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雪寻梅
作者:上海一考生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25期
上海一考生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古琴,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傲骨寒霜。
点点
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
我们从民间拾起了那
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之味”,寻找那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
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
是一株被风雪淹没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道”?我想,这应当
是源于一种失落。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民族之味,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感。
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
欧美、日韩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事业的主流地位。
看着始于我国的端午节甚至汉字被他国拿去
申遗,即使没有成功,愤懑不平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捍卫属于自己
的民族特色。
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
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我们最高的
崇敬,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让中华民族再一次以其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
立在这“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
许渊冲先生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的诗词、文学作品译
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于他的毅力与决心,更认同于他对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博观
之后,我们懂得,我们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后,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更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前,全盘否定。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不必说。
文化在交流中产生,文化在交流中进步。
想要海纳百川,就应当用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回馈世界。
我想,这还应当是源于一种感悟。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生命之味,这是一种使命归属之感。
“中国味”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正是“中国味”造就了中国人的灵魂,它时时提醒着每一个
中国人应有的使命。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
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想“中国味”亦是如此。
我们携带着这心底
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经不起一曲秦腔荡气回肠。
那下飞机后轻吻故乡热土的
人啊,是否也在探寻着自己心底的中国味道?“中国味”,是生命之味,带给我们踏实的归属感。
我们热爱梅,只源于它自信而不张扬,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们寻找“中国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因为这“中国味”所带给我们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观之后学会的认同,更是感悟之后,体味到的归属和使命。
踏雪寻梅,终有所得。
(编辑:王莹)
评点:鲍亚民
论点显豁,一语中的。
围绕着主题,文章以三段简约、精准的“我想,……”的内容展开,这三段分论点的内容总体上是递进的语意关系,层层深入地分析说理,使中心论点得以有力地
佐证与凸显。
关注呼应,卒章显志。
很明显,文章的文题、开头和结尾都做到了很好的呼应。
并且,开
头与结尾,用字节俭而意蕴深厚、绵长,耐人寻味,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特别是结尾,
干脆利落,强化中心,升华主题,恰到好处,富含哲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