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学术思想源流初探
张锡纯伤寒学术思想初探

张锡纯 先生 是一位造 诣颇深的实践医学大师 ,不仅学识渊 博 ,而 且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张 氏是一位 较早 运用 中西医理论研 究 《伤寒论 》的医家之一 。晚年在 天津 创办 “国医 函授学校 ”,设立 “中西汇通医社 ”,自编 “伤寒论讲义 ” 教材 ,课徒授学 、变通经方 、注重实践 、不 尚空谈,对 《伤寒 论》 的阐发见解独 到,对 学者 启发匪浅 。
1 远 绍仲景辨证论治重脉诊
锡纯认为 ,通过对脉诊 的辨 证,可 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 、 掌握病候 、执简驭繁地辨证论 治。
疾病性质 的判 断,主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这在古代经 典中 早有论述 。《伤寒论》140条:“太 阳病之下 ,其脉促 ,不 结胸 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者 ,必结胸 。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 , 必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 ,头痛未止 。脉沉紧者,必欲 呕。脉沉 滑 者,协热利 。脉浮滑者 ,必下血 ”…。《金匮要略》肺 痿篇 : “脉数虚者为肺痿 ,数实 者为肺痈 ”[ 。仲景提纲挈领地指 出 了辨证 中脉诊的重要性 。
CJCM 中医ll缶床研究 2014年第 6卷 第 2期
.61一
张 锡 纯伤 寒 学 术 思 想初 探
Discussion on the typhoid academ ic thought of ZHANG Xi—chun
刘 建 (河北省沧州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河北 沧 州,061000)
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860(2014)02.0061.02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张锡纯(1860一1933),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于明朝迁居河北盐山。
张锡纯先生毕生以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以济世活人为矢志,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勤于实践,诸多学术思想恩泽后人。
其对脑病诸候论述精辟,见解独特,并创立了诸多盖世良方,迄今用之而不衰,为后世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很有指导意义。
1、脑病诸候、莫衷一由、虚实有别、脉症资鉴脑病之候繁杂,诸如眩晕头痛、昏仆厥逆、肢体偏枯颓废,皆责之于脑。
夫其症虽同而病机实有虚实之别。
张锡纯先生认为:实者为“气血上冲”于脑则成脑充血之证;虚者为:“宗气不足”脑失所养而成脑贫血之证。
二者虽均有上述诸症而兼症炯异。
脑充血证多兼阳热实证如面目红赤、头痛而胀、痛及两目、脉弦长或洪长。
而脑贫血证则兼见一派虚弱之象:呼吸短促或面黄唇白或心中怔忡,头与目或间有作痛但不若脑充血之胀痛,似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痛,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
所以临症须详审其症,细辨其脉方不致谬误矣。
2、脑充血之由乃“气血上冲”于脑,法应“引血下行、清火平肝”张锡纯先生宗《内经.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论,认为“气血上冲”是脑充血病机之所在,并进一步阐述,老年调养失慎,肝火内盛或伤于七情,心火内炽,心肝火旺挟气血上冲于脑,轻者脑中血管受冲膨胀至头痛眩晕,重者血管之血隔血管渗出或血管少有罅隙,甚至破裂而致偏瘫昏迷乃至死亡。
适其病机,张氏提出“引血下行、清火平肝”的治疗法则。
疏方谴药以怀牛膝、生杭芍、生龙牡、生赭石、元参、龙胆草诸药。
正如张氏所述:“诚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无尚之妙品。
”生龙牡、生赭石、龙胆草平冲降逆、敛戟肝火,元参、芍药敛阳柔肝,诸药合用可使火敛冲平,用之临床多获良效,张氏所录数案为佐。
3、脑贫血之源乃“宗气不足”,治宜“峻补宗气兼滋养精血”《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张氏认为:“上气不足”即是脑贫血病机关键之所在。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标签:张锡纯;方法创新;大气学说;思想体系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医学巨擘,以善用石膏等闻名于世,其《医学衷中参西录》理义颇精,论证精详,颖悟之处让人叹息而为之观止,后代医者受其影响者甚众。
兹将其创新的思想体系阐述如下。
1 思想体系的突出特点1.1 精确定义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就是其科学方法,力求精确。
此思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充分体现。
如对于石膏,治疗外感发热重用石膏,或单用或复用。
以单用为例:(其长子)“七岁时,感冒风寒,四五日间,身大热,舌苔黄而带黑,孺子苦服药,强与之则呕吐不止,遂用生石膏两许,煎取清汤,分三次温饮下,又煎生石膏二两,亦徐徐温饮下,病又见愈,又煎汤生石膏三两,徐徐饮下如前,病遂痊愈。
”论述石膏善清瘟疹之热病,其后又辅以奉天友人之哲嗣文治“出疹甚稠密,脉象洪数……”之医案。
于石膏能清咽喉之热下附录“沧州友人董寿山,年三十余,初次感冒发颐……”之案、于石膏善清头面之热下附录“一军士年二十余,得瘟疫,三四日间,头面悉肿,其肿处皮肤内含黄水……”之案,其阐发《伤寒论》白虎汤的功用,很少有空言,句句有实案。
对石膏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谓能治腹痛亦有阐发,并附以相关医案。
1.2 基于经典论述,结合实体解剖和功能概括解释中医名词《素问·痿论篇》有“五脏使人痿”,张氏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篇》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首先考察一头猪,“曾见一猪,其两前腿忽然不能动,须就其卧处饲之,半月后始渐愈。
又旬余解此猪,见其肺上新愈之疮痕宛然可辨,且有将愈未尽愈者。
即物测人,此即《内经》所谓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者”。
治一妇人因夏令当风所袭,半身麻木者,“其麻木之边,肌肤消瘦”,即所谓肢体痿废也。
以此说明中风能致肢体痿废。
治本邑一妇人,“年五旬,于仲冬之时忽然昏倒不识人,其胸中似有痰涎,大碍呼吸……此痰瘀能成痿废之明征。
”治疗本邑一室女,“素本虚弱,医者用补敛之药太过,月事闭塞,两腿痿废……此血瘀能成痿废之明征”。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中西医 汇通思想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
一步发展。
培养跨学科人才: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 想提倡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
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人才。
YOUR LOGO
THANK YOU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 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将 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中西医优 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 极影响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知与借鉴 激发医学界对创新思维的追求与实践
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张锡纯 首次提出中西 医汇通思想, 为中西医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
