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内科学术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略论传统中医的肿瘤辨治观

略论传统中医的肿瘤辨治观

中 医 认 为 癌 病 与 其 它 疾 病 一 同 有 着 复 杂 的 病 因, 是 内外 多 因 素 、 多 阶段 、 长 时间作 用 的结 果 , 具 体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 1 触 冒 外邪 而 久 蕴 成 积
确是 难 能可 贵 , 但 是 我们 也应 该看 到 , 当 前 癌 病 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综述
略论传 统 中 医的肿 瘤辨 治观 六
韦堂 军
( 1 . 南京 中医药大学第一 临床医学 院 南京
, 程 银
南京 2 1 0 0 9 5 )
2 1 0 0 2 9 ;2 .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 院
摘 要 : 本 文从 病 因、 病机 、 治法、 常 用方 药等 方 面 阐述 了传 统 中 医理 论 对 于肿 瘤 疾病 的认 识 , 认 为 传统 中 医从 触 冒外 邪 、 饮食损伤、 情 志 失 调 等诸 复合 因素 认 识 肿 瘤病 因 。在 治 疗 方 面 , 传 统 中 医理 论 认 为 驱 邪对 于肿 瘤 治 疗 有 重要 作 用 , 但 需 区别 不 同疾 病 的 病 邪特 点 , 邪 正 兼顾 , 同时 重视 养 正 则 积 自除 的 临床 意 义 。在
恶性 肿瘤 是严 重威胁 人类 健康 的疾病 , 中 医对
病, 且寒 邪每 多为 积聚之 始 , 《 内经 》 所谓 : “ 积之所 生, 得寒乃生 , 厥乃成 积也” , 以及 “ 寒气客 于肠外 … 因有 所 系 , 癖 而 内著 , 恶气乃起 , 息 肉乃 生 …至 其 成 如 怀子 之状 ” 。外 感寒 邪损 伤 机体 阳气 , 肌肤 骨 节 失 于温 熙 , 大 肉坚 凝 , 久 而 固着 结 块 。 外 邪 留 于 肌 肤 经络 者 , 亦 能久 成 痼结 , 即: “ 四 时 八 风 之 客 于 经 络之 中 , 为痼病 者也”( 《 灵枢・ 九针论 》 ) , 甚则深 着 而 内人 脏腑 , 积而难解 。后世 医家遵 《 内经 》 之说 , 如林 佩 琴指 出 : “ 初 由寒 气瘀 血痰 沫 , 交 结 于盲 膜 ,

清末儒医林佩琴生平著作考

清末儒医林佩琴生平著作考

实 地调 研 中有 幸 获见 林 氏宗 谱 1 册 ( 6 册 , 6 共 0
分别 由不同的持谱人保存 )据 15 年续修的“ , 90 氏”
字 号 林 氏宗谱 载 , 佩 琴 , 云 和 , 羲 桐 , 于 乾 林 字 号 生 隆 壬辰 (7 2 ) 17 年 十月初 六 亥 时 , 苏丹 阳后 松 卜 江 村
用, 小小年纪就担起 了生活的重任。
弃儒从 医
( 今属江苏省丹阳市联兴村 ) , 人 乃先祖林芳二十一
世 孙 , 北族 楼 下 支 , 家族 同辈 中排 行 四十 。 另 属 在
早在少年时 , 祖父志开公就曾亲手抄 录方书给 巩琴 , 对他说 :后 日习此 , “ 可以救世。瞄 ” 佩琴读后深 有感 悟 , 之后 又遍览 了《 枢》 《 问》 经典 医 灵 、素 等 籍 。迫于生计 , 只能一面教书 , 他 一面研究医学。
和 对 其 学 术 思 想 、 色的 深 入 研 究 。 特
关键词 : 林飒琴 清代 医家
儒 医 生平 类证治裁
林 佩琴 (7 2 一 89 )清代 江苏 丹 阳人 , 17 年 13 年 , 嘉 庆戊 辰(8 8 恩科 举人 , 学通 医 , 自称 生平 本 10 年) 博 虽 不业 医 , 诊 治 病 人颇 多 , 为 儒 医者 代 表 。他 融 但 堪
科、 传染病等 , 分编讨究 , 叙证多宗经立论 , 酌古用
方, 间有治案 , 于证后 , 附 十分实用 , 解放前 曾被浙 江 中医学校用作教材 具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
丙 申 (86年 ) 天 , 琴 突 发 热 疾 且 十分 危 13 夏 骊
年) 恩科考 中举人 , 林氏宗谱 中称其为“ 嘉庆戊辰恩 科经魁 ”时年 已3 岁 。次年 己巳(8 9 ) , 6 10 年 赴京应

