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生化实验5

氨基转化作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学习应用纸层析法鉴定氨基转换反应;二、实验原理1.体内α-氨基酸的α-氨基在氨基转换酶的作用下,转换至α-酮酸的过程,称为氨基转换作用。
2.本实验将谷氨酸和丙酮酸在肌肉糜中谷氨酸-丙氨酸氨基转换酶的作用下进行氨基转化反应,然后用纸层析法检查反应体系中丙氨酸的生成。
反应为L-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L-丙氨酸,由于谷氨酸、丙氨酸在肌肉糜中可循其他代谢途径分解转化,因此在反应体系中添加溴乙酸抑制其他代谢过程。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试剂1%谷氨酸溶液、1%丙酮酸钠溶液、0.1%KHCO3溶液、0.025%溴乙酸溶液、2%Hac溶液、0.1%标准谷氨酸溶液、0.1%标准丙氨酸溶液、1%KOH溶液、酚饱和溶液、0.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2.器材兔子肉、研钵、毛细管、圆形滤纸、喉头喷雾剂四、实验步骤五、数据处理与分析由图可知,酚溶液扩散边缘距离圆心3.11cm。
由4、5位点条带可知,谷氨酸和丙氨酸的扩散距离分别为1.81cm和2.38cm。
1位点有两个条带,扩散距离分别为1.77cm、2.32cm,则分别对应谷氨酸、丙氨酸;2位点有一个条带,扩散距离为1.81cm,则对应谷氨酸;3位点无明显条带。
1位点:Rfa=1.77/3.11=0.569 Rfb=2.32/3.11=0.7462位点:Rf=1.81/3.11=0.5824位点:Rf=1.81/3.11=0.5825位点:Rf=2.38/3.11=0.765六、结果分析与评价1.实验现象分析1号试管内谷氨酸在兔肉糜提取液中转氨酶的催化作用下,与丙酮酸钠反应,部分转变为丙氨酸,所以1位点有两个条带,分别对应谷氨酸和丙氨酸。
2号试管为对照组,45℃恒温水浴保温之前先在沸水浴中加热2-3min,使兔肉糜提取液中的转氨酶变性失活,则不能催化谷氨酸转化为丙氨酸的生化反应,所以2位点只有一个条带,对应谷氨酸。
氨基酸移换反应

2. 器材 (1) 解剖刀、剪及镊子。 (2) 解剖盘。 (3) 表面皿。 (4) 匀浆器。 (5) 台秤。 (6) 离心管和离心机(台式) (7) 试管及试管架 (8) 恒温水浴 (9) 毛细玻璃管
(10)直尺 (11)2H铅笔 (12)层析滤纸(国产新华1号滤纸) (13)电热鼓风干燥箱 (14)层析用具:玻璃钟罩、层析缸和小 烧杯。 针、线、喷雾器。
1%丙酮酸溶液
1/15mol/L pH7.4磷酸缓冲液
10滴
2ml
10滴
2ml
0.05%碘乙酸
酶液
10滴
1ml 37℃ 40min
10滴
1ml (煮沸)
30%乙酸
5滴
5滴
100℃ 10min,流水冷却,过滤取滤液
ʺ纸上层析法检查
@ 点样 ₤取15cm直径的圆形滤纸,在圆心处用圆规划一个3cm的同
心圆。
锥形瓶(50ml) 移液管(2.5ml) 微量滴定管(5ml) 小台秤
操作方法
击毙动物(家兔),迅速放血,取出肝脏,在 玻璃皿上剪成碎糜。 取50ml锥形瓶2个,各加入3ml Locke氏溶液和 2ml pH7.6的磷酸缓冲液。在一个锥形瓶中, 加入3ml0.2mol/L丁酸溶液,另一个锥形瓶作 为对照。取约0.5g肝组织两份(相等重),分 别置于两个锥形瓶内,混匀,于37℃恒温水浴 内保温。
转氨酶催化。
ʺ它们的最适pH接近7.4。在各种转氨酶中,以谷
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 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 活力最强。
ʺ 上述两种酶均广泛存在于生物机体中,在正常
实验十三氨基移换反应——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纸层析法)

实验十三氨基移换反应——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纸层析法)一、目的进一步理解转氨基作用。
学习应用纸层析法鉴定氨基移换反应。
二、原理转氨基作用是指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氨基酸和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作用。
转氨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目前已发现的转氨酶至少有50种以上,其辅酶均为磷酸吡哆醛,酶反应的最适pH为7.4。
生物体内分布最广、活力最强的转氨酶有两种:一种为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脏;另一种为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在心肌中活力最大,其次在肝脏。
GPT⎯⎯→+α⎯−丙氨酸酮戊二酸丙酮酸谷氨酸+GOT⎯→⎯⎯+α草酰乙酸天冬氨酸酮戊二酸谷氨酸+−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细胞中,人及动物的血清中含量很少,活性很低。
而当组织细胞受到损伤(如发生肝炎、心肌梗死等病变)时,这些细胞中的转氨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去,此时血清中转氨酶的含量及活性均显著增加。
因此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在临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三、仪器、试剂与材料剪刀、镊子、研钵、大烧杯、试管及试管架、吸量管、漏斗、滤纸、培养皿、表面皿、酒精灯、喷雾器、恒温水浴箱、烘箱、离心机。
1%谷氨酸溶液、1%丙酮酸钠溶液、0.1%碳酸氢钾溶液、0.025%溴乙酸溶液、2%醋酸溶液、0.9%氯化钠溶液、标准谷氨酸溶液、标准丙氨酸溶液、酚饱和水溶液(扩展剂)、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显色剂)。
兔肝、海砂。
四、操作1、肝匀浆液制备在研钵中加入兔肝1g+0.9%氯化钠3ml+海砂200mg→置于放有冰水的大烧杯上面,研磨成匀浆→3000r/min离心5min→弃沉淀、得到肝糜匀浆液。
2、氨基移换反应:取干燥试管2支,分别标明测定管与对照管。
实验管1 对照管21%谷氨酸溶液(ml) 0.5 0.51%丙酮酸钠溶液(ml) 0.5 0.50.1%碳酸氢钾(ml) 0.5 0.50.025%溴乙酸(ml) 0.25 0.25混匀后加入肝糜提取液(ml) 0.5 0.5立即酒精灯加热或沸水浴2~3min加盖胶塞,置45℃水浴保温1h,并时常振荡2%醋酸(滴) 4 4 沸水浴中(或酒精灯)2~3min(终止反应、沉淀蛋白)离心(或过滤),收集上清液做层析使用3、层析:取3#滤纸一张,用圆规作半径1cm的圆,通过圆心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线,与圆相交的4点作为点样位置,在滤纸圆心处剪一小孔φ2mm。
酶促转氨基作用及其层析鉴定

酶促转氨基作用及其层析鉴定一、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又称氨基转移作用,发生在a 氨基酸和a 酮酸之间,即在转氨酶的催化下,a 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a 酮酸的酮基碳原子上,结果原来的a 氨基酸生成相应的a 酮酸,而原来的a 酮酸则形成了相应的a 氨基酸。
