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际关系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1)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 “关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 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 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任 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的“单纯”
中国人的“双重标准”
中国人讲求的是“彼此的对待”,即依照别人对 自己的方式来考虑对别人的态度,完全与权利义务 无关。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己以及对人往往采用的是 双重标准,例如大部分企业家对外宣讲的都是西方 的理论和做法,而实际上面对自己的企业时却仍然 按照中国人自己的套路在进行。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西方的“有形且刚性化”
西方人在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 存在着所谓的“利害关系”,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但相对而 言是比较单纯的。
中国人的“复杂”
中国人讲求的不是简单的利害关系,而是更多的在考虑 其间由于背景而产生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 “势利”。与西方人的利害关系相比,中国人的“势利”观 念要复杂得多。
人 际 关 系 差 异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 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 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 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科普中国” 百科科学词条)
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 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 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这个 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 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程度。 人际关系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 感和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
谈谈中西方人际关系的不同
谈谈中西方人际关系的主要不同人际关系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
西方文化以科学、法律和宗教为主,比较偏重于真理的探求,中式证据、数字和事实。
中华文化以道德和艺术为基石,比较着重于价值的创造,所以重视直觉、感受和仿效。
正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不同,二者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8个主要不同:第一,西方的人际关系是神本位的,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人本位的。
西方人认为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中国人则认为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不是神,而是人。
中国人不是在拜神、拜佛,而只是礼神、礼佛。
第二,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
西方人看到一个小孩,通常会直接问他叫什么名字;中国人看到一个小孩,通常会问他是谁家的小孩,然后小孩的家长来判断他的品性,而不是根据他自己。
第三,西方人重视平等,中国人重视合理的不平等。
西方人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因为大家是平等的。
在中国,这样做就是不敬。
中国人认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
人与人之间合理的不平等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伦理。
第四,西方人只讲权利义务,而中国人讲彼此对待。
受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就算父子之间也是权利义务的关系——儿子18岁以前,靠父母养活;18岁以后,就得靠自己。
中国人所重视的彼此对待: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你好。
中国人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这与权利义务没有任何关系。
第五,西方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西方的法律规定很明确,执行得很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也没有任何弹性。
中国人一般不遵从什么戒律,但是提倡典范,重视道德。
法律是看得见的约束力,而道德是看不见的约束力。
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讲良心道德的话,是很难在中国生存发展的。
第六,西方人之间非常淡漠,中国人之间充满关怀。
西方人很有礼貌,一见面就会亲切地同你打招呼,但他一点也不关心你,也不希望别人关心自己。
中国人以尊老爱幼为美德,虽然不注重礼貌形式,但却是从内心里关心你。
第七,西方人之间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距离,而中国人常常是亲密无间的。
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1.地域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比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受到岛国和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2.历史传统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熏陶,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相比之下的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以“伦理与契约”为主体,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3.习俗礼貌的差异习俗文化是形成并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收到本民族的风俗的影响。
中国式的礼貌交际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同时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并欣然地接受。
4.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而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
由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语言的不同也是中西方交际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英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 关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 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 ,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 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的“单纯”
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程度。 人际关系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
感和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表
崇尚对象 责任担当 主体所处的地位 为人处世的标准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关系维系 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 神本位 个人主义 生而平等 单一标准 有形且刚性 出于好奇
责任担当的差异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基于“神本位” 的影响,西方人必然会形成“个
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作为单位,对上帝承担 责任。因此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 个人的意见”,表示对其后果由个人来负责。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 会上代表的是其整个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 例如:中国的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 是谁家的小孩以判断其家庭背景。中国人做错事情 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 点。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 意见”挂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 己言论负责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技巧
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
七术打马养”实际上指的是 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品质,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九分努力 十分忍耐
单纯
中国人 人本位 家庭本位 合理的不平等 双重标准 无形且弹性 基于关怀
中西人际关系比较
19、心情与天气
20、领导
21、时尚
22、孩子
23、对待新事物
24、心目中的彼此
(一)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的本质是文化的差异 人际关系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某一特定文化中的 人际关系准则只能在自己的文化中按其特定的条 件理解。 (二)正视跨文化交往差距的存在 多从对方的文化视角理解其交往行为,主动地去 接受对方的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倡导自由、平等,认 为人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 20世纪萨特建立起新的自由观,提出人是绝 对自由的,自由是同责任相联系的。 尼采认为,个人生命的本质是对权力的追逐, 实现自我的权利意志成为人生最高的价值目 标。他提出了极端利己主义的主张,为个人 的一己之利,可以不考虑任何人以至整个社 会的利益牺牲他人和社会利益,以达到个人 目的。