张锡纯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思想,强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全面治疗和调理。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论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巩克波;高磊;武志华;孙晓卫【摘要】张锡纯先生继承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借鉴西医知识,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中医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发展与创新.张锡纯发展了中风的外风与内风理论,将内中风定位于脑,并倡心脑共主神明,既切合临床实际又不背离传统理论,并将内中风按虚实不同分为脑充血证和脑贫血证,分证论治,重视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重视脉诊,重视预防,使中医诊疗中风病更精准科学,并创新一系列方剂,配伍用药精巧合理,对后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9【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张锡纯;中风;学术思想;脑充血证;脑贫血证【作者】巩克波;高磊;武志华;孙晓卫【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中医科,济南25002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日照 276800;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济南250022;山东省济南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张锡纯先生系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名中医,堪称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先驱,为中西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力主“衷中参西”、“中西医汇通”,不仅精研中医理论,而且对西医学也有很高的造诣,因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
这些理论在保留传统中医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将西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纳入,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许多问题[1]。
对很多疾病的认识及论治均有阐发及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毕生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汇集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现将张锡纯先生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讨于下。
中国古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认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之前主张外风说,多以内虚邪中为论,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收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认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
张锡纯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初探

张锡纯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初探李旭鹏1 赵兰才21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赵兰才张锡纯,清末民初中医学大家,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氏精研医理,衷中参西,实践求真,发明创新,在伤寒、温病及药物等学科有卓越建树,对外感热病,寻外因更强调内外因的结合;治疗上重扶正,时刻以祛邪不伤正为念;理论上发皇《内经》旨意,融合伤寒与温病学说并多有创见;临证组方,师古而不泥古,推陈出新,用药颇具心得,笔者在学习之余,对张氏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归纳以下:一、详审病因,重内外结合行医之道,贵于能识本源。
如医者不能审明病因病机,即使用药皆遵《本经》,也难以取效,甚至会延误病情、陨人性命。
张氏深谙此理,非常重视审辨病因病机,如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 复相臣哲嗣毅武书》中所述:“一证之随时跟变,始终原不一致,贵以吾人之精神息息与病机相处。
若少涉粗心,不能细审病机,即可误人性命。
【1】”,张氏著作中所录制的每一医案必先列病因,详述患者发病经过,进而推演其病机,最后罗列方药。
对病因病机的审察,张氏可谓细致入微、慎之重之,既细审外因,又重视内因,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重视内外因结合致病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刘氏少阴温病案,患者发热,脉细微,精神昏愦,闭目蜷缩,烦人言语,张氏认为病因为内蕴实热、冬伤于寒,加之冬不藏精,肾阴素亏,寒伏于三焦随春令阳回而化热,且乘精亏不藏而窜入少阴,致肾阴心阳不能相济,成“热邪深陷,气化隔阂之侯”,用坎离互根汤加减(生石膏、野台参、生地黄、山药、玄参、沙参、甘草、鲜茅根)治之而愈【2】。
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期第六卷》载一妇人得温病,咽疼,舌强直,心中热且渴,饮水不止,但脉竟沉细异常,肌肤亦不发热,张氏知温病多受于冬,至春而发,其病机自内向外,此妇人之脉竟沉细异常,乃因病机郁而不能外达之故,若医者要以其脉沉细而不敢用凉药,必然误事,故张氏舍脉从症而以寒解汤(生石膏、知母、连翘、蝉蜕)加减治之【3】。
张锡纯温病学术思想探析

而益深 . 又兼 春 回 阳生触 发 其热 , 或更 薄受 外 感 以激 留 胃腑 致 生他 病 ” 《 ( 医学 衷 中参 西 录 . 伏 气 化热 未 论 发 其 热 . 以热 自内暴 发 为 温病 , 是 即后 世方 书所 谓伏 显然 成 温病 者 之治 法 》 。“ 石 膏煎 汤 。 凉 散之 力 ) 盖 其 气 温病也 ” 历来 研 究者都 将 张 氏的这段 表述 视为其 皆息息 由毛孔 透达 于 外 . 与人 参并 用 . 其 凉散 之 若 则 对 伏邪学 说 的主要看 法 。从 这 则资料 来看 . 伏之 邪 力 , 人 参 补 益 之力 互 动 化 合 . 施 转 于 脏腑 之 问 . 所 与 能
点 。笔者不 揣鄙 陋 , 张氏温病 学术 思想探讨 如 下 就
1 邪 内伏 . 面 的资料所 表述 上
的有其 特殊 的语 境 , 能全 面反 映张 氏 的伏 邪观 在 不 明末 至 清 中叶是 中医史 上 又一 个 思想 活 跃 的时 医案 温病 门“ 温兼伏 气化 热 ” 案所 附说 明 中 . 氏 秋 一 张
对 于 温 病 发 于 新感 ( 氏称 为 “ 张 外感 ” . 氏认 动 , 证蜂 起 而成 危 候 , )张 变 惟有 扼 守 阳 明 , 防邪 内陷 . 透 为其 病初 在 足太 阳经 . 而太 阳阳 明二 经之 病 “ 互 相 邪外 出 。 可扭转 病机 而使病 情 向愈 恒 方 连带 . 能 划 然 分 为 两界 ” 且 太 阳病 化 热 入 于 阳 明 不 . 张 氏独 重 阳 明 , 崇 白虎 汤 . 以 白虎 汤 加 减 , 推 喜 极 速 , 太 阳 阳 明合 病 . 纯 为 阳 明 经证 . 外 感 之 尤 其擅 用 生 石膏 .称 石 膏 为 “ 阳 明 胃腑 实热 之圣 或 或 故 清 邪为 温 . 阳明 经证 为其 常见 之证 药 ” 如 张 氏认 为 “ 凡伏 气 化 热之 病 . 当 治 以 白虎 原 对 于温 病发 于伏 邪 , 病机 张 氏曾归 为 : 伤 于 汤 , 其 冬 脉有 数 象 者 , 白虎 加 人参 汤 ” 《 ( 医学 衷 中参 西 录 ・ 寒 , 轻者 不 能 即病 , 由“ 其 邪 皮肤 内侵 , 潜伏 于三 焦脂 深研 白虎 汤之 功用 》 但 是 , 是 以治 之者 恒 不 知其 ) “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
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
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
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1.生平著作简介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
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
张锡纯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中医脑病临床工作 。
“ 阳不 靖 , 盛 生风 , 其气 血 , 冲犯 脑 , 肝 木 激 上 而震 扰 脑之 神 经
耳 ” 而 西 医对 于 中风 脑 血 管 破 裂 的原 理 未 明 , 张士 骧 据 。 而
[] 钟 英 强 , 哲 . 治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应 注 意 的 r ̄ [. 医 学 , 0 , () 4 许 诊 n j新 q 1 2 63 2: 0 7
张 锡纯 治疗 中风 的学 术 思想 源 于 张士 骧 、 山雷 。 张士 张
骧重 视 实证 。 “ 中 ” 病研 究 颇 多 。他 曾按 照 西 医解 剖 实 于 类 一 验理 论 , 以锥 伤二 兔之 前 后 脑 。 实 了生 物 的 知觉 运 动 “ 由 证 专 于脑 ” 的说 法 , 而得 出 “ 此症 皆 由水火 内动 。 风 上扬 , 从 盖 肝 血
