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助推新发展 ——基于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新课标,助推新发展——基于中职语文教学的
专业适应性调查
摘要 2020年教育部颁布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优化“语文”,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本文基于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中职语文教学
的专业适应性策略研究》调查分析,从撬动运作支点,把握关键节点,聚焦问题
落点三个维度,探讨推动中职语文专业适应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研;教学;专业适应性
202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优化“语文”,优化“基础、职业、拓展”三大模块,强化学科的育人
功能。

“优化”,不仅要求坚持标准导向,更要求围绕质量提升,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

本文基于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策略研究》调查分析,探讨区级教研部门为推动中职语文教学专业适
应性发展所做的思考和努力,以期为区域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样例和经验。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从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即“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校本化水平及其专业的适应程度;培养适应专业就业
需求、具有较好语文素养的‘中国工匠’”出发,设计问卷调查表。

根据学校类型、
地理位置等因素,选取了重庆主城区5所中职学校,区县6所中职学校为样本。

学校类型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共计105名教师,4136名学生参与网络问卷调查,问卷有效率99.7%。

二、结果分析
1.教研活动现状:区域教研的先导和支架作用发挥不充分
由于专职中职语文学科教研员欠缺,区级学科教研活动低于每月一次,很难
满足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校级学科教研活动每周一次,但时间均在2小时以内,教研的深度广度均无法达成。

语文教研主题多围绕日常教学任务展开,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教研主题占比不
足10%。

教研主题与专业发展匹配度不
高。

2.教师队伍现状: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中职语文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为调查人数39%,占比小;对所任教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非常熟悉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5%,甚至有超过3%的教师完全不知晓
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总体来说语文教师对任教专业的熟悉度低。

3.课堂教学现状: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亟待提高
在调查中,超过53%的教师以“考试重难点优先安排教学内容”,仅有23%的
教师会根据专业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高。

“对学生的语文评价”71.43%的老师采取纸笔测试方式进行;学生学期语文成
绩的构成中“平时成绩占小比例期末成绩占大比例单一”占72.38%。

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三、对策建议
1.撬动运作支点,发挥区域教研的先导和支架作用
1.1资源支架
资源支架主要包括基础、职业、拓展三大课程模块的教材文本、课件、视频等。

除此以外,区级教研机构可以组织辖区教师开发各类辅助性的课堂实录、专
题学习课件、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等,还可以不定期的推送学习资源包、微
信公众号等。

1.2组织支架
组织支架即依托市——区——校三级教研组织,保障教研运作的有序进行。

区级教研机构要发挥纽带作用,团结内外,组织统筹。

例如组织推送教师参与市级
教研活动。

统筹区内中职语文教研团队,将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课题
规划办等教研团队作为日常教研的有力外援,支撑区级教研活动的常态开展。


织名师进组,指导校级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1.3发展支架
发展支架即依托活动为载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

例如开展主题教研、
学术论坛、说课赛课、课题申报等。

以点带面,发挥区级教研的示范引领、辐射
推动作用。

2.把握关键节点,促进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2.1更新理念
语文课程,是人文课程,是母语课程,其工具性决定了它是学好其他课程的
基础,且是渗透思政功能的工具。

“以语育人、以文化人”,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尤其是中职教师更要搭建语文与专
业能力发展的桥梁,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
品格和关键能力。

2.2明确指向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最重要、最突出的变化就在于梳理、提炼了中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此指引下,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
容和学业评价标准。

可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明确
指向,才能破浪前行。

2.3理解践行
面对新课改,教师首先要理解新课标。

目标改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真
实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素能力。

内容改变,要求教师要有整体
性思维,要能够架构阶梯性的子项目,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方式改变,要求教师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全感官参与。

评价改变,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和预判“教与学”的关系
3. 聚焦问题落点,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
3.1固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教学是语言形式教学,既要“因文解道”,又要“因道悟文”,帮助学生通
过内容与形式,感受文辞之美,领悟为文之道,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本领,
提高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实现其职业功能尤为重要。

例如,在课程内容上,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常用文体
的写作能力,让语文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适应。

在课程形式上,强化语文与
专业课程的联系,除了常规语文教学,还可以分专业按学时开设与职业发展相关
的课程,例如语文阅读与鉴赏课程、口语交际与普通话训练课程,应用文写作课
程等。

3.2拓语文教学之界
语文教学不能固于原有模式,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学习力欠缺的青少
年学生时,更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化解学习障碍、寻找解决路径,在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生长能力。

例如,把职业理想、职业规
划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个人成长;借助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语
言文字的魅力;让行业能手、专业教师走进语文课堂,倡导“做中学,学中做”,
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3.3改语文教学之评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我们把评价功能回归到促进素养发展上。

“以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效果”,逐渐成为教学评价的主流。

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

要推动当前中职语文的教学评价改革,我们
不妨以教学设计评价体系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其评价项目。

调查发现,当前中
职学校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课程、教学设计几乎没有进行过深入评估,评价对象仅
局限于教师教案。

所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是十分紧迫且必要的。

宏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是首要。

教学目
标和教学方法饰重点。

课程反思、同行评语及学期学生课堂评价表也是必要要素。

参考文献:
[1] 夏英潘利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调研报告【J】.课程与教学. 2020(Z3)
[2] 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9(09)
[3] 陈婕.课程与教学新样态下的教师发展——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学科核心素养与未来课程发展”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学研究.2019(12)
[4] 张先华.语文学科的本质及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评论.2018(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