《中医文献杂志》2011年第29卷总目次

《中医文献杂志》2011年第29卷总目次
… … … … … … … … …
日本 “ 圣 ” 山和 一 生 平 事 迹 述 评 … … … … … … … … 针 杉
… … … … … … …
张殷 建
黄素英
邹菊 生 (. 1 23)
胡 国 华 (. 1 43)
肖永芝

刘玉玮
张丽君, (. 5 等 54)
海 派 中 医 妇 科 流 派 简 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帝 内经 》 鬲 ”“ ” 黄 “ 、 膈 考源 …… …… … … … 傅 海 燕 (. 9 6 1)

学术 探讨 ・
《 热 条 辨 》 者 辨 疑 … … … … … … … … … 杨 杏 林 (. 4 湿 作 12 ) 当代 名 老 中医 对 紫 癜 性 肾炎 的认 识 举 隅 … … … … … …
l 5 例 失眠症记忆 力减退 临床调 查分析 …………… 4 9
… … … … … … … … … … … … … … … …
姚 艳丽
陈丽云
杨 奕望( .6 24 )
许 良 徐

黄 景斌, (. 4 等 53)
琪 王 飞 (. 1 62)
近代 岭南名 医陈伯 坛传 略 ………………… 李
君 (. 3 34)
关 于 紫 菀 润 肺 功 效 的商 榷 … … … 杨
傅 山医 事 考 略 … … … … … … … … … … … … 钱 超 尘 (. 6 34 ) 雪苔先生著述述略 ………………………… 王 宗欣 (. 2 35)
升 阳 散 火 汤 方 证 探 微 … … … … … … … … … 裴 宏 彬 (. 2 62)

林佩琴治疗喘证的学术思想初探

林佩琴治疗喘证的学术思想初探

林佩琴治疗喘证的学术思想初探通过对林佩琴《类证治裁》中喘证之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加以分析,发现林氏治疗喘证的学术思想独具特色,将健脾化湿与纳气归元有机结合,健脾化湿药与收涩补肾药同用,共奏陪土生金、收摄真元之功,同时强调时间医学在喘证辨证施治和服药中的运用。

标签: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林佩琴,丹阳后松卜村人,生活在清·乾隆至道光(公元1771-1839年)间。

《类证治裁》为其据就医病愈者所交还的处方,择要写成医案,并加论证,总结数十年学医心得和临床经验的著作,其中对于喘证治疗的学术思想,倾向于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注重将健脾化湿与纳气归元有机结合,同时强调时间医学在喘证辨证施治和服药中的运用。

1 健脾化湿法在喘证中的运用林氏认为:“痰生于脾,湿胜则精微不运,从而凝结,或壅肺窍,或流经隧;饮聚于胃,寒留则水液不行,从而泛滥,或停心下,或渍肠间。

”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心、肝、肺、肾四脏的“升降浮沉”及其“四时”等运动的枢纽,故胃气一虚,五脏受邪,就会产生“元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

对于“元气下陷,阴火上乘”,治疗上东垣认为应当“升阳益气”,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不足与阴火上僭的矛盾,根源在于脾胃受损,枢纽亏虚,故以甘温健脾化湿和升阳益气治之,但是,林氏更侧重与将健脾化湿和纳气归元结合在一起治疗。

如林氏治疗喘证之寒痰阻肺案,“族某七旬以来,冒寒奔驰,咳呕喘急,脉弦滑,时嗳冷气。

”(《类证治裁》·卷二·喘症论治)本案中“咳呕喘急”,即林氏认为的痰饮“在肺则咳,在胃则呕”。

方用“淡干姜、五味、桑皮(炙)、茯苓、潞党参、甜杏仁、橘红、制半夏、款冬花、紫衣胡桃”,取半夏辛苦温燥之性,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而止呕;橘红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庞安时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顺矣”,故治痰大法以顺气为先,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精)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精)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1. 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内科学萌芽期)中华有五千年历史,而我们中医内科学就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使得中医内科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方面的记载,开始认识“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等内科疾病,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疗方法。

传说由商代的伊尹创制的“汤液”,就是中医内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西周时期则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内科学奠基时期)《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源头)。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延伸点:《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解剖学的记载,如《灵枢·肠胃》中记载:“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这段原文就清楚明白地指出了胃与小肠(包括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等等)的解剖形态以及其体积与容量,包括长、宽、直径以及在人体腹腔中的位置形式等等,并且有精确的数字!《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关于生理学的一段话却极为经典:“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心痛

心痛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2006 - 2007 学年春季学期所在单位中医药学院系、教研室中医内科教研室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授课对象 2004级中医本科授课教师周迎春职称副教授教材名称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授课题目心痛授课形式理论大课授课时间2006.9.7-2006.9.8授课学时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心痛历代沿革及其中西医包含的范围及西医诊断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

2、熟悉心痛的病因病机及标本虚实的病理变化预后与转归。

3、掌握心痛的概念、证候特征、诊断、各种证型的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相关疾病的鉴别要点。

