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笔试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1-高中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鸿门宴》选自《史记》,为了加深学生对《史记》的认识,老师提前让大家收集关于《史记》的资料,课前分享。
下列资料收集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B.这部书记载了上自秦始皇下至汉武帝的3000多年历史。
C.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七十列传”(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D.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10岁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2.老师在讲解《包身工》这篇课文时,引入了一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为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有更清晰的认知,老师推荐一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以下符合条件的一项是( )。
A.《小狗包弟》
B.《那树》
C.《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D.《文化苦旅》
3.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时,为了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分析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药》
B.《明天》
C.《孔乙己》
D.《狂人日记》
4.古代诗人中不乏高洁之士,他们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选择归隐田园享受心中向往的恬淡闲适,并在期间创作出众多优秀的诗作。
下列诗句是描写归隐生活且诗人与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居易《归园田居》)
B.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陶渊明《渭川田家》)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D.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5.在古时候,人们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
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中的“弱冠”指的是()。
A.15岁
B.20岁
C.30岁
D.40岁
6.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即用典。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
7.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下列句子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B.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D.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8.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下列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B.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C.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D.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全部的名篇。
9.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教师设计了三个思考题: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何在?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今天可做哪些合理的引申?对该教师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个问题难易程度相当,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B.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结合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C.前两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孟子的论辩特色及“仁政”思想
D.第三个问题没有局限于文本,打破了时间限制,有利于学生构建大语文观。
10.阅读下面《离骚》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
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
当初,闻一多从海外学成归国,诗集《死水》卖得很火,知名度颇高,被青岛大学捷足先登聘为教授,专门给学生讲授《离骚》。
闻一多大概就像我们现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语文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将有关《离骚》的知识密密麻麻地抄了两个备课本子。
讲课时,就对着备课本子一条一条地念,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发挥。
这样机械地念了一个月,学生们实在忍不住了,先是给校长写信,后是直接起哄罢课,硬是赶走了闻一多。
闻一多“下岗”后,并不气馁,而是“三年不窥园”,四载不下楼,五年如一日地研究《离骚》,还从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的著作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
研究到最后,以致对神话有了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楚国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自己当新郎那天也沉浸在《离骚》研究的书房里,害得众人找了许久。
后来,闻一多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北大的教授,当他含着弯曲的黑色烟斗,慢条斯理地向学生讲《离骚》的时候,“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室香烟缭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先生还是屈原大夫。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
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
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
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
对上述教学反思,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创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
B.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C.照本宣科、机械地讲授固有知识达不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D.教师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11.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
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
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
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
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
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
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
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
“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
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
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
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与写作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
B.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张皮”现象
C.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多弊端,应该摒弃
D.教师应注重培养和塑造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行兴趣和写作水平
12.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上课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并在“君”字下画着重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生:“君”是对人的尊称,称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
师: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君”,这是为什么?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是什么人?就让我们就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A.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C.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13.下面是某位教师在执教《过秦论》时的教学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本文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生:对比论证,例证法。
师:对比论证、例证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
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其论证方法就是这两种吗?
生:参考书、资料都是这样说的。
师: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有没有独特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对比论证法。
……
师:论证方法显而易见。
文章有没有隐藏的论证方法呢?我们一起研究。
先帮同学们解释“原始要终”的意思,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探究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
我们可以把“推究”“探究”“分析”用“原”来概括吗?
生:可以。
师:古代在皇帝身边有记载国家大事的人,叫“史”,我们现在把它引申为事物发展过程。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秦国攻取天下到治理天下再至速亡的历史过程”概括为“史”?
生:可以。
师:贾谊从大量历史事实中推出结论,这是一种方法,现在我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吗?
生:历史分析法。
师:把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重点字“原”与“史”结合起来,取一个什么名好?
生:原史论证法。
师:这样取名有点文化意味,也很好懂。
原史论证就是在事物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推究并揭示出认识规律的过程。
也可以这样说,在“原始总末”的过程中认识事物规律,在“过去、现在”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规律。
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独特的。
结合文本同学们感悟一下“原史论证法”,里面还含着因果逻辑呢。
……
下列选项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教师应不断改进激励性评价的对策,材料中的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的时候,采用了合理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B.教师在讲述《过秦论》这样的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应再多给学生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快速理解。
C.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有肯定,还有进一步的鼓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批评指正,防止学生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14.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中找出更多相类似的例子。
对这一做法,分析准确的是()。
A.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B.意在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5.阅读下面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把景物都找出来了,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物,并谈谈怎么写的?
