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放水”,会严重通胀吗?一个颠覆常识的思路
如何防止通货膨胀

如何防止通货膨胀个人认为,尽管各种情况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今后几年中出现的最坏局面可能是:由于高速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运行紊乱,最后由于国外投机资本大规模抛售资产,撤退游资,发生比亚洲金融危机更为猛烈的金融风暴。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可能性相当大。
我本想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占有资料不充分,思考也不是十分缜密,这里只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论。
通货膨胀源于货币发行量过大。
从长期来说,多发钞票必然引发物价上涨。
当然,各类物价的上涨情况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在高速通货膨胀阶段,垄断性(稀缺性)的物品、生活基本品价格上涨较快,其余物价上涨较慢,甚至出现下跌。
必须指出,通货膨胀会导致居民相对购买力下降,人们不能不将购买对象逐渐集中于基本生活品,导致这部分物价不断上涨。
在通货膨胀启动以后,即使停止增发货币,保持货币总量不变,由于惯性作用,基本生活品的价格仍将继续上涨。
这一进程,绝非如新自由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由于政府的控制过多,“行政垄断”或“国企垄断”造成的。
恰恰相反,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将导致缓慢通货膨胀很快进入恶性状态。
蒋介石政权之所以被逐出大陆,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产生恶性膨胀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实行自由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控制不力。
这种现象在解体后的苏东国家以及私有化程度极高的拉美各国反复出现,表明过度放任的经济模式与高速恶性通货膨胀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一两年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根本导因固然是国家的货币发行量过大,而使其激化的重要原因则是十年来的私有化政策。
统计表明,当前国有经济规模已在全国经济规模的20%以下,实际上已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的主导能力。
即使是国有部门,例如学校、医院,也由于失控和违法,导致教育、医疗乱收费大幅上涨,表现出猛烈的通货膨胀。
由于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已处于准失控状态。
如果进一步实施股份化、私有化政策,对仅剩的一点可怜的国有企业实行“改制”或任由外资收购、肢解,那么年率1000%的恶性通货膨胀可能在时隔六十多年后,在中国重演。
全球央行放水 考验中国货币政策定力以及货币管理层的智慧

全球央行放水考验中国货币政策定力以及货币管理层的
智慧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新西兰央行8 月11 号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 个基点至2.0%,创历史新低,这已经是金融危机8 年以来,全球央行第667 次降息。
今年6 月至今,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先后降息。
在全球降息潮的大背景下,再加上7 月稍低于市场预期的经济数据,使国内关于该不该降息降准的讨论越来越激烈,降与不降都有支持者。
多家机构预测下半年可能降息降准
摩根大通的预测认为:下半年会有一次降息和两次降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的预测相对更谨慎,他认为降息空间相对有限,但他也认为:三季度降准必要性加大,下半年预计降准2 次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祝宝良也认为,降准可能性非常大。
因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大货币政策调控目标,M2(广义货币供应)增速13% 就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到7 月份,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已经连续9 个月出现环比下降。
祝宝良:假如M2 要增长13%左右,降准是一定要降的。
要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因为中国的M2 增长一大块就是外汇占款引起的,假如外汇流出过多,就要降准来释放流动性。
祝宝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交替使用
而对于降息,祝宝良的观点是,存在降息空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交替使用。
中国货币大放水已然来临

中国货币大放水已然来临记不清哪位哲人说过:历史总是很相似,但绝不简单重复过去,但我要说的是,历史不仅仅很相似,而且简直就是重复过去。
这一切都让人对唯心主义的哲学真谛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逻辑在前,还是物质在前,当下的中国就是在演绎许多人此前的逻辑。
你难道没有看到世纪之交的那次国有银行大拯救,你难道没看到美欧日正在实行的央行放水?这个逻辑也简单,中国的地方政府财政主要是卖地,卖地必然要推高房价,推高房价银行要信贷配合,然后形成自我强化式的房地产泡沫,但是房地产不会永远上涨,最终泡沫会破裂。
破裂的原因主要主要是:一是经济下滑,二是供应过剩,三是人口老龄化,地产泡沫破裂,然后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带动土地价格下跌,地方政府收入下降,形成投资下降,强化经济趋势性下滑,这时候政府必要要采取措施救市,那就首先是限购政策退出,然后货币大放水。
这十多年中国房地产演化不过是简单的演绎这个逻辑过程而已,没有其他。
近日两大宏观经济政策部门发布拯救房地产的政策: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
同时,缴存职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比例下调为20%;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购房,最低首付比例为30%。
紧接着,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财政部再度抛出利好政策,购买2年以上普通住房销售免征营业税。
具体为: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免征营业税。
房地产救市政策大大超出预期,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仅仅只是开始,此后各种限购退出,包括央行的货币宽松以及可能的优惠政策都会再度复出,不过这一切都只是缓解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形成的冲击力,不会改变市场运行的既有轨迹,房地产价格下跌已经是不可能挽回的趋势。
全球央行“放水”忙 中国央行定力强

