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私立图书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私立图书馆
私立普通图书馆藏书丰富,拥有大批读者,是民国时期上海图书馆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1921年5月,沈滨掌、应修人、谢旦如等上海银业界职业青年成立互助团通信图书馆,次年6月改称上海通信图书馆,是上海最早的私立普通图书馆,以通信邮寄形式向读者外借图书,1928年有会员150多人,月外借图书400多册次;出版《通图月刊》,1929年被国民党市党部和市政府教育局查封。

1926年,商务印书馆将原附设藏书室扩建为东方图书馆,5月3日对外开放,到1931年馆藏书刊总量超出50万册,是上海历史上最大的私立普通图书馆,1932年毁于一·二八事变中。

1932年12月,申报馆为纪念《申报》创办60周年,建立申报流通图书馆,主持人李公朴。

初期有藏书4600多册,1935年藏书超过3万册,有经常读者近万人,外地邮借读者500多人。

1933年,许德良、沙千里、李伯龙、徐以礼、章乃器等创办的蚁社图书室改蚂蚁图书馆,正式向社会开放,以通信借书方式免费外借图书,1935年最高日借阅量达400人次、2000次册。

1938年,屠诗聘、丁福保等人发起创办中国流通图书馆,8月16日成立,图书来源于社会捐助和私人寄存,馆藏图书超过13万册,1940年有经常读者4000人。

1938年10月,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的益友社创办益友社图书馆,主持人姚思进、沈耀南。

1942年,有经常读者1000多人,1948年,全年外借量近7万册次,1949年有藏书1.5万册,解放后,并入上海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193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合作创办中华业余图书馆,有藏书2万余册,1948年经常读者5000余人,解放后并入上海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清末和民国时期,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为止,近代图书馆在上海兴起,并得以初步发展。

根据清廷和民国政府的法令,这个时期的图书馆,大体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

公立,即由国家的教育机关举办或某个国家机关附设;私立,即由民间社团、私人或私法人(以董事会、理事会等作为代表)集资举办。

民国16年(1927年)12月,大学院(即教育部)公布《图书馆条例》,其中第三条说;“各省区及各市县所设立图书馆称公立图书馆;团体或私人所设者,称私立图书馆。

”民国36年对这个条例稍有修改,但基本精神未变。

学校图书馆也随着学校是公办或私办而分为公立和私立。

民国23年教育部统计,上海有各类图书馆229所。

民国24年许晚成编《全国图书馆调查录》,统计上海的145所馆,其中公立33所,占22.76%;私立112所,占77.24%;全国公立图书馆2005所,私立图书馆515所。

上海的公立图书馆仅占全国公立图书馆的1.65%,而私立图书馆则占全国私立图书馆的21.75%。

民国25年《申报年鉴》载,上海有公私立图书馆240所,为解放前历年的最高数。

民国36年《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上海的图书馆下降至75所,反映了八一三事变后长期战争环境对图书馆事业的破坏。

解放前,上海的私立图书馆较为发达,这是上海图书馆事业的一大特色。

解放初的195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全市各类公私立图书馆作了一次调查,共计117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