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伍积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伍积明 2012-2-7
一段时间来,学习了国际秩序与大国关系、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战略、美国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等等相关书籍与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通过十几年来与国外大公司的合作及竞争,也深切的感觉到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一、全球经济时代,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一个国家的强大,说到底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强大。
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在世界活动中就有较大的发言权。
发展生产力才是硬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明白这个真理,但是在寻找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途径上却摔过大跟斗,就是直到今天也仍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
看来,知和行的统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跨国公司和网络技术使得经济全球化,经济发达和强大的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总是要在别的国家夺得资源,甚至不惜动用战争去掠夺。
他们为了发展自己,控制别人,因此,发展生产力就不仅仅是企业份内的事,更是一国政府的事。
发展生产力不仅仅需要市场经济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更需要国家政府干预和计划控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
这样一来,国家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了。
1.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市场进行自动调节的自由放任,到在市场调节基础上逐渐加强国家干预的过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的思潮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而在这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则是自由竞争的天下,是遵循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鼻祖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行事的。
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代表,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经济自由。
他认为人是理性的,是专为自己打算的,是受自我利益驱使的,如果任凭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利益,也就是促进了社会利益。
政府不应干预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欲望,而应当遵循一种自由放任政策。
他竭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干预本身就是坏事”,主张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认为市场机制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供求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正是这样,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没有宏观经济学,只有微观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但这种“看不见的手”使资本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很快就受到了挑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私人竞争很快被私人垄断、股份公司、跨国公司所代替,竞争无序化导致了不断出现的危机。
1929年的大危机,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理论和思潮也就应运而生。
1936年发表他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并提出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主张,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国家直接进行投资、增加公共开支、政府采购、对资本家实行补贴、降低利率、压低实际工资以刺激私人投资,主张赤字财政、通货膨胀,还主张扩大消费、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实行对外扩张等。
他的这种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二战后成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之后,还出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用来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
许多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也都是国家干预的著名人物,如法国总统戴高乐、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克林顿、法国总统密特朗等,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政策。
这样就形成
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的思潮,这种思潮方兴未艾。
在美国,被称之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就是坚决用“行动主义”代替“放任自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克林顿在其总统经济报告中说:“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
为此,克林顿的“行动主义”,使政府部门介入经济活动,如首次在白宫成立了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并行的国家经济委员会,统筹和协调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推行。
在克林顿所制订的国内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都贯穿着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有它科学认识的一面,是对于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新的和深入的认识,具有普遍意义。
2. 在国家干预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先后实行了国家经济计划,如法国、日本、荷兰、英国、比利时、瑞典、挪威、意大利及联邦德国等国家。
其中以法国和日本为最典型,制定计划最早,还逐渐发展起比较完备的计划经济理论,形成了被称作“第三道路”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行的管理方式。
如法国,1945年在戴高乐的创意下,提出了战后第一个国家经济计划《关于现代化与装备计划》,标志着经济计划化的开始。
戴高乐认为,经济计划“关系全局,规定目标,安排轻重缓急的次序”;“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计划是杠杆,能把我们的企业界推动起来,能迫使他们实现高产,引导各企业联合起来,带领他们参加国外竞争”。
自此以后,法国共制订了九个全国性经济计划,并把全国计划和局部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互相结合,一直到现在。
法国的经济计划对于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对发展农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又如日本,在二战后,经济经过初期整顿和恢复后,开始制订和执行具有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1951-1955年,先后制订了部门经济发展计划,如《钢铁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汽车合理化三年计划》、《煤炭合理化三年计划》、《电源开发五年计划》等。
