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
成都市环境保护局
根据《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现予公布2009年成都市环境质量。
一、环境质量概述
2009年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3%。
SO2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浓度明显下降;NO2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浓度略有上升;PM10浓度与上年持平。
空气污染特征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郊区市县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优于城区。
2009年岷江成都段、沱江成都段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城区锦江、沙河水质以Ⅳ类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生化需氧量。
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99.2%。
大部分区(市)县政府所在地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2009年成都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9.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4.1分贝,均为“较好”级,城区功能区噪声的1、4类区夜间超标。
2008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4.7,生态环境质量为良。
由于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生态质量比2007年略有下降。
二、环境空气质量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2.1.1监测概况
成都市为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城区8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为国控点,均经过国家环保部的认证。
监测网点基本均匀地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内,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空气质量的污染特征、总体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成都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及《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开展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和上报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了自动监测控制中心管理制度、子站巡视维护管理制度、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2009年,城区共获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有效日均值监测数据共8425个。
2.1.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2.1.2.1监测项目
成都市环境空气监测开展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2.1.2.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2009年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22~500,其中空气质量级别为优的有41天,良274天,轻微污染38天,轻度9天,中度污染1天,重度污染2天。
全年优良天数315天,其中优的天数较上年增加13天,优良率为86.3%,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上年为87.2%)。
总体上,2009年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2009年城区空气质量状况见图1-1,空气质量状况年际变化见图
1-2。
图1-1 2009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87.4
年度
图1-2 成都市城区空气质量状况年际变化图
空气质量优良率(%)
2.1.3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及变化趋势 2.1.
3.1监测结果
2009年成都市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
准,降尘量年均值低于当年地方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浓度为0.111毫克/立方米,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值浓度范围为0.104~0.117毫克/立方米;日均浓度值各测点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在13.0%~15.9%之间,城区日均浓度超标率为14.6%,最大日均值超标4.09倍。
●二氧化硫(SO2)
城区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038毫克/立方米,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浓度范围为0.029~0.046毫克/立方米;所有测点日均浓度值均未出现超标。
●二氧化氮(NO2)
城区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0.055毫克/立方米,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浓度范围为0.047~0.060毫克/立方米;除人民公园和金泉两河测点外,其余测点日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超标,超标率在0.6%~1.2%之间,城区日平均浓度超标率为0.6%,最大日均值超标0.28倍。
●降尘
城区降尘年均值为10.73吨/平方公里·月,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值范围为9.58~11.76吨/平方公里·月,城区年平均降尘量低于地方标准(对照点+3吨/平方公里·月),差值为1.52吨/平方公里·月。
2.1.
3.2空气污染特征
成都市空气污染特征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城区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的污染负荷首次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次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负荷所占百分比见图
1-3。
图1-3 2009年度城区主要污染物负荷比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氮28.3%
26.0%
2.1.
3.3年际变化
2009年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下降明显,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011毫克/立方米,降幅为22.4%;二氧化氮年均值较上年同期上升了0.003毫克/立方米,升幅为5.8%;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与上年持平;降尘年均值比去年上升了2.72吨/平方公里·月,升幅为28.3%;综合污染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146。
总体上,2009年成都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维持近年来稳定并逐步转好的总趋势。
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比较见图1-4,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
吨/平方公里·月2008
2009
3
数年际变化见图1-5。
图1-4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
2.1.
3.4季节变化规律
2009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污染最重,春季次之;夏季污染最轻,秋季次之;与多年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由于4月受北方强沙尘暴影响,出现的连续两天重度污染,春季污染较以往有所加重;11月遭遇的罕见持续雾霾天气,造成秋季污染较以往明显加重,空气质量与春季相当(见图1-6)。
图1-6 2009年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规律
0.032
0.030
0.037
0.051
0.0570.0560.0500.0560.114
0.1270.0860.1170
0.02
0.040.060.080.10.12冬春夏秋
PM 10
毫克/立方米
0.050.1
0.15
SO 2、NO 2
毫克/立方米SO2
2.1.