行纷纷开始抢跑降息,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30家央行宣布降息,特别是6月份以后,降息的国家越来越多,幅度也超出预期,形成一波降息潮。
而负利率正在全球市场蔓延,德国发行了30年期负利率债券,被一抢而空。
而从今年8月开始,美联储罕见采取降息动作,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2%-2.25%。
这是2008年12月16日以来,美联储首次采取降息举措。
这更是加剧了这一轮全球降息潮。
在美联储降息动作后,半个月时间内,多个国家再次密集宣布降息。
9月12日,欧洲央行宣布“降息+重启QE”的“组合拳”,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5%,是2016年3月以来首次调降欧元区关键利率。
同时,欧洲央行将从11月1日起购债200亿欧元/月。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近日在布备受争论的凯恩斯主义又再次回到全球宏观政策实践的舞台中央。
面对全球经济较大的下行压力,今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30多家央行宣布降息。
与此同时,负利率正在全球市场蔓延。
欧洲央行已宣布重启QE,美联储扩表已蠢蠢欲动……这场货币“放水”的竞赛何时能够结束?各国央行的期望又是否能够实现?如果落空的话,又会产生哪些负面效应?恐怕现在谁也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
与各国抢跑降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央行今年以来仅仅实施了几轮降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为后续货币政策的操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我国央行的独立做法,将带来什么效果?最近的全面降准,对资本市场和楼市又将产生什么影响?逾30家央行宣布降息从今年年初,印度打响“降息第一枪”后,各国央全球央行“放水”忙中国央行定力强/《中国民商》记者 姜懿翀这场全球货币“放水”的竞赛何时能够结束?各国央行的期望又是否能够实现?如果落空的话,又会产生哪些负面效应?我国央行的独立做法,将带来什么效果?最近的全面降准,对资本市场和楼市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All Rights Reserved.鲁塞尔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警告,欧元区大规模的制造业低迷情况持续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蔓延到经济的其他领域。
最新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

最新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问题,而最新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表现在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和经济不稳定等方面。
究其原因,主要有货币供应过多、需求上升和供给短缺等方面。
首先,货币供应过多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各国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但随之而来的是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风险。
当央行过度印钞或降低利率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就会急剧增加,导致货币贬值,同时物价也跟着上涨。
其次,需求上升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
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不断提高,当人们的购买力增加时,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供需失衡导致的物价上涨,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现象。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中产阶级崛起等因素,都导致了总体需求的迅速增加,进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
第三,供给短缺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
当供给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就会上涨。
这种供需不平衡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政府限制、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引起的。
比如,如果农作物受到洪涝、干旱或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供给不足,价格就会上涨。
同样,由于能源价格的增加和供应紧张,能源类产品价格也会上涨。
需要指出的是,在通货膨胀现象中,尤其是最新的通货膨胀现象中,各国之间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不同,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在稳定物价方面较成功,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恶化。
其次,政府可以采取适度控制物价的措施,限制价格的上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此外,政府还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供给能力,缓解供需不平衡,从而稳定物价。
全球通货膨胀分析

