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图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图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附数据处理图)(注:由于上传后文库中数据图看不清楚,须下载后才能看清楚) 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例如:原子,分子和离子由于热运动使其发射和吸收的光谱线变宽,称为多普勒增宽,在天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光谱线的多普勒增宽已成为一种分析恒星大气及等离子体物理状态的重要测量和诊断手段。

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雷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导弹,卫星,车辆等运动目标速度的监测。

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查人体内脏的活动情况,血液的流速等。

电磁波(光波)与声波(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是一致的。

本实验既可研究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又可利用多普勒效应将超声探头作为运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目的】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①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②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t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③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④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f = f0(u+V1cosα1)/(u–V2cosα2)(1)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f = f0(1+V/u)(2)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微处理器实验报告

微处理器实验报告

微处理器实验报告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微处理器实验及其结果,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与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微处理器操作。

1. 引言微处理器是现代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负责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操作微处理器,深入了解其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同时,我们也将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微处理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控制任务。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 了解微处理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微处理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理解不同指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实现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控制任务。

3. 实验器材与方法3.1 实验器材:- 微处理器实验箱- 示波器- PC机3.2 实验方法:首先,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给出的实验电路图,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

然后,将微处理器与PC机通过串口或者并口连接起来。

接下来,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给出的指令,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并将其烧录到微处理器中。

最后,通过操作微处理器,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4. 实验过程4.1 硬件连接: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箱和示波器,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

4.2 软件编程: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指令,使用相应的软件工具或编程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并将其烧录到微处理器中。

4.3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操作微处理器进行各种指令的执行,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些简单的微处理器操作,并观察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些常见的指令,如加法指令、乘法指令和逻辑指令等,并实现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控制任务。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了微处理器的运行速度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微处理器在执行指令时的速度非常快,能够实时处理大量的数据,并及时给出相应的计算结果。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完整版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完整版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完整版篇一:ARM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第赵成,张克新院姓专学系:名:业:号:电子通信工程系周振宇物联网工程 121309140电子通信工程系XX年3月制实验一 ARM体系结构与编程方法一、实验目的了解ARM9 S3C2410A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的体系结构,熟悉ARM微处理器的工作模式、指令状态、寄存器组及异常中断的概念,掌握ARM指令系统,能在ADS1.2 IDE中进行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二、实验内容1.ADS1.2 IDE的安装、环境配置及工程项目的建立;2.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参考附录A):(1)两个寄存器值相加;(2)LDR、STR指令操作;(3)使用多寄存器传送指令进行数据复制;(4)使用查表法实现程序跳转;(5)使用BX指令切换处理器状态;(6)微处理器工作模式切换;三、预备知识了解ARM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的体系结构及指令体系;熟悉汇编语言及可编程微处理器的程序设计方法。

四、实验设备 1. 硬件环境配置计算机:Intel(R) Pentium(R) 及以上;内存:1GB及以上;实验设备:UP-NETARM2410-S嵌入式开发平台,J-Link V8仿真器; 2. 软件环境配置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ervice Pack 2;集成开发环境:ARM Developer Suite (ADS)1.2。

五、实验分析1.安装的ADS1.2 IDE中包括两个软件组件。

在ADS1.2中建立 ARM Executable Image(ARM可执行映像)类型的工程,工程目标配置为 Debug;接着,还需要对工程进行目标设置、语言设置及链接器设置;最后,配置仿真环境为ARMUL仿真方式。

2.写出ARM汇编语言的最简程序结构,然后在代码段中实现两个寄存器值的加法运算,给出运算部分相应指令的注释。

计算机实验报告册答案

计算机实验报告册答案

第一章1见《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应用指导》P113 第16题答案2见《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应用指导》P112 第15题答案3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核心。

其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并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界面,以方便用户对计算机的使用。

从用户角度看,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设置操作系统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是管理和控制一台计算机的所有硬件资源,其二是为用户使用计算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从管理目的来说,操作系统具有如下功能: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进程管理。

一个程序的执行过程称为进程式任务,进程管理就是对程序执行过程的管理,它负责监控程序执行过程的基本状态,控制程序执行过程的速度,在多个执行程序之间传递数据,解决程序执行过程中的资源竞争问题等。

4根据操作系统提供的工作环境,可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处理操作系统、实时处理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从操作系统支持的硬件环境,又可分为通用操作系统、工作站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是单用户操作系统,因此在CPU管理和内存管理等方面就比较简单。

早期的个人计算机使用CP/M(Control Program for Microprocessors)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DOS(Disk Operating System),这是一个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近些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个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迅速发展,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如今在个人计算机上可以使用Windows、Linux、UNIX等多任务操作系统。

