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分类-盥水器、兵器、乐器、杂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 队近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
钲(zhēng)
古代行军时用的乐器。作 战时,击鼓则进军,敲钲则退兵。成语 “鸣金收兵”,这里的“金”就是指钲。 《说文》金部:“钲,铙也,似铃,柄 中上下通”;又:“铙小钲也”。 实 物中“钲”与“铙”为两种器物,铙体 短宽,钲体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手 执。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 秋时期徐、楚、吴等南方诸国。
钺(yuè ) 古代兵器中刑具,用于砍
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装 长柄。有些鉞雕镂精致的纹饰,可能 是作为仪仗用的。鉞大部分是商代的。 除此外,还有矛、刀、剑、匕首、弩 机、矢镞等
越王勾践剑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就是提 着这把剑起兵灭吴,迫使夫差自刎。
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 家们,与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及 北京钢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 者们,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 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 发现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 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 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 硫化处理的。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 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 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 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锋利无比。 剑身菱形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 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戟(jǐ)
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体, 兼有戈用于钩、矛用于刺两种作用。安 装木制或竹束成的柲,柲端也有铜镦。 商代有戈、矛分铸的戟,如河北藁城台 西所发现的。西周的戟多将戈、矛合铸 成一体。如河南浚县辛村卫墓出土的候 戟。春秋战国戟数量增多,戈、矛(称 为“刺”)多分铸。战国末至汉代有 “卜”字形的戟。
虢季子白盘(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盘)
高39.5cm,口长137.2cm,口宽86.5cm,重215.5kg,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散氏盘(西周) (台北故宫博物馆)
曾候乙尊盘
(春秋战国时期)
曾候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 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 墓中出土。 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 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 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 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

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由 铜制的戈头、木或竹柲、柲上端的柲冒和下端的铜 鐏四部分构成,戈头每一部分都有专名:刃部称 “援”,援末转折而下的部分称“胡”;嵌入木松 的部分称“内”;援末和胡上穿绳缠松的小孔称 “穿”。商代戈有三种形式;直内戈、曲内戈、有 銎可以插柲的戈,一般没有胡。商末出现有胡的戈。 西周的戈多短胡,有一穿至三穿。春秋战国的戈多 有三至四穿,更便于固定在柲上,同时援变得狭长 而扬起。有的著作把无胡有銎的戈称作“瞿”,把 援体呈三角形的戈称作“戣”。
青铜軎
春秋 长清仙人台 长7.6、径4.8、辖孔1.3--1.9厘米
错金银青铜轴饰
(西汉)
长7.1、宽2.6--6.2、厚1.5厘米
当卢
节约 马镳
铜车马马络头
中 国 旅 游 的 标 志
马 踏 飞 隼
甘 肃 省 武 威 雷 台 的 东 汉 墓 出 土
古货币
商周时期,人们在贸易中主要使用海贝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另外还用刀、削、铲 等金属工具农具以及玉壁、玉环等装饰品作为媒介物。到了西周时期.由于贸易不断 发展,这些交换媒介物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产生了金属铸造的货币,春秋时 代已大量铸造。1959年山西侯马晋国故城遗址出土的十二枚春秋时期的大遗址小有许多 空首布銎塞范,说明当时已大量铸造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主要有布币、 刀币、贝钱和圜钱等四种。
虎纹钲
西周 高42cm

古代乐器。形状像钟而小得多,平 口或凹口,上有桥形钮。常挂在车上、 旗上或犬马身上。
铜铃(夏)
(长90宽70高75)84年河南 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花瓣铃 鹰铃
商代晚期,原件高14厘米,宽8.8厘米
兽面纹铃
铸于商代晚期 原件高7.3厘米
錞于(chún
长信宫灯