基本内容1、说明心痛是以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及历史沿革(15分钟)2、讲解心痛标本虚实的病理变化及"通""补"治则在心痛中的应用。

(25分钟)3、重点讲解心痛的证治方药,穿插病案举例。

(100分钟)4、讲解心痛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本病小结。

(20分钟)重点难点1、重点:心痛各证型的辨证论治;2、难点:(1)心痛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2)心痛典型症状特征的认识与理解;3、重点中的难点:临证应用,病例的分析与讨论。

主要教学媒体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加深理解。

3、形式以媒体为主,可配合部分图像教学。

主要外语词汇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冠心病); Stab Angina (SA,稳定性心绞痛);(Unstab Angina(UA,不稳定性心绞痛);Myocardial Infarction(MI,心肌梗塞)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1、美国ACC/AHA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UA及NSTEMI)的治疗指南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修订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指南(2002修订版)2、心痛病因病机的新观点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1、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供中医等专业用)2、罗仁主编《中医内科学纲要》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3、《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二版系、教研室审查意见课后体会教学过程基本内容方法、手段、时间《中医内科学》各论心痛教学内容与步骤:1、心痛的概念利用幻灯,描述心痛的概念及证候特征。

林佩琴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初探

林佩琴治疗肝病学术思想初探

[ ] 程华焱 , 2 曾斌 芳. 脂肪 肝 中医病名 的文献研 究 [ ] 新疆 中医药, J.
2 0 , 8 6 : 2—1 . 082( )1 4
[ ] 裘沛然. 3 中华医典 [ D] 长沙 : c . 湖南电子音像 出版社 ,0 5 20 .
『 ] 雷 载 权 . 药 学 『 . 海 : 海 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0 12 4 中 M1 上 : 20 :8—5 . 0
明清 医家多从 脾 胃肝论 治 , 尤其 注重 脾 胃, 与张 仲景 这 提 出 的“ 见肝 之病 , 知肝 传脾 , 当先实 脾 ” 的思 想一致 。
3 讨论
主。具体治则为: ①扶正祛邪 , 标本兼治 ; ②从脾论治 , 助化蠲浊 ; ③辛开苦降, 甘温并施 。全部方剂中出现频 率最 高 的前 2 0味 药 物 为 : 姜 、 草 、 生 甘 陈皮 、 当归 、 木 香、 皮、 青 肉桂 、 苓 、 棱 、 茯 三 白术 、 夏 、 半 干姜 、 壳 、 枳 香
林 飒 琴 治 疗 肝 病 学 术 思 想 初 探
公培 强, 薛博瑜
( 南京 中医药大 学第 一 临床 医学 院 , 苏 南 京 20 2 ) 江 109
摘 要: 通过 对 清代 医 家林 碾琴 的 主要 学术 著作 《 类证 治裁 》 关肝 病 学部 分 的仔 细 分析 , 有 归纳 总结 其
附、 川芎 、 白芍 、 莪术 、 黄连 、 大黄 、 人参 。本项 研 究采用
了现 代 医家对现 代疾 病 的 中医共 识 病 名 为线 索 , 对古 代 医籍 进行 回溯 研究 的方 法 , 现 代疾 病 的古 文献 研 为
究 探 索 了新 方法 ; 同时 本研 究 结 果 将 在脂 肪 肝

林佩琴年谱长编

林佩琴年谱长编
录 方 书 , 付 府 君 日: 后 日习
此, 可 以救 世 。府 君 读之 有 省 , 因遂博 观《 灵 《 素5 5
以 下诸 名 家 书 。 穷 日课 生徒 举 业 , 灯 下批 阅 方 书 ,
以油 尽 为 率 。
1 7 8 8 年( 乾隆戊 申) , 飒琴 1 7 岁, 曾作“ 忆亲诗”
“ 启 文公 次 子 : 飒琴 , 字云和 , 行遵 四十, 号 羲
桐, 嘉庆 戊辰 恩科 经魁 , 道 光 丙戌 楝 选知 县 , 例 授 文
公徙 居 松 卜, 始 为 丹 阳人矣 … …” ( 见 原松 卜 村 民林
书根提供 的丹阳氏字号《 林 氏宗谱》 卷一) “ 林 姓 是 丹 阳县 名 门望 族 , 文人 学 士 , 英 才 辈
官 清廉 谨 慎 , 馑四阅月 , 值 中原 云扰 , 遂谢 职 , 居 所
辖地 , 未克 回籍 …… 迨 至 芳公 知 丹 阳县 事 , 遂 于所
辖地 胥 宇 为生 , 二 子伯 一伯 二 , 一公 筑居在 县 , 伯 二
林芳公二十一世孙 , 属北族 楼下支 , 在家族 同辈 中 排 行 四十 。 琴 祖名 志 开 , 父名 翠岩 , 字启文 , 生有 四子 : 骊瑞 、 琴、 骊兰 、 璜, 骊琴 为次 子 , 其 母 邹 氏, 其家兄 、 弟、 子、 侄、 孙等数十人 , 皆功名之士。
基金项 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 自主选题 “ 历代名 医传记资料调研与编纂” 项 目( 编号 : Z 0 2 0 1 0 — 2 4 )