全球通货膨胀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的上涨。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不利的现象,因为他们需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而对于经济来说,通货膨胀的表现通常是价格的上涨和物价水平的不稳定。
全球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将其分为需求通货膨胀和成本通货膨胀。
需求通货膨胀通常指的是需求超过供给,导致价格上涨的情况。
成本通货膨胀则通常意味着生产的成本上涨,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需求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导致需求的增加。
此外,政府的支出,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都可能影响需求的水平,进而导致价格上涨。
成本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生产成本的上涨而引起的。
例如,能源价格的上涨会使生产成本上升,而通货膨胀率也会因此增加。
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上涨都可能导致成本通货膨胀。
全球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货膨胀可能导致他们购买力的下降。
因为他们需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导致其生活水平降低。
对于企业来说,通货膨胀通常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随着生产成本的上涨,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低利润率或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这会对市场竞争带来影响,并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
对于国家来说,通货膨胀可能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例如,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此外,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造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全球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和政府通常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中央银行可能通过加强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政府可能采取措施控制生产成本,例如通过减少税费或提供补贴。
此外,政府还可以实施贸易政策,以控制进口和出口。
这些措施通常都能够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全球央行放水的后果是什么呢?

全球央行放水的后果是什么呢?全球央行放水的后果是什么?全球央行放水的后果就是我们的货币直接贬值,物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市。
单个央行的放水会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或者是让别的国家的谴责,但是全球央行一起放水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对此,作为民众的我们可能会接受货币贬值。
全球央行放水的影响是逐步递进的,有可能放水释放的货币被地产这个大海绵吸收了,又有可能会被股市的暴涨暴跌所笑话,但是流到消费端之后,我们就必须接受通胀这一现实了。
毕竟全球央行放水,一方面意味着通货膨胀,导致财富缩水,肉眼可见的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意味着市场上的钱变多了,水会自然往估值低洼处流动。
全球央行放水房价会怎样?全球央行放水的话,房价的走势大概率是两极分化,即大城市的房价上涨,小城市的房价震荡或下跌。
一般来说,全球央行开始放水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正在上演,所以一部分投资者为了避险会买入大城市房子保值,一部分投资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现金流,他又会大肆抛售一些小城市的房产,所以两极分化形成。
在传统投资中,房价的上涨是因为供求关系改变和央行放水的双重影响,所以在这里全球央行放水的话,理论上市场要涨。
但实质上,全球央行放水一定是需要一个前提的,即全球经济走弱恶化,央行必须用放水才能应对。
对此,我们需要评估危机对房价的间接影响。
全球央行为什么大量抢购黄金?黄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避险资产:黄金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避险资产,可以起到抵御经济不稳定性和金融风险的作用。
在经济衰退和市场动荡时,黄金价格通常会上涨。
2. 抗通胀:由于黄金的供应量有限,它可以帮助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时期,黄金的价格通常会上涨。
3. 稳定性:相对于其他投资工具,如股票和房地产,黄金的价格波动相对较小,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得更稳定的回报。
4. 流动性:黄金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市场,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买卖,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央行放水老百姓怎么办

央行放水老百姓怎么办央行放水老百姓怎么办?首先,以后贷款买房子,会比前段时间更容易贷款了,之前很长时间里,有些地方的房贷收缩很厉害,放款时间很长,利率也提高了,以后会变容易,有些地方利率也下调了,对刚需买房来说,是个好事儿。
其次,大家最关心的手里的钱缩水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物价上涨,我们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今年物价涨了很多,尤其下半年开始很明显,即使不降准,我们手里的钱也在缩水,通胀的罪魁祸首是美国,疫情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节制的印钱放水,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尤其美国,以邻为壑,把全世界都拖进了通胀的泥潭里,原材料价格暴涨,虽然咱们国家没跟着放水,但是原材料价格暴涨带来了输入性通胀。
降准难免会让我们手里的钱贬值,但是它跟美国放水输入通胀不一样,降准会刺激经济发展,释放的资金会通过贷款进入实体经济,企业获得贷款发展好了,会促进经济发展,结果就是普通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更容易赚到钱,相比于不可避免的货币缩水,它带来正面效应更加重要。
相关知识央行放水是指将中央银行存的准备金注入到市场上,或者增发更多的人民币,让市场上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流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行为。
央行放水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居民的损失,其原因如下:1、央行放水在一定程度上会下调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会导致居民的存款利率降低,从而使居民的存款收益减少。
2、央行过度放水,则会导致社会上的流动货币过多,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提高物价水平,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人民的钱不值钱,间接的导致居民损失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尽量的减少其损失:1、投资股票股票虽然其风险性较高,但是其收益性较高,投资者长期投资一些白马股、蓝筹股、或者成长性股,其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央行放水给他们带来的损失。
2、投资基金基金与股票相比较其风险性要低一些,收益性也低一些,但是,与银行的存款相比较其收益性要高一些,比较适合一些稳健的投资者投资,来抵御央行放水对百姓的冲击,特别是进行定投操作。
如何为通货膨胀做准备5个可行的技巧