(二)中华文化主张“群体重于个体”
重群体轻个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 封建宗法社会的先民们长期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凿井而饮,形成了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眷恋家园国 土的情怀。其社会结构是加过一体模式,家成了国的缩影,国 成立一个扩大的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使中国人自然而然认 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事就是天命,人道即天道。人伦、 人情与人缘三位一体,使个体的价值只能依存于群体的实现而 实现。在中国人看来,血缘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君臣、朋友等关系均由此推出,个人在这些群体的关系中是一 个依存的分子,几乎没有自我的空间和余地中国人习惯于将个 人称为角色而不称个体,是具有群体生存的需要。只有自我被 放在合适的社会关系中时,才是最有意义、最完全的。作为年 轻的父母,是为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为团体、为国家、 为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古至今,这一伦理价值取向引导中 国人重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称呼方式上。
中英语言中的称谓语,是反映中西人际交往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上,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区别。
一、汉语的称谓语在中文中,人们常常使用“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称呼语,这种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
同时,在中国,称呼的称谓和年龄和地位有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在家庭中,中国人还会使用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例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等,这些称谓既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也体现了家庭之间或社会之间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英语的称呼语则不同于中文,人们通常使用“Mr.”、“Ms.”、“Mrs.”、“Miss”等称呼语。
这些称谓语不像汉语的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而是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在英语中,称谓语和职业、地位、学历等相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职业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例如,“Dr.”表示医生,“Professor”表示教授,“Sir”表示绅士,“Madam”表示女士,“Master”表示小姐或少爷等。
同时,在英语中使用的亲属关系称谓也不同于中文,例如“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并不像中文中的称谓语那样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而只是单纯的称呼。
三、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尊重和礼貌,而在中文文化中则强调的是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
这种区别体现在人们的称呼和对待方式上。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使用更亲切的称呼,并且喜欢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称呼,以尊重对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
而在英文中,则更注重礼貌和尊重,通常使用比较正式的称呼。
此外,在中文中,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重要的人际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还包括朋友、同事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是指中西方人在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下面将从沟通方式、个人空间、礼貌和态度等方面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沟通方式不同,影响了交流的效果和理解。
中方更注重间接沟通,善于使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中方会使用比喻、暗示和委婉语言来表达意思。
而西方人则更直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差异在交际中很容易造成误解和不适应。
个人空间的认知差异也是中西方人际关系中一个重要方面。
中方更重视个人空间的保护,喜欢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身体接触上,中方更注重个人隐私,对于身体接触有一定的限制。
而西方人则相对来说更开放,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相对较少。
他们更喜欢身体接触和亲密的交往方式。
这种认知差异容易产生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在礼貌和态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方注重尊重和礼貌,在交往中非常看重面子和和谐。
在交往时,中方会更注重语气和态度的礼貌。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直接和真实的表达,讲究真实性。
他们比较注重沟通的效果,对于形式的要求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误解和文化冲突。
人际交往案例中西对比
人际交往案例中西对比在人际交往方面,中西方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以及人们在社会和家庭环境中所接受的教育。
以下是中西方人际交往的一些对比案例。
案例一:亲密关系与独立性案例二:面子和礼貌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更注重在社交场合上维护面子,不希望被他人瞧不起或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
因此,中国人往往更加注重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避免直接的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尽管礼貌和尊重同样重要,但西方人更倾向于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在争执中更加直接。
他们相信,通过坦诚和直接的对话可以解决问题并建立更加真诚的人际关系。
案例三:个人空间中西方对待个人空间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和空间。
他们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喜欢被人侵入自己的个人空间。
因此,在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可能更加注重尊重对方的空间和隐私。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分享和互动,更容易在交往中融入对方的个人空间。
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更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的特点。
案例四:礼仪与规范在中西方,人们对于礼仪和规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和遵守传统的规范。
这包括匆忙、尊重长辈、尊重权威等等。
然而,在西方社会,个人的自主权和尊严被视为更为重要,因此,个人的选择和行为更受到重视。
虽然也存在一些礼仪和规范,但西方人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亲密关系与独立性、面子和礼貌、个人空间以及礼仪与规范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在中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
而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于人际关系的称谓和处理方式也各有不同。
下面就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是从称谓语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称呼他人的时候,非常注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在职场上,上下级之间的称呼有着非常明确的差别,比如员工称呼领导为“老板”或“领导”,而领导则会称呼员工为“同事”或“下属”。
这种称谓方式反映了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之分。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在称呼他人的时候更加注重平等和友好。
在职场上,员工通常会使用对等的称呼方式,比如直呼领导的名字或使用“Mr./Ms.”作为称呼。
这显示了西方社会中对平等和个人尊严的重视。
从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称谓语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称谓语往往反映了社会等级和地位的差别;而在西方,称谓语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他人的个人尊严。
这也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就中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来说,中西方在社交礼仪和交往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非常注重礼节和尊重。
比如在正式场合下,人们会使用“您”来表示尊重和敬意;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如行鞠躬、举杯示意等。
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和尊重的重视。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自由和直接。
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社交场合下,人们通常会比较随意地进行交流,而不拘泥于传统的礼仪规范。