转氨基作用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化反应,是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一种途径。
转氨酶种类多,专一性强,催化的转氨反应是可逆的。
转氨酶的最适pH 一般为7.4左右,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目前已经发现的转氨酶有5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
本实验以谷氨酸和丙酮酸混合溶液在谷丙转氨酶作用下的反应来观察酶促转氨基作用,其反应式为反应产物可用纸层析法分离鉴定。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层析支持物,以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的一种层析技术,其分离的原理属于分配层析。
层析时,将一定量的样品点在滤纸上,用适当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样品即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进行反复分配。
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各组分随有机溶剂迁移的速度也就不同,最后被完全分离开。
被分离组分在滤纸上的迁移速度可用相对迁移率R 值表示。
f 展层后用茚三酮溶液显色,将样品各显色斑点的R 值与同时展层的标准氨基酸f 的R 值比较,即可鉴定其氨基酸种类。
二、实验步骤1•酶液的制备去掉绿豆芽种皮称取3g,放入研钵内加2mLO.1mol/LpH8.0的磷酸缓冲液研成匀浆,然后转移至离心管中,再用1mL 缓冲液冲洗研钵,溶液并入离心管中,3000r/min 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备用。
HHOHOGPT H °OH凋戊二醸酶液也可以用动物材料制备,称取猪肝脏2g,剪碎置研钵中,加入0.9%氯化钠溶液和少量石英砂,研磨成匀浆,离心,取上清,即为酶提取液。
2.酶促反应取两支试管,编号;按表1-5分别从左到右加入相应试剂并进行相处理。
氨基移换作用实验报告

氨基移换作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氨基移换作用实验报告——以乙醇胺和乙酸异丁酯为例实验目的:1. 了解氨基移换反应的基本特征;2. 继续熟悉常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分离纯化技术。
实验原理:氨基移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
在反应中,一个羧酸酯和一个胺类化合物经过反应可以形成一个新的酯类化合物和一个胺类化合物。
反应的机理如下:首先,酯中的羰基与胺中的氮原子反应生成一个极性复合物,接着,羰基和氮原子之间的单键断裂并生成一个中间体─有机酸水解反应中的酸性中间体。
最后,中间体于胺中的氮原子进行质子交换生成酯类和胺。
实验步骤:1. 取样装置:分别取两个干净的干燥试管,在每个试管中加入5.0 mL 乙酸异丁酯和5.0 mL 乙醇胺,并轻轻混合试管中反应溶液。
在实验中,咪唑可用作中间体。
2. 氮气通入:两个试管的溶液分别用氮气冲洗3分钟以上。
3. 恒温加热法:将两个试管放入一个恒温水浴中并加热至回流状态,反应时间为1小时。
4. 分离提纯:反应结束后,用10.0 mL的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混合以上试管中的反应液。
然后加入10.0 mL的丙酮分液漏斗中。
放置在常温下,振荡分离,取得上层有机相後,将分离采得的溶液放置于的蒸馏器中。
蒸馏出有机物,得到色为棕色的油状物乙酸异丁酯。
5. 得到产物:乙酸异丁酯样品分别澄清,加入2 ~ 3 滴氢氧化钠试液。
对原反应物和产物皆施以酸碱反应,观察沉淀现象,以判断纯度并得到产物。
实验结果:实验中,乙酸异丁酯和乙醇胺均有大量的揮发性,并且氢键的性质使得两者在水溶液中难以充分混合,因此在ND通入气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去除水气份,且整个实验过程要保持干燥。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在试管中反应溶液的颜色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的。
经过反应后,有机相变得更加显眼并呈现出深褐色。
最终得到了棕色的电子杂质过滤器。
实验结论:乙酸异丁酯和乙醇胺在反应中的氨基移换反应是一种可行的有机反应。
通过在实验中的各道操作,得到了棕色的电子杂质过滤器,并成功地提取出乙酸异丁酯。
浙江大学生物化学实验甲 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1、原理
– 氨基移换反应:在氨基移换酶(转氨酶)的催化
下,氨基酸的α-氨基和α-酮酸的α-酮基之间发生的 互换反应。 – 转氨酶的种类很多,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 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转氨酶的最适pH接近 7.4,在各种转氨酶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 性最强。 – 本实验即利用纸层析法,通过检查α-酮戊二酸和 丙氨酸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所生成的谷氨酸,来证 明组织内的转氨作用。有关原理如下:
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 层析时展层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吸附在滤
纸上的一层水分子为层析的固定相,与固定相不相混 溶的有机溶剂为层析的流动相。进行分离时由于被分 离物质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布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 动,物质将在两相间进行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分配, 从而造成不同组分移动的速度也不相同。易溶于流动 相中的组分移动快,在固定相中溶解度大的组分移动 慢,于是得到分离。 – 物质分离后在滤纸上的位置可用比移值(Rf)来 表示。 展层后斑点中心与原点之间的距离 Rf = 原点与溶剂前缘间的距离
570nm处具特征光吸收,可 据此定量测定各种氨基酸
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2、实验材料及试剂
– 实验材料:新鲜动物肝脏
– 实验试剂:试剂的配制及注意事项参191。
3、实验步骤
– 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参192。
4、实验结果及处理
–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层析后氨基酸的显色情
况进行分析。
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⑴ 、转氨反应原理
COOH