3.5空气污染区域分布
我市城区无明显区域性污染,各区域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差异不大。
综合污染指数区域变化见图1-7。
二氧化硫:城北浓度均值相对较高,城中心相对较低; 二氧化氮:城北浓度均值相对较高,城中心相对较低; 可吸入颗粒物:城东南浓度均值相对较高,城中心相对较
低。
图1-7 2009年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区域变化
2.2郊区(市)县环境空气质量
2.2.1监测结果
2009年成都市14个郊区(市)县环境空气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0.013毫克/立方米(蒲江县)~0.050毫克/立方米(彭州市)。
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为0.017(新津县)~0.038(龙泉驿区)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范围为0.048(蒲江县、邛崃市)~0.088(青白江区、双流县)毫克/立方米。
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在0.922(蒲江县)~2.210(青白江区)之间,二圈层6个区(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三圈层县(市)除都江堰市略有上升外,其余7个县(市)均不同程度下降。
2.2.2区域比较
14个郊区(市)县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城区。
环境空气质量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二圈层区(县)呈略有上升,三圈层县(市)呈略有下降。
2009年成都市城区及各郊区(市)县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较见图1-8。
图1-8 2009年城区及郊区(市)县空气综合污染指数 2.3酸雨
2.3.1城区酸雨状况
2.3.1.1监测概况
成都市城区降水监测点位共6个,其中城区5个测点,效区(背景点)1个测点。
除背景点外,测点基本均匀分布于建成区的东西南北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009年,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按照国家及四川省有关酸雨监测的相关要求,开展降水监测工作。
降水监测逢雨必测,分析项目11个:pH值、电导率、硫酸根、硝酸根、铵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及氟离子。
2.3.1.2酸雨状况
(1)降水酸度、酸雨频率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
2009年成都市城区共采雨样243个,总雨量(采样量)1801.1mm。
其中酸雨量(采样量)176.1mm,占总雨量9.8%;降水pH值范围3.87~7.90,降水pH均值为5.12,酸雨pH均值4.14,
酸雨频率4.9%;12个酸雨样本均出现在城东的理工大学测点。
与上年相比较,2009年总采雨量比上年度减少23.4%,降水pH 均值下降0.47,酸雨频率上升了1.4个百分点,酸雨污染较上年加重。
降水测值年际变化曲线见图1-9。
图1-9 城区降水测值年际变化曲线
7.7
8.4
3.5
4.9
5.125.595.14 5.884.16 5.09 4.54 4.140
5101520252006
20072008
2009PH 2
34567
频率(%)
酸雨频率
(2)降水化学组分
降水化学组份分析结果及硫酸根与硝酸根离子比年际变化见表1-1及图1-10。
表1-1 降水化学成分监测结果统计表
降水化学成分 (mg/L)
项目 统计量 硫酸根 硝酸根 氟离子氯离子铵离子钙离子镁离子 钠离子 钾离子样品数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最大值 86.7 22.2
3.94
21.1 4.34 78.2 31.4
8.74
6.60
最小值 10.3 0.190 0.114 0.375 0.320 1.78 0.213 0.192 0.224 平均值
23.9
5.30
0.478
3.60
1.89
9.12
1.87
2.51
1.68
由降水离子分析可知,2009年度降水中阴离子浓度最大的是硫酸根(23.9mg/L),其次为硝酸根(5.30mg/L);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占所有分析的阴离子总当量浓度的54.0%,硫酸根与硝酸根离子当量浓度比为2.91,酸雨呈硫酸型污染,气态硫氧化物和硫酸盐粒子仍然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2.3.2郊区(市)县酸雨状况
14个郊区(市)县全年共获降水样品1323个,其中酸雨样品8个,降水pH测值范围为4.41(青白江区)~7.94(郫县),pH年均值范围为5.60(青白江区)~7.20(温江区)。
青白江区、新津县2个地区出现酸雨,酸雨频率分别为13.3%、2.2%;上年出现酸雨的崇州、蒲江、彭州3个地区未再出现酸雨。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
3.1岷、沱江水系水质状况
3.1.1监测情况