4 4 —
中医文 献杂 志 子 。 幼 谨愿 , 不好 戏 弄 , 尝 自塾 中 归 , 有忤之者 , 怒
而色 赤 。翠 岩公 见 之 , 教 之 日: 君 子 所 以学 , 为 能 变 “ 己 巳礼 闱报 罢旋 归 , 先 有讹 传 中途 被 盗劫 者 , 祖 母 邹 太孺人 大忧 , 因是 终祖 母之 身 , 不与会 试 。 “ 予 观 近 日悬 壶 家 , 大率 学 殖 荒 芜 , 心 思肤 浅 ,

林佩琴治疗温热病经验探述

林佩琴治疗温热病经验探述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5期
中 华
中 医



Vo . 6 No 5 12 . Ma y200 8
200 8年 5 月
CHI NESE ARCHI S OF TRADI ONAL CHI VE TI NESE MEDI NE CI
林琨琴 (72—13 )字 云和 , 17 89 , 号羲桐 , 清代著名医家。 晚年编著《 类证治裁》 汇各家之长 , , 融临证经验 , 可谓 内科
之集大成者 。观其 医案 , 善治各种疑难杂症 , 尤其对外感温
不易祛除。因此 , 他常用栀子、 豆豉 、 杏仁、 桔梗 、 瓜蒌 、 红 橘 以宣通肺气 ; 用黄芩 、I J 贝母 、 } 苏子、 半夏 、 枇杷 叶 以降气 涤 痰; 用枳壳 、 赤苓 、 薏苡仁 、 蔻仁 、 兰叶 以调气 醒 胃。总使 佩 太阴气分得以廓 清 , 而温热之邪难 以藏 匿。如治 “ 族某 , 温 邪内郁 , 头眩热渴 , 手心 似烙 , 苔淡黄 , 舌 寸脉 浮大而数 ” 。
关键词 : 温热病 ; 林碾琴 ; 类讧治裁
中 图分 类 号 : 29 R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7 7 20 )5— 9 8— 2 17 7 1 (0 8 0 0 1 0
Su mma ie LN P i i s E p r n e n te W a m a tDie s r I e- n, x e i c so h z q e ( )vni t g ds otigh ns ( )r e i et dw t ( )rdcn t l ha; 4 h u- h ha : 1 etan m oh eu g; 2 e a n ha a e; 3 euig n ma et ( ) or c r li a n nt l ls g n ie

(12)[转载]林盛进学术思想探微

(12)[转载]林盛进学术思想探微

(12)[转载]林盛进学术思想探微林盛进:1973年7月出生,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企管系,学历:大学本科,华夏中医论坛讲师。

先生小学五年级时即开始学医,高考后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学。

先生读《伤寒杂病论》和大多数医家一样,分生搬硬套阶段,迷茫徘徊阶段,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阶段。

先生惑于前贤解释《伤寒杂病论》“多偏向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而且大都似是而非”,乃不断探索,从《伤寒质难》中悟出《伤寒杂病论》的框架,从《伤寒质难》中悟出中医的病理,从《经方实验录》中悟出经方药理,从而获得了破译《伤寒杂病论》的金钥匙,于是萌生了把《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条文进行重新系统地排列、把这两本书并在一起进行阐释的想法,历时五年余终于大功告成,是书初名为《伤寒杂病阐释》,即已正式出版的《经方直解》。

该书阐释《伤寒》《金匮》条文,阐释经方大异于历代注家,还条文,经方至平至易,还《伤寒论》《金匮要略》至平至易,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减轻了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困难,大大缩短了学习,运用经典的时间。

林盛进先生可谓仲景功臣,厥功甚伟。

现就林盛进学术思想作一简单探讨。

一. 学宗仲景,善用经方林先生少时学医,青年时读《伤寒杂病论》,自此后钟情于《伤寒》《金匮》,临床善用经方。

林先生空间里近四十个医案,几乎全部是经方医案,所录医案,“自觉有些许价值”,余不录。

林先生用经方,自觉“游刃有余”,笔者观其案,品其味,始觉此言不虚。

兹举两案,以飨读者,已窥全豹:案1:遗尿案。

堂侄:男,13岁,夜间遗尿十余年,别无所苦,四处求诊无效,服用各种偏方亦无效。

一次家父回乡过节,与堂兄偶然聊起此事,家父谓其家人之病,多为余治,且效果尚可,荐其前来试治。

数日后之晚间,堂兄携其至余家,查其舌脉并无异常,遂谓其或为膀胱括约肌松驰所谓,无须过虑。

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方。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红枣6枚,甘草6克,龙骨18克,牡蛎18克。