如何为通货膨胀做准备5个可行的技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通胀风险不断增加,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也逐渐加深。
通货膨胀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适当的准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5个可行的技巧,帮助您为通货膨胀做好准备。
1. 投资资产多样化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持有大量现金可能无法有效保值。
因此,投资资产多样化是对抗通货膨胀的重要策略之一。
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可以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黄金等。
这样一来,当某些资产的价值下跌时,其他资产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从而实现风险分散和保值增值。
2. 学习投资知识在面对通货膨胀的时候,拥有一定的投资知识将会给您带来巨大优势。
通过学习了解不同资产类别的特点、投资策略、市场机制等,您可以更好地分析判断未来的投资机会和风险。
可以参加相关的投资课程、阅读经济金融书籍、关注金融资讯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投资知识水平。
3. 消费理性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理性消费是必要的。
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要有意识地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可以通过比较价格、选择性消费、提前购买等方式来降低生活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更好地规划和管理个人财务,也是消费理性的重要方面。
4. 做足准备金通货膨胀期间,物价飞涨,生活开销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建议储备足够的准备金。
准备金可以用于应急情况,也可以用于投资,以稳定现有财富的价值。
保持一定程度的流动资金,可以更好地抵抗通货膨胀的冲击。
5. 寻求专业帮助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和方法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复杂和困难。
如果您对投资和金融领域不太了解,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金融顾问、投资经验丰富的人士或者相关机构都可以为您提供合适的建议和指导。
当然,选择专业帮助时需要认真评估和选择可靠的机构或者人员。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对个人和家庭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货币政策:放水拯救经济还是引发通胀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经济不景气或面临危机时,政府通常会采取放水措施,即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手段,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放水政策也可能引发通胀风险,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放水政策可以起到拯救经济的作用。
在经济衰退或危机时,企业面临生产能力下降、需求减少等问题,导致就业率下降、消费萎缩,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运转。
此时,通过放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可以刺激企业投资和消费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恢复。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放水政策能够稳定金融系统,防止系统性风险的扩大,从而避免更大的经济崩溃。
其次,放水政策也有可能引发通胀风险。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时,市场上的货币相对增多,导致货币贬值。
这会推高物价水平,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特别是当经济复苏迅速、需求回升时,通胀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
高通胀会破坏市场信心,促使民众加速消费,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放水拯救经济与引发通胀风险之间需要权衡。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政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需要及时监测经济数据和市场情况。
只有准确了解经济状况,才能判断何时采取放水措施以及何时适时收紧货币政策,防止通胀风险的出现。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调控措施,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放水政策容易导致过度放松信贷政策,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
因此,政府应当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减少投机性行为,确保流动性能够转化为实质性的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还应该采取结构性改革措施,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韧性。
结构性改革包括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教育和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从根本上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放水政策既可以拯救经济,又可能引发通胀风险。
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监管和调控措施,以及结构性改革来平衡各种利益,避免通胀风险的出现,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通货紧缩洪水叠加通货膨胀海啸美联储信徒童话破灭