2 1.() 917 0 11 : .0 . 78
[]伏 新顺 , 5 杨翠 兰, 曾利娴 , . 等 溃疡 性结 肠炎 的 中西 医治疗 [. 医学, J新 ] 2 1,11:— ,8 0 04 () 34 . 1
[] D n 6 eg X,Sao S h m n oT ta.G n h rp i dnvrl zb ,K o e k ,e 1 e eteayw t a eoi h a
“ 厥” 大 。在 病 机 方 面 , 推崇 刘 河 间将 息 失宜 、 火暴 甚 、 他 心 肾
医学课件张锡纯学术思想及其《伤寒论讲义》(77页)

· 3.详述药物: · 石膏 · 赭石 · 龙骨 · 牡蛎 · 柴胡 · 桂枝
石膏:
A\主张性微寒而非大寒 B\主张生用而非煅用
不知则“竟将金丹变鸠毒” C\主张重用,但非一成不变
少则二三两,多则七八两。但也有特例,如在搜风 汤中只用八钱,清解汤中六钱,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中仅用三钱。 D\应用广泛,但终离不开“热” 。 外感实热,内伤杂病。咳吐脓血,神昏癫狂,暴发 眼疾,头痛齿痛,咽喉红肿,疟疾,膨胀,腹痛。
2.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医学改革的成功,增强 了国内反对中医的力度。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以及工业的改革成功。
医学全盘西化的彻底:废止汉医学校、西医取代汉 医掌握医政大权,实行西医七科考,自然淘汰汉医 学;大力发展西医事业,兴建学校、医院;派员留 学。
3.中国国内反对中医呼声渐劣
清朝末年严复,梁启超,虞和钦,吴汝纶等。 民国时期汪大燮,汪精卫,余云岫,汪企张等;
足经中也。 C\六经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经发源之府而命名者。
如阳明经病,足阳明胃经,白虎汤是也,手阳明大肠经, 承气汤是也。
2.传经
A\传经无定期 B\内伤是根本
3.太阳病
A\太阳经以胸中为府——有赖营卫的保护
B\太阳为巨阳。推原其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是以其 经不但以膀胱为府,而亦以胸中为府,观《伤寒论》陷胸诸 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
· ——志诚堂医案,医案篇第六期,共5卷。临证五 十年来验案,有的发表,有的珍藏家室,经后人系 统归纳而成。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 ——《伤寒论讲义》等,伤寒论篇第七期,共4卷。 晚年力作,经其儿子张荫潮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张 氏生前所著的《伤寒论》讲义及未完成的温病遗方 十一首等。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寇子祥(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301700)【摘要】《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
张氏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 资生万物”,来阐明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
张氏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张氏脾胃学说,现将张氏治脾胃病思想粗浅总结。
【关键词】张锡纯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后遂为盐山人。
张氏家族世代诗书门第,乃祖彤元公精于医。
幼年从其父丹亭公读书,稍长,又授以方书,于攻读经史之暇兼习医学。
后因两次应试落第后弃文专习医,随专心致力于医学。
张氏天资聪慧,看病精细,辨证准确,为人诊治,得心应手,多立起沉疴,迎诊者日众。
1918年,创办立达中医院。
中医之有院,开始于此。
此后医学报刊争相载其文,声名大振。
当时与江西陆晋生、杨如候,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被称为“名医四大家”。
又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为“名医三张”。
后将其刊登之文章汇集成书,名为《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乃其毕生心血之结晶。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
张氏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 资生万物”,来阐明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
张氏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张氏脾胃学说,现将张氏治脾胃病思想粗浅总结如下:1 脾胃病病因病机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皆为病态。
《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正所谓“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张氏治疗脾胃病时,多从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着手,或升脾气,或降胃气,或升降并用。
张氏曰:“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阴上达下输之枢机。
”又曰:“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食物,则全身自然健壮。
张锡纯肝病学术思想探讨

证一定不易之主方。
就在寒热方盛之初,或多寒,或多热,亦当分别见证,各为治疗,并非用得一味柴胡,便可自谓通治疟症之秘药。
惟必至寒热发作,虽有定时,而日至日晏,则邪入渐深,乃为正气不足,清阳下陷之候,所谓阳疟渐入阴,非柴胡升举其清气,不能提出阴分,还归于表而病解,则柴胡乃是必不可少之药。
又疟缠既久,邪势已衰,而正气亦惫,是又所谓脾阳不振之候,亦必以柴胡升举中气,使其清阳敷布,而后寒热可止,则须与补脾之药并用,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方,最为合拍,是乃虚疟之宜于柴胡者。
此外,则虽是往来之寒热,而柴胡亦非必用之药矣。
”一是并没有明确确认疟疾为少阳证;二是所列出的柴胡治疟适应证,应用柴胡的机理并不是柴胡的和解作用,而是柴胡的升阳举陷作用,这一点也反证了第一点;三是少阳证和疟疾的主证往来寒热,也并非一定是柴胡的适应症。
6 治虚劳明清多数医家对柴胡可以祛虚劳之热是有共识的。
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劳有五劳,病在五脏。
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后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
”《本草求真》:“柴胡能治五劳,必其诸脏诸腑,其劳挟有实热者,暂可用其解散(实热是外邪内郁而实)。
真虚而挟实热,亦当酌其所以。
”《本草正义》:“甄权《药性本草》谓,治劳热骨节疼,虚乏羸瘦,该亦指脾气不振,清阳陷于阴分者言之,故文更有宣畅气血四字。
明谓此是气血不畅,用柴胡以振其清气,则气血自能宣畅,且可透泄其热,斯为热劳羸瘦正治。
”亦有反对虚劳有热用柴胡的,如《本草正》:“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物,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
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阴否?然则用柴胡以治虚劳之热者,果亦何所取义耶?”柴胡能否治虚劳,从宋到明清争论数百年,难有定论。
直到有些医家认识到用药植物的不同会导致功效的差异时,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摘要: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对妇科杂病之论治,首重冲脉之调摄,恒以调摄冲脉为首务,深究治法,精研方药;论证用药,颇具特色;方论之后,必附验案,以供后学师法。
其重视冲脉,调摄冲脉论治妇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后学临证,颇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张锡纯;《医学表中参西录》;调摄冲脉;论治妇科杂病。
近代名医张锡纯,习业有道,博学多闻;勤于实践;辨治精准。
其在《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对妇科杂病之论治,重视冲脉之病变,强调冲脉之调摄;恒以调摄冲脉为要旨,深究治法,精研方药;临证用药颇具特色;及至方药之后,每附验案,以资印证,以供后学师法。
兹就《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其论证妇科杂病的学术思想,探析于后。
1 调摄冲脉为要旨冲脉,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空骨论》,其主行路线,起于气冲穴部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并。