5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也分为两大类,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由计算机生产厂(部分由“第三方” )为使用计算机而提供的基本软件。

最常用的有: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程序、计算机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程序、联网及通信软件、各类服务程序和工具软件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微处理器实验报告 (1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微处理器实验报告 (11)
if(Row)
Col |= 0x40; //显示第二行时DDRAM地址从40H开始
Col |= 0x80; //拼为DDRAM地址设置命令
LCD1602CmdWrite(Col); //发送DDRAM地址
while( *Str )
LCD1602DataWrite(*Str++); //连续发送每个字符的ASCII码
LCD1602_EN=1;
LCD1602_DATA=cmdByte; //发送命令字节
LCD1602_EN=0;
}
//*****************************LCD1602写数据函数*********************
void LCD1602DataWrite(uint8 DataByte)
//*****************************电子钟时间调整函数********************
void RTClockAdj()
{
if(++RTClock.Second< 60 ) return;
RTClock.Second=0;
if(++RTClock.Minute< 60 ) return;
{
TH0=(65536-45*1024)>>8; //设置50ms定时初值(对应晶振11.0592MHz)
TL0=(65536-45*1024)&0xFF;
if(++Timer50ms< 20 ) return;
Timer50ms=0; //已满1s,Timer50ms清0
RTClockAdj(); //时间调整
void Delay(uint16 ms)

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原码,反码,补码等的习题应用

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原码,反码,补码等的习题应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实验名称:原码,反码,补码等的习题应用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学生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时间 2018年3月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习题课掌握原码补码反码移码的概念以及应用。

【实验要求】认真完成本章实验习题。

【实验具体内容】完成关于原码,补码和反码的习题。

【实验开始】一、选择题(如果为计算题,写出简要的计算过程)1、一个四位二进制补码的表示范围是(B)A、0~15B、-8~7C、-7~7D、-7~82、十进制数-48 用补码表示为(B)A、10110000B、11010000C、11110000D、110011113、如果X 为负数,由[x]补求[-x]补是将(D)A、[x]补各值保持不变B、[x]补符号位变反,其他各位不变C、[x]补除符号位外,各位变反,末位加1D、[x]补连同符号位一起各位变反,末位加14、机器数80H 所表示的真值是-128,则该机器数为(C)形式的表示。

A、原码B、反码C、补码D、移码5、在浮点数中,阶码、尾数的表示格式是(A)。

A、阶码定点整数,尾数定点小数B、阶码定点整数,尾数定点整数C、阶码定点小数,尾数定点整数D、阶码定点小数,尾数定点小数6、已知[x]补=10110111,[y]补=01001010,则[ x–y ]补的结果是(A)。

A、溢出B、01101010C、01001010D、110010107、某机字长8位,含一位数符,采用原码表示,则定点小数所能表示的非零最小正数为(D)A、2-9B、2-8C、-1D、2-78、下列数中最小的数是(C)A、[10010101]原B、[10010101]反C、[10010101]补D、[10010101]29、8位补码表示的定点整数的范围是(B)A、-128~+128B、-128~+127C、-127~+128D、-127~+12710、已知X 的补码为10110100,Y 的补码为01101010,则X-Y 的补码为(C)A、01101010B、01001010C、11001010D、溢出11、将-33 以单符号位补码形式存入8 位寄存器中,寄存器中的内容为(B)A、DFHB、A1HC、5FHD、DEH12、在机器数的三种表示形式中,符号位可以和数值位一起参加运算的是(D)A、原码B、补码C、反码D、反码、补码13、“溢出”一般是指计算机在运算过程是产生的(C)。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书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书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书20 13– 20 14第1学期院系:电子通信工程系姓名:蒋瑾专业:通信工程学号:101307313指导老师:赵成实验一 认识嵌入式开发平台一、实验目的认识UP-NETARM2410-S 嵌入式开发平台,了解使用的ARM9 S3C2410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了解相应外围电路及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从而了解嵌入式系统的作用及其实现的功能。

二、实验内容观察嵌入式开发平台,认识板载的核心微处理器、存储芯片、电源电路部分、显示屏、键盘、网络接口、RS232接口、RS485接口、ADC 部分、DAC 部分、IrDA 部分、SD 卡接口、PCMCIA 卡接口、笔记本电脑硬盘接口部分、CF 卡接口、IC 卡接口、PS/2键盘鼠标接口、音频接口、USB 接口以及JTAG 调试接口等内容,了解相应电路及接口的电路原理。