CH NH2 CH3 Ala + COOH 谷丙转氨酶
COOH
C CH3 O +
COOH
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甲) 指导老师: 成绩: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三、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讨论和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六、实验结果和分析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鉴定氨基移换反应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2、学习纸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氨基移换反应:在氨基移换酶(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α-氨基和α-酮酸的α-酮基之间发生的互换反应。
转氨酶的种类很多,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转氨酶的最适pH 接近7.4,在各种转氨酶中,谷丙转氨酶(GPT )和谷草转氨酶(GOT )的活性最强。
转氨酶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在肝、心、肾等组织中谷丙转氨酶(GPT )、谷草转氨酶(GOT )活性较高。
GPT 催化下的转氨基反应为:L -谷氨酸脱氢酶在体内特别是在肝细胞内含量丰富,活性高,催化L -谷氨酸氧化脱-NH2,加碘乙酸能抑制其活性,从而可以保护氨基移换反应的产物L -谷氨酸。
本实验用纸层析法,检查由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在肝细胞谷丙转氨酶(GPT) 的作用下所生成的谷氨酸,证明组织内的氨基移换作用。
2. 纸层析原理:滤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情况(溶解度)的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技术。
层析溶剂是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
滤纸纤维上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而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进行分离时,由于被分离物质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布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物质将在两相间进行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分配,从而造成不同组分移动的速度也不相同。
易溶于流动相中的组分移动快,在固定相中溶解度大的组分移动慢,于是得到分离。
专业: 姓名: 学号:日期: 地点: 装订线实验名称:_ __________________姓名:学号: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用Rf 值表示:Rf=X/Y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 值是常数。
转氨基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通过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旨在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掌握氨基转移反应的过程和条件,以及通过纸层析法分析转氨基反应的结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氨基酸作为底物,转氨酶作为催化剂,通过观察层析板上氨基酸的迁移情况,分析了转氨基作用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氨基酸纸层析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纸层析法用于分离混合氨基酸,并观察转氨基反应的结果。
层析原理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滤纸)和流动相(层析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物质在层析过程中的迁移速率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2. 转氨基反应的观察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多种氨基酸作为底物,包括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等。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这些氨基酸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通过观察层析板上氨基酸的迁移情况,我们可以分析转氨基反应的效率。
(1)丙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丙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丙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丙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丙酮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2)甘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甘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甘酮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甘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甘酮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3)谷氨酸转氨基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谷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下,发生转氨基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和新的氨基酸。
层析板上谷氨酸的斑点明显减少,α-酮戊二酸的斑点明显增多,表明转氨基反应发生。
3. 影响转氨基反应的因素(1)pH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pH值条件下,转氨基反应的效率有所不同。
在适宜的pH值范围内,转氨基反应的效率较高。