生:我觉得写荷香最特殊。
师:特殊在哪里?
生: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写的是清香,作者偏用听觉来说。
师:你说出了特殊的修辞手法,叫——
生:通感。
师:那么既然是通感,这两者之间必须有相通点。
这也是说香气是淡淡的,微风送来,一会有一会无,若有若无,时强时弱,很缥缈。
远处高楼上的歌声,那也是一会没有一会有,捉摸不透。
这是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给人以沁人心脾的感觉。
我们不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说一个通感的句子,比如我们班有个同学说话慢条斯理的,你来个通感。
生:他说话就像冬日的阳光,让人温暖。
照得人亮堂堂。
对于这一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B.学生刚理解通感的特点,教师就让其造句,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过程
C.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了通感的运用
D.采用了找—析—用的方法教学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原文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播放了87版的《水浒》相关情节。
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发现了很多与原著有出入的地方,跃跃欲试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
生1:电视剧中没有体现“陆虞侯闪进酒店”的细节。
增加了陆虞候谋害林冲的奸诈神情的特写。
生2:电视剧中删掉了店小二偷听奸计后告知林冲,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
增加了店小二夫妇偷听被发现后不敢告知林冲,只能旁敲侧击的暗示林冲的情节。
生3:增加了林冲在大雪纷飞的野外舞枪的情节。
生4:修改了林冲对火盆的处理的情节,原文中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电视剧中是林冲将火种踩灭的。
生5:结尾没有把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而是用枪挑着走了。
教师:那你们觉得编导对原著的改编孰优孰劣?
学生再次进入了研讨的热烈状态中。
经过5分钟的讨论后,很多学生举手后不待老师点名就抢先发言了。
生1:增加偷听情节和删掉警告情节就不能充分体现原文情节的跌宕起伏。
有点画
蛇添足的感觉。
生2:增加的雪地舞枪的情节,特别是林冲夸奖自己“好枪”的细节,以乐景写哀情,增强了悲剧性。
生3:火种被雪水浸灭更体现了雪之大,林冲是隔着墙探手进去才发现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不顾自己可能被烧伤的危险,写出他的细心,突出他的悲剧性,而电视剧的修改就没有这种意味了。
生4:结尾的“舍弃被子和葫芦”不该省掉,那是很精彩的点睛之笔。
教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平时如果总是直接看电视,不肯阅读名著本身,那么我们就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名著本身已经被导演改编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就很难体会其精髓了。
(1)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优点。
(10分)
(2)该教师在授课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遗失的童真
①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
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②“孩子从卖气球的人手中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那洋溢着灿烂的笑脸。
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
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
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圆滑世故,我们应反省是什么造成了童真的遗失,又是什么加剧了这种遗失的势头。
③反观社会,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充满竞争意识,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
当成年人大多在为金钱名利所奔波时,当与孩子共处时的谈资均为事业发展、利润亏损时,试问一张白纸又怎能不被沾染得墨迹斑斑?与此同时,将大人的不满足强加于孩子幼小的成长历程之中,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的当下,一个孩子的童真不是被孩子淡忘,而是被一种恶性环境所扼杀。
汪曾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时,捉虱子的场景。
这些童真未泯的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为虚浮名利勾心斗角忙碌终生,而应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
在一个鼓吹神童的媒体时代,在我心里,不是童亵渎了神,而是神亵渎了童。
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也因如此,他能看到我们遗失的美好,他的创造、他的发问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童真的目光,或许就像是穿越时空,能够照亮冰点以上的风景。
④这份童真,这份初心,倘若一直坚守,如同守护一株鲜红欲滴的玫瑰,梦过于美好,守护也便更加沉重。
天上人间,现实让人们知道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
但为什么现实让人们害怕得连一个梦的开端也不肯轻易地为孩子许下呢?
⑤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只离破碎。
最好的成长,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名牌大学,不是小小年纪就深黯世俗之法,不是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
我更愿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篷”的无忧闲适之景。
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
⑥有些事终要经历,那便到时深究,有些事如此美好,为何不好好珍惜?遗失的童真,带给了我们怅惘,但愿这番省悟能让天真无邪的笑声在风中散播得更久一些。
17.从第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8分)
18.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1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二首,另外一首诗为《氓》。
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三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不准照抄材料)(20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25分)
【研讨与练习】
《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其他采用了这种手法的《诗经》里的诗歌,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