自1956年开始又制订了全国性计划,如《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最为著名。
该计划是池田内阁根据经济学家、经济高速增长派代表人物下村治的理论编制的。
该计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结合日本经济发展实际制订的,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仅用了 6 年的时间即完成计划的基本目标,该计划对日本实现现代化起了重大的作用。
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首先,计划是指导性的而非指令性。
国家制订的计划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预测,重在制订宏观目标,它对于企业没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即使对于国家公共事业也不强求其必须按计划行事。
经济计划是预测,是引导手段,使经济按协调发展的要求,满足国家的整体需要。
计划的指导性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金融、税收、价格等手段,诱导企业按计划办事。
其次,计划是协商性的。
法国和日本等国都有制订计划的专门机构,参加者以政府官员、企业主代表、工会代表为主,进行充分的协商,这种民主性和群众性,保证了经济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经济立法是国家干预的另一种手段和方式。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定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准则,使企业活动规范化和有序化,使企业按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
比如,日本现行法规大约有11000多件,其中大部分是经济法规。
如为建
立工业标准化体系,1949年制订了《工业标准化法》。
为推动老企业的改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1952年制订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
此外,如《加工机械试验研究补助金制度》、《新技术开发贷款制度》、《中小企业现代化技术开发制度》、《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法》等等,对日本工业的现代化起了巨大作用。
日本的经济法规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目标,目标一旦达到,该法律就宣布无效,再以新的经济立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又如,美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多通过经济立法进行。
大致分为五类:(1)为整个经济制订的法律,如充分就业法、税法等;(2)为某些具体行业制订的法律和条例,如银行法、能源法和各种工业标准条例;(3)处理企业与企业间关系的法律,如反托拉斯法;(4)处理雇主和雇员之间关系的法律,如劳资关系法、最低工资法等;(5)保障社会利益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消费者安全法等。
通过上述法律和条例,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发展创造条件,或对企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
4. 经济政策比经济立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经济干预的机能更强。
经济政策主要用于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更多地使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包括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和关税政策等等。
如日本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解决自有资金不足问题,不断降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
为了发展新的工业部门,政府规定了更低利率,甚至采用免除利息的措施。
如电力、电子、石油等工业,其贷款利率比其它工业的要低得多。
其次,对工业实行减免税政策。
对企业的减免税措施多样,如缩短主要产业设备折旧期限,对出口贸易损失预备款采取免税措施,对继承财产缓征税款等。
又如美国,通过税收政策和联邦储备银行的金融信贷政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如增减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紧缩和放松银根,直接影响投资、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速度。
美国州和地方都有征税的权力,因而他们就可以采用降低税率的办法吸引工商企业到本地区投资,以发展本地区经济和扩大就业,还可以通过提高和降低利率的方法改变本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和投资方向。
5. 总统的年度经济报告或咨文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
如美国对经济的干预就是以总统的年度经济报告或咨文来进行的。
总统每年都要向国会提出经济报告或预算咨文,有时还要作一些特别的咨文。
这些报告和咨文,一般都对以后一年或数年中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做出安排,国家以此引导和控制重要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对税收和财政作出安排,保证国家财政用于合理的支出,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
6. 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同样也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
如美国为了实现其目标,在各种干预手段中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政府可以把巨大的财政力量投向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部门和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
此外,政府通过采购影响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方向。
联邦政府的采购费用大部分用于国防工业和尖端工业,大大促进了国防工业、航天工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电子、化工、橡胶、冶金等行业的发展,刺激企业的投资和生产。
7. 国家控制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对经济实行有效调控。
货币金融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国家对金融机构的集中控制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必须建立和控制中央银行。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属于国家银行,只有美国联系储备银行较特殊,既非国家出资,亦非私营,
而是由参加储备系统的银行认股。
但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组织形式不同,构成成分有差异,但都是置于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之下,其领导人由国家任命,制订或参与制订货币金融政策,成为国家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并以中央银行为首形成统一管理的要求。
这样,国家就可以把货币金融调控手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调控的效力,通过它制订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以及管理外汇和国际金融业务,成为调节整个国家经济的中心环节。
另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还有,如国家向社会提供经济报告、发布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国家及时调整外贸政策、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提高本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如此等等。
二、GDP持续快速提升,强者更强