因此,pH值是影响转氨基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2)温度: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转氨基反应的效率有所不同。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转氨基反应的效率逐渐提高。
氨基移换反应

本实验用纸层析的方法观察丙酮酸和谷氨酸的混合液在 肝脏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变成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
纸层析
以滤纸及其结合水作为固定相,把欲分离的混合 氨基酸样品加于滤纸上,使流动相(展开剂)经 此移动,各组分就在两相溶剂发生分配现象,由 于各种氨基酸的分配系数不同,就逐渐集中于滤 纸上不同的部位,而彼此分离; 层析完毕后,茚三酮显色,计算各组分的比移值。
试剂和材料
试剂 器材
1. 0.1M谷氨酸溶液 2. 0.1%KHCO3 3. 丙酮酸钠溶液
1. 试管2支
2. 微量移液器 3. 研钵,滴管
4. 0.1%茚三酮酒精溶液
5. 0.5%标准氨基酸溶液 :Ala和Glu
4. 水浴锅
5. 层析纸,电吹风,毛 细管,培养皿
6. 水饱和酚
实验方法
制备肝脏组织的匀浆
称取动物肝脏2g,加入6ml生理盐水 (0.9%NaCl),加少量细沙,研磨成细浆
实验方法
酶反应
1
肝匀浆 20滴
2(对照)
20滴(煮沸3分钟)
水开后煮 5分钟
0.1M谷氨酸
0.1M丙酮酸钠 0.1%KHCO3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摇匀,45℃水浴中保温60分钟
2%醋酸
4滴
4滴
水开后煮 4分钟
R’-COCOOH
R”-CH(NH2)COOH
实验原理
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胺)为辅酶,最适PH为7.4。
氨基酸 磷酸吡哆醛 转氨酶 α-酮酸 磷酸吡哆胺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转氨基作用可以在各种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普遍 进行。除Gly,Lys,Thr,Pro外,均可参加转氨 基作用。
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

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氨基转移作用实验报告概述:氨基转移作用是生物化学中一种重要的酶促反应,它在细胞内起着关键的代谢调节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其机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氨基转移酶:选取乳酸脱氢酶(LDH)作为氨基转移酶。
- 底物:选择乳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底物。
- 辅助试剂:包括缓冲液、辅酶NADH等。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制备实验体系。
1) 首先制备含有LDH的反应液。
2) 分别制备含有乳酸和α-酮戊二酸的底物溶液。
3) 准备辅助试剂。
- 步骤二:进行氨基转移作用实验。
1) 将LDH反应液、乳酸溶液和α-酮戊二酸溶液混合,加入辅助试剂。
2) 记录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变化。
- 步骤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 绘制吸光度-时间曲线。
2) 分析曲线的趋势和特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氨基转移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反应体系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表明氨基转移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底物被转化为产物。
2. 氨基转移作用具有特异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乳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底物。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只有在有LDH存在的情况下,反应体系才会发生明显的吸光度变化。
这说明氨基转移作用具有特异性,只有特定的底物和酶才能发生反应。
3. 氨基转移作用在生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氨基转移作用是细胞内一种常见的代谢调节过程。
通过将氨基基团从一个底物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细胞可以调节代谢途径中的物质转化和平衡。
本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氨基转移作用在生物代谢中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氨基转移作用的实验现象、机理和应用。
氨基转移作用是生物化学中一个重要的酶促反应,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优质】转氨基实验报告word版本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转氨基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报告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名称】: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09救援一班第三大组李岚宇 201X222336室温:28°(一)实验目的: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а-酮酸与α-酮基的互换反应称为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途径。
氨基酸反应时均由专一的转氨酶催化,此酶催化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基酸上。
各种转氨酶的活性不同,其中肝脏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催化如下反应:α—酮戊二酸 + 丙氨酸谷氨酸 + 丙酮酸本实验以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底物,加肝匀浆保温后,用纸层析法检查谷氨酸的出现,以证明转氨基作用。
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
以滤纸为支持物,滤纸纤维与水亲合力强,水被吸附在滤纸的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
有机溶剂与水不相溶,把预分离物质加到滤纸的一端,使流动溶剂经此向另一端移动,这样物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进行连续、动态的不断分配。
