rt m ent of G olf,Hunan I nterna tional Econom ics University,C hangde 415900,China)
Ab stra ct:B y refe rring t o t he re lated litera ture,s umma rized the effec ts of exerc ise on the bone a mount,reckon tha t it re sts with the kind of s ports,the amount of physi ca l exerti on,the training level of athlete s,anat om ic region and exe rcise i n diffe rent phase of life.
Key wor ds:exercise;the ki nd of sports;t he amount of physica l exe rti on;the training level of athlete s;age;the bone amou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