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无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

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3.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4.1907年初,梁启超发表文章称:“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

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同时,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也致电清政府的宪政编查馆,提出限期3年召开国会的主张。

该材料表明梁启超( )
A.积极宣传和领导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B.支持和配合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C.希望政府速行立宪,抵制革命
D.支持立宪运动,反对清朝统治
5.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谋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6.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7.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

”该文章( )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8.五四运动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

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
C.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D.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最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材料主要阐明( )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
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C.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D.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
11.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2.1979 年 11月26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他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这些言论( )
A.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13. 当今中国,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

材料现象有利于( )
A. 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B. 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
C. 增强民族认同感
D. 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
14. 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B. 《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 《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D. 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15.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6.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 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17.在智者运动中,“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是较为一致的。

智者运动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
A.政治民主 B.经济发达
C.学术氛围浓郁 D.思想独立
18.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这表明他( )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19.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20.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

《十日谈》中也记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的故事。

这些都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21.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材料中的“他们” ( )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以“人性”反对“神性”
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22.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23.“马丁·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

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

”马丁·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 ) A.实现教会的民主化
B.购买“赎罪券”
C.虔诚信仰天主教会
D.“信仰即可得救”
24.从1527 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的拒绝。

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通过议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

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路德教派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B.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

……“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6分)
26.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论话·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西方的文化也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马丁·路德说:“信仰即可得救。

”康德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精神的现实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什么。

(8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其性质而言是个人化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既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场运动。

它仅以受过教育的人为对象,基本限制在城市贵族与统治精英的范围之内。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祷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

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

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长期珍爱的信念,如相信人类的进步具有普遍性。

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德国退休教师以《西方的没落》为题出版了一部专著,悲叹西方的衰落。

有史学家这样描述一战后的欧洲社会对“民主”和“科学”的态度:“许多对19世纪进步尤其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崇拜受到了攻击。

科学家领导人类对自然进行有益的征服的梦想看起来已经破灭了。

因为科学家在战争期间发明了毒气和烈性炸药。

民主成为另一个倒下去的崇拜对象,普通民众通常把民主制看作是正在衰落的政治体系,把它同腐败的和无效的政党政治联系起来,想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风行中国知识界,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以改造落后的国民和社会为己任。

——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