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彦淖尔市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9高三上·余姚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yǎn)然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bó)小小蓬船。

B . 喊声,笑声,千万双脚的跺(duò)地声震天动地;喧嚣不时加剧,涌向大阶梯的人流不时折回来,乱作一团,搅成漩(xuán)涡。

C . 那些斐声中外的水彩画,因屏蔽了世事的纷扰而显得悠然静谧,有一种沧桑而隽(juàn)永的生命质感,让观者的心灵在不知不觉的熏陶(tāo)中升华。

D . 他在脑中搜寻恰当(dànɡ)的话语,如同宝石商人在口袋中搜(sōu)索宝石,口袋中充满了放光眩目的珠玉奇宝,却因为数量太多了,反而选不出那自以为极好的一粒。

2. (2分)(2020·浙江模拟)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震憾邮戳入不敷出礼尚往来
B . 殉职笔杆浅尝则止面面相觑
C . 濒临临帖不胫而走幅员辽阔
D . 坐落沉湎桀骜不驯循私舞弊
3. (2分) (2019高一上·西城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读书多年,与书相濡以沫,便觉得与书为友既是雅事,也是乐事。

B . 世上不乏妄人,编造《坐花》《志果》等书,汗牛充栋,几可自成一库,则亦听之而已。

C . 如果因有人被火烧死而放弃用火,那人类现在可能还在过着茹毛饮血、树栖穴居的原始生活。

D .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手段之残酷,行为之恶劣,骇人听闻。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哈市如果不能缓解车辆增长对交通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这最终将会危及到城市的健康发展。

B . 学校本次徽标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师生也有,但数量不多。

C . 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D . 他是本次大会的负责人,由他统一安排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 ③②①⑥⑤④
B . ③⑥⑤②④①
C . ⑤④①③②⑥
D . ⑤②④⑥①③
6. (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

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

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
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①________。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②________,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

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③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7. (25分) (2019高一下·吉林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

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

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

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

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

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

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

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

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

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

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

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

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

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1)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特殊含义”怎么理解?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4)在第⑥段横线处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不文明行为,以此为镜自戒自省。

(5)依据本文,你觉得如何才能逐渐消除“到此一游”的不文明行为?
8.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
葛永平
①这张照片,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秋,一个阳光亮眼的正午,父亲做了面,是用三样面做的:白面(麦子磨的面)、豆面(大豆磨的面)、粉面(玉米发酵后磨的面),擀成“三和面”。

父亲说,好面啊,溜溜长。

父亲捞了面,就坐在单位的食堂门口。

过往的职工看着父亲碗里的面,心里就痒不住地翻出话来:葛师傅,吃面啊。

父亲就应和道:是啊,吃面。

我记得就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话感染了我,我从屋子里取出相机,给父亲照下了这张吃面的照片。

照片上的面很长,父亲以幸福的姿态跷着二郎腿,同时,我感到了麦穗里面的福气正朝着美好的生活鼓出来。

②吃面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解馋,就像南方人吃大米一样。

北方人,几天不吃面便觉得心焦难耐。

我最喜欢吃的面就是三和面,浆水菜哨子,捧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大海碗,坐在自家的土窑炕上,边吃面边听妈唠叨,“吃饱饱的,出门在外吃不上妈的手擀面了。

”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

我那时虽然只有十几岁,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在灶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一个幸福,在家的日子就是蒙着爸妈的开恩,想吃面,不动手一碗面来了。

出门的人,就算一碗面在眼前,可那面里头再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再好吃的面都显得寡淡了。

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

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③面是天地之间,最普通、最实在、最没有富贵气的民间食物,千百年来,人们对面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水平。

有面吃,才能饭饱生余事。

偶尔翻书,看到面大约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就有,东汉恒帝时有一个很喜欢吃面的尚书叫崔寔,写了一本《四民月令》的书。

书上说“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

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

据考证“煮饼”、“水溲饼”是最早的面食。

崔寔尚书吃面居然吃出了经验,知道吃面也有自伤的时候,也就是说有些月份是不可以多吃面的。

面在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称“水引”。

我由是喜欢面的先祖“水引”。

你来想象一下,就像中药罐中的药引子七粒红枣一样,失去了引子,中药药性就失去了大半。

面是水引,在清水中一掩一映,一蓬一丛垂吊在筷上,散披在锅里,让静伏在炉畔的嘴:先是汩汩欲出口水;再是一阵难奈的下咽,时不时地涌进半帘香雾,拿了细瓷青花碗一舀一吆,馋得人真要举臂欲飞了。

《齐民要术》介绍说:做水引,先要肉汁将面和好,然后用手将面挼成筷子粗细的条,一尺一断,放在盘中用水浸,做时手临锅边,面条要挼得如韭叶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为“水引面”。

我想也该就是我们如今吃的拉面了。

④面的发展要数宋朝,北宋汴梁城内,北食店有“淹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榛子”等;川饭店有“插肉面”、“大燠面”;面食店有“桐皮熟脍面”;寺院有“素面”,山林之家有“百合面”和“梅花汤面”等。