这种方式反映了西方社会中对自由和个性的重视。
就中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和维护来说,中西方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时候注重的是长期的稳定和深厚的情感纽带。
人们会通过亲密的交往和真诚的交流来培养和维护人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人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中的人际关系认知差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中西方人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存在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与自由,追求个人利益和价值实现,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
而中西方文化强调集体和谐,重视人际关系的亲密与稳定。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中方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倾向于以群体和家庭为核心,并将个人的利益放在整个集体和家庭的利益之下。
中西方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同。
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更注重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意愿和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优点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而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互助关系,并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中西方人对于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中西方人对于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也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和个人追求被看作是价值追求的核心,他们追求自身的幸福和成功,并将个人目标放在第一位;而在中方文化中,个人目标被逐渐辅以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的照顾,人际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具有更高的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适应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和方式。
我们应该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和人际关系认知,努力消除文化认知的障碍。
我们应该尽量适应对方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减少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和适应这种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和谐和友好的关键。
中西方人际关系
第一讲中西方人际关系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建立在西方观念基础上的西式人际关系是有较大差异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植根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积淀出发,来对中国的人际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殊的人际关系文化正因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才形成了其独有的特殊性,要把握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就必须从对这种特殊性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入手。
(一)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进一步地溯本求源可以发现,以下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这些模式的本质及精髓所在:1.伏羲氏与八卦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意义重大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立了“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中曾提到:“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该记载的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八卦。
“八卦”是指“坤”、“艮”、“坎”、“震”、“巽”、“离”、“兑”以及“乾”等八种悬卦的符号,代表天地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种种事物。
时光荏苒,数千年来人们交口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八卦台(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
八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民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八卦潜移默化的影响。
2.易经伏羲氏在依据法河图和洛书画成八卦的基础上,随后又按“每卦有三支,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的原理进行了扩展,这就是《周易》一书的基本内容。
《周易》与对其进行哲学体系性提升的《易传十翼》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易经》。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中西方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对这种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成功地处理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中西方人际关系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西方人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
而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群体荣誉和个人责任。
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式。
第二,中西方人在“面子”和“尊重”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和地位。
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尊重”,并且尊重的对象是人本身,而不是他们的地位和权力。
第三,中西方人在表达感情和交流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而在中国,人们会更加含蓄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以上的差异对于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着深远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法:第一,尊重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在交流时避免误解和冲突。
第三,注重情感体验。
中西方人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对方的情感,并试图调整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的环境。
总之,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人际交往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1.地域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比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受到岛国和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2.历史传统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熏陶,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相比之下的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以“伦理与契约”为主体,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3.习俗礼貌的差异习俗文化是形成并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收到本民族的风俗的影响。
中国式的礼貌交际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同时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并欣然地接受。
4.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而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
由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语言的不同也是中西方交际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英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人际关系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中西方在人际关系认知上的差异,并举例说明。
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关系网,强调亲密和互助。
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更注重一种被称为“面子”的概念,即维护个人和他人的尊严和形象。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导价值观,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
西方人更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很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
中西方在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认知。