冲脉对妇女而言,则尤为重要。
盖冲为血海,乃十二经经脉气血会聚之要冲,具有调节诸经气血之重要作用,故《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张氏治学,理源《内经》,对《内经》冲脉理论的学习和认识,造诣颇深,深谙冲脉生理、病理之理变,在妇女生理、病理之变中所占具的重要位置。
尝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
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以为之担任,督脉为主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
在男子则冲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在女子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
《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谓“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者是也。
是以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
……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
(张锡纯,医学表中参西录【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二版,下同)。
综上可见,太冲脉盛于妇女生理正常紧密相关,而冲脉不和,或冲脉受损,则妇女不孕、崩漏、经期延长、经血量多、闭经、癥瘕、产后恶露不尽等症丛生。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浅识初展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清·河北省盐山县人,自幼聪颖,于六经诗文、天文数术,皆精研深究。
治学于医,远溯《内经》、《本草》、近采诸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
他指出“中西之说皆不可废”,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
本文就张氏之中西汇通思想谈一下初步的认识。
1 西学东渐,中西纷争,是中西汇通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加快,流行范围日增,影响愈甚。
当时对待西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是斥西医为异端邪说,盲目守旧;一是对西方医学顶礼膜拜,妄图消灭中医。
但也有许多以有识之士,虚心学习研究西医,试图“师夷之长”,弥补中医之不足,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中张锡纯为最富代表性的医家之一。
对于中西医相互排斥、相互隔阂的现象,张锡纯深以为耻,大声疾呼:“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归于一是。
”并评价了中西医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究之平情而论,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
”“是以区区之间,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
”一般认为,西医学注重解剖、实验,观察较为准确、细致、精密,但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思辨,但往往不够精确,缺乏标准化。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张氏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而中西医汇通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2 博极医源,融会新知,构成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理论基础张锡纯出生于书香门第,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试秋闱而不售,遂致力于岐黄之学。
张锡纯辨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

ʌ理论探讨ɔ张锡纯辨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莫雅婷1,梁毓娴2,马㊀琴3,李丹玉1,杨㊀薇4ә(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㊀1007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㊀510405;3.醴陵市中医院,湖南株洲㊀412200;4.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㊀100040)㊀㊀摘要:张锡纯为民国时期名医,‘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一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对于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㊂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提出血证总与气机升降失调相关,并结合西医生理病理提出脑充血证实属中医血证范畴,重视通过双手各部脉象审察一身气机升降㊂治疗上反对见血止血,审慎使用炭类药,主张以理气为主,在上部出血证中常用生代赭石㊁半夏㊁牛膝等降逆气药物,在下部出血证的急症中适时选用生黄芪㊁升麻㊁人参等升提药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血证论治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实用经验㊂㊀㊀关键词:张锡纯;血证;咳血;吐血;脑出血;血崩㊀㊀中图分类号:R255.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392-04Analysis on ZHANG Xi-chun's Academic Thought of Blood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MO Ya-ting 1,LIANG Yu-xian 2,MA Qin 3,LI Dan-yu 1,YANG Wei 4ә(1.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2.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China;3.Lil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Zhuzhou 412200,China;4.Eye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40,China)㊀㊀Abstract :ZHANG Xi-chun was a famous doctor in Republic of China.Record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ombination is a summary of ZHANG's life-long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lood Diseases originated from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Treatise on Febrile Miscellaneous Diseases,which were always related to the disorder of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s going up and bined with the pathophysiology of western medicine ,he proposed that the brain hyperemia actually belonged to the category of TCM Blood Diseases ,and it wa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Qi in the whole body through the pulse condition of each hand.In the treatment ,he objected to always stop bleeding when bleeding ,think over when using carbonized herbs and advocate the principle of regulating Qi.He commonly used herbs for descending adverse Qi such as Raw haematitum ,Pinellia ternate ,Achyranthes root when upper body bleeding.He also used herbs for lifting