上方服五剂后病愈,以其病已多年,嘱服至八剂。

名老中医倪佩卿教授论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辑要

名老中医倪佩卿教授论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辑要

名老中医倪佩卿教授论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辑要摘要:倪佩卿教授从事临床工作46余年,勤求古训,融汇中西,博采众长,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临床中善于望闻问切,察色按脉,明辨阴阳,善于把握疾病的内在病因病机,治病能求于本。

倪教授提倡中西并用,擅长内外妇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治,尤其在治疗脾胃疾病中颇有建树,疗效显著。

她提倡肝胃同源、肝脾同治,注重疏肝健脾,调节情志。

岭南多为瘴气之地,人多中湿,教授充分发挥岭南中草药的优势,临床用药多药性平和,疏肝理气不伤阴,健脾祛湿不伤正,遣方用药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笔者有幸跟师,临床所见教授遣方之疗效显著,故尝试对教授宝贵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进行归纳,以飨同道。

关键词:名老中医;倪佩卿;肝脾同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倪佩卿教授目前是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早年在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曾在第一军医大学复训班和广州中医学院青年教师提高班学习。

先后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历任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门诊部副主任,中医科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等。

从业46年来,精通中医基本理论,熟练应用中西医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尤其擅长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肥大及哮喘久咳、忧郁症、儿科病、妇科病、各类肿瘤等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和显著临床疗效,并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倪教授虽年逾古稀,但精神抖擞,思维敏捷,仍活跃在临床一线,一心只为“街坊百姓”解除疾苦,淡泊名利,医德高尚。

此外,她还热衷于中医传承事业,得知粤北偏远落后地区连州市的中医较为落后,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加入名医工作室,开展中医传承工作,多次不辞劳苦从广州到连州进行中医诊疗和传承工作,毫无保留地把几十年宝贵的中医临床经验传授给当地的中医师,培养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个年轻中医师。

宋到清的医典整理

宋到清的医典整理
编纂者
该书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所编纂。张从正是一位博 学多才的医家,精通医术,对医学理论有深入研究。
内容与特点
《儒门事亲》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 科、儿科等多个领域。该书注重实践,强调辨证施治,对 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医得效方》的编纂
01
编纂背景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开始关注临床实践和疗效。《世医得
编纂特点
《本草纲目》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为16部 60类。同时,该书对药物的描述准确、详细,且附有大量插图,便于医者辨识和使用药物。
其他明代医典的整理
《证治准绳》
《医宗金鉴》
《景岳全书》
明代王肯堂所著的一部综合性 医书,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 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以证为 纲,以方为目,注重辨证论治 和理法方药的统一。
儒臣整理医学典籍。
编纂过程
《太平圣惠方》由王怀隐等人奉命 编纂,历时数年完成。该书收集了 大量民间验方和医家秘方,按照疾 病分类编排。
内容与特点
《太平圣惠方》内容丰富,包括脉 法、处方用药、针灸、食疗等多方 面的知识。该书注重实用性和普及 性,语言通俗易懂。
《圣济总录》的编纂
编纂背景
南宋时期,医学发展达到高峰, 政府继续组织医官和儒臣整理医
效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纂而成的。
02
编纂者
该书由元代医家危亦林所编纂。危亦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对
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深入研究。
03
内容与特点
《世医得效方》是一部以方剂为主的医书,收录了众多有效的中药方剂。
该书注重方剂的配伍和用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内科学》教材中内容更新、演变的摘要小结

《内科学》教材中内容更新、演变的摘要小结

《内科学》教材中内容更新、演变的摘要小结
周幸莲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2(030)024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周幸莲
【作者单位】惠州卫生学校,广东,惠州,5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6.5
【相关文献】
1.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痰”与“饮”、“肺痿”与“肺胀”的废与存 [J], 黄吉赓
2.“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二) [J], 张怡;王飞;谭万初;王海松;李耀光;孙鸿辉;王宗勤;谢春光;王志坦
3.微生物学教材中真核微生物教学内容更新的思考 [J], 李利; 陈莎; 余知和
4.开放教育中《人文英语》课程教材内容更新问题研究 [J], 向本猛
5.关于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中若干问题的商榷 [J], 张珊珊;刘伟;丁元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具体使用—林维启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具体使用—林维启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具体使用—林维启教授学术思想初探林维启教授,退休前执教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临床用药多以成方为基础,出自《伤寒论》的方子占了相当比例,如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汗证,小柴胡汤治疗经期感冒等。

加减简洁,立意明确,颇有经方之风。

我有幸师从门下,获益良多。

本文仅就老师如何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灵活使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体会记述如下。