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对于权威和上级的尊重和服从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会展示出一种尊敬和恭谦的姿态。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社会以平等和民主为主导,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平等和合作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有时可能会显得过于恭敬或过分尊敬西方人,而西方人可能会觉得过于正式或矫情。
中西方人际关系观念的差异也表现在面对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在中国文化中,避免冲突是一种传统的交际方式,人们通常会通过暗示和间接的方式来避免直接冲突。
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和坦率被认为是一种诚实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中国人不愿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西方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措。
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还体现在人们对待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方式上。
中国文化中,人们对时间有着较为宽松的态度,强调关系的长久和稳定。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在人际交往中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建立亲密的关系是值得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高效利用的,人们更注重工作和任务的完成。
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可能会感到西方人过于急于完成任务,而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中国人花费时间过长。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人际关系对比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人际关系对比摘要: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存在诸多曲解、导致交际不顺畅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中西方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取向对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人际交往过程中作出正确的回应,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实现有效沟通。
在跨文化交往中,人际关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随全球化和信息生活的快速发展而日益明显。
因此,有必要更加重视对中西人际关系的研究。
对中西方人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主要着眼于分析对比两者的文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一、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1.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从字面上看,它指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曰:“人者,仁也。
”说明“仁”是做人的基本属性。
“仁”这个词是由两个人组成的,其本身就是对人际关系的诠释——人在社会中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
人际关系的概念是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提出的。
他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彼此交往过程当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此概念表明人际关系的远近由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决定。
2.人际关系的类型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划分大体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血缘关系不是人们可选择的,而是由出生决定,主要指亲属关系;地缘关系是由人们所处的地理、空间位置决定的,邻里和老乡就属于这种关系;业缘关系是指在工作或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关系,同事、同学或战友、朋友以及上下级就属于这种关系;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①(贾玉新,1997)文化、社会、心理和地理等因素制约人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1.文化因素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一系列的角色规范。
中国的传统社会以农业文化为主,且长期受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结构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呈等级取向,偏“权势”类型。
而西方社会主要以海洋性商业文化为核心,很早就以契约制度代替宗法制度,使西方社会崇尚“一致性”,表现出平等的人际关系。
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
东西方人际关系差异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人际交往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1.地域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比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受到岛国和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响,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
2.历史传统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熏陶,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相比之下的西方传统文化则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以“伦理与契约”为主体,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3.习俗礼貌的差异习俗文化是形成并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收到本民族的风俗的影响。
中国式的礼貌交际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同时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并欣然地接受。
4.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
而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
由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语言的不同也是中西方交际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英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中国人强调的是一种“伦理”的观念,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处于相当不平等的状态,例如父亲或上司的地位永远是不能被颠覆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对上与对下是不同的,例如对同一件事情面对上司和下属时所存在的言论区别。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来看,西方人有人际关系,而中国人是没有人际关系的,我们所讲求的是人际关系与伦理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人伦关系”。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关怀”而不是“好奇”。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7.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的“单纯”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会上代表的是其整个的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例如,中国的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是谁家的小孩以判断其家庭背景。中国人做错了事情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点。
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挂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己言论负责的能力。
基本内容
《易经》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录。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来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而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而雷风水火山泽则演化出万事万物。《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说明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合理的不平等
为人处世的标准
单一标准
双重标准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有形且刚性
无形且弹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
出于好奇
基于关怀
利害关系的程度
2.易经
伏羲氏在依据法河图和洛书画成八卦的基础上,随后又按“每卦有三支,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的原理进行了扩展,这就是《周易》一书的基本内容。《周易》与对其进行哲学体系性提升的《易传十翼》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易经》。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它被列为群经之首。在民国初时期,它被纳入黄埔军校的必修课,在现代西方它则被视为破译东方文明的钥匙。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智慧遗产,也是我们所努力倡导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基础之所在。