三、预备知识了解常用的接口芯片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熟悉模拟及数字电路设计。

四、实验设备 1. 硬件环境配置计算机:Intel(R) Pentium(R) 及以上 内存:1GB 及以上实验设备:UP-NETARM2410-S 嵌入式开发平台 2. 软件环境配置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ervice Pack 2 虚拟机:VMware WorkStation 7Linux 系统: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AS 4 (2.6.9-5.EL)五、实验步骤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S3C2410核心资源LCD 驱动音频电路PS/2鼠标键盘接口小键盘IC 卡插口CF 卡插口IDE 硬盘接口PCMCIA 、SD 卡插口168Pin 扩展槽电源部分RS232/485接口USBJTAG 网络接口ADC/DAC IrDA 红外实验二安装VMWARE7.0虚拟机环境一、实验目的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建立,学会Windows系统环境与Linux系统环境共享资源的基本方法。

智能继电保护实验报告(3篇)

智能继电保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智能继电保护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掌握智能继电保护系统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3. 熟悉智能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特性及故障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智能继电保护系统是一种集检测、通信、控制、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力系统保护装置。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检测单元:负责采集电力系统的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等,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2. 处理单元:对检测单元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对电力系统故障的判断和保护功能的实现。

3. 通信单元:负责与其他保护装置、监控系统等进行通信,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4. 执行单元:根据处理单元的指令,实现对电力系统故障的切除和保护功能的实施。

三、实验设备1. 智能继电保护实验装置2. 电力系统模拟装置3. 数据采集仪4. 电脑5. 相关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装置,将电力系统模拟装置与智能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相连。

2. 打开电脑,启动数据采集仪,设置好采集参数。

3. 对智能继电保护实验装置进行初始化,包括设置保护参数、通信参数等。

4. 对电力系统模拟装置进行模拟故障设置,如短路、过载等。

5. 观察智能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的运行状态,记录故障发生前后的电气量数据。

6. 分析数据,判断故障类型和保护动作是否正确。

7.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故障模拟: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了短路故障,智能继电保护实验装置成功检测到故障,并迅速发出切除指令,保护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 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仪,记录了故障发生前后的电流、电压、频率等电气量数据,为故障分析提供了依据。

3. 故障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故障发生时,电流、电压、频率等电气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智能继电保护实验装置能够准确判断故障类型,并迅速切除故障,保护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4. 保护功能测试:对智能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的保护功能进行了测试,包括过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均能正常工作。

51单片机实验报告

51单片机实验报告

51单片机实验报告51单片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的微型处理器。

本文将介绍我所进行的两个基础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

实验一——点亮LED灯实验目的:了解51单片机的基本接口和编程方法;学会使用单片机的开发工具和调试器;掌握51单片机控制LED灯的方法。

实验内容:将LED灯连接至51单片机的P1.0引脚,并进行控制。

编写程序,使得LED灯能稳定地点亮。

实验原理:单片机可通过其IO口控制外部设备,使用高低电平来控制LED灯的开关。

P1.0是51单片机的一个输出端口,可通过赋予其电平状态从而控制LED的点灯与熄灭。

当单片机输出高电平时,LED灯会点亮,否则会熄灭。

实验结果:经过编写程序和调试后,成功实现了LED灯的点亮和熄灭。

按下按键即可改变LED的状态。

实验二——数码管计数器实验目的:了解51单片机的数字口和中断响应机制;掌握编写定时器中断程序的方法;学会使用键盘进行输入和外接数码管进行输出。

实验内容:通过对8位数码管控制台的编程,实现对数字的控制,使用定时器中断实现计数器功能,加深对51单片机中断响应机制的理解。

实验原理:单片机中断请求源包括外部中断源、定时器/计数器中断源以及串口中断源。

本次实验使用定时器中断,可实现一定时间间隔内数字的加减;使用键盘进行输入,采用P3口中断请求源实现按键响应,输出则通过数码管接口外设实现。

实验结果:通过定时器计数器、中断响应和数码管接口外设,成功实现一组数字的计数。

按下按键即可进行数字的加减,并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结语:本文所述实验为51单片机的基础操作,相信可以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和帮助,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5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数控直流电流源实验报告目录一.题目要求…………………………一.题目要求1.1、任务设计并制作数控直流电流源。

输入交流200~240V,50Hz;输出直流电压≤10V。

其原理示意图如下所示。

1.2、要求1、基本要求(1)输出电流范围:200mA~2000mA;(2)可设置并显示输出电流给定值,要求输出电流与给定值偏差的绝对值≤给定值的1%+10 mA;(3)具有“+”、“-”步进调整功能,步进≤10mA;(4)改变负载电阻,输出电压在10V以内变化时,要求输出电流变化的绝对值≤输出电流值的1%+10 mA;(5)纹波电流≤2mA;(6)自制电源。