Qi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illness such as Astragalus ,Cimicifuga foetida and Ginseng when lower body bleeding.Thus ,ZHANG Xi-chun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academic thought of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Blood Diseases ,provid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㊀㊀Key words :ZHANG Xi-chun ;Blood syndrome ;Hemoptysis ;Hematemesis ;Brain hyperemia ;Metrorrhagia❋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11-040)-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高健生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作者简介:莫雅婷(1994-),女,广东东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视神经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杨㊀薇(1964-),女,山西晋城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视神经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Tel :010-********,E-mail :184950196@ ㊂㊀㊀ 血证 一词由明㊃虞抟于‘医学正传“率先提出,用以概括各类出血性病证[1]㊂现代中医学将其定义为因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2]㊂肇始于‘黄帝内经“论治血,至清㊃唐容川撰写血证专著‘血证论“,历代医家论治血证经验汗牛充栋㊂在民国中西思潮碰击的时代背景下,张锡纯精修中西医学,衷中参西,其论治血证更本于经典,汇通西医生理病理提出了创新精辟的观点,下文将予以探析㊂1㊀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血证的论述多见于医方篇治吐衄方;医论篇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㊁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㊁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医案篇血病门㊁脑充血门㊁妇女科中,其余论述散见于药物篇及医话篇㊂论述范围为吐血㊁鼻衄㊁咳血㊁脑充血㊁血崩和便血㊂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的观点基本一脉相承㊂张锡纯论治吐血和鼻衄遵‘素问㊃厥论篇“言: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3]172,提出病机关键在于胃气本以下行为顺,若气不下反上,则胃中之血亦随之上逆,或排挤胃壁之膜而吐血,或循阳明经络上行而衄血㊂又 冲脉上隶阳明,故冲气与胃气原相贯通㊂今因胃气虚而不降,冲气即易于上干 [4]35,故胃气上逆常伴冲气上逆㊂张锡纯研习‘金匮要略“泻心汤法中大黄降胃气㊁黄芩清肺降肺兼助降胃气之理,治疗吐血和鼻衄时凡证属胃气上逆者,均以降阳明胃气为法,并重用生代赭石,时配伍半夏降胃气㊂因热者配伍清热降逆的竹茹㊁牛蒡子㊁瓜蒌仁,立寒降汤;因寒者配伍健脾温胃的白术㊁山药㊁干姜,又反佐白芍防止干姜热力入肝且养肝血,此为温降汤;因肝木横逆,因冲气上逆配伍龙胆草㊁青黛凉肝㊁白芍养肝㊁石决明镇肝,此为泻肝降胃汤;因冲气上逆致胃气不降者,配伍生龙骨和生牡蛎以敛冲降肝,此为镇冲降胃汤㊂对于失血过多者,若阴分亏损不能潜阳出现喘㊁怔忡㊁不寐者设立滋阴清降汤,其中加入生龙骨和生牡蛎以收敛固涩,生山药㊁生地黄㊁生杭芍以育阴潜阳;对于气随血脱㊁言语不接㊁动则作喘者,设立保元清降汤,以野台参补益中气,白芍敛冲泄热;对于气随血脱㊁喘促咳逆㊁心中烦热者,设立保元寒降汤,以生地黄㊁生杭芍㊁生山药滋补真阴,知母壮水制火㊂以上治吐衄诸方体现了张锡纯知常达变㊁围绕核心病机㊁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㊂传统出血部位范畴如‘血证论㊃吐血“中所言: 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㊂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㊂[5] 张锡纯认识到当时西医学发现的脑充血甚至脑出血实属于中医的血证,即唐宋以来前人所名中风证㊂结合脑充血的西医病理联系到此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正合‘素问㊃调经论篇“所言: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3]230㊂其核心病机在于因劳累㊁饮食㊁情志等使肝胆火旺㊁脾胃积热挟气血过度上行而不下行,而致上冲脑部,致脑血管膨胀甚至破裂,至于前人多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与肝风内动相关的观点,则并未足够贴近气血上逆的核心观点㊂脑充血的临床表现如头疼㊁头目眩晕㊁言语不利㊁心中烦热㊁头重脚轻等皆与‘素问㊃厥论篇“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 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 [3]171等论说相契合㊂在治疗上,引‘金匮要略“中风引汤用大黄㊁寒水石㊁滑石㊁石膏等诸药性下行,龙骨㊁牡蛎㊁紫石英合桂枝敛冲平肝之义,立建瓯汤降逆平冲,滋补肝肾以标本兼治,引上逆之气血下行㊂方中重用怀牛膝至一两,取其引血下行之义,并合生代赭石㊁生龙骨㊁生牡蛎等加强重镇降逆之性㊂对于前人所习用的防风㊁升麻㊁柴胡㊁黄芪等性上行的药物则不应用于本证,以免脑中上逆的气血充而益充排挤血管㊂待本证治愈㊁遗留肢体不利时,方可在应用生代赭石㊁牛膝㊁生龙骨等性下行药物的基础上辅以适量黄芪通滞化瘀㊂在便血方面,张锡纯虽论述不多,但病因无外乎因寒因热㊂无论是大肠湿热㊁毒蕴肠道之下血,或是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下血,治疗上总不离调补脾胃㊁固涩下焦,并善用人参㊁黄芪等升提药物,以逆其病势为要㊂2 张锡纯血证诊疗特色2.1㊀重视脉诊2.1.1㊀脉诊中的圆运动思想㊀张锡纯[4]343认为: 肺能终始诸脏腑,是以诸脏腑之病,可于肺之寸口动脉候之,而寸口之动脉,遂可分其音阵位而应诸脏腑矣㊂ 反映了他基本上继承了‘难经“确立的寸口脉脏腑左右配属关系的思想㊂‘医学衷中参西录“虽无专论脉诊,但其立方根据多数医案对左右脉脉形㊁脉势㊁有力无力㊁至数等脉象的详细记载,无不体现了他对于脉诊中反映的气机升降㊁病因病机及病势进退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脉诊几乎在张锡纯的诊治流程中起先导作用㊂对于因热而胃气上逆的吐血证,尤其注重脉象的脉充㊁势大㊁形实,联系脏腑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而不仅仅将脉象解释为单一脏腑的病变㊂如吐血证中见右脉洪长㊁重按有力㊁洪滑㊁弦而有力者为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气上升;若见左脉弦长㊁洪长有力者为肝胆之火挟气血上冲㊂此外还重视整体脉势及脉的有根无根,在治疗气血虚脱的危重症时,善于识别危重脉象,如芤㊁大而无力㊁可出现迟脉也可出现数脉,常见脉象如上盛下虚㊁脉大而无力㊁左右皆无㊁重按亦不见㊁摇摇无根,或一动一止或两三动一止㊁左部浮而动,右部浮而濡,两尺无根㊁数逾五至甚者脉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并对此及时采取急救措施㊂张锡纯[4]360在‘医学衷中参西录㊃深研肝左脾右之理“中的 肝虽居右,其气化实先行于左,脾虽居左,其气化实先行于右 的论述,反映了他 肝气左升,胃气右降 的圆运动思想,故其每例医案中都有左右脉的论述和互参㊂右脉寸关候肺胃,左脉寸关候心肝,遇血证时肺胃不降反升,心肝之阴血亏虚,不足以升发鼓动脉道,或心肝火旺,火性炎上,升发太过,皆可反映脉的形㊁势㊁有力无力㊂他认为: 弦为肝脉,至弦硬有力无论见于何部,皆系有肝火过升之弊 [4]585,综合左右脉分析则对全身气机升降有更全面的认识㊂如在诊治天津冯氏吐血证久不愈案中[4]580,诊得其左脉弦长,右脉长而兼硬,一息五至,分析其左脉弦长因肝火上炎,右脉长而兼硬是因肝火挟冲胃之气上冲;失血久而真阴亏损,故脉弦硬数,处降胃㊁泻肝㊁滋阴类药,1剂血即止㊂2.1.2㊀察脉预防㊀除脉症合参㊁据脉用药外,张锡纯还视异常脉象为疾病的先兆用以预防㊂在论治 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篇中,对脑充血病发前的脉象进行了详细描述: 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 [4]393,并说明这种脉象在脑充血证发病前数月或者数年即可出现,再配合头目时常眩晕等现代医学已发现的先兆表现则不难提前预防脑充血证㊂2.2㊀治血不忘理肝张锡纯引用黄元御观点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㊂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4]413,说明肝㊁脾㊁胃之间病变互相关联㊂胃气上逆与肝火上逆互为引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气血上逆伴肝火挟热迫血妄行致出血医案16则,主要分布于吐衄证㊁脑充血证和血崩证㊂肝藏血,内寄相火,性喜条达,张锡纯认为治肝当升发条达顺应其性,以柔润之品柔养肝体㊂治咳㊁吐㊁衄特别是脑充血证时,当诊其脉弦大有力,考虑伴有肝火上炎时,除用川楝子等清肝引气血下行,甘草缓肝急等常规治法外,他常用金石之品如生代赭石㊁生龙骨㊁生牡蛎㊁龙齿㊁石决明镇肝,但考虑到肝为将军之官,性刚㊁强镇可能反而起反动之力,故特别注意顺应肝的升发之性㊂对此多选用茵陈㊁生麦芽而不是世人惯用的柴胡以疏肝,其原因在于柴胡升提力佳,可有加重上部出血的隐患㊂而生麦芽性平善疏肝,茵陈则性近柴胡,较柴胡之力柔和,当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可以茵陈代之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29,血证失血,孤阳浮越,内生虚热,热再迫血妄行㊂肝体阴分亏损,难以涵养相火,与上部出血证㊁血崩等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张锡纯常在治疗血证时注重用柔润之品敛肝补肝,使血不妄行㊂他习用生白芍凉润入肝泻肝热生新血,滋阴除烦,酸收宁血,使血不妄行;与当归㊁地黄同用善生新血;与生姜同用则调和营卫,引血归经;与竹茹同用则善治吐衄;与热药同用则防止热入肝㊂张锡纯在治吐衄方如清降汤㊁寒降汤㊁温降汤㊁保元寒降汤㊁保元清降汤㊁补络补管汤及治脑充血方如建瓯汤中均配伍白芍㊂除此之外,他又善用山萸肉补肝,曾评价其 为补肝之妙药,凡因伤肝而吐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 [4]60㊂主因山萸肉善固涩下焦,收敛浮越的元阳,又得木气最厚,酸收敛正气而不敛邪气,调畅可开通气血㊂在治疗吐血㊁咳血,久不愈合的补络补管汤和因吐衄不止致阴分亏损的清降汤中,均配伍净萸肉㊂3 张锡纯血证用药特色3.1㊀出血急救善用升提药和三七3.1.1㊀善用升提药㊀出血量多㊁发展为气血俱脱证时,急需益气摄血防止元阳脱失㊂此时若出血位于上部,唯有急投人参㊁黄芪等益气摄血,但张锡纯对此类益气升提药在上部出血证中的应用极慎重,因此类药升降浮沉属性与病势相同,可能有加重上部出血之虞,此时必定加入代赭石使其力下行㊂张锡纯所立治吐血证诸方唯有用治吐血过多㊁气随血脱的保元寒降汤和下元虚损㊁中齐衰惫的保元清降汤内含有野台参且用量较小为五钱,且均配伍生代赭石细末八钱以助其药力下达㊂若气随血脱发展至大气下陷之证,出血部位位于下部者,则放胆急投以大剂量人参㊁黄芪以益气摄血生血㊂如张锡纯曾治一妇人,因肝火激动得血崩证,屡经医治而下血不止,后竟至呼吸短气,自觉当呼气外出之时,稍须努力不能顺呼吸之自然㊂张锡纯摸其脉象濡弱,搏近五至,诊为大气下陷证,用生黄芪一两补其大气,生地㊁天花粉等滋真阴,生龙骨㊁生牡蛎等收敛固涩之品煎服后1剂血止[4]668㊂在张锡纯行医生涯中,遇病患吐衄证属大气下陷者较少,此时仍放胆投以升陷汤,辅以生龙骨和生牡蛎以防气随血升㊂3.1.2㊀善用三七㊀三七善止血妄行,善化瘀㊁生肌,敛血管破溃处㊂张锡纯广泛用于吐衄证㊁妇人血崩证及外用敷金疮等,其中不可忽视的应用是急救止血,如治疗同邑一童子吐血剧,延至危急,单用三七末一两,分3次服下,当日服完血即止[4]294㊂3.2㊀止血慎用炭类药㊁凉药㊁补药受 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 观点影响,前人论治血证多用凉药㊁炭类药,取血见黑则止之意㊂治出血证因热时多使用如犀角地黄汤㊁凉血地黄汤㊁白虎汤之类凉血止血㊂至于炭类药止血方则首推方中药味全为炭类药的十灰散㊂方中药物本已具凉血止血功用,烧炭存性更使其收涩止血之功倍增,在历代应用中通治各类失血㊂朱丹溪㊁唐容川等皆推崇本方用于血热出血证初期㊂而尊崇经典的张锡纯则对此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用炭类药和凉药暂时止血恐留瘀阻塞经络,日后有转成血痹虚劳证之虞,甚至强调在出血证未止前多服补药㊁凉药或炭类药,强止其血可出现血瘀膈上㊁短气之证㊂然而张锡纯并非忌用一切炭类药及凉血药,他对十灰散中的大黄炭尤其赞赏,他最常用的炭类药是血余炭,称其 性能化瘀血㊁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㊁衄血 [4]322,又因其 人之发,原人心血所生,服之能自还原化,有以人补人之妙,则血可不虚 [4]322,集止血㊁化瘀㊁生新于一身㊂张锡纯常用生地凉血止血,且生地善滋阴养血㊂凡重用生地必辅以三七,因恐血遇寒则凝,伍三七则止血不留瘀㊂血证失血固然需要滋补阴精以追复已失阴血,然而需要谨慎应用易壅滞的补药以免阻碍气血流通㊂张锡纯曾治一患者年近五旬,素患吐血,医生考虑其体虚,给予服补药10余剂,致膈上血瘀,吐血加重后以大黄㊁肉桂各五分轧细开水送服,1剂血止[4]61㊂3.3㊀降胃气善用生代赭石㊁赤石脂㊁半夏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本身为铁氧化合物可养血,又是金石之品含有金气,能平肝木横逆之气,其质重性向下可镇逆气而不伤气分,又可引胃气下行直达肠中以引火下行,急下以存阴㊂对于因受热邪煎熬津液及失血阴亏双重影响致大便干燥者,用生代赭石镇诸逆气亦有釜底抽薪之妙㊂用时应取一面有圆形凸起,一面有与凸起相对大小相等的凹窝者,生用轧细成细末用治各类吐衄㊁脑充血证,或以平肝降胃镇冲,或以引血下行㊂张锡纯治吐血衄血及咳血时,生代赭石一般用至6~8钱,病至危殆时更加重用量㊂治脑充血时一般用量在一两或一两以上㊂若其人大便不实则以赤石脂代替,以其可生肌长养破溃出血处,重用可使胃气下降,因其性黏滞至下焦又可固涩大肠;若气虚则配伍人参㊂虽世人认为半夏辛燥伤血,张锡纯仍主张吐血不止时加入半夏降阳明胃逆,以收一时之功㊂因半夏禀秋金收降之性,力能下达,降阳明厥逆,为降胃安冲之主药㊂3.4㊀治脑充血善用怀牛膝牛膝性下行,既善补肝肾又善引气血下注㊂张锡纯认为头痛㊁口疮齿痛者皆因气血随火热上行所致,故其治脑充血证必重用怀牛膝,专设建瓯汤以治脑充血证,其中牛膝用至一两㊂在脑充血门医案中,常用此方为底方加减,根据患者病情,怀牛膝用量在五钱至一两之间,以引气血及浮越之火下行,又伍以代赭石㊁龙骨㊁牡蛎诸重坠收敛之品,可收随手奏效之功㊂3.5㊀滋阴养血常用白芍㊁生地黄㊁山药血证始终不离真阴亏损㊁阳气浮越㊁迫血妄行,且血证失血伤及人身气血根本,治宜滋阴养血,俾阴足自能潜阳以治病之本,又可追复已失阴血以治病之标㊂张锡纯常将降胃镇肝安冲法与滋补真阴㊁培补气血法同用,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上并非选择厚重滋腻㊁霸道补阴之品,而多选择生熟地黄㊁怀山药㊁白芍等轻灵活泼类药㊂除在治疗脑充血证的建瓯汤㊁因吐血过多㊁气随血脱的保元寒降汤㊁治吐衄证之中元虚衰,下元虚损的保元清降汤中固定配伍此3味药物之外,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㊃血病门“的吐血㊁咳血证中若见有心中发热㊁口干㊁大便燥结㊁脉弦硬或芤等真阴亏虚症状表现时,常以上3味药物滋阴养血㊁固护根本,体现其标本兼治的思想㊂白芍本入肝经,酸可生血宁血,苦能敛降浮越元阳下归肾水;地黄生用可凉血止血,滋阴清热,引相火下行,安下焦真阴,认为其善补血养血;山药平补肺脾肾,滋阴并收涩;再配伍龙骨㊁牡蛎㊁山萸肉等收敛固涩之品,则真阴充足,元阳安于其宅,阴阳固结,根本得治㊂3.6㊀常用药对:龙骨和牡蛎张锡纯善用龙骨配伍牡蛎治疗吐血㊁脑充血㊁血崩和妇人产后下血诸证(见表1)㊂龙骨和牡蛎质重降逆,性收敛,生用可以龙骨本身所含元阴敛涣散的元阳,煅用则伤其本身元阴,若专取收涩功用则煅用㊂张锡纯治血证多生用龙骨和牡蛎,一可收敛上越之热,使上溢之血下行;二可固护肝肾真阴;三可收敛闭合血管破溃处,如补络补管汤;唯有治血崩至极危则煅用,用量加大,取其收涩力更强以收一时之功㊂表1㊀张锡纯应用龙骨和牡蛎治疗血证方剂医案统计方剂/医案主治功用用法用量补络补管汤咳血吐血,久不愈者生用,各一两捣细理血汤因热而血淋及溺血㊁大便下血生用,各六钱捣细安冲汤妇女经水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生用,各六钱捣细固冲汤妇女血崩煅用,各八钱捣细建瓴汤脑充血生用,各六钱捣细吐血案伤于酒㊁药后吐血生用,各六钱捣细脑充血兼痰厥案脑充血,痰火上升证生用,各五钱捣细脑充血头疼案脑充血头疼,肝火上逆证生用,各六钱捣细血崩案血崩不止,大气下陷证煅用,各一两行经下血不止案经血淋漓,气虚气陷证煅用,各八钱妊娠下血案妊娠下血,气虚气陷证煅用,各一两㊀㊀4㊀结语张锡纯探析病因病机善发煌经典,融会新知,其论治血证贯通古今,融会中西,颇具个人特色㊂他提醒后世勿见血止血,慎用炭类药㊁凉药和补药㊂重视气机升降,体现在辨血证病因㊁诊脉察一身圆运动变化㊁治疗重视理气血之逆,脏腑之逆以及用药细心体察药性升降浮沉趋势等各方面㊂在具体药物的应用上,张锡纯对生代赭石㊁牛膝㊁龙骨㊁牡蛎等药物的详细论述与高频次重复性的应用又加深了读者对治血药物的理解,为后世治血证提供了可复制性的经验,其学术思想实值得反复精研㊂参考文献:[1]㊀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94.[2]㊀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58.[3]㊀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㊀唐容川.血证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收稿日期:2020-05-07。
张锡纯治疗急症运用重剂的学术思想研究_王铎

B ase on the / Q i D isease0 Analys is B efore and A fter th e E ar thquake of Pengzhou Com parative Study of B irth D efects
# 648#
辽宁中医杂志 2010年第 37 卷第 4期
张锡纯治疗急症运用重剂的学术思想研究
王铎
(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西医结合系中概教研室, 河北 邢台 054000)