整体观就是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包括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主要是用来阐述统一体的组成因素之间、统一体和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解决的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问题,与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类似,内涵非常广泛。

如阐述生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治疗原则中的“三因制宜”等。

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社会环境的改变对疾病和人体造成的影响,林老师在治疗胃病时重视疏理肝气,用方多合入四逆散;来白银之后,通过临床观察,针对白银的环境污染导致的慢性腹泻,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人体的影响,选用煨肉豆蔻、木香、木瓜、赤石脂、丁香等,自拟方剂进行治疗;针对现在的外感治疗中,病人为追求快速退烧,过度使用解热镇痛剂,常常汗出淋漓,导致阴精损伤,全身症状消失,后遗局部咳嗽不止的现状,考虑了常规治疗环境和方法的变化对治疗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选用麦味地黄丸加瓜蒌、贝母治疗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体现的十分突出。

辨证论治理论成形于《伤寒论》,后世多有发挥。

《中医基础理论》给出的的定义如下: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点:首先,证是作为感性认识的临床客观资料经中医理论概括、判断处理后,上升为的理性认识。

中医辨证论治大家——林佩琴

中医辨证论治大家——林佩琴

中医辨证论治大家——林佩琴林佩琴(1771~1839),字云和,号羲桐,清代丹阳后松卜村人。

清代医学家。

林佩琴幼年随父读书,勤奋好学,其墨艺脍炙人口,蜚声干林。

无论八股、古文、胼体、诗词,莫不娴熟精纯,为人所服膺。

清嘉庆十三年(1808)应恩科乡试中经魁(五名内举人)。

1809年,进京(北京)应试进士,未取,一气之下回乡开馆教书,学生越来越多。

他教课之余,还精心钻研岐黄之学。

己巳(1809)后弃儒学医,潜心研读《灵枢》《素问》《难经》《伤寒》等诸家医书著作,无所不通,而不泥古。

白天教授生徒,灯下披阅方书,历数十年。

他以擅长治疗温病闻名,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症状分析细致深入,对每一病例都认真诊断,根据病情遣方用药,善于化裁。

经他治疗的病人,往往都收到奇效,当时人们称他为“良医”。

林佩琴济世之余,致力著作,总结数十年学医心得和临床经验。

他看到当时的一些医生学业疏荒、心思肤浅、不求进取,加之各门派之间争名夺利,致使百姓遭难,心情十分沉痛。

为纠正这些弊端,林佩琴勤奋钻研,持正诊断,以济世救人,他请病家送还本人处方,选择其中重要的写成医案,并加论证,将多年的心得体会编成《类证治裁》一书,初刊于咸丰元年(1851)。

该书分为8卷,共34万字,分门别类论述各种症候。

卷首为“内景综要”,简要介绍脏腑生理等内容;卷1~8论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列述中风、伤风、暑、湿、燥、疫、虚损、痨瘵、三消、泄泻等多种病证,兼有鼻口、齿舌、咽喉及肠痈、痔漏、白癜风等。

妇科病证有经、带、胎、产、热入血室等病证。

外科病证有诸疮、瘰疬、梅疮、结毒、疗毒、发背等。

每类中,先是“论治”,其次是“脉候”,再次是“附方”,最后是附列自己临床验案。

此书持论公正,古为今用,言简法备,一目了然,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医著。

该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由其次子林芝本刻版印行500部问世,流传广远。

光绪十年(1884)重刻,新中国成立后再版,很受中医学者欢迎。

新版《内科护理》教材编写思路及设计

新版《内科护理》教材编写思路及设计

新版《内科护理》教材编写思路及设计
林梅英;金中杰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08(26)13
【摘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内科护理》教材(第1版)于1999年11月出版。

内科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中等护理专业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发生重大变化。

为使教材更好地为培养护理专业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卫生职业人才的需求,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了本套教材的第2轮编写,并于2008年1月再版。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林梅英;金中杰
【作者单位】本溪市卫生学校,辽宁,本溪,117022;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
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3
【相关文献】
1.探寻整体系统的教材编写新思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2.随教材编写思路的变迁创新教学设计--以《几种重要的盐》教学设计为例
3.高等职
业教育《商业银行业务》教材编写设计思路与实践4.POA理论指导下《职场英语综合实训》教材编写设计思路5.新版《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特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绍琴内科新说

赵绍琴内科新说

赵绍琴内科新说赵绍琴内科新说(一)从营血辨治杂病说中医学的临床辨证体系有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内科脏腑辨证,三者各成体系,皆是古人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的结晶,指导临床,使人有临证成法可依,其功莫大焉。

然而,当今面临现代医学众多的疑难病证的挑战,如何提高中医辨证识病的水平已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原有的三大辨证体系已不敷应用,若再各自为阵则无发展可言。