2009年成都市岷、沱江两大水系共设置82个监测断面,其中岷江水系57个,沱江水系25个,所有断面均为每月监测一次,人工采样监测。
监测项目28项。
82个断面中有国控断面2个、
四川省控断面10个。
在8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以Ⅱ、Ⅲ类为主,Ⅰ~Ⅲ水质的断面占总数的74.4%,与去年持平。
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2-1。
3.1.2岷江水质状况
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
岷江(外江)水系主要包括南河(新津)、金马河两大干流及其支流;(内江)水系主要包括府河、江安河、柏条河、走马河四大干流及其支流。
岷江外江水系南河水质优,全流域13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标准;岷江外江水系金马河水质优,全流域17个监测断面有15个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
岷江内江水系江安河流域上游水质良好,下游段水质较差,全流域5个监测断面有4个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岷江水系内江走马河、柏条河水质优;岷江内江水系府河上游水质良好,城区段达到水域功能区划要求,下游为劣Ⅴ类水体,重度污染。
2009在岷江水系监测的57个断面中,水质以Ⅰ~Ⅲ为主,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所占比例为82.5%,较去年增加3.6个百
分点。
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
2-2。
沱江主要由北河、中河、毗河三条上游支流汇合而成,另外包含蒲阳河和驿马河等几条主要河流。
沱江流域毗河上游基本无自然来水,水质差,中、下游由于支流汇入,水质逐渐好转。
北河全年水质优;中河水质为Ⅳ类,为轻度污染;蒲阳河全流域除支流人民渠六支渠水质为Ⅴ类外,其余河段水质优;驿马河上游水质优,下游污染严重。
2009年在沱江水系监测的25个断面中,水质以Ⅱ~Ⅳ类水质为主,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所占比例为56%,较去年减少8个百分点。
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
2-3。
3.1.4岷、沱江水系污染特征
2009年岷江水系水质污染的主要特征为岷江(外江)水系良好,岷江(内江)水系上游段水质良好,达到划定的水域标准,中下游段水质污染较重,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溶解氧。
沱江干流水质良好,支流下游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
总体来看,成都市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河流呈现有机污染特征。
3.1.5岷、沱江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009年岷沱江水系82个监测断面与2008年相比,总体水质保持稳定。
其中Ⅰ类水质断面减少,Ⅱ类水质断面增加,Ⅲ类水质断面减少,Ⅰ~Ⅲ水质断面总体数量无变化,与去年持平;Ⅳ类水质断面增加1个,Ⅴ水质断面持平,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1个。
2009年岷沱江水系水质类别变化比较见图2-4。
2008年
2009年
2009年岷江水系57个监测断面水质与2008年相比,整体水质有所改善。
其中Ⅰ类水质断面减少,Ⅱ类水质断面增加,Ⅲ类水质断面减少,Ⅰ~Ⅲ水质断面共增加2个;Ⅳ类水质断面减
少1个,两年均无Ⅴ类水质断面,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1个, 2009年岷江水系水质类别变化比较见图2-5。
2008
2009
2009年沱江水系25个监测断面水质与2008年相比,整体水质略有下降。
其中Ⅰ类水质断面减少,Ⅱ类水质断面增加,Ⅲ类水质断面减少,Ⅰ~Ⅲ水质断面共减少2个;Ⅳ类水质断面增加2个,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与去年持平, 2009年沱江水系水质类别变化比较见图2-6。
3.2成都市省控以上断面水质状况
3.2.1成都市出入境水质概况
2009年岷江、沱江水系成都段共设置6个省控以上(其中2个为国控)出入境监测断面。
监测结果表明,岷江入境水质优,出境断面未能全部达标。
沱江干流整体水质良好。
岷江水系成都入境断面“都江堰水文站”水质达到划定的
Ⅱ类水域标准。
岷江(内江)成都出境断面“双流县黄龙溪”水质为劣Ⅴ类,未达到划定Ⅲ类水域标准,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劣Ⅴ)、溶解氧(Ⅳ)、生化需氧量(Ⅳ);岷江(外江)成都出境断面“新津岳店子”水质类别为Ⅱ类,优于划定Ⅲ类水域标准。
沱江北河成都入境断面“金堂县201医院”和沱江成都出境断面“金堂县五凤”水质保持稳定,达到划定的Ⅲ类水域标准。
沱江中河成都入境断面“金堂县清江大桥”水质为Ⅳ类,未达到划定Ⅲ类水域标准,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3.2.2成都市出入境水质变化趋势
根据岷江、沱江水系出入境监测断面全年逐月监测数据和年均值分析比较,岷江入境水质好于岷江出境水质,岷江(外江)出境水质好于岷江(内江)出境水质。