摘 要: 张锡纯治疗急症善用重剂建功, 张锡纯认为用药当以胜病为主, 病情急重 而药轻, 则或不效, 或致病情 加重。 使用药物重剂若适宜于 相应的病证, 就不会对人 体产生 损害, / 用 药所以 除病, 所服之 药病当 之, 非人当 之也 0。 张锡纯 治疗急症运用重剂的经 验如下: ¹ 深研药性、药理。 º 严格炮制, 保效减毒。 » 若恐伤正, 可配佐助之品。 ¼重 剂分多次 服用, 可防伤正。 ½ 留意药后反应, 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¾对用 药后可 能出现 的 / 变证 0, 作好 / 预 案 0。 ¿ 小剂加 量, 亦 较稳妥。 À用重剂不可一重到底 , 当依病情变化而变。 Á 难于遽断, 试探治疗。
使用重剂治疗急症, 若辨证准确, 应用对路, 常有 斩关夺门之功。然使用不当, 也极易出差错。如何正 确使用重剂? 张锡纯的观点可归纳如下:
修回日期: 2009 - 08- 10 作者简 介: 王铎 ( 1974- ), 男 (蒙古族 ), 内蒙古人, 讲师, 硕 士, 研究方
向: 河北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治痰饮病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字寿甫,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汇通派的杰出代表,在我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氏有效地将西方医学理论和传统中医学理论相结合,并以其自身的医疗实践经验来阐述医理,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其在痰饮病的诊治方面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兹作探讨如下:1 痰饮溯源痰饮病是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发生了障碍,水液的输布、运化失于正常,水湿停聚于身体的某些部位而发生的一系列病证。
痰饮与宿食、瘀血一样,既是由于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也是疾病的发病原因。
在《内经》里,虽然“痰”字相关的记载未能找到,但已能够见到痰饮病相关的论述。
“痰饮”的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在《金匮要略》中,饮、湿、水实际上为一物,只是在停留的部位上以及临床证候上有所差别。
张仲景虽然对于痰饮病的病因和病机未做出详尽的论述,但已经明确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不仅仅是痰饮病的治疗准则,同时也是《金匮要略》中水饮病的基本治则。
仲景使用“和”字,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及调和阴阳的思想。
但是,痰饮为病并不是单用温燥之药,过于温补,有闭门留寇之患;过于刚燥,有损伤正气之嫌。
因此“和之”不仅包括了温补的治法,也有行、消、开、导的治法。
2 张锡纯治痰饮病思想2.1 敛肾降冲 先秦以来,对痰饮病的形成主要认为是脏腑的气化失司和中焦运化功能失调,治疗原则以肃肺、化痰、健脾为主。
由明代医家王节斋所提出的“痰之本肾也,原于肾”,使得痰饮病在理论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张介宾也曾提出:“五脏皆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二脏。
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
”张锡纯认为“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封藏是它的生理基础。
若肾脏功能失调,不能封藏,一则肾脏和胃腑由冲脉相关联,《素问·痿论》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在经络循行上,冲脉与足少阴肾经互相并行,又与足阳明胃经在气街相会。
我的师承源流之一——张锡纯

我的师承源流之一——张锡纯X中医学源于伏羲神农黄帝,祖是一个,列宗分支很多,绵延至今形成各种流派。
这是中医的特点,而不是缺点。
任何试图把中医标准化统一化的思想和做为都是狂妄愚蠢徒劳的。
学习中医要学经典,根基要打牢,师门学派的特点要鲜明。
根扎深了,形成主干,再开枝散叶,博采众长才有可能。
无根无本,身如浮萍,见异思迁,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妄想多出磕头拜师,集百家之长,自成一体,最后的结果胸无定见,变成什么都不是。
加入厚朴学习中医,要了解我的师承源流,学术特点,时代地域局限,所短所长,这样才能有智信而不迷信。
在昨天发布我三年前在厚朴一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简略提到了我的师承关系,我的中医启蒙教育源于我的母亲魏天梅,而我母亲的师父马衡枢先生师承于清末民初的名医张锡纯。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张锡纯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一次讲不完,我会分成多次讲解。
张锡纯(1860~1933),学习掌握干支纪年,以后就要能掐会算,见到所谓公元纪年,马上能推算出干支纪年,简单的要知道其人属相,复杂的要推算出当年五运六气,其人命理五行太过不及,五藏盛衰和容易发病类型和年月。
张锡纯生于庚申年,属猴,是年金运太过。
逝世于癸酉年,是年火运不及。
火克金,不好过。
享年74岁。
张锡纯,字寿甫。
祖籍山东诸城,出生于河北盐山。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34岁第二次参加秋试落弟后,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现代科学和西医的一些著作。
45岁那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经过十余年的读书、实践、看病、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6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 . 素问 ・ 阴阳别论篇》 : 二阳之病发心脾 , 谓 “ 有不得 隐曲, 女子不 月 ; 传为风消 , 其 其传 为息贲
作者简介 : 严序之( 9 2 ) 男 , 18 一 , 在读博士研 究生 , 天津 中医药 大学 ( 天津 3 0 1 ) 021 。
不月 , 正合其所阐述 的理论 , 并有医案可证实此方 在临床 中取 得 了令人 满意 的疗 效 J 】 。对于《 黄帝 内经》 他指 出: 是以读《 , “ 内经》 之 法, 但于其可信之处 , 精研有得 , 即能开无 限法 门;
其不可信之处 , 或为后世伪托 , 付之不论可也 。此
孟 子所 谓 书难尽 信 之 义 也 。 正 是 在这 种 思 想 的 指 ”
之 脏腑 , 非下 陷乎 ? 大气 既 陷 , 气包 举 肺 外 以鼓 无 动 其 图辟 之机 , 呼 吸顿 停 , 以不 病 而猝 死 也 。 则 所 ”
i i e fr t e c n r o y a d w se n me ii e f rt e u e, n d h m k p f re c t e ’ e ce ce c n o e t b d n e tr d c n h s a d ma e t e ma e u a h o h r S d f i n i s h e o o i a d l an fo e c te . t d i g O HA n e r r m a h oh r S u y n f Z NG’ c d mi t o g t o i i n e eo me t a k rs c e - Sa a e c h u h s r n a d d v l p n n ma ef u c e g c o d n n e eo i g o rt dt n lC i e e me ia s e c et r a d h l o d e e n e eo e t e c mb n - i g a d d v l p n u a i o a h n s d c l s n e b t , n ep t e p n a d d v lp h o ia r i e e
导下 , 他充分阐释发展了《 内经》 理论 , 并运用到临
床 实践 中来 。 以下 就 其 对 《内经 》 论 的发 展 , 理 择 录几点 进行 阐述 。
治二阳病 ; 牛蒡子润肺止咳祛痰 , 解毒通便 , 能治肺 积( 息贲)诸药相合 , ; 治疗风消 、 息贲、 劳瘵等赢弱
已甚 , 饮食 减少 , 促 咳嗽 , 热 脉虚 数 , 治 女 子 喘 身 也
C ie dc e Taj ,0 2 , n ) hns Me i n , in n 3 0 1 C ia e i i 1
Ab ta t ZH NG Xi h n i o e o e r p e e t t e n t e fc in f o f e c fC i e e a d w se n s r c : A —c u n f h e r s n a i si h a t so n l n e o h n s n e tr s t v o c u me ii e i d r i s Hi wo k, c r s o r d t n lC i e e a d W e tr d cn n C mb n t n h d d cn n mo e n t me . s r Re o d fT a i o a h n s n sen Me ii e i o i ai , a i o
山 西 中 医
・
21 0 2年 4月 第 2 8卷第 4期
S N I FT M A r 0 2V 1 8N . HA X O C p.2 1 o 2 o4 J .