2、发挥部分(1)输出电流范围为20mA~2000mA,步进1mA;(2)设计、制作测量并显示输出电流的装置(可同时或交替显示电流的给定值和实测值),测量误差的绝对值≤测量值的0.1%+3个字;(3)改变负载电阻,输出电压在10V以内变化时,要求输出电流变化的绝对值≤输出电流值的0.1%+1 mA;(4)纹波电流≤0.2mA;(5)其他。

1.3、评分标准项目满分基本要求设计与总结报告:方案比较、设计与论证,理论分析与计算,电路图及有关设计文件,测试方法与仪器,测试数据及测试结50键盘控制器电流源负载显示器电源果分析。

实际完成情况 50 发挥部分完成第(1)项 4 完成第(2)项20 完成第(3)项 16 完成第(4)项 5 其他51.4、说明1、需留出输出电流和电压测量端子;2、输出电流可用高精度电流表测量;如果没有高精度电流表,可在采样电阻上测量电压换算成电流;3、纹波电流的测量可用低频毫伏表测量输出纹波电压,换算成纹波电流。

二,总框图三,硬件系统设计2.1单片机最小系统2.1.1时钟电路单片机必须在时钟的驱动下才能工作,在单片机内部有一个时钟振荡电路,只需要再外接一个振荡源就能产生一定的时钟信号送到单片机内部的各个单元,确定单片机的工作速度。

一般选用石英晶体振荡器。

微控制器实验报告

微控制器实验报告

微控制器实验报告微控制器实验报告引言微控制器是一种集成电路,内部包含了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功能模块。

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家电控制、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

本文将介绍我在微控制器实验中的一些经验和收获。

实验一:微控制器基础知识在这个实验中,我首先学习了微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微控制器通过内部的处理器核心执行程序,使用存储器存储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我了解了微控制器的指令集、寄存器和引脚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实验二:微控制器编程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如何使用编程语言来编写微控制器的程序。

我使用了C语言来编写程序,并通过编译器将程序烧录到微控制器中。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变量、条件语句和循环结构等编程技巧,使微控制器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如控制LED灯的亮灭、读取传感器数据等。

实验三:微控制器的输入/输出控制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如何通过微控制器的输入/输出接口控制外部设备。

我使用了按键和LED灯作为示例,通过编写程序实现按下按键时LED灯亮起的功能。

我了解了如何配置引脚的输入/输出模式,如何读取和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等。

实验四:微控制器的中断机制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微控制器的中断机制。

中断是一种特殊的事件,当它发生时,微控制器会中断当前的任务,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我学会了如何配置中断源和中断优先级,如何编写中断服务程序等。

通过使用中断,我可以实现实时响应外部事件的功能,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实验五:微控制器的通信接口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微控制器的通信接口。

微控制器可以通过串口、SPI、I2C等接口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我学会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这些接口,如何发送和接收数据等。

通过使用通信接口,我可以实现微控制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实验六:微控制器的模拟输入/输出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微控制器的模拟输入/输出功能。

微控制器可以通过模拟输入/输出接口读取和输出模拟信号。

ARM实验报告综合实验

ARM实验报告综合实验

ARM实验报告综合实验摘要:ARM微处理器已经在各种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ARM实验板的详细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ARM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完成基本的指令执行、数据传输和I/O操作等功能。

通过实验,掌握ARM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实现方法,同时提升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ARM微处理器、实验平台、指令执行、数据传输、I/O操作、汇编语言1.引言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微处理器是一种精简指令集(RISC)的微处理器架构,以其高性能、低功耗和广泛应用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ARM实验板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ARM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实验目的2.1理解ARM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2.2掌握ARM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实现方法;2.3学习搭建实验平台,完成指令执行、数据传输和I/O操作等功能;2.4提升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实验内容3.1搭建实验平台3.2学习ARM汇编语言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ARM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寄存器等特点,了解ARM微处理器的指令集和指令执行方式。

3.3编写实验程序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要求,编写实验程序,包括基本的指令执行、数据传输和I/O操作等功能实现。

3.4调试和测试经过编写程序后,需要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程序能够正确执行,并达到预期的功能。

4.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搭建了ARM实验平台,并且实现了基本的指令执行、数据传输和I/O操作等功能。

通过对ARM汇编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其基本语法和实现方法。

5.结论本实验通过对ARM实验板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了ARM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和编写实验程序,进一步掌握了ARM 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实现方法。