惟有扩大思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提高中医辨治疑难病证的水平。

赵氏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同样适用于一些内科疑难杂病的辨治,在坚持脏腑辨证的基础上从营血辨治更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人身不过气血,任何疾病,无论其在何脏腑,都无一例外地影响到气血发生改变。

而就气血二者的关系看,互相为用,至为密切,气病日久,必传至血分受病,在温病是这样,在内科杂病,乃至妇、儿、皮、外、五官诸科无一例外,故前贤云“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

”况疑难病,慢性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血分未有不受病者。

赵氏根据这一理论,对一些现代医学的疑难病证从营血受病的角度分析其病机,把握其本质,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紫癜肾,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心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子宫肌瘤,牛皮癣等现代医学的难治之病,虽然涉及到不同的脏腑和系统,但其共同的病理机制是血分受病,大多具有热在营血的临床特征,如脉象沉数或滑数有力,舌质红赤,起刺,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等。

再从现代医学诊断角度看,凡血尿常规或其他生化检验指标的异常也应作为营血受病的重要依据。

如慢性肾病在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和管型,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血肌酐和血中尿素氮的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全血细胞减少,白血病患者骨髓象和周围血象的异常等更是营血受病的确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现琴内科学术思想初探方祝元(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学术探i讨jjjt关键词林碾琴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术发掘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8)01-0017_02林佩琴(1772—1839年).字云和.号羲桐,江苏丹阳人。

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医学家。

林氏以数十年的精力,网罗历代精粹。

汇集古方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灵活化裁,至晚年撰成《类证治裁》一书。

该书较好地反映了林氏的内科学术思想。

1强调识证。

注重辨证林氏在《类证治裁・自序》中开篇即云:“司命之难也。

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

识其为阴为阳。

为虚为实,为六淫,为七情,而不同揣合也;辨其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在营卫。

在筋骨。

而非关臆度也。

”可见他将识证、辨证放之首位,是特别强调重视的。

因为临床诊治只有对证候进行精当的辨识.才能准确处方下药,使药证合拍,吻合无间,而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能否正确识别证候乃是决定施治成败的首要关键。

因而林氏对《类证治裁》中所载诸病证,均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脉症等详加识辨。

识证如鉴别胃脘痛与心痛。

胃脘痛“症与心痛相似,但胃脘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呃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包络者自别。

”识别真中与类中则云“真气虚者.猝为所中.是名真中……卑湿酿热,真阴亏者,风自内生,虚阳上冒,亦致昏仆,是为类中。

”辨证如辨别中风的病位时云:“其中血脉.则口眼喁僻。

中络,则肌肤不仁。

中经,则脊重不伸。

中腑,则肢节废。

便溺阻。

中脏,则舌痦吐沫”。

辨胃脘痛则云:“初痛在经,久痛人络。

……因胃阳衰而脘痛者.食人不运……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因肾寒厥逆而脘痛者.吐沫呕涎……因烦劳伤气而脘痛者,得食稍缓……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呕逆不食……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火郁致痛,发则连日,阳而为火。

水流湿。

火就燥。

故水火二气,为五行之生成。

燥湿二气,为百病之纲领。

若能体察燥湿二气之因寒因热所生.而以之为纲.再察其化热未化热之变。

与夫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之理,而以之为目,纲举目张.则任凭病情万状,而权衡在握。

其三.燥湿的辨证体系已经建立。

如王鸿谟【q从燥湿的定义、病因及症状进行辨证。

并归纳出以“干少肺裂陷.重滞脾腻秽”10字辨别燥湿。

易懂易学,易记易用。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初步建议:可按《内经》“万物之纲纪”将八纲改为“八纲两纪”。

以燥湿充实八纲。

即以表里虚实寒热燥湿称为八纲。

以阴阳为两纪。

恢复八纲的双层次结构.将阴阳从与六变等同的位置提升为八纲的总纲和法纪。

如此,以表里辨病位,寒热燥湿辨病性.虚实辨邪正盛衰。

再以阴阳总括与提携八纲——表、实、热、燥属阳,里、虚、寒、湿属阴。

希望能使八纲名实相符.纲领作用更为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f11傅晓晴.从八纲辨证的形成看八纲在中医辨证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3):136[2】赵总宽,陈慕泽.现代逻辑方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3】周光飚.对八纲辨证发展的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3):233(4】刘时觉.阴阳燥湿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4):14[5】王秀莲.《医原》外感燥湿论探析.江苏中医,2000,21(11):6『61王鸿谟.关于强化充实八纲辨证纲领作用的研究.北京中医,2003,22(4):19第一作者:崔俊波(1976一),男,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脑病的研究工作。

电子邮箱:cui—iunbo@163.com收稿日期:2007—07—24编辑:冯广清江善中医药竺坚竺竺堂堂娜 万方数据学术探讨脉必弦数……痰积脘痛必呕恶……停饮脘痛必吞酸……食滞脘痛必嗳腐……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