沱江北河入境断面水质好于中河入境断面水质,沱江出境好于沱江入境水质。
与上年相比,岷江水系外江出境断面“新津县岳店子”水质上升为Ⅱ类;入境断面“都江堰水文站”水质由Ⅰ类下降为Ⅱ类;内江出境断面“双流县黄龙溪”水质类别劣Ⅴ类,无变化。
沱江北河入境断面“金堂201医院”和出境断面“金堂五凤”水质良好并稳定保持Ⅲ类;沱江中河入境断面“金堂清江大桥”水质类别Ⅳ类,无变化。
2009年岷、沱江水系出入境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年际比较见图2-7。
3.2.3主要出入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均值及变化趋势
岷江水系出入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沱江水系出入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均值略有上升。
岷江出入境断面氨氮均值2008年均比2007年下降,2009
年比2008年除出境断面“新津县岳店子”下降外(下降53.2%),岷江水系外江入境断面“都江堰水文站”和内江出境断面“双流县黄龙溪”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沱江出、入境断面的氨氮,2008年相比2007年下降,2009年比2008年上升。
岷、沱江水系出入境主要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均
值变化趋势见图2-8和图
2-9。
图 2-7 岷江、沱江水系各出入境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年际比较
01
2
3
4
5
6
都江堰水文站黄龙溪岳店子201医院
清江大桥五凤断面名称
水质类别
3.2.4其它省控断面水质情况
除出入境断面外,成都市境内的省控断面还有岷江入都江堰境断面“界牌”、城区锦江及沙河汇合后控制断面“永安大桥”、江安河入府河前控制断面“二江寺”、南河(新津县)入金马河前控制断面“老南河大桥”、沱江控制断面“三皇庙”、毗河控制断面“工农大桥”。
2009年岷江入都江堰境断面界牌全年水质优,水质类别为Ⅰ类;城区锦江及沙河汇合后控制断面永安大桥全年均值达到划定Ⅳ类水域功能区水质要求;江安河入府河前控制断面“二江寺”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南河(新津县)入金马河前控制断面老南河大桥水质良好,全年均值达到划定的Ⅲ类水质标准;沱江干流控制断面三皇庙水质为Ⅳ类,未达到划定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毗河控制断面工农大桥丰水期水质良好,平水期和枯水期水质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3.3城区锦江及沙河水质状况
3.3.1城区水域功能区达标状况
南河百花大桥、沙河杆塔厂和府河大安街断面为成都市城区水域功能区考核监测(即“城考”监测)断面,分别设置在流经市区的府河、南河、沙河上。
其水域功能分别为南河百花大桥景观用水、沙河杆塔厂工业用水、府河大安街景观用水。
200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成都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均为Ⅳ类,达到相应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
3.3.2城区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2009年流经市区的府河在城区入境断面“罗家村”水质达到划定Ⅲ类水域标准。
锦江(府河与南河汇合后称锦江)与沙河汇合后控制断面“永安大桥”水质为Ⅳ类,达到划定水质标准。
城区13条中小河流监测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5项指标,13条河流水质均为Ⅴ类。
3.4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3.4.1成都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
2009年成都市城区饮用水源为自来水六厂、水五厂。
全年监测结果表明,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99.2%。
其中水六厂监测项目(含全分析特定项目)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水五厂部分监测项目超标,达标率为95.45%,超标项目为氨氮。
与上年比较,成都市城区饮用水源水质稳定,水质达标率提高1.5个百分点。
2007~2009年成都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变化趋势如下图:
96.50%
97.00%
97.50%
98.00%
98.50%
99.00%
99.50%
2007年2008年2009年
达标率图4-1 2007~2009年成都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3.4.2郊区(市)县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