通货紧缩洪水叠加通货膨胀海啸美联储信徒童话破灭来源:金融界网站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一旦“更大的傻瓜”(greater fool)不够用了,不管美联储做什么或宣扬什么,股市都会崩跌。
传统观点认为,美联储凭空创造数万亿美元将引发通胀,最终将使每美元的购买力贬值(即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而在这之前所有前所未有的资产泡沫都将破灭,估值将崩溃。
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的洪水,因为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将会被现实侵蚀。
下面这张图表显示显示了当前资产泡沫的严重性。
图表为近期的股市泡沫,当前泡沫已经累积到了极端高度。
下一张图表显示了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以及泡沫在2020年2月达到顶点的惊人水平。
每个较高的斜坡到达峰值所需的时间都更少。
最近的反弹行情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涨了约870点,类似走势在2000年代初期大约花费了5年时间。
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也在前所未有的泡沫中飙升,不到20年前售价15万美元的旧平房现在估计价值超过100万美元。
是什么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同等的债务泡沫。
每个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都借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以维系泡沫经济。
在货币和资本不断上涨的浪潮中,任何具有稀缺性价值的东西——房地产、艺术品、股票——在一个缺乏低风险收益率的世界里,都是用借来的钱购买的,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和/或一种收入来源。
资产不需要增加,但债务的利息和本金必须支付。
这就是用借来的钱购买资产的问题所在。
资产的价格是由边际交易决定的。
在一个有100套房子的社区,所有房子的价格都是由最近的几次销售决定的。
如果每套房子的价值是100万美元,但最近三套房子的售价是80万美元,那么其他97套房子的价值就会跌至每套80万美元。
所有的泡沫都依赖于一个“更大的傻瓜”,愿意支付比之前的傻瓜更高的价格。
问题在于,当乐观情绪被恐惧取代,边际买家不再愿意为房屋、股票、船只等支付离谱的价格时,“更大的傻瓜”的数量就会迅速降至零。
每一个抛弃市场的大傻瓜都相当于在泡沫中插上一针,当价格开始下跌时,那些用借来的钱购买了估值过高资产的人开始意识到,即使这些资产正在贬值,他们也必须支付利息。
试议未来通胀风险有多大

试议未来通胀风险有多大首先,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刺激措施非常频繁,大量的货币被投入市场。
比如,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措施。
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过剩有可能导致通胀风险增加。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也逐渐失去了独立性。
比如,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可能会导致国际间的贸易战,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因素。
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会间接引发通胀风险。
此外,全球资源的有限性也是通胀风险的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粮食和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当需求超过供应时,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这种情况下,通胀风险也就增加了。
然而,要准确预测未来通胀风险的大小并不容易,因为通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尽管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需求端疲软,通胀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当前阶段通胀风险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未来通胀风险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国际贸易局势、全球资源需求等等。
虽然未来通胀风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在当前阶段,通胀风险相对较低。
然而,政府和央行应密切关注通胀的动向,并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潜在的风险。
继续讨论未来通胀风险的相关内容:另一个可能增加通胀风险的因素是不稳定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波动可以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货币和物价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往往与经济不确定性和金融制度的脆弱性有关。
例如,金融危机和股市暴跌可能导致投资者恐慌,进而引发资本流动和货币贬值的风险。
此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可能导致贷款利率上升,加剧企业和个人的财务压力。
因此,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胀风险。
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政策也是通胀风险的一个因素。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货币供应。
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可能导致货币供应过多,进而引发通胀。
10个颠覆常识的科学解答

10个颠覆常识的科学解答[10个颠覆常识的科学解答]科学的进步常常颠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自人类利用科学方法研究世界以来,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事实。
在本文中,我将逐一解答10个颠覆常识的科学问题。
1. [地球是圆的还是扁的?]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然而,实际上,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由于它的自转造成的离心效应,地球的赤道周长比两极周长要长。
2.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氧气是无色无味的。
然而,在高浓度情况下,氧气实际上是蓝色的。
当大气中的氧气浓度较高时(例如高海拔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天空呈现出蓝色。
3. [水旋涡会逆时针吗?]在北半球,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即水旋涡在下水道或马桶中总是逆时针旋转。
然而,旋涡的方向实际上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管道形状、水流速度和初速度。
在正常情况下,水旋涡并没有明显的偏好方向。
4. [外星人存在吗?]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确凿的外星生命证据,但科学家普遍认为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是十分有可能的。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数以亿计的星系和行星,我们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
5. [时间可以倒流吗?]根据当代物理学理论,时间可能无法倒流。
物理学家认为时间是一个单向度量,朝着未来流动。
虽然有些人提出了一些关于时间旅行和倒流的理论,但目前尚未有确凿的实验证据支持这些想法。
6. [在太空中没有重力吗?]太空中并不是没有重力,恰恰相反,太空中存在着微弱的重力。
尽管它的强度远远低于地球上的重力,但这种微重力足以影响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运动和生活。
7. [月亮会影响人类的情绪吗?]尽管有许多人声称月亮的变化会影响情绪和行为,但科学研究并未找到这种影响的确凿证据。
虽然月亮的引力可以对地球上的潮汐产生影响,但对人类情绪的影响并没有被科学证明。
8. [人类只能使用10的大脑吗?]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实际上,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脑的各个部分。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虽然某些功能区域可能在特定任务中更活跃,但人们通常使用大脑的绝大部分。
货币放水与恶性通胀

