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澳两国的税务风险管理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澳两国的税务风险管理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
前不久,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际货币基⾦组织举办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讨会上,来⾃美国和澳⼤利亚两国税务局的专家就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实践做了介绍。
结合中国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践来看,这两个国家的以下做法很值得借鉴。
第⼀,建⽴全国统⼀的⼤企业信息系统
美澳两国税务局都建⽴了全国统⼀的⼤企业信息系统,从⽽确保⼤企业风险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开展。
借助这⼀系统,⼤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员可以随时查询企业的涉税数据,全⾯了解企业的情况,并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持续管理。
同时,在这⼀信息系统中,还有统⼀的筛查软件(过滤器),⼤企业税收管理部门通过定期对全国⼤企业税务风险进⾏筛查,确定需要进⾏风险应对的企业名单和税务风险点。
此外,借助专门的案件管理系统,⼤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总部还可以向各地的⼤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分发风险任务,并实时监控各地案件进展情况,包括风险任务下发的时间、接受任务的管理员、已应对的⼯作时间、应对结果等。
第⼆,制定清晰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
美澳两国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分别是以下六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排序,分析不遵从⾏为产⽣的根源,制定应对⽅案、计划和实施应对策略,测算不同应对策略预计的⼯作量及需要的⼈员数量,绩效评估和遵从结果评价。
值得⼀提的是,由于风险评估与排序决定着需要对哪些企业的哪些风险进⾏应对,进⽽决定了税务机关的⼯作⽅向和重点。
因此,在上述六个⼯作环节中,美澳两国均⾼度重视⼤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与排序⼯作。
为此,美澳两国分别在总部设置战略遵从委员会、风险与情报委员会,专门负责上述⼯作。
这两个专门机构均由10⼈左右的⾼级业务主管或专家组成。
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审议来⾃⼀线审计⼈员提交的可能存在于某⼀类纳税⼈的风险点,⼀旦识别出重要的税务风险,上述专门机构将指定专门团队做风险评估与排序,并据此制定下⼀步的风险应对策略。
第三,注重税企合作
在美澳两国,尽管申报后审计仍然是风险应对的重要⽅法,但更多合作性、事前性的⽅法被越来越多地引⼊风险应对策略中。
如在澳⼤利亚税务局开发的“蝴蝶结领带”风险应对模型中,就有很多税企合作的内容。
其中,在风险防范阶段,税务部门会向企业发送电⼦提醒邮件,同时采取在媒体公布税务局年度遵从管理计划,通过⾏业协会通告税务局观点,⿎励纳税⼈主动前来披露和沟通等措施。
美国税务局则认为,增加透明度是⼤企业税收管理最重要的战略,因此要求⼤企业报税前要尽可能多地披露关联交易、财税差异等信息,以减少税企间“捉迷藏”⾏为。
在⼤企业进⾏纳税申报前,美国国家税务局还会提供针对企业具体问题的个别裁定、预约定价协议、确定性沟通等服务,同时向企业发送提醒函,对涉及整个⾏业的特定问题进⾏集中决议,并向企业公布等。
第四,注重各领域⼈才作⽤的发挥。
⼤企业税收管理涉及经济、税收、会计、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等多⽅⾯内容,客观上要求管理⼈员具有多维度的知识和技能背景。
在美澳两国的⼤企业税收管理团队中,除税收审计⼈员外,还有数百⼈的经济师、⾦融产品专家、电脑稽核⼈员、数据分析师、信息技术员等专业⼈才。
灵活的项⽬制管理是⼤企业税收管理经常采⽤的⼯作⽅式,不同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员可根据⼯作需要加以组合,发挥各⾃所长、有效开展⼯作。
如⾦融产品专家对⼀线审计⼈员提出的潜在风险进⼀步识别,确认风险的表现形式,数据分析师、信息技术⼈员则在此基础上开展涉税⼈群和税额的量化测算。
电脑稽核⼈员了解ERP系统,能够对系统的可靠性加以稽核,这是审计⼈员进场开展税务审计的前提。
经济师则在⾏业分析、转让定价等⼯作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撑作⽤。
此外,美澳两国的其他经验也很值得借鉴,如制定全国统⼀的⼤企业标准、建⽴⾼度集中的⼤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对⾼风险⼤企业进⾏重点关注等。
诚然,由于我国与美澳两国在各⽅⾯的差异较⼤,借鉴这些经验的过程中要⾼度重视“⽔⼟不服”的问题,最终让这些国际经验真正服务于我国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