由于物质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移动速度就不一样,在固定相中,分配趋势较大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慢,反之,在流动相分配趋势较大的成分,移动速度快,最终不同的组分彼此分离,物质在纸上移动的速率可以用比值Rf表示: ????ALT物质在一定的溶液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比值Rf也相对稳定,因此在同一层析体系中可用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1、0.01mol/L pH 7.4磷酸盐缓冲液。
2、0.2mol/L Na2HPO4溶液81ml与0.2mol/L NaH2PO4溶液19ml混匀,用蒸馏水稀释20倍。
氨基移换作用实验报告

氨基移换作用实验报告氨基移换作用实验报告引言:氨基移换作用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它可以将一个氨基(-NH2)基团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上。
这种反应在合成有机化合物、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苯胺和苯甲酸的氨基移换反应进行研究,探究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收率的影响。
实验部分:实验材料:苯胺、苯甲酸、浓硫酸、冰醋酸、氯化钠、饱和氯化钠溶液、无水乙醚、浓氨水、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1. 将苯胺(10mmol)和苯甲酸(10mmol)分别溶解在无水乙醚中。
2. 将浓硫酸缓慢地加入苯胺溶液中,反应混合物保持在低温下搅拌30分钟。
3. 将苯甲酸溶液缓慢地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反应温度保持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
4. 将反应混合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分离有机相。
5. 用浓氨水调节有机相的pH值至中性,产生氨盐沉淀。
6. 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氨盐沉淀,得到氨基移换产物。
7. 用冰醋酸结晶苯胺盐酸盐,得到苯胺盐酸盐。
结果与讨论:实验中,我们通过氨基移换反应成功地将苯胺中的氨基转移到了苯甲酸上。
在实验过程中,浓硫酸的加入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反应的进行。
而苯甲酸的加入则提供了反应的另一个反应物,使得反应能够进行。
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收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反应温度的控制对反应速率至关重要。
在低温下,反应速率较慢,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转化率。
而在高温下,反应速率较快,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副反应的发生,影响产物的纯度。
因此,选择适当的反应温度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反应物的摩尔比也会影响反应的进行。
在本实验中,苯胺和苯甲酸的摩尔比为1:1,这样可以保证反应物的充分反应,最大程度地提高产物收率。
若反应物的摩尔比不合适,可能会导致反应物过量或不足,影响反应的进行。
此外,反应后的产物处理也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氨水将有机相中的氨基转化为氨盐沉淀,然后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沉淀,得到氨基移换产物。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唐思亮学号专业化学与环境学院年级、班级2007级理科综合二班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实验项目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08年11月24 日实验指导老师陈文利老师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学习一种鉴定氨基转移作用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2、进一步掌握纸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3、了解氨基转移作用在中间代谢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氨基移换酶也称转氨酶,它能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α-酮基互换,这种作用称为氨基移换作用。
它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等中间代谢中,在糖、脂肪、蛋白质三类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它们的最适pH 接近7.4。
在各种转氨酶中,以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最强。
它们催化的反应如下:上述两种酶均广泛存在于生物机体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有少量存在。
机体发生肝炎、心肌梗塞病变时,血清中转氮酶活力显著增加,在临床上转氨酶活性的测定有重要意义。
测定转氨酶活性的方法很多,如分光光度法,纸上层析法及光电比色法等。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检查由谷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所生成的丙氨酸,证明组织内氨基移换作用。
为了防止丙酮酸被组织中其它酶所氧化或还原,可加碘乙酸或溴乙酸抑制酵解作用或氧化作用。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器具(一)实验动物:家兔(饥饿16h)(二)试剂(1) 1%谷氨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2) 1%丙酮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3) 1/15mol/L pH7.4磷酸缓冲液(pH=7.4)(4) 0.1%碳酸氢钾溶液(5) 0.05%碘乙酸溶液(6) 30%乙酸(7) 标准丙氨酸溶液(0.5%)(8) 标准谷氨酸溶液(0.5%)(9) 0.1%水合茚三酮乙醇溶液(10) 酚溶剂:在大烧杯中,加蒸馏水40ml,再加入新蒸馏的无色的苯酚150g。
氨基移换作用标准版资料

根本原理:依赖共存于一个系统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混合物中各组份的 别离.