2009年成都市郊区市县共监测14个区(市)县的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郊区市县的龙泉驿区长松宝狮、彭州西河水库(滚水坝)3个监测点水质阶段性达标,超标率在50(龙泉驿区长松宝狮)~100%(彭州西河水库)之间。
其余1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全年达标。
2009年龙泉驿区长松宝狮(龙泉驿区为备用饮用水源地,主水源地为东风渠水二厂)全年6个月水质超标,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
龙泉驿区长松宝狮饮用水源地全年水质达标率为50%。
2009年彭州西河水库饮用水源地由于水库维修,部分月份从上游湔江滚水坝水源地取水。
全年西河水库取水9个月,全部超标,超标因子为总氮;湔江滚水坝取水3个月,1个月超标,超标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西河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0;湔江滚水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66.7%。
(备注:滚水坝水源地的总氮仍然超标,因是河流型水源地,总氮不参与评价)。
四、声环境质量
4.1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2009年成都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路段总长度405.7公里,监测点位282个,平均等效声级为69.6分贝,比2008年上升0.6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全市14个郊区(市)县的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65.0分贝,均处于 “较好”水平。
与上年比较,龙泉驿区等7个郊区(市)县测值下降,下降幅度在0.1~2.2分贝之间;彭州市等7个郊区(市)县上升,上升幅度在0.1~2.3分贝之间。
成都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见图3-1。
2009年城区污染较重的道路为三环路、解放路、成龙大道、机场路;三环路西一段为全城区的最高值,平均等效声级为75.6分贝。
本年度全市超过70dB(A)以上的路段为132.1公里,比2008年增加了23.9公里。
全城区“中度污染”以上路段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14.13%。
见图3-2。
图3-2 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分布图
4.2区域声环境质量
2009年成都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总面积为248.7平方公里,监测点位307个,平均等效声级为54.1分贝,与2008年持平。
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2009年全市14个郊区(市)县的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
值为52.8分贝,比2008年降低0.3分贝,处于“较好”水平。
与上年比较,龙泉驿区、新津县、都江堰、彭州市、崇州市、新都区、郫县、大邑县、金堂县9个郊区(市)县等效声级下降,下降幅度在0.2~1.5分贝之间;双流县、青白江区、温江区、邛崃市4个郊区(市)县等效声级上升,上升幅度在0.1~0.9分贝之间;蒲江县等效声级维持不变。
成都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见图3-3。
2009年全城区处于“好”~“较好”水平的区域占总监测面积的63.68%;处于“重度污染”水平的仅占总监测面积的0.16%。
2009年成都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分布状况见图3-4。
0.16%
图3-4 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分布图
4.3功能区声环境质量
2009年成都市城区功能区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0.3分贝、夜间为52.5分贝,较上年昼间上升了1.7分贝,夜间下降了1.0分贝,总体与上年持平。
其中1~4类区昼间和2类区、3类区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1类区、4类区夜间分别超标1.7和9.7分贝; 4类区昼间和夜间及2类区夜间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见图3-5、图3-6。
全市郊区(市)县中,仅1个设0类区,昼间达标,夜间超标;8个设1类区,昼、夜均为7个郊区(市)县达标;14个设2类区,昼、夜均达标;11个设3类区,昼、夜均达标;14个设4类区,昼间均达标,夜间13个达标。
分贝
1类
2类
3类
4类
全城区区类别
图3-5 城区功能区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年际比较
分贝
1类
2类3类4类全城区功能区类别
图3-6 城区功能区噪声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年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