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种种干预,使得国家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提升。
如1970年各国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美国1,0255亿美元、日本2068亿美元、西德2037亿美元、法国1470亿美元、英国1236亿美元、意大利1077亿美元、加拿大851亿美元、澳大利亚429亿美元、墨西哥396亿美元、西班牙390亿美元、瑞典357亿美元、荷兰351亿美元、中国272亿美元。
1980年各国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美国2,7956亿美元、日本1,0279亿美元、西德8261亿美元、法国6824亿美元、英国5367亿美元、意大利4546亿美元、中国3015亿美元、加拿大2689亿美元、西班牙2218亿美元、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各国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美国5,8033亿美元、日本3,0522亿美元、德国1,5470亿美元、法国1,2198亿美元、意大利1,1045亿美元、英国9946亿美元、加拿大5827亿美元、西班牙5115亿美元、巴西4650亿美元、中国3878亿美元。
1995年各国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美国7,4005亿美元、日本5,2929亿美元、德国2,4166亿美元、法国1,5257亿美元、英国1,1032亿美元、意大利1,0661亿美元、中国7006亿美元、巴西6756亿美元、加拿大5760亿美元、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各国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美国9,8247亿美元、日本4,7661亿美元、德国1,8752亿美元、英国1,4409亿美元、法国1,3133亿美元中国1,0808亿美元、意大利1,0776亿美元、加拿大7242亿美元、巴西5998亿美元、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2年各国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美国10,3831亿美元、日本3,9934亿美元、德国1,9841亿美元、英国1,5636亿美元、法国1,4313亿美元、中国1,2371亿美元、意大利1,1843亿美元、加拿大7167亿美元、西班牙6531亿美元、墨西哥6304亿美元。
2002年度国家或地区人均GDP排行(单位:美元): 1--卢森堡47926 、2--日本37862、3--挪威35690、4--美国35583 、5--瑞士35175 、6--丹麦29593 、7--英国29231、8--德国29135、9--爱尔兰29048 、10-法国27890、11-冰岛26537、12-新加坡25917、13-荷兰25176 、 14-芬兰25032、15-加拿大25013 、16-中国香港25001、17-意大利24784、18-奥地利24652、19-瑞典24532、 20-比利时23333 、21-以色列18693、22-澳大利亚18687、23-西班牙
18536 、24-塞浦路斯15191 、25-新西兰13026 、26-中国台湾12885、27-希腊12454 、28-葡萄牙11464 、29-斯洛文尼亚11176、30-马耳他10120、31-韩国9443 。
墨西哥6189美元、土耳其2885美元、俄罗斯2364美元、中国911美元、印度507美元。
2005年各国GDP总值排名(百万美元),世界银行2006年1月发布:美国14,486,624 、日本 4,663,823 、德国 2,730,109、英国 2,227,551、中国2,054,880 、法国1,972,724 、意大利 1,709,668 、加拿大 1,034,532 、西班牙 1,019,024、印度 719,819 、韩国 714,219、墨西哥 692,961、俄国671,815、澳洲 612,800、巴西 587,784、荷兰 581,318 、瑞士 366,986 、比利时 350,326、瑞典 348,137、土耳其 332,546、台湾 323,410。
通过上述这些数字不难看出,今天世界上各国的经济差异巨大。
2003年,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7国,GDP共28825031百万美元,总共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的65%,而美国占全世界GDP 的32.66%;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仅为35%;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人口占世界的52%,GDP仅占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占世界人口的11%,GDP仅占1%。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GDP虽然也在快速增长,2005年在世界排名中已列第五位,但GDP总量也只有美国的14.2%,全世界GDP的4.64%(而人口占全世界的24%),日本的44.1%,人均GDP只有美国的3.4%,日本的4.4%。
因此,持续快速地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总量,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经济市场也是世界的市场之一,中国的经济也已经纳入了全球经济,我们不但要发展国内市场,而且要开拓国际市场。
因此,我们的市场竞争,不但在国外,而且在国内,都形成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局面。
这样,我们就必须学习他们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在竞争中才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尽快地站在相同的竞争平台上。
社会化大生产既要市场调节,又要政府干预。
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调节的基本机制,因为生产是以消费为前提的,而市场集中反映社会的供求关系,因此市场应是社会化大生产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它既有微观效益,又具有宏观效益。
但市场的宏观效益是以微观效益为基础的,即它是以参加市场竞争的每个企业的微观调节达到的,因此市场调节也就有不足之处,它不是一种宏观视野下的宏观调节。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做为社会代表的国家,就必然地要承担起这种责任,进行“二次宏观调节”。
这种宏观调节当然主要还是以利益驱动为原则、以经济杠杆为手段进行的,使“二次宏观调节”与市场的宏观调节相协调。
这种宏观调节是软性的,而不是硬性的;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如法国,在制订经济计划时特别重视协商,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而在制订和执行计划时,又有一套非常完备的机构,包括协商机构、规划机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和审议机构,以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
再如日本,曾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某些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制订专项计划,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总之,经济运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企业是自行积累和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市场竞争是其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每个独立活动的企业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涉及到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全局发
展的经济活动常常被冷落。
每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受视野、信息来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也常常不能以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个别企业甚至会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国家和整体的利益,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就不可避免。
国家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它既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又会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