生化教研室
4
当待别离的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加有样品的固定 相时,由于样品中各组份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与 两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的能力 不同,在两相中的分配〔含量比照〕不同,随着流 动相向前移动,各组份不断地在两相中进行再分配。 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力越弱的组份,随流动相移动时 受到的阻滞作用小,向前移动的速度快。反之,与 固定相相互作用越强的组份,向前移动速度越慢。 分时段收集流出液,可得到样品中所含的各单一组 份,从而到达将各组份别离的目的。
测 定 20滴
氨基移换作用
生化教研室
1
二转移到另一 种α-酮酸的酮基上,产生新的α-酮酸和新的α-氨基 酸。本实验采用从兔肝脏组织中提取的丙氨酸氨基 转移酶催化α-酮戊二酸与丙氨酸进行的氨基转移作 用。然后用纸层析的方法别离反响样品中的氨基酸 并进行鉴定,从而推论新鲜肝组织中提取的丙氨酸 氨基转移酶是否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发生 了转氨基作用。
生化教研室
2
1、氨基移换作用
2、氨基纸层析别离与鉴定
生化教研室
3
层析技术
层析法也叫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一 种以两相间分配或吸附平衡为机理的物 理化学别离和分析方法。
层析系统包括两相,即固定相和流动相。固定相 由固体物质或者固定于固体物质上的成分组成;流 动相即是可以流动的物质,如水和各种溶媒。
气体 固体 3.纸层析法别离氨基酸 气相层析 固定相只能与一种待分离组份专一结合,以此和无亲和力的其它组份分离
气-固层析法
固定相为非极性,利用待分离组份与介质疏水性大小进行分离 固定相是滤纸,各组份在不同的两相中溶解度和结合力不同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唐思亮学号专业化学与环境学院年级、班级2007级理科综合二班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实验项目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08年11月24 日实验指导老师陈文利老师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学习一种鉴定氨基转移作用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2、进一步掌握纸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3、了解氨基转移作用在中间代谢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氨基移换酶也称转氨酶,它能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α-酮基互换,这种作用称为氨基移换作用。
它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等中间代谢中,在糖、脂肪、蛋白质三类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它们的最适pH 接近7.4。
在各种转氨酶中,以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最强。
它们催化的反应如下:上述两种酶均广泛存在于生物机体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有少量存在。
机体发生肝炎、心肌梗塞病变时,血清中转氮酶活力显著增加,在临床上转氨酶活性的测定有重要意义。
测定转氨酶活性的方法很多,如分光光度法,纸上层析法及光电比色法等。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检查由谷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所生成的丙氨酸,证明组织内氨基移换作用。
为了防止丙酮酸被组织中其它酶所氧化或还原,可加碘乙酸或溴乙酸抑制酵解作用或氧化作用。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器具(一)实验动物:家兔(饥饿16h)(二)试剂(1) 1%谷氨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2) 1%丙酮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3) 1/15mol/L pH7.4磷酸缓冲液(pH=7.4)(4) 0.1%碳酸氢钾溶液(5) 0.05%碘乙酸溶液(6) 30%乙酸(7) 标准丙氨酸溶液(0.5%)(8) 标准谷氨酸溶液(0.5%)(9) 0.1%水合茚三酮乙醇溶液(10) 酚溶剂:在大烧杯中,加蒸馏水40ml,再加入新蒸馏的无色的苯酚150g。
实验四肌肉组织氨基移换作用---纸层析

流动相:层析液水饱和酚
谷氨酸:亲水性氨基酸 丙氨酸:疏水性氨基酸 分离原理: 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 差异而分离
3. 显色反应
茚三酮与α-氨基酸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相对迁移率Rf
三、实验步骤
1、酶液的制备
2、氨基移换反应
加入物(ml) 肌匀浆 0.1 mol/L丙氨酸溶液 0.1 mol/Lα-酮戊二酸溶液 0.01 mol/L 磷酸盐缓冲液 对照管 10滴
