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阅读理解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阅读理解技巧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烧饼葛(节选)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要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来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
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
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
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
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
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
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
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
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
父亲说,好哇,老规矩,先揉半年面。
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1)解释词语。
①照例:________
②心急火燎:________
(2)选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3)用横线画出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
(4)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的作用是( )
A.点题。
B.过渡句,承上启下。
(5)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不仅辛苦,而且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烤箱烤制的烧饼的经济效益高。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②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①小葛每天早晨做烧饼的情形。
②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
购。
③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
④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学做烧饼的经历。
其中第(2)(3)两件事写得详细;第①④两件事写得简略。
(3)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4)B
(5)不同意。
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
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①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②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①小葛每天早晨做烧饼的情形。
②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购。
③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
④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学做烧饼的经历。
其中第(2)(3)两件事写得详细;第①④两件事写得简略。
(3)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4)B
(5)不同意。
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
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名家·名篇。
栗子
汪曾祺
①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
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
坚果的外西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蜂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②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③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
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
贯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
”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
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
④栗子热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
冬天,生一个例火盆, A几个来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B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C起来,在手里来回D,连连吹气使冷,剥売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开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⑤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
良乡乘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
⑥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实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锅都支在店铺门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时往锅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来子的外壳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须洗手,栗肉为糖汁沁透,很甜。
⑦北京的小酒铺过去卖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极好的下酒物。
现在不见卖的了。
⑧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热后,下绵白糖,小火娴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
⑨我父亲曾用白糖耀栗子,加桂花,甚美。
(本短文为原文节选,有改动.)(1)将下列动词还原到短文的第④自然段中,答案填在相应横线上。
倒蹦丢抓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怎么理解第3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短文介绍了栗子的多种吃法。
选一种吃法,品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吃法写得生动有滋味的。
(4)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介绍它的相关知识(做法、历史、故事...)。
【答案】(1)丢;蹦;抓;倒
(2)略
(3)如“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热后,下绵白糖,小火娴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
”语言朴实,用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做法简单易学。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
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中国美食可谓品种繁多,选择一种介绍它的相关知识。
故答案为:(1)丢、蹦、抓、倒
(2)略
(3)如“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热后,下绵白糖,小火娴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
”语言朴实,用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做法简单易学。
(4)海南粉是海南的风味小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最具有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
海南粉不仅好吃,外形也好看。
白色的粉在碗里,洒上虾酱、嫩椒、葱花、爆花生米。
令人看了都垂延三尺,恨不得马上吃上一碗。
海南粉有两种:一种是粗粉,一种是细粉。
粗粉的配料比较简单,只在粗粉上浇上滚热的酸菜牛肉汤,撒少许虾酱、嫩椒、葱花、爆花生米等配料即成,叫做“粗粉汤”;而细粉比较讲究,要用多种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搅拌腌着吃,叫做“腌粉”。
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这类“腌粉”。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提醒幸福
毕淑敏
①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
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
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
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
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②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
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
当我们大睁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
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地祈盼风暴早些到来。
③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
我们怅然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有用的。
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
战胜灾难靠的更多的是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帮不上忙。
④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远去,我们守住零乱的家园。
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又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⑤人生总是有灾难。
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
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
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⑥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⑦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
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上谆谆告诫。
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
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
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⑧那就是幸福啊!
⑨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
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
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⑩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
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⑪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⑫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
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⑬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
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
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⑭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
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⑮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
幸福会借了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觉它有钢铁般的内核。
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
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⑯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⑰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
⑱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
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
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
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
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⑲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语文主题阅读》丛书六下——1)(1)第②自然段中“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一句中的“皓月”和“风暴”分别有什么含义?
①皓月:________。
②风暴: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幸福”,作者笔下“幸福”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认为幸福有很多特点,试列举几个?
(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②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5)仿照横线前的例句,再各写一个句子。
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________;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________。
【答案】(1)幸福;灾难
(2)作者笔下的幸福是指没有痛苦的时刻。
(3)幸福容易被人忽略而且稍纵即逝,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幸福经常会乔装打扮而来,幸福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幸福的亦被忽略,稍纵即逝。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幸福的隐蔽性,以及与机遇、友情等的区别,告诫我们要善于发现幸福。
(5)黑暗中熠熠闪烁的一盏明灯;赛场中全力以赴的一次冲刺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幸福、灾难
(2)作者笔下的幸福是指没有痛苦的时刻。
(3)幸福容易被人忽略而且稍纵即逝,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幸福经常会乔装打扮而来,幸福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幸福的亦被忽略,稍纵即逝。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幸福的隐蔽性,以及与机遇、友情等的区别,告诫我们要善于发现幸福。
(5)黑暗中熠熠闪烁的一盏明灯、赛场中全力以赴的一次冲刺。
【点评】(1)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即可。
4.请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第十一根红布条(节选)
“拴根红布条吧!”一位大爷说。
这里的风俗,凡是在牛救活孩子以后,这个孩子家都要在牛角上栓根红布条。
是庆幸?是认为这头牛救了孩子光荣?还是对上苍表示谢意而挂红呢?