南宋城都临安城内,南食店有“铺羊肉”、“煎面”、“鹅面”等;面食店有“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等;菜店则专卖“菜面”、“齑淘”、“经带面”。

曾经浓墨重彩的汴梁城里,面把李师师丰仪得如雪地春风。

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⑤面是由花朵历经季候修成的正果,皆是雨露、日月凝结的养分。

物竞天择,水到渠成,人们除了具有对面类饮食的惯性外,亦具备了对面的发现惯性,总应和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

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面条的做工进一步形成了擀、拽、抻、揪、切、削、压、捻、搓、拔、擦、剔、溜等多种制法,以及煮、蒸、炒、炸、烩、炝、卤、拌等多种烹调方法。

春季烧卤面,夏季凉拌面,秋季肉炒面,冬季热烫面的四季吃法,吃得北方汉子人高马大,走南闯北,一碗面落肚,逞气要强的面子就显出来了。

北京风味的打卤面、山西风味的刀削面、陕西风味的臊子面、山东风味的伊府面、上海风味的阳春面、四川风味的担担面、湖北风味的热干面、浙江风味的虾爆鳝面、江苏风味的锅盖面、新疆风味的回手面、福建风味的八宝面、广东风味的虾蓉面、安徽风味的酥鸭面、贵州风味的太师面、甘肃风味的清汤牛肉面、黑龙江风味的北城三丝面、吉林风味的朝鲜冷面、台湾风味的椒油凉拌面等。

面如我们的五千年文明,飘溢着一股文化香风,也让我们闻到了一股王者与平民平常过日子的优雅和闲逸之气。

⑥有面吃,实在是有一份无可比拟的踏实啊。

面恩养了人的筋骨,大地上才能感觉到清晰的甩臂声。

想想看,出产麦子的地方,每人每天都要吃面。

一碗面下肚天塌下来也不会慌神,还扬起头说:“再来一碗!”面是北方人的天,是把日子快过成光景了,憋着足劲走在人前头去的精神。

面是走长路的粮食,是把人安顿住了,以圆润姿态把持着每一颗或远或近的心,是诚实、稳当、知足、认死理和一好百好的德性根源,世上的山珍海味再好也抵不过
实实在在的一碗面!
⑦我妈说,吃了由面粉揉筋道的面,人才能长结实,才能长出硬面一样的肌筋,才敢向着离家很远的地方走。

土地用它的出产养育着它上面的人。

如果说吃是健康的肯定,那么,有面吃该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了。

吃就是一种世俗呀,张家大爷海碗里的面拌了葱花的香气,那香气是什么呀,是心平气和翻闹出你对于旧时光阴的依恋。

也许你爱过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子,但是,最让你动心的怕是居家过日子香透窗棂的那一碗面吧!原谅我对于其他食物认识有限,我是一个只知吃面的人,因为面,我无法长时间奔赴异乡。

⑧如今,照片上吃面的人已经丢下我走远了,走远到我打听不到任何音信的地方,而活着的我几天无面就长夜难眠,饥肠辘辘。

(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

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②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2)文章第⑤段中有大量的列举,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中“面”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9. (11分) (2017高一下·九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

少有风气,伯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

”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

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

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

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

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

”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

”淑喜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

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淑与浚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
迁太子左卫率。

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袁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

内省无过,不能受枉。

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

”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

”劭怒变色,左右
皆动。

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

”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

”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

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

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

劭因命左右:“与手刃。

”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

劭即位,追赠太常。

孝武即位,谥曰忠宪公。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七十》,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 .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 .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 .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2)下列对文中加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主簿,官名。

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 . 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母亲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这种行为称为“(丁)母忧”。

C . 岱宗,即泰山。

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

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 . 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在表扬对政府或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袁淑少时有风度。

几岁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别人说他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被姑父王弘欣赏。

B . 袁淑孤傲耿直。

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愿做;姨表兄想要他去投靠,他也不愿意为此而改变旨趣,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 . 袁淑深思熟虑。

为刘义隆攻打赵、魏出谋划策,劝宋文帝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文帝认为自己没能力担此大任。

D . 袁淑临危不慎。

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并大骂这是大逆不道之事,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②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10. (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普性深沉,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交往原则?所依据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交往原则:________
哲学思想:________
(2)子游和赵普的“事君数”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11. (2分) (2019高一下·嘉兴期中) 下面对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A . 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的高峻陡峭和刺破青天的气势。

B . 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的气势,也写出波涛给人的心理感觉。

C . “拍”字不仅写出大浪撞击江岸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听觉效果。

D . “卷起千堆雪”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波涛翻卷、浪花激溅之状。

六、默写 (共1题;共3分)
12. (3分) (2020高一下·大庆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摹写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乐曲在“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力量,无法压抑,陡然高昂,变得激越雄壮的句子是:________。

(3)荀子勉励我们重视学习,注重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

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
5-1、
6-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7-1、
7-2、
7-3、
7-4、
7-5、
8-1、
8-2、
8-3、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9-1、
9-2、
9-3、
9-4、
10-1、
10-2、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11-1、
六、默写 (共1题;共3分)
12-1、
12-2、
12-3、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