肌肉组织氨基移换作用 (纸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氨基移换作用的原理。
2. 熟悉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3. 掌握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氨基移换作用(转氨基作用)
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某一氨基酸去掉α-氨基生成相 应的α-酮酸,而另一种α-酮酸得到此氨基生成相应的氨基 酸的过程。
煮沸 5 min 0.5 ml 0.5 ml 1.5 ml
测定管 10滴 37 ℃ 5 min
0.5 ml 0.5 ml 1.5 ml
混匀, 37 ℃ 50 min 煮沸5 min
3、层析
圆滤纸上标记 点样 制作滤纸芯 滤纸芯插入圆滤纸
组装层析装置
4、显色
把层析后的滤纸取下,吹风机吹干后,用喷雾器
COOH CH-NH2 CH2 CH2 COOH + COOH C=O CH3
α-酮戊二酸
丙氨酸谷氨酸Fra bibliotek丙酮酸
2. 层析
层析系统通常都有两个相组成:固定相和流动相。
混合物在层析系统中的分离决定于该混合物的组分 在这两相中的分配情况,一般用分配系数来描述。
常用的分配层析包括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
氨基的反应

氨基的反应氨基的反应以氨基转移反应为例:1.实验原理:氨基移换酶也称转氨酶,它能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α-酮基互换,这种作用称为氨基移换作用。
它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等中间代谢中,在糖、脂肪、蛋白质三类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它们的最适pH接近7.4。
在各种转氨酶中,以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最强。
2.试剂与器材解剖器具、离心机、恒温水浴、干燥箱、台秤、层析系统等。
磷酸缓冲液(pH=7.4)、1%谷氨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1%丙酮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0.1%碳酸氢钾溶液、0.05%碘乙酸溶液、15%三氯醋酸溶液、标准丙氨酸溶液(0.1%)、标准谷氨酸溶液(0.1%)、0.1%水合茚三酮乙醇溶液、酚溶剂。
3.操作方法将兔击晕,迅速解剖,取出肝脏,在低温条件下剪碎。
称取匀浆后,离心取上清液,即为制备的酶液。
体外氨基移换反应。
纸上层析法检查每人4个点(标准丙氨酸溶液、标准谷氨酸溶液、对照上清液、样品上清液)。
点样放入层析罩内。
用被酚所饱和的水溶液,平衡后,用带小漏斗的玻璃管从层析罩上加饱合酚试剂25ml于层析缸内。
然后,立即盖紧塞子,当溶剂前沿达到距滤纸上端约2.5cm 处,取出滤纸,晾干或吹干,以除去酚溶剂,喷洒0.1%茚三酮乙醇溶液,放入烘箱中显色氨基酸与茚三酮的反应,在滤纸上呈现紫红色斑点。
扩展资料:氨基(Amino)是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碱基,所有含有氨基的有机物都有一定碱的特性,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化学式-NH2。
如氨基酸就含有氨基,有一定碱的特性。
氨基是一个活性大、易被氧化的基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 氨基移换反应及其产物的鉴定
丁鸣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鉴定氨基移换反应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
2.学习纸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基本原理
1.氨基移换反应: 在氨基移换酶(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α-氨基和α-酮酸的α-酮基之间发
生的互换反应。 转氨酶的种类很多,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
⑻ 显色剂(0.1%茚三酮-乙醇溶液)。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⑴ 研钵或匀浆器:1套/每组(2人);
⑵ 试管及试管架:1套/每组(2人);
⑶ 恒温水浴箱(37℃、100℃);
⑷ 铅笔、尺和圆规(学生自备);
⑸ 毛细管(直径0.5mmபைடு நூலகம்;
⑹ 新华定性滤纸(直径11cm);
⑺ 剪刀和镊子:各1把/每组(2人);
取4支洁净、干燥的试管,按表1操作表1
管号 作 转氨酶提取液 0.25%碘乙酸
预温
试剂、操
(ml) (ml)
0. 1mol/L α-丙氨酸 pH8.0(ml) 0. 1mol/L α-酮戊二酸 pH8.0(ml) 0.01mol/L 磷酸缓冲液 pH8.0 (ml) 酶促反应 终止酶反应
1
2
3
4
1
1
2cm
5.5cm
1cm
3cm
用铅笔作出点样位置
用铅笔尖在圆心处截一小孔
“灯芯”制作
⑵ 点样:用毛细管依次点标准α-丙氨酸(Ala)、 谷氨酸(Glu)各点2次,其 余1-4号管样液各点2~3次。点样时,要待前次点样干燥(可用电吹风 吹干)后方可再次点样,点样直径不超过0.3cm。
1
2
3
6
2
5
4