通过调试和测试,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和功能实现。

通过本实验,提升了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目录一、实验概述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原理 (3)3. 实验设备与工具 (4)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5)1. 实验一 (6)1.1 实验目的 (7)1.2 实验原理 (7)1.3 实验内容与步骤 (8)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9)2. 实验二 (10)2.1 实验目的 (12)2.2 实验原理 (12)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14)3. 实验三 (15)3.1 实验目的 (16)3.2 实验原理 (16)3.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7)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19)4. 实验四 (20)4.1 实验目的 (20)4.2 实验原理 (21)4.3 实验内容与步骤 (22)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三、实验总结与体会 (24)1. 实验成果总结 (25)2. 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6)3. 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理解与认识 (27)4. 对未来学习与研究的展望 (28)一、实验概述本实验主要围绕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操作,如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本实验还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本实验共分为五个子实验,分别是:信号的基本属性测量、信号的频谱分析、信号的时域分析、信号的频域分析以及信号的采样与重构。

每个子实验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并撰写实验报告。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深入了解信号与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放实验报告

开放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测量的基本原理2.了解全站仪三维数字测量3.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实验仪器:拓普康全站仪首先介绍一下电子全站仪的发展:电子全站仪式融光、机、电、磁、微电脑等技术于一体,汇集现代科技最新成果与一体,具有小型、便捷、高精度、多功能和电脑化等特点的新一代综合性勘察测绘仪器。

其发展至今才短短几年,已发生了划时代的飞跃。

它的出现,开创了测绘技术自动化的先河,把计算机辅助技术推向新的纪元。

电子全站仪的发展可分为4代:第一代:半站型全站仪。

第二代:可接手簿全站仪。

第三代:可插磁卡全站仪。

第四代:电脑化全站仪。

每个行业的工程建设施工离不开测量技术工作。

开张测量工作必须借助于各种测量仪器设备,测量的精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的测量仪器。

随着光学、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研制出了各种精度的常规测量仪器,如普通光学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精度也有很大提高。

然而常规仪器在一些方面还有些限制,因此全站仪的面世填补了这一不足。

全站仪的仪器如下所示已上时全站仪的控件等的基本介绍,通过这些图解我们能够形象的理解全站仪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控件。

仪器中心标志 提手固定螺旋粗瞄准器物镜电池水平制动、微动螺旋 显示屏圆水准器圆水准器校正螺旋底版光学对中器管水准器 整平脚螺旋垂直制动螺旋 望远镜把手 望远镜调焦螺旋物镜调焦螺旋 串行信号接口 外接电源接口垂直微动螺旋下面对全站仪的面板显示进行介绍:显示内容V% 垂直角(坡度显示)HR 水平角(右角)HL 水平角(左角)HD 水平距离VD 高差SD 倾斜N 北向坐标E 东向坐标Z 高程键名称功能★星键1、显示屏对比度2、十字丝照明3、背景光4、倾斜改正坐标测量键坐标测量模式距离测量键距离测量模式ANG 角度测量键角度测量模式POWER电源键电源开关MENU 菜单键在菜单模式和正常测量模式之间转换ESC 退出键ENT 确定键F1-F4 软件(功能键)对应于显示的软键功能信息全站仪与普通仪器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①具有普通仪器(如经纬仪)的一切功能。

单片机设计实验报告简单计算器的设计

单片机设计实验报告简单计算器的设计

目录1.总体方案选择 (2)1.1 实验要求: (2)1.2方案设计 (2)2.硬件原理电路图的设计及分析 (2)2.1主控模块 (2)2.1.1 STC89C52单片机主要特性 (3)2.1.2 STC89C52单片机管脚图 (4)2.1.3 STC89C52单片机的中断系统 (4)2.1.4 STC89C52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 (4)2.2矩阵键盘模块设计: (5)2.2.1矩阵键盘原理介绍 (5)2.2.2矩阵键盘电路设计 (5)2.3 LCD液晶显示器简介 (6)2.3.1液晶模块简介 (6)2.3.2液晶显示部分与89S52的接口 (7)3系统软件设计 (9)3.1系统软件流程图 (9)3.2系统整体原理图 (10)4.系统调试 (11)4.1硬件调试 (11)4.2软件调试 (11)4.3调试结果 (12)5. 心得体会 (13)1.总体方案选择1.1 实验要求:1)通过小键盘实现数据的输入,并在LED数码管上显示2)实现+、-、*、/3)在LED数码管上显示结果4)并有清零,退出功能1.2方案设计本系统以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对系统进行初始化,主要完成对键盘的响应、液晶显示灯功能的控制,起到总控和协调各模块之间工作的作用。

单片机通过检测键盘读取使用者按下对用功能的按键,然后通过单片机内部运放把运算的结果显示在液晶屏幕上。

图1-1系统结构框图本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本设计可分为以下模块:单片机主控模块、键盘模块、功率放大模块、闹铃模块、按键设置模块。