货币放⽔与恶性通胀
货币⼤放⽔将引发通胀,这是⼀个经济常识。
2000年全球货币⼤放⽔,引发了⾦银等贵⾦属的暴涨,
今年来黄⾦价格有所回落,但铜铝铁等⼤宗商品价格暴涨。
基础原料涨价会提⾼了⼯业品的制造成本,⼯业品出⼚价也纷纷提价。
问题?是否会引发全⾯的通货膨胀?我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
⼀,输⼊性的通胀会短期影响到国内物价的短期上涨。
但不会造成恶性通胀。
⼆,我国管理层保留有多种调控的⼿段,会适时出台防通胀政策。
三,我国放⽔的货币主要集中在股市与房市,⾼⾼在上的股价与房价泡沫是不能简单刺破的。
国家⾼度重视房价与股价的泡沫。
股价与房价不过快地上涨,就能减缓其泡沫被刺破的风险。
四,我国各⽅⾯的产能都严重过剩、⽽消费需求却严重不⾜。
虽然上游原材料涨价会造成⽣产成本提⾼,但⼤部分会被⽣产商内部消化,⼯业品涨价的幅度将是有限并缓慢的。
五,中国⼈有勤俭持家美德,要激发中国⼈的消费热情并不容易。
房前屋后种点菜,在存款与理财间搬搬家。
农产品⼀涨价,就会出现⽣产⾃救。
⽣活必须品的恶性涨价,在中国不可能出现。
除了为⼦孙结婚买房忍痛割⾁,其他需求⽼百姓能省则省了。
六,国民党统治下恶性通胀导致政治崩溃,是最严重的政治教训。
后⼈会时时警惕着。
七,事实是,2008年之前,发达国家的极度消费已经把制造业国家的产能推⾼到极致程度,⽽⾦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发达国家的消费能⼒断崖式跌落,全球性有效需求不⾜,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成为必然。
普遍地恶性涨价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中国印钞狂放水为何还会出现通缩

中国印钞狂放水为何还会出现通缩?央行不断地向市场中注入资金中国为何还会通缩?财经观察员吴立在撰文中提到,央行不断地向市场中注入资金,按理说,经济活动应该出现通胀,现在却出现了通缩,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值得理论研究界思考。
12月1日中国央行公开市场尚未进行人民币14天期正回购操作。
这也是央行自上周四以来连续第二次暂停正回购操作。
如央行不进行正回购操作,将释放200亿元流动性。
央行继降息之后再次放水,与此同时,同样在12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联合发布了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CFLP报告称,该指数最近两月连续回落,降至去年同期水平以下,与一季度平均值基本相当,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仍有下行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央行印了这么钞票,中国经济怎么还会通缩呢?根据六月份国内媒体报道的小道消息:央行向国有的中国开发银行发放贷款一万亿人民币(1630美元)。
有人将此比作中国式量化宽松(QE):央行实际上是在印刷钞票以促进增长。
央行最终承认采取了这一行动,但是拒绝透露发放的贷款数量,贷款利率,以及向哪家银行发放贷款。
后来在九月和十月,中国央行推出了“中期贷款便利”,通过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最终向市场注入了7695亿元人民币。
如果真如报道的那样,那么两次注入的总资金量是十分巨大的,相当于美国实行了三个月最强劲的已结束的量化宽松计划,或相当于日本实行五个月的货币计划。
而同在12月1日发布的汇丰PMI也显示经济仍旧比较低迷。
11月汇丰PMI终值为50%,与初值持平,但较上月终值回落0.4个百分点,已经处于荣枯临界点。
PMI指数中,与实体经济活动相关的一系列指标数据也相对黯淡。
比如,当月原材料库存下降0.7个百分点至47.7%为近9个月新低,产成品库存下降0.8个百分点至47.1%为近7个月新低。
一些主要工业品仍然挣扎在产能过剩的泥潭中。
全球放水,货币超发,下一个蓄水池会是什么?百姓资产如何保值?

