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 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 背影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 背影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3 背影
◇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

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策略◇
1。

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

2。

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注意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
3.针对各篇课文采用不同的侧重点.将写人记事和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课文品析上。

而对于托物言志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可利用课堂练笔,强化学生对这两种散文的认识。

4。

要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通过比较不同散文的类型、写作手法、表达意图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赏析课文。

13背影
◇教材分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河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便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下这难忘时刻,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激发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学情分析◇
1.重点:(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2.难点: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艺术理想和进程的油画作品《父亲》(罗中力)〔屏显〕,它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这幅画的面部特写极具震撼力,同学们从画面中读出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预设:一位苍老的、纯朴憨厚的父亲形象)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皱纹、眼神等。

)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父亲的特写镜头—-背影。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

2。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

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
差.使(chāi)踌躇
..(pánshān)
..(chóuchú)蹒跚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赋闲:指失业在家。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
明确:共四次。

①第一次(在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第二次(在第6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第三次(在第6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第四次(在第7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

你能分别为这几次背影拟写小标题么?
明确:①别后思念,②望父买橘,③父子分手,④真情再现。

4。

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明确:第二次(望父买橘),具体描写背影。

步骤二: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

着重研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圈画与细节描写有关的词句,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1)父亲的穿戴:①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通过父子着装的对比,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②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

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

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2)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表明父亲年龄大,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很不容易。

(3)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微倾”。

“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父亲行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伟大的父爱。

2.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明确: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的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路上渴,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叙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

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背影”定格在作者心中,也永恒地留在读者心里,构成了一幅质朴深沉的父爱图。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一段(第6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走进《背影》,我们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爱的世界,沐浴在充满爱的阳光之中。

父亲那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犹在耳边,心中溢满了如春风般的温暖爱意。

今天我们将再一次来感受那如山的父爱.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学习圈点旁批,理解深沉父爱
本文中的父爱,让作者潸然泪下,也让我们感动至极。

为了更好地体悟文章的情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阅读的方法——旁批法。

什么是旁批法呢?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章旁边写批语.批语可以是赏析式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还可以是拓展式的。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些旁批的方法。

原文: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示例:

析式旁批“攀”“缩”“微倾”,连用三个动词,完整地表现了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和艰难。

也和父亲是一个胖子相对应,如此艰难,父亲也在所不辞,更能突出父亲心中深深的爱子之情,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

悟式旁我看到了一个为了儿子不辞辛劳的父亲。

我看到了一个艰难的、凝聚着爱的深情背影
批拓
展式旁批我想起母亲在巷口等我回家时被路灯拉长的身影,那被晚风掠起的衣襟,看到我时高高扬起的手臂,拉着我的手靠着她回家的温暖感觉。

读了这段文字,终于明白,那等待里饱含着母亲深沉的爱
步骤二:运用圈点旁批,体会儿子心情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几次写到作者流泪,选择你感受深刻的一次做个旁批,可以使用一种旁批的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糅合在一起进行旁批。

〔学生默读,进行旁批,老师巡回指导。


请学生交流旁批,师生共同点评。

预设:
步骤三:自主圈点旁批,学以致用
在阅读时,试着用你掌握的圈点旁批的方法去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深情。

学生自主阅读、旁批,再进行合作交流、研讨、完善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圈点旁批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

父母的爱平凡而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表示理解和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四、布置作业
1。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地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200字左右)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
暗线: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中,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引起了共鸣,起到了情感熏陶的的作用。

圈点批注的方法,虽然在七年级就开始训练了,但学生仍然掌握得不太好。

在之后的教学中,还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在阅读中加强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