下面对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分析。

2.硬件原理电路图的设计及分析2.1主控模块STC89C52有40个引脚,4个8位并行I/O口,1个全双工异步串行口,同时内含5个中断源,2个优先级,2个16位定时/计数器。

STC89C52的存储器系统由4K的程序存储器(掩膜ROM),和128B的数据存储器(RAM)组成。

STC89C52单片机的基本组成框图见图2-1。

微处理器与应用实验报告

微处理器与应用实验报告
MOV 40H,#90H
MOV 41H,#78H
MOV 42H,#56H
MOV R0,30H
MOV R1,40H
MOV A,R0
ADD A,R1
DA A
MOV 50H,A
MOV R0,31H
MOV R1,41H
MOV A,R0
ADDC A,R1
DA A
MOV 51H,A
MOV R0,32H
MOV R1,42H
14、根据已给程序分别编辑汇编程序和C51程序;
15、编辑完成以后对程序进行编译,生成目标代码;
16、运行、调试目标代码和进行结果检查;
17、根据要求分别编写汇编程序和C51程序实现两个16位无符号数的比较;
18、编译,生成目标代码,分别采用单步和宏单步运行程序,观察有关单元中的内容的变化;
19、修改内存单元中的内容在观察存储单元内容的变化;
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实验日志四
实验题目:
分支和循环程序设计
实验目的:
1、掌握分支程序编写方法
2、掌握循环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学习程序调试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实验要求:
5、阅读、运行并调试已给的分支和循环程序;
6、模仿已给程序分别汇编程序和C51程序实现两个16位无符号数的比较的程序;
实验主要步骤:
13、启动计算机,进入Keil C51的集成开发环境;
3、根据要求编辑程序;
4、编辑完成以后对程序进行编译,生成目标代码;
5、编译,生成目标代码,分别采用单步和宏单步运行程序,观察有关单元中的内容的变化;
实验结果:
汇编程序: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实验报告实验结论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实验报告实验结论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实验报告实验结论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并掌握几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数字万用表等,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深入理解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提高我们的电子电路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1、示波器:型号为_____,用于观察和测量电信号的波形、频率、幅度等参数。

2、函数信号发生器:型号为_____,能够产生各种类型的信号,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

3、数字万用表:型号为_____,用于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电学量。

三、实验原理1、示波器的工作原理示波器通过在水平方向上扫描电子束,同时在垂直方向上根据输入信号的幅度偏转电子束,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出信号的波形。

示波器的主要参数包括时基、垂直灵敏度、触发方式等。

2、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函数信号发生器基于集成芯片或数字合成技术,产生具有特定频率、幅度和波形的电信号。

通过调节相关旋钮,可以改变输出信号的参数。

3、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数字万用表采用数字转换技术,将输入的电学量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和显示。

其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且具有多种测量功能。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示波器的使用(1)接通示波器电源,预热一段时间。

(2)调节“辉度”、“聚焦”旋钮,使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扫描线。

(3)选择合适的通道输入信号,调节“垂直灵敏度”、“水平灵敏度”和“触发”旋钮,使波形稳定显示。

(4)测量信号的频率、幅度等参数,并记录。

2、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1)将函数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连接。

(2)选择所需的波形,如正弦波、方波或三角波。

(3)调节“频率”、“幅度”旋钮,改变输出信号的参数,并在示波器上观察。

3、数字万用表的使用(1)选择合适的测量功能,如电压测量、电流测量或电阻测量。

(2)将表笔正确接入测量电路,读取并记录测量结果。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示波器测量结果测量正弦波信号的频率为_____Hz,幅度为_____V。

智能门禁模块实验报告

智能门禁模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智能门禁模块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2. 掌握智能门禁模块的安装与调试方法。

3. 熟悉智能门禁模块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智能门禁模块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集成了射频识别(RFID)、密码输入、人脸识别等多种身份认证方式的电子门禁设备。

它能够根据预设的权限,控制人员进出,实现对重要场所的安全管理。

三、实验内容1. 智能门禁模块组成结构(1)主控芯片:负责处理各种身份认证信号,控制门禁设备。

(2)RFID模块:读取RFID卡片信息,实现卡片开门。

(3)密码输入模块:输入密码,实现密码开门。

(4)人脸识别模块:通过摄像头采集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开门。

(5)继电器模块:控制门锁的开关。

(6)电源模块:为整个门禁系统提供稳定电源。

2. 智能门禁模块安装与调试(1)安装主控芯片:将主控芯片插入电路板,连接电源。

(2)连接RFID模块:将RFID模块连接到主控芯片的相应接口。

(3)连接密码输入模块:将密码输入模块连接到主控芯片的相应接口。

(4)连接人脸识别模块:将人脸识别模块连接到主控芯片的摄像头接口。

(5)连接继电器模块:将继电器模块连接到主控芯片的控制接口。

(6)连接电源模块:将电源模块连接到电路板。

(7)调试:检查各个模块的连接是否正确,输入正确的密码和RFID卡片,验证门禁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3. 智能门禁模块在安防系统中的应用(1)人员进出管理:通过智能门禁模块,实现人员进出权限的控制,防止未授权人员进入。

