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地理总复习练习(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安一中2016届高考总复习地理练习卷(一)
自然灾害与防治
1.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8分)
(1)说出滨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4分)
(2)简析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
2.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7分)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4分)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3分)
3。
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
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10分)
4。
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8分)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4分)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4分)
5.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图为“中国泥石流、滑坡易发程度分区图”。
描述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基本特点。
(3分)
6.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
下图是我国南,北方多年平均雷电日数的月份分配圈.读图,回答问题。
(8 分)
(1)说明我国南,北方雷电日数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 5 分)
(2)简述雷电灾害的防治措施.(3分)
“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并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
国际社会把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入侵、传统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列为当今全球四大环境问题。
材料二1979年,美国白蛾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所到之处枝枯叶落,如同经历一场“无烟的火灾"。
2008年,它从西北方向进入临沂市,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繁殖,并且在临沂10。
5万公顷的林地、农场上繁衍生息,肆无忌惮地啃食着绿色植物。
(1)美国白蛾为什么会在我国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形成如此大的危害? (2分)
(2)如何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4分)
8.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6分)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9分)
9。
2013年1月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被网友戏称为十里“霾”伏,自强不“吸”,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两者的差异在于雾的相对湿度比霾大,霾的固体悬浮物较雾多。
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3年1月14日20时至1月15日20时全国霾和雾天气预报.
材料二:下表为上海在2013年1月12日至17日间气温、风向、风力和天气状况的变化情况。
2013年1月部分日期的天气状况
(1)根据材料一,比较图示时间
段内雾和霾在我国空间分布上
的相同处。
(4分)
(2)上海在1月15日灰霾天气后,经历了什么天气过程?判断依据是什么?(6分)
(3)该天气过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4)冬季的逆温现象会加剧大气污染,造成灰霾持续不退,其原因是什么?(4分)
10.下图示意我国汉江流域1951~
2012年年均暴雨量分布(单位:mm)。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汉江流域年均暴雨量分布特
征,并指出暴雨可能引发的主要地质
灾害类型。
(7分)
(2)分析武汉市暴雨易成灾的主要原因。
(8分)
南安一中高考总复习地理练习卷(一)
自然灾害与防治参考答案
1。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1分)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1分)6月—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1分)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1分)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环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
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答四点即可,4分)
【解析】从图中观察出:河流水位在6月至9月高于湖泊水位,易发生洪涝灾害。
其自然原因主要有: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地势(滨湖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位高低(湖水和河水此时都处一年中的于高水位)等方面入手即可。
根据所学知识,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和预报、种植耐涝农作物、开展灾害教宣传育,提高民众减灾防灾意识、退田还湖,提高湖泊的调蓄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等2。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4分)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3分)
【解析】(1)本题考查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
冷冻灾害会使农林牧副业遭受损失,主要表现为农业减产,牲畜死亡,农业基础设施的损毁。
灾害集中发生于南岭以北,可见地形因素影响严重,主要为地形的阻挡和地势较高.
(2)本题考查气象灾害的防治。
对于气象灾害的防治主要侧重于天气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的宣传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3。
答案1:海啸灾害.(2分)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
(2分)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6分)
答案2:风暴潮(台风)灾害.(2分)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
(2分)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6分)
【解析】根据图中珊瑚礁碎屑物质的分布在沿海地区,高出平均高潮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礁带到沿海较高地区,所以具备这种影响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
4.(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纬度位置;地形(4分)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
(4分)
5.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2分)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1分)
6。
(1)南方出现雷电的月份和日数均较北方多且春季表现尤为明显;(3分)
原因:南方比北方气温高,高温期长,对流旺盛;湿度大,雨季长。
(2分)
(2)加强民众防雷教育,提升防雷意识和能;贯彻防雷政策法规;加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
完善防雷设施建设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3分)
【解析】(1)读图,根据图例分析,南方出现雷电的月份和日数均较北方多,春季差异表现尤为明显.根据材料,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
南方比北方气温高,高温期长,所以对流旺盛,湿度大,雨季长。
所以南方雷电月份和日数均高于北方。
(2)防治雷电灾害,主要是加强民众防雷教育,提升防雷意识和能力,贯彻防雷政策法规.加强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完善防雷设施建设等。
7。
(1)美国白蛾的繁殖能力强;我国缺少美国白蛾的天敌。
(2分)
(2)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立法,强化国家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管理
防和控制研究;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民防范意识等。
(取4个点,4分)
8.(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3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3分)。
(2)次生灾害:A地:风暴潮(2分);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3分)。
工程措施:护坡固坡、植树种草.(4分)
(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
9。
(1)相同点: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分布(4分);(2)冷锋过境(2分);判断依据是:气温下降(2分),刮偏北风,且风力增强(2分);
(3)反气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运动使冷空气扩散南下(2分)。
(4)逆温时,近地面大气的气温分布特点是下部低、上部高(2分),因此大气下部密度比上部大,不易发生对流运动(2分)。
【解析】(1)根据左图分析,霾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右图雾主要在东部季风区,因此,雾和霾共同分布区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2)根据材料二,1月15日后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出现阴天,可能经历冷锋天气;冷锋过境时,因温差大产生气压差,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了风,因受冷气团影响气温下降。
(3)冷气团源地在蒙古—西伯利亚,受此高压影响,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流所流经地区。
(4)正常情况下,近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高空温度低,空气下沉,产生对流运动,大气扩散快,但逆温产生时,近地面温度低,
高空温度高,空气运动平稳,污染物不易扩散,产生灰霾天气. 10.(1)分布特征:东部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从南向北递减.(3分)(答“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得2分)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4分,答对两点得满分)(2)暴雨量大,地处平原,排水不畅;城市建筑面积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差.(8分,答对4点得满分)
【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等值线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东部等暴雨量线数值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从南向北递减。
也可以说成“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汉江位于秦岭山地南面,山区在暴雨多发季节,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2)根据图中数值判断,武汉市暴雨量大,且地处平原,排水不畅,容易积水成灾。
城市建筑面积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差。
所以暴雨易形成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