・ 1・
学术探讨 ・
张锡 纯 学 术 思 想 源流 初探
产 每乏
摘要 : 纯是近代 中西 医汇通派 的代表之 一, 张锡 所著《 医学衷 中参西录》 医界 广为流传 , 在 影响甚 大。根据该 著作 内容 审
12 《 . 素问 ・ 热论篇》 大气皆去 , 日已矣” 有“ 病 的 论述 。《 灵枢经 ・ 五味》 日: 谷始人于 胃, 篇 “ 其精 微者 , 出于 胃之 两 焦 , 溉 五 脏 , 出 两 行 营 卫 先 以 别 之道 , 大 气之 抟 而不行 者 , 其 积于 胸 中, 日气 命 海 。 张 氏认 为 , 内经 》 者所 谓大 气 , ” 《 前 是指 外感 之 气而言 , 者是指胸 中之气而言。且《 后 内经》 之所 谓宗气 , 亦即胸 中之大气 。他认为 ,灵 枢经 ・ 《 五 色》 篇中“ 大气入于脏腑者 , 不病而卒死” 即是指 句 大 气下 陷 的情 况 , 云 : 以膈 上 之 大气 , 于 膈下 释 “ 人
促进 中西 医结合 的深化 和发展也 有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关键词 : 张锡 纯 ; 学术思想; 源流 ; 学术探 讨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 0 75 (0 2 0 0 0 0 R2 A 1 0— 16 2 1 )4— 0 1— 3 0
T eOr i f h n —c u sAcd mi T o g t Y N X h i no a gXi h n’ a e c h u hs A u—zi( in n U i rt g Z h Taf nv syo i ei f
to fTCM t e tr d cn i h wo d s o i o t n a tc lsg i c n e i n o wih W se n me ii e wh c ul h w mp ra tpr cia i nf a c . i Ke wo ds:ZHANG -hu a a mi h u h s, rg n a d d v lpme t a a mi p r a h y r Xic n, c de c t o g t o i i n e e o n , c de c a p o c
be n s r a n t e me c lcr l s a t mp c s d a tc Ac o dig t h o tn ft e wo k t c n hi c — e p e d i h dia ic e , nd isi a twa r si. c r n o t e c n e to h r o s a sa a de c o ii i i o i c l t ic r h tZHANG — h n d s u s d d s a e n o multd te p e c ito s mi rg n,t s n td f u t o d s e t a i n Xic u ic se ie s s a d f r ae h r s rp i n alb sn n I t r a a sc n r u h h m n o f l p a . sme i ai n fa u e q o e n i d t e ca sc l a i g o n e n lCl s isa d b o g tt e i t u l l y Hi d c to e t r u td a d ct h ls is e o e n n S He b la d a h a i o i e t i wn p a tc x e e c . c n c l e a v c t d fSh n o g’ r a n tt e s me t me c mb n d wi h s o r cie e p r n e Te h ia l h d o ae h i y a h rn o Ch n s dc n st e te a d r f rig t se n me ii e Th ti o s y h de Ch n s d d e g t i e e me ii e a he c n r n ee rn o we tr d cn . a st a e ma i e e me — i
解 释本 句为 由 于 胃气 不 降 , 导 致 隐 曲 、 月 、 而 不 风 消、 息贲 。在 此暂 且 不论 这 句 话 原 意究 竟 是什 么 , 张 氏能对 《 内经 》 研 深 思 而 有 所得 , 时 又 能 在 精 同
临床 实践 中加 以发挥运 用 , 深得世人 称道 。
张锡 纯 是 民 国 时 期 著 名 的 中 医 学 家 , 著 作 其 《 医学 衷 中参西 录 》 流传 广 泛 , 以实用 性 著 称 , 就 现 其 学术 思 想之 源流 进行 探讨 。
1 论病 制方 本 于《 帝 内经》 黄
者 , 不治 。 张氏解 释 本句 之 义 为 : 死 ” 由于心 为 神 明 之府 , 时心有 隐 曲 , 想不 得 自遂 , 心 神 拂郁 , 有 思 则 心血则 不 能濡 润脾 土 , 思 伤脾 , 伤则 不 能 助 胃 过 脾 消化 饮食 而化生 精 液 , 生血 无 源 , 出现 积滞 内生 , 且 阴火亦 遂 内生 , 而 出现 风 消 、 月 等疾 病 。他认 从 不
为《 内经》 论一阳、 二阳、 三阳病的句式不同, 一阳、 三 阳病 皆论 其发 病症 状 , 二 阳病则 独推究 其发 病 而
之原 因 , 发 明其 得 病之 由来 。 先 据 此 理论 张 氏创 制 资生 汤 , 中以 山药 、 方 玄参 养心脾 之 阴 , 同时 山药益脾 气 , 白术 健脾 阳 , 三 以 此 药 同治心脾 ; 内金 健 脾 胃 , 积 滞 , 郁 积 , 以 鸡 化 消 恰
视 其学术渊源 , 不难看 出其论病制方本 于《 黄帝 内经》 并加 以发挥 ; 药特 点援 据《 农本草 经》 , 用 神 而结合 实践体 会 ; 学术上 主 张衷 中参 西, 医为体 , 中 西医为用 , 沟通互补 , 长补短。研究其 学术思想 源流 , 取 有利于更好 地继承和发扬祖 国 医学的精 华 , 对
・
2・
山 西 中 医
2 1 4月第 2 0 2年 8卷第 4期
S N I FT M A r 0 2V 12 o4 HA X O C p.2 1 o.8N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