全球放水,货币超发,下一个蓄水池会是什么?百姓资产如何保值?想让自己手上的钱不贬值,只能去买能保值的核心资产。
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现在比较能抗通胀的资产,无非还是房产、股票和指数基金,债券和理财随着利率下行,收益越来越低,追求一些稳定的收益没问题,但长期来看也不一定能跑赢通胀了。
目前最稳定的好资产,仍然是一二线核心城市,尤其是其中核心地段的房产,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好的地理位置永远是稀缺资源,卖一块少一块,加上人口还能持续流入,抗通胀实力强劲。
但请注意,以后不会是什么地方的房子都保值,比如人口流出的城市、地理位置偏僻没人的地方等,房子没人要就是没需求,就很容易跌价,这样反而有亏钱的风险。
长期持有好公司的股票,收益甚至能大过房产增值的收益,但这个难度会很高,毕竟这需要一定的投资能力,比如能选到优秀的好公司、价格合适的时候买入、长期持有,能做到这些的人,非常非常少。
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其实类似股票,选择好的基金投资也是能抗通胀的,只不过现在基金数量有大几千个,做选择的难度也并不小了,但选择对了风险相对股票会更小,收益可能还更大。
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买指数基金(ETF)更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明白,指数代表着指数内股票的平均收益,只要国家经济能持续健康发展,那企业的收益也能持续增长,这样企业的平均收益也就能持续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信心,或者对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很有信心,你就可以买相应的指数,这样即便是完全不会炒股,也能赚取这些公司利润增长的平均收益,当然想得到这个收益必须长期持有指数基金,为了分散风险可以做定投,但短线炒作是没用的。
其他的一些投资标的,比如黄金等,波动太大,长期来看也没多大增长,并不适合完全不懂投资的人来投资。
简而言之,在全球放水、货币超发的大环境下,持有现金显然是最不明智的,一定要持有资产,只有核心的好的资产,才能够抵抗通胀,防止自己手上的钱变得不值钱。
最最保守的,也应该买点债券或稳健的理财产品,一定要想办法用风险可控的方式,去让手里的钱增值。
央行“印钞放水”之后,通胀真的要来了吗?