亮仔家里的人,立即撕来一根红布条。
人们都不吱声,庄重地看着这根红布条拴到了独角牛的那根长长的独角上。
独角牛“哞哞”地对着天空叫起来,并在草垛下来回走动,尾巴不停地甩着。
“噢,麻子爷爷!”人们突然想起他来了,有人便走过来,叫他,“麻子爷爷!”____________①
一个内行的老人突然从麻子爷爷的脸上发现了什么,连忙推开众人,走到麻子爷爷面前,把手放到鼻子底下。
大家看见老爷爷的手忽然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
过了一会,他用发哑的声音说:“他死啦!”
打谷场上顿时一片寂静。
人们看着他:____________②
亮仔的妈妈抱着亮仔,第一个大声哭起来。
"麻子爷爷!麻子爷爷!"那个力气最大的叔叔使劲摇晃着他--他确实永远睡着了。
忽地许多人哭起来,悲痛里含着悔恨和歉疚。
独角牛先是在打谷场上乱蹦乱跳,然后一动不动地卧在麻子爷爷的身边,它的双眼分明汪着洁净的水——牛难道会流泪吗?它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
是的,麻子爷爷锯掉它的一只角,可是,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
那时,它刚被买到这里,就碰上一个孩子落水,它还不可能听主人的指挥,去打谷场的一路上,它不是赖着不走,就是胡乱奔跑,好不容易牵到打谷场,它又乱蹦乱跳,用椅角顶人。
那个孩子当然没有救活,有人叹息说:“这孩子被耽搁了。
”就是那天,麻子爷爷锯掉了它的一只角。
那个气力最大的叔叔背起麻子爷爷,走向那片林子,他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默不作声的队伍……
在给他换衣服下葬的时候,从他怀里落下一个布包,人们打开一看,里面有十根红布条,也就是说,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麻子爷爷下葬的第二天.独角牛突然失踪了。
几天后,几个孩子驾船捕鱼去,在滩头发现它死了,一半在滩上,一半在水中。
人们一致认为,它是想游过河去的——麻子爷爷埋葬在对岸的野地里,后来游到河中心,它大概没有力气了,被水淹死了。
它的那只独角朝天竖着,拴在它角上的第十一根鲜艳的红布条,在河上吹来的风里飘动着……
(1)我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40字以内)
(2)“第十一根红布条”有什么特殊含义?请你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以下三个选项是关尹麻子爷爷”的外貌描写,请仔细比较,选择最合适的两处填写在
文中画横线处,请填序号。
A.他长得很不好看,满脸的黑麻子,个头又矮,还驼背,像背了一口沉重的铁锅。
B.他的身体因衰老而缩小了,灰白的寸发上沾着草屑,脸庞清瘦,因为太瘦,牙床外凸,微微露岀发黄的牙齿,整个面部还隐隐显出刚才拼搏着牵动独角牛而留下的痛苦!
C.麻子爷爷背靠草垛,脸斜冲着天空,垂着两只软而无力的胳膊,合着眼睛。
那张麻脸上的汗水已经被吹干,留下一道白色的汗迹。
(4)文中说:“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
”你觉得独角牛会恨麻子爷爷吗?请从文中至少概括出两条理由加以说明。
(5)文中有一段文字补充交代了麻子爷爷锯掉牛角的事倩,很多同学觉得这一段文字是多余的,你觉得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答案】(1)麻子爷爷为救溺水的孩子而去世了,老牛为游到埋着麻子爷爷的对岸,淹死了。
(2)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3)①—C;②—B
(4)不会,理由:老牛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爷锯掉牛角是因为当初老牛不听指挥,耽搁了救孩子的最好时机。
(5)我认为不是多余的,锯掉牛角以后老牛才学会配合麻子爷爷一起救人,才会有“十一根红布条”的故事。
这段插叙衬托了老牛与麻子爷爷深厚的感情。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麻子爷爷为救溺水的孩子而去世了,老牛为游到埋着麻子爷爷的对岸,淹死了。
(2)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3)①—C;②—B
(4)不会,理由:老牛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爷锯掉牛角是因为当初老牛不听指挥,耽搁了救孩子的最好时机。
(5)我认为不是多余的,锯掉牛角以后老牛才学会配合麻子爷爷一起救人,才会有“十一根红布条”的故事。
这段插叙衬托了老牛与麻子爷爷深厚的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