……凡痛有虚实.按之痛止者为虚.按之痛反甚者为实。

”又如其在辨识泻与痢不同及先后传变时云:“泻由水谷不分.病在中焦。

痢以脂而伤败.病在下焦。

在中焦者,分利脾胃之湿。

在下焦者.调理肝肾之伤。

若水泻久,则传变而痢脓血,是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

若先痢后泻,是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瘳。

”如此辨识精当.系统而完备.实为临床取效之重要基础。

这也正是林氏为何强调识证、辨证的苦心之所在。

2学博思精.言简法备林氏博览古代医集,论医说理,分析病机,常常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学不可不谓博.然其深造自得,妙于剪裁,源流条贯,“开卷了然,言弥简而法弥备”.其思不可不谓精。

诚如林氏自己所云:“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惟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开;惟精也故悟彻于元,而重关直辟。

”从《类证治裁》一书当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出林氏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用简练、脍炙人口的笔墨,画龙点睛地揭示辨证施治的大纲.然后层层推勘,缕析丝分,子目分明。

如“肿胀论治”水肿时云:“肿在外属水……肿分阴水阳水……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

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

为阴水。

……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言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是知肿胀无不由肺脾肾者,以肺主气化.脾主运输,肾主藏液也。

……但其间虚实必辨。

凡阳症必热.热者多实;阴症必寒,寒者多虚;溺赤便秘,脉数有力,为实;溺清便泻,脉微无力,为虚。

实者六淫外客,饮食内伤,忽然浮肿,其来必速。

虚者情志操劳,酒色过度.病后气虚,其肿渐至。

知此而后治法可详。

治水肿.必健脾导水。

……湿在下者.用分利……湿在上中下者.用分消……湿浊在里者.洁净腑……风水脉浮者.开鬼门……肺脾不运者,消皮水……肺气壅热者,用肃降。

……病后虚肿及产后面浮足肿者.补元气……火衰则不能蒸动肾之关门.而水聚焉。

”以上各段.林氏简捷明了地分析了水肿之病因病机、临床分证、病位以及治法。

既全面又简练,读之脍炙人口,用之左右逢源。

此外,如虚损之分阴阳、黄疸之分阴阳、中风之分真类、喘促之辨虚实、伤风之别寒热、咳嗽之析脏腑、吐血之审三因、泄泻之别五泄等等.无一不是言简而法备、学博而思精之杰作。

3治裁发挥。

学验俱丰林氏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善于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

融会贯通,去粗取精.曾谓“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

临证每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即便时至今日,其田兰坚!璺竺竺堂蔓!塑≯荔中医药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下仅举数例以资佐证。

对伤风的论治云:“感冒有深浅,故见症有轻重。

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太早。

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

”论及咳嗽的治法云:“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无痰干咳者,阴虚为重.主治在肾。

……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均勿清嗽.但补元气,嗽自止。

”“肺痿伤在无形之气,气伤者调其元。

……肺痿由津液枯燥.至肺管日窒.咳声不扬,动则气喘,治在补气血.生津液.佐以止嗽消痰。

”血症总论篇中言及血症用药类例时云:“血虚而滞,宜辛甘以和之;血滞而痛,宜辛温而行之;血陷下.宜辛苦香以举之:血滑脱,宜酸涩以收之。

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血瘀而结,宜苦泻之,酸泄之;血积而坚.宜咸寒以软之:血燥宜甘润以滑之。

”胃脘痛“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

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

“嘈杂如饥,求食自救,得食稍止,止则复作,盖土虚不禁木所摇。

治法必补脾运痰,土厚载物,则风木自安.不必伐肝,但以六君子汤为专药。

”“凡治痢与治泻异,水泻由清浊不分。

可利小便。

痢则邪毒胶滞.津液枯涩,大忌分利”,泻痢者“一忌温补早.一忌大下.一忌发汗,一忌分利”。

眩晕篇论治中云:“内风肆横.虚阳上升,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治六气风火大异。

治宜辛甘化风.或甘酸化阴。

叶氏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肝风既平,眩晕斯止。

”论肝病治法云:“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

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

味取甘凉,或主辛润,务遂其条畅之性,则郁者舒矣。

凡肝阳有余,必需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

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

”治黄疸“阳黄者,治在胃……阴黄者.治在脾”,“疸久不愈则补脾”,“劳伤元气。

发黄……调补脾元。

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

恐变成胀满矣。

”4参考文献[1】方春阳.林飒琴与《类证治裁》.江苏中医杂志,1980,1(5):8[2]张觉人.清代医家林珉琴治疗老年疑难、急危症的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7(8):32f本文引文均出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11月出版的《类证治裁》)第一作者:方祝元(1964一),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心血管专业。

电子邮箱:jsfv@jsmail.com.cn收稿日期:2007—12—04编辑:冯广清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