青铜带钩
说明: 高13.4厘米,宽1.8厘米。
青铜蟠螭带钩
战国,长 21.3cm, 宽2.7cm
鄂尔多斯式
青铜带钩
错金银青铜车軎
西汉 长清双乳山遗址 外侧直径3.8、内侧直径6.0、长5.0厘米
鎏金青铜车軎
西汉 左:长30.2、径7.0厘米 右:长26.0、径7.0厘米 两 件 形制相同。上有铁辖,并有二长铁销
外卒铎
通高11cm,宽 9cm,重 0.46kg。 铎桥 形口,方柄中 空,柄内有横 梁,隧饰兽面 纹。隧两面分 别有铭文5字, 一面为铸造文 字 “外卒铎”。 一面为刻画文 字:“锺尹。 “铎”记此为 外卒之铎, “锺尹”则是 官名。
青铜杂器
生活用具
车马器
货币
生 活 用 具
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根据不 同的使用功能,分为置于几、案上的 铜灯;用于行走时,有长柄可持、三 足可置地的行灯;灯体有链条可以悬 挂的吊灯;大量使用的形如高足豆的 盘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长信宫灯 这类的虹管灯。长信宫灯的设计在使 用功能上十分合理。侍女左手托灯, 右手提灯罩,灯体为圆形,中间有两 块瓦状的罩板,盖与底板上,都有滑 槽,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和角度。 这种对使用功能的充分考虑即使在现 代设计中仍值得借鉴。迥异于其他类 型的铜灯。长信宫灯在点着后还有一 个令人吃惊的特点:虽然室内已四壁 生辉,但空气仍然清新如故,不像点 着其他铜灯那样烟雾弥漫。长信宫灯 何以与众不同没有油烟呢?这就必须提 到它对科学原理的巧妙应用。侍女右 手的衣袖自然地连着灯罩形成虹管, 侍女跪坐的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衣袖 这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之融于 水中,避免灯烟污染空气。正是由于 对使用功能的充分考虑和超前的环卫 意识,长信宫灯给后世的设计留下了 有益的启迪。
青铜乐器
铙 钟 鼓 钲

錞于

铙(ná o)
商代打击乐器。形似铃而较 大,有中空的短柄可插木把。使用时 执把,使口朝上,用槌敲击。特大的 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一般以大、 中、小三件为一组,但1976年安阳妇 好墓出土的铙则为大小相次的五件为 一组。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可能是从商代的 铙演变成的,目前所见最早的属于西周中期。钟用木 槌敲击演奏。考古发现的编钟,有槌同时出土。
青铜器之饪食器 青铜器之酒器 青铜器之盥水器 青铜器之兵 器 青铜乐器 青铜器之杂 器
青铜盥水器
盘 匜 鉴

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 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 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
形制特点:多圆形,浅腹。商代的盘多
无耳,圈足,器内多用水生动物龟鱼的纹 样作装饰,有的还在边沿铸立鸟。西周至 春秋的盘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 还有流。西周晚期到战国的盘有长方形的, 如传世的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和故宫博物 院所藏春秋战国之际龟鱼蟠螭纹方盘。
匜(yí )
《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 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 说明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形制特点: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
有的带盖。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 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战国 的匜一般都没有足。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 很大.像盆,更像缸。大口,深腹, 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古 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 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 称为鉴。鉴盛行于春秋战国。
整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 组悬于架上。该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 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 音域宽广,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的钢 琴两端各少了一个八度,用这套编钟能演奏 古今中外多种乐曲。曾侯乙编钟于地下埋藏 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是考古史 和世界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 古代军中乐器,也称为 錞。文献记载中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 战争中指挥进退。形如圆筒,上部比下 部梢大,顶上有钮。钮多作虎形,故常 有虎钮錞于之称,有人认为,具有虎钮 的錞于应为古代巴人遗物。已发现的錞 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 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
铎(duó)
古代乐器。《说文解字》 “铎,大铃也”。有柄有舌,振舌发 声。 《周礼.鼓人》:“以金铎通 鼓”,铜制的铎可能是一种军乐器。 出土乐器有自名为铎的,例如春秋时 代的外卒铎。考古发现的铎,多是春 秋战国和汉代的。
古钱币的主要形 制有四种: 1、布币
2、刀币
3、贝币 4、圜钱
耸肩尖足
平肩弧足
原始空首布
空首布自殷商起到春秋战国止共流 通了1000多年。空首布的主要形制
斜肩弧足
三孔布
钟的种类
甬钟:钟顶有筒形的甬(钟柄);
特钟:单独悬挂的大钟;
镈:钟顶作扁环钮或伏兽形钮的平口钟,主要见于
春秋战国时代;
钮钟:钟顶的甬为近似半圆圈形的钮者,始见于西
周,盛行于战国;
编钟
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钟。西周 中期的编钟以大小三件为一组,晚 期以后发展到大小十几件为一组。 编钟常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 子的横梁称作“笋”,支撑架子的 立拴称为“虡” (j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