(2)实时监控:通过摄像头采集的人员图像,可以实时监控人员进出情况,提高安全防护级别。

(3)数据统计与分析:智能门禁模块可以记录人员进出时间、地点等信息,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安装和调试了智能门禁模块,实现了卡片开门、密码开门和人脸识别开门等功能。

2. 实验分析(1)智能门禁模块在安防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标题:芯片解剖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芯片的解剖实验,了解芯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制造技术。

通过实验研究和观察,我们对芯片内部的主要组成部件进行了解剖和分析,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芯片的基本工作原理。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芯片的组成结构和制造工艺;2. 分析芯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3.通过实验验证芯片的功能和性能。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微镜:用于观察芯片的微观结构;2. 高清摄像设备:用于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3. 芯片样品:提供芯片解剖实验所需的样品;4. 实验用工具:如镊子、剪刀等,用于解剖芯片;5. 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准备所需仪器和材料;2. 实验前观察:用微镜观察芯片的外部结构和标识,了解芯片的型号和制造厂商;3. 解剖芯片:根据实验需要,使用工具对芯片进行逐层解剖,观察芯片内部的结构和组件;4.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芯片的主要结构和组件,如主处理器、内存芯片、图形芯片等;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芯片的制造工艺、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6.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1. 芯片型号:XXX;2. 芯片制造厂商:XXX;3. 芯片主要组成部件:主处理器、内存芯片、图形芯片等;4. 芯片工作原理:XXX;5. 芯片性能特点:XXX。

五、实验结论:通过芯片解剖实验,我们了解了芯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制造技术,并验证了芯片的基本功能和性能。

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芯片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六、实验改进和展望: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材料,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可靠性;2. 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芯片内部的更多组成部件和连接方式,深入了解芯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3. 可以将芯片解剖实验与其他相关实验相结合,进一步探索芯片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处理器实验报告
实验1 熟悉并使用传送类指令
题3. 模仿test1.Asm的循环结构,编写多字节数据的传送程序,把内部RAM的30H--39H单元置为10H-19H,然后传送到外部RAM的0100H--0109H单元。

提示:
(1)用寄存器作内部RAM指针,用DPTR作外部RAM指针。

(2)设置内部RAM的30H--39H单元的值为10H-19H:
解:程序如下: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MOV R1,#10H
MOV DPTR,#0100H
MOV R2,#0AH
LOOP:MOV A,@R1
MOVX @DPTR,A
INC R1
INC DPTR
DJNZ R2,LOOP
NOP
SJMP $
END
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在memory1中,在Address 控件填上D:0x30,可查看内部RAM 30h单元开始的值,将30h-39h 置为10h-19h。

实验2:熟悉并使用算术逻辑操作类指令
题2.编写程序,将6位压缩BCD码123456与6位BCD码567890相加,结果仍用BCD码表示。

第一组BCD码放在30H开始连续的内部存储器单元内,第二组BCD 码放在40H开始连续的内部存储器单元内,相加结果放在50H开始的连续的内部存储器单元内。

解:程序如下: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
MOV 30H,#56H
MOV 31H,#34H
MOV 32H,#12H
MOV 40H,#90H
MOV 41H,#78H
MOV 42H,#56H
MOV R0,#30H
MOV R1,#40H
MOV R2,#03H
MOV R3,#50H LOOP:
MOV A,@R0
ADD A,@R1
DA A
MOV @R1,A
INC R0
INC R1
INC R3
DJNZ R2,LOOP NOP
SJMP $
END
运行结果如下:
实验3:顺序程序设计:拆字和拼字
题1 .拆字程序
69H存放在片外RAM中0200H地址上。

编写程序,将69H拆开,高位6送0201H地址的低位,低位9送0202H地址的低位;0201H、0202H地址的高位清零,如图所示:
解:程序如下: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 MOV DPTR,#0200H MOVX A,@DPTR MOV B,A SWAP A ANL A,#0FH INC DPTR MOVX @DPTR,A INC DPTR
MOV A,B
ANL A,#0FH
MOVX @DPTR,A
LOOP: SJMP LOOP END
运行结果如下:
题2.拼字程序
分别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和C程序,把片内RAM30H 、31H两个字节的低位分别送入32H的高位和低位,过程与拆字程序相反。

