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损芦衣读后感400字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闵损芦衣读后感400字范文
一個忍字百祥集——《閔損蘆衣》讀後感閔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闵损芦衣
读后感内容,仅供参考。
字子騫,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老夫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他在孔門中以德行和
老成持重著稱,而尤其以孝行超群聞名於世。
子騫早年喪母,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後母很厭惡子騫,冬天的時候給自己的
兩個兒子用棉絮做衣服,給子騫卻用蘆花絮做衣服。
父親覺察到了後母的偏心後,很是生氣,於是要趕走子騫的後母。
子騫卻含淚懇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子騫
的這一句發自肺腑、感人涕淚的話,不僅挽救了這個即將破碎的家庭,還感化了他的後母,使後母感悟懊悔了,從此不再偏心,待子騫和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從此,這個家庭過上
了和睦安樂的生活。
這真是“一個孝字全家安”!
讀完這個故事,學生深深佩服的是子騫忍辱負重的精神。
為了保全這個家庭,為了不破壞
父親和後母之間的感情,為了讓兩個弟弟享受到完整的父愛和母愛,子騫忍受了後母的偏
心以及極其不公平的待遇。
如果沒有至誠的孝悌之心,誰能毫不動聲色地隱忍這一切?誰
又能在真相大白後還要為傷害自己的對方求情、委曲求全?
學生發現,正因為自己缺乏承受力和忍耐力,所以在讀此故事時會從子騫夫子身上深切地
感受到他的隱忍、寬容、博大、純厚……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我反省到了自身很多的毛病習氣。
回首自己走過的三十幾年的人生路,無數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不能忍,許多的坎坷也是因為
不能忍造成的。
和人相處,一句批評的話也聽不得,一點委屈也不願意承受,只要是不順
自己心意的事就不樂意,非計較到底,不能放下自己、隨順他人,他人的一點點缺點過失
也不能忍受,愛記仇,甚至還有過“伺機報復”的.念頭,巴望別人立即遭遇不好的結果……
種種陰暗穢惡的心理,竟然伴隨了自己三十多年。
如果不是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學習《閔損蘆衣》這篇文章,學生可能永遠掙扎在人心險惡的苦海中,沒有盡頭。
人與人之間相處,多麼需要“忍”字啊。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樣的金玉
良言真的應該時刻掛在心間,我們忍下的是自己的瞋恚心,忍下的是自己的自私心,忍下
的是自己的名利心,忍下的是自己的好勝心,忍下的是自己的得失心……一個忍字,忍下
了我們許多的毛病習氣。
忍,帶給我們的是祥和。
在家忍一忍,家庭祥和安寧,不會“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在
外忍一忍,相處愉悅,換來的是和氣、團結,還有彼此的尊重。
學會忍受,可以拓寬我們的心量,包容一切;學會忍耐,可以磨礪我們的心志,練就恒心與毅力。
我們成就學業也好,成就事業也好,都需要這個忍字。
小忍,心和、人和、家和;大忍,民和、社會和、世界和……一個忍字百祥集。
二零一一年
二月二十日
《闵损芦衣》讲的是孔子学生闵损德孝双全的经典故事。
他的后母只疼爱自己的两个
孩子,让他们吃好的,穿暖的,却把脏活累活全扔给他干,在数九严冬只让他穿根本不保
暖的芦苇絮做的“棉衣”。
在一次外出驾车中,因为寒冷闵损缰绳脱手而遭父亲责打,这才
露出了“棉衣”的真相。
父亲为此要休妻。
这时的闵损却替后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
子单”的名言流传至今。
后母也深受感动,十分羞愧,此后痛改前非,一家人和睦相处。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心地善良、孝敬父母的闵损。
面对后母的偏心,他毫无怨言,牢记生母的谆谆教诲,他任劳任怨,尊老爱幼。
在父亲发怒要赶走后母时,他首先想到的
竟是自己年幼的'两个弟弟!他不顾自己的委屈,以德报怨,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这个故事里,我也看到了闵损的父亲是一个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好爸爸。
而后母,虽然刻薄偏心,但是她知错能改,最终让这个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
正如有人说的,我们的世
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够宽容
地对待别人所犯的错误,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
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
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
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
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
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
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
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
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
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
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
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
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
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
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
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
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
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
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
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
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
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
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
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
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
故事。
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
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
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
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
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
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
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
现在和大
家分享一些小故事。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
家侍奉双亲。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
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
很了不起的事情啊。
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
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
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
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
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
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故事:周朝时期,孔子门生之中,德行出众。
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
为了更好的照顾闵损,父亲续娶了一位妻子。
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孩子,这年冬天,闵损父亲要外出了。
对闵损说:“有你娘在家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
记住,
在家要听娘的话。
”闵损说:“放心吧”。
然后父亲就走了。
父亲外出以后,闵损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间飞快度过。
家里所有的重活,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但是闵损对此没有一点怨言。
继母的两个孩子在放风筝,继母对闵损说:“闵损,还不赶紧干活儿!劈完柴禾,再把水缸里的水填满。
”闵损说:“是的,母亲。
”
这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在争着吃饭,不让闵损和他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
当闵损看到继母为兄弟夹菜时,不仅想起生母对自己的教诲。
生母教导闵损说:“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到了冬天,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
闵损被冻得直哆嗦。
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还哆嗦,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要赶走后妻。
闵损便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求父亲不要这样做。
”继母得知后,非常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