央行“印钞放水”之后,通胀真的要来了吗?
金昊
【期刊名称】《经济资料译丛》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1.背景导读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11月21日宣布,即日起分别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0.25和0.4个百分点。
面对国内经济放缓的现状,尽管很多人都预料到央行会采取应对措施,但货币政策突然地转向宽松,仍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一时之间,对于央行会否像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样——货币大放水的讨论不绝于耳,其中最普遍的担忧就是:通胀是不是会随之而来?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金昊
【作者单位】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机器人产业受到各领域热捧全面机械化真的要来临了吗 [J], 农业产业网
2.无线充电真的要来了吗? [J], 刘默
3.新一轮通胀真的要来了吗? [J], 赵晨
4.菲佣真的要来了吗? [J], 张春侠;
5.胖模横行纽约时装周,以胖为美的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J], 陈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大放水”,会严重通胀吗?一个颠覆常识的思路
1
今天的题目,是很多人最近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就这个话题,我给一个会颠覆很多人常识的思考角度。
先说我的结论:
目前的情况下,全球央行的“大放水”,并不足以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甚至相反,我们要警惕经济滑入通缩的可能。
很多人一看我这个结论,就会一脸懵逼。
明明央行放了那么多水,最近大家频频听到的这些词汇还不够表明这水很大吗:
QE,
“无限量”QE,2万亿美元,
6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
......
以上这些数据,我不具体一一解释了。
有些是财政政策,有些是货币政策,有些还有包含的意思。
但无论怎样,这些钱的确大都来自于全球央妈的口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对比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说央妈本轮操作是“大放水”并不为过。
2
各位需要明白的一点是:
央妈的大放水,只是经济出现严重通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更一般地,在数学上,
A→B,称之为A是B的充分条件。
A+…→B,...表示需要其他条件,说明A是B的必要条件。
A→B&B→A,那么AB互为充要条件。
箭头表示能推导出。
换句话说,
央行的大放水,只是导致经济出现严重通胀的一个因素,它本身并不能单独地推导出严重通胀这个结论。
为什么?这就要回到现代货币形成的基础逻辑上来了。
以下说明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案例,仅为说明问题之用,与经济现实可能会有出入,但不影响大家理解问题本质。
假设一个封闭经济体,里面有一个中央银行,有若干家企业,若干银行,有若干居民。
大家的职责是:
央行:负责生产并管理货币。
银行:衔接央行和其他经济部门(企业和居民)。
企业:组织居民进行生产,提供商品和服务。
居民:负责提供劳动力,赚取收入,并将收入用来购买产品和服务。
我们看经济体是否出现大通胀,最终可以通过观察居民部门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有没有出现价格大幅上涨来获得结论。
3
一般地,货币的形成需要经过至少三个流程:
流程一:央行派发基础货币给商业银行。
这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mO),MLF等方式。
流程二:商业银行拿到钱后,通过信贷将钱提供给企业和居民。
流程三:企业和居民拿到钱后,在通过存款和还款的方式,重新回到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再回到流程二,如此往复。
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央银行往银行体系注入的货币,就会成倍的放大。
这最终的货币量,才是我们通常所言的经济体系的“总水量”。
直觉地理解,一个经济体总的货币供给,远远大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
更直观地:
经济体的总水量=央行的放水量+由此导致的派生水量。
经济体的物价水平=总水量/总产出=央行的放水量/总产出 +派生水量/总产出
用字母P表示经济体的总物价水平,P1,P2表示等式右边的两个部分,我们得到:
P=P1+P2
行文至此,大家就能明白我的结论了。
一方面,央行放水可以增加P1,但P1的增加未必能抵消P2的减少。
如果最终P2这个部分减少得更多,那么总体的P是下降的,数学上很直观地可以这么解释。
4
从金融的含义上,一个经济体的
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的投入量,但无法完全决定经济各部门的派生货币量。
在本轮危机当中,由于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双双受到疫情冲击,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尤其是需求)侧面均出现大幅度下滑。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行为会出现如下变化:
1)企业减少中长期投资,以应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2)企业会压缩当期开支,以应对订单减少后现金流崩塌的风险。
3)企业会降低杠杆,减少财务利息支出,保证资产负债表的安全。
4)居民部门会降低当期开支,并调低收入预期。
5)居民部门也会减少信用贷款,以提高收入和现金对负债的覆盖。
综合以上,无论是企业行为,还是居民行为,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信用扩张出现严重下滑。
也就是,银行即便有钱,企业和居民也并不会如以往那样去轻易贷款。
银行的贷款利息下降(对应央行的降息),能刺激部分贷款意愿,但并不能让其完全恢复。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都在说,解决本轮危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重要也更奏效。
这是因为,通过减税降费或者直接的财政补贴(比如对居民部门直接撒钱的消费券),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绕开其向银行贷款的“意愿”问题。
当然,财政政策也会面临财政约束,也就是政府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赤字率提升来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但如果从整个经济体看,至少有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1)赤字率不能无限提升。
2)经济体的整体救助,需要的资金量巨大。
因此,财政政策只能减少危机的破坏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一轮危机往往必须伴随着一批企业和居民的破产,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最终市场才会重新平衡,经济也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5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问题,由于居民企业部门双双自发收缩资产负债表,那么银行派生的信用就会大幅萎缩,这就直接导致经济体出现通缩的效果。
换句话说,央行的救市放水,一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P1,另一方面通过降息或者定向信贷(后者很中国特色,你懂的)激发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信贷意愿来试图阻止信用派生的坍塌。
这个阻止是否能奏效,央行和财政部门其实自己也
不知道。
因此,从整个经济体来说,政府的救市行为(包括货币和财政两方面)产生的后果,有三种可能:
1)刚好能对冲掉经济体实体部门借贷意愿的下滑,经济整体企稳,且价格水平也不会出现大幅上升。
2)无法对冲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坍塌,那么就算央行大放水,经济体依然可能在一段时间表现出通缩的特征而非通胀。
3)能对冲掉实体部门的“缩表”,且效果超出了实体部门的下滑程度,那么经济体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通胀。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在仅凭央行放水救市,就说我们会面临严重通胀,这是不正确的说法。
考虑到病毒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经济周期内生的衰退可能,当下的救市导致大通胀的可能性很小,甚至不排除出现通缩的可能。
行文结束前,我想起了电影《大空头》开篇很有名的那句话: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