6.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的动因
西方人处于“好奇”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西方人对人与对动物一样,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好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西方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同时,西方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产生所谓的“代沟”。
单纯
复杂
【表析】
对于该表中所提到的各种因素,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提出的,即在对人际关系的探讨中不应该涉及到“政治”和“宗教”这两个因素。因为宗教是非理性的,无法用理智来面对,而在政治上个人往往有不同的立场。简言之,这两个方面是人际关系最大的障碍。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说,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的单纯,易于掌握;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则相当的复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差错。
中华民族不是法律性的民族,中国人有的只是所谓的“典范”。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道德性的,凡是有形的东西迟早都会变成形式化的东西。中国人依靠的是无形的东西进行彼此的约束。这一点在企业的经营中尤其明显:尽管制度规定很清楚,但是往往却不敢执行,也执行不了。这是因为一旦完全按照要求来执行,结果通常是落得个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下场。
核心思想
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宇宙的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而社会上的一切制度、礼仪、文物、器具,都会因时而变(变易);但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远不变(不易)。
中国人的“双重标准”
中国人讲求的是“彼此的对待”,即依照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来考虑对别人的态度,完全与权利义务无关。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己以及对人往往采用的是双重标准,例如大部分企业家对外宣讲的都是西方的理论和做法,而实际上面对自己的企业时却仍然按照中国人自己的套路在进行。
5.社会环境约束力的状况
西方人在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利害关系”,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但相对而言是比较单纯的。
Æ 中国人的“复杂”
中国人讲求的不是简单的利害关系,而是更多的在考虑其间由于背景而产生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势利”。与西方人的利害关系相比,中国人的“势利”观念要复杂得多。
3.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地位的不同
西方人的“生而平等”
由于“神本位”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因为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能够接受“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的“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人不相信西方这一套说法,而是认为“人没有生以前是平等的,人死了以后也是平等的,但只要活着就有不平等”,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反对过分的不公平,由此形成了“合理的不平等”的观念。
4.为人处世标准的迥异
西方人的“单一标准”
因为遵循“神本位”的思想,所以西方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只讲求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之后就靠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由此可见,西方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单一的标准,即完全按照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来行事。
西方的“有形且刚性化”
在西方社会中,社会环境的约束力表现为其非常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条款不仅逻辑严密、内容清楚,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因为西方社会的一切都遵循法律规定来进行,形成了一种看得见的、刚性的约束力。
中国的“无形且弹性化”
而在中国人的社会环境中却恰恰相反,目前来看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便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地完善和健全,但还是富有相当的弹性,因为这样才能够得以顺利地执行。因此,中国人养成了喜欢讲理由的习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1.伏羲氏与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意义重大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立了“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中曾提到:“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该记载的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八卦。 “八卦”是指“坤”、“艮”、“坎”、“震”、“巽”、“离”、“兑”以及“乾”等八种悬卦的符号,代表天地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种种事物。时光荏苒,数千年来人们交口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八卦台(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八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民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八卦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特殊的人际关系文化
正因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才形成了其独有的特殊性,要把握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就必须从对这种特殊性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入手。
(一)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进一步地溯本求源可以发现,以下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这些模式的本质及精髓所在:
因此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借鉴方式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学,因为这个领域是不存在国界的。而在吸收与文化有关的思想时,则必须谨慎小心,一定要避免机械和盲从,否则将会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背离。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阐述中国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人际关系时,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中西方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入的比较,具体如下表所示(详见表1-1):
1.崇尚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的“神本位”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西方人的“神本位”观念,即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解释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神。
Æ 中国人的“人本位”
与之相对应,中国人则崇尚的是“人本位”。不难发现,伏羲氏一开始就把人的观念树立为“人是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而并非是神”。中国人实际上是没有宗教的,所有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崇拜的只有自己的祖先,现如今很多拜佛的现象只是一种“理佛”的表象而已。
表1-1
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表
西方人
中国人
崇尚对象
神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本位
责任担当
个人主义
家庭本位
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的地位
生而平等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对于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只要以《易经》的道理来看待和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了。换言之,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指导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当有帮助的。然而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开始盲目地用西方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一切,并且将自身的缺点与西方的优点进行对比,其结果必然是越比越糟糕,越比越自卑。于是,很多中国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开始逐渐地丧失民族的自信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中西方人际关系 2010-04-20 17:10:5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