假设(30H)=12H, (31H)=34H,运行程序后(32H)=24H
提示:使用逻辑或ORL指令,例如10H和02H相或,结果为12H
解:程序如下: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
MOV A,30H
ANL A,#0FH
SWAP A
MOV B,31H
ANL B,#0FH
ORL A,B
MOV 32H,A LOOP: SJMP LOOP
END
运行结果如下:
该程序的C51程序如下:#include<reg51.h>
#include<absacc.h>
void main()
{
DBYTE[0x30]=0x12;
DBYTE[0x31]=0x34;
DBYTE[0x030]&=0x0f;
DBYTE[0x030]<<=4;
DBYTE[0x031]&=0x0f;
DBYTE[0x32] = DBYTE[0x030]+DBYTE[0x031];
}
运行结果如下:
实验4:分支和循环程序设计
题1.分支程序设计:
(1)有两个8位无符号数NA、NB分别存放在内部RAM的40H,41H单元,当NA<NB时,将内部RAM的42H单元置为0x88;当NA>=NB时将该单元置0xff。

源程序如下。

请画出该程序流程图,并比较汇编语言和C51程序编写的不同。

汇编语言程序: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
MOV A ,40H
CJNE A, 41H, LOOP1
AJMP LOOP2 LOOP1:
JC LOOP3
LOOP2:
MOV 42H, #0FFH
AJMP LOOP LOOP3 :
MOV 42H,#88H LOOP:
AJMP LOOP
END
C51程序如下:
#include<reg51.h>
#include<absacc.h>
void main()
{unsigned char na,nb,f;
na=DBYTE[0x0040];
nb=DBYTE[0x0041];
if(na<nb) f=0x88 ;
else f=0xff; DBYTE[0x0042]=f;
}
解:流程图如上。

整体上看,汇编程序使用了多重循环,而C程序只应用了选择结构语句,显得更加简洁。

(2)修改上汇编语言程序,实现两个16位无符号数的比较:当NA<NB时,将内部RAM的42H单元置为0x88;否则,当NA>=NB时将该单元置0xff。

NA、NB分别存放在内部RAM的40H,41H及50H,51H单元。

解:程序如下: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
MOV A ,40H
CJNE A, 41H, LOOP1
AJMP LOOP2
LOOP1:
JC LOOP3
LOOP2:
MOV 42H, #0FFH
AJMP LOOP
LOOP3 :
MOV 42H,#88H
LOOP:
AJMP LOOP
END
运行结果如下:
题2. 循环程序设计
(1)在片内RAM的10H单元存放一个8位无符号二进制数,要求将其每一位转换成相应的ASCII码,并以高位在前,低位在后的顺序依次存放到片内RAM以11H单元为首的连续单元中,编制相应的程序。

分析:用带进位的循环左移指令RLC,通过对C标志的判断,可知该位为1还是0。

解:该程序的C51程序为:
#include"reg51.h"
#include"absacc.h"
void main()
{
int j;
unsigned char i;
unsigned char point=0x11;
for(i=0x01,j=0; j < 8; i<<=1,j++)
{
if(DBYTE[0x10]&i)
{
DBYTE[point] = 31;
}else
{
DBYTE[point] = 30;
}
point++;
}
}
运行结果如下:
题3.选做:编写程序,从内部RAM的40H为起始地址的10个无符号数中分别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保存。

解:程序如下:
ORG 0000H
AJMP START
ORG 0100H
START:
MOV R2,#0AH
MOV R0,#40H
MOV A,@R0
MOV 51H,@R0
MOV 52H,@R0
INC R0
LOOP0: CJNE A,51H, LOOP1
MOV 51H,A
LOOP1:
JC LOOP2
MOV 51H,A
LOOP2:
INC R0
MOV A,@R0
DJNZ R2, LOOP0 LOOP:
AJMP LOOP
END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五.实验收获
四次微处理器实验,让我获益颇多。

现在回想起来,每次程序调试成功的喜悦似乎还未淡去。

首先,此次实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收获,就是我很好的了解了Keil C51这个单片机应用开发集成环境。

通过编写一些简单的汇编及C程序,进一步理解C51单片机的运作方式和内部变化情况。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我在学习《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时能够融会贯通,对书上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此同时,许多问题也在实验中得以解决,特别是运行程序时,要观察内部RAM和外部RAM的变化,通过在memory中的Address控件中输入C:0x00, D:0x00, X:0x00 可分别查看ROM、片内RAM、片外RAM 这三个存储区的数据等,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努力获取知识,明天我们必将使用我们掌握的知识改变世界。

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还将披荆斩
棘,一路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