1——1号管反应样液 2——2号管反应样液 3——3号管反应样液 4——4号管反应样液 5——标准样液:α-丙氨酸 6——标准样液:谷氨酸
用滤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是根据氨基酸样品的R基团的化学结构或极 性大小的不同,将样品氨基酸溶解在适当的溶剂( 0.01mol/L pH7.4磷酸缓 冲液)中,点样在滤纸的一端,再选用适当的溶剂系统(酚溶液),通过毛 细现象向另一端展层,展层完毕后,用茚三酮作为显色剂,即可得到氨基酸 样品的分离图谱。
⑻ 电吹风:1把/每组(2人);
⑼ 滴管;
⑽ 康氏皿(1套/每人);
⑾ 喷雾器(4-6个/每班);
⑿ 烘箱(80 ℃)1台;
⒀ 一次性手套。吸水纸、两层纱布/人
丁鸣
五.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1.转氨酶液的制备 取新鲜动物肝脏约3g/组(2人),将肝剪碎放入研钵或匀浆器中,加3ml磷酸
缓冲液迅速碾磨(匀浆),再加9ml磷酸缓冲液,用两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液 即得转氨酶提取液备用。 2.氨基移换反应
化。转氨酶的最适pH接近7.4,在各种转氨酶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 氨酶(GOT)的活性最强。
转氨酶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在肝、心、肾等组织中谷丙转氨酶 (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GOT)活性较高。
丁鸣
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用Rf值表示: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
R 值
f
原点到溶剂前缘的距离
Rf
X Y
X——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距离 Y——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Y X
溶剂前沿
⊙
样品层析斑点
●
原点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 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样品的性质、结构、 溶剂系统(溶剂的性质、溶剂的pH)、层析的温度和层析滤纸有关。此外, 样品中的盐分,其他杂质以及点样过多皆会影响样品的有效分离。
GPT催化下的转氨基反应:
L-谷氨酸脱氢酶在体内特别是在肝细胞内含量丰富,活性高,催化L -谷氨酸氧化脱-NH2,加碘乙酸能抑制其活性,从而可以保护氨基移换反 应的产物L-谷氨酸。
本实验用纸层析法,检查由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在肝细胞谷丙转氨酶 (GPT) 的作用下所生成的谷氨酸,证明组织内的氨基移换作用。
2.纸层析原理:
滤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利用不同物质在两个互不 相溶的溶剂中分配情况(溶解度)的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技术。
层析溶剂是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滤纸纤维上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吸附 一层水作为固定相,而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进行分离时,由于被分 离物质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布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物质将在两相间进 行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分配,从而造成不同组分移动的速度也不相同。易溶 于流动相中的组分移动快,在固定相中溶解度大的组分移动慢,于是得到分 离。
丁鸣
点样处
点样
(可将滤纸放在康氏皿的盖子上操作)
2 1
6
3 4
5
⑶ 展层、显色
将下端剪成须状,卷成的“灯芯”,然后将上端插入层析滤纸圆心处的小孔中, 平放在盛有展层溶剂的康氏皿中,使“灯芯”下端须状浸入展层溶剂中,再在滤纸 上盖上另一康氏皿(图1)。展层剂沿灯芯上升到滤纸,再向四周扩散,待溶剂前 沿距康氏皿外槽内缘0.5cm(约需半小时),取出滤纸,用镊子拔出灯芯,滤纸用 电吹风吹干,再用喷雾器向滤纸均匀喷洒0.1%茚三酮-乙醇溶液,用电吹风热 风吹干或放入烘箱(80℃)中显色3min。
3.茚三酮的显色原理:
氨基酸+茚三酮类
紫红色复合物
80℃
丁鸣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实验材料 动物肝脏约3g/2人一组 2.实验试剂 ⑴ 0.01mol/L磷酸缓冲液(pH8.0):(转氨基反应所需缓冲溶液); ⑵ 0.1mol/L α-丙氨酸(pH8.0):(转氨基反应的底物,纸层析的标准样品); ⑶ 0.1mol/L α-酮戊二酸(pH8.0)(转氨基反应的底物); ⑷ 0.1mol/L谷氨酸(pH8.0)(纸层析的标准样品); ⑸ 展层溶剂: (纸层析用); ⑹ 10%三氯乙酸(终止酶促反应,使转氨酶及其它蛋白质变性、沉淀); ⑺ 0.25%碘乙酸(抑制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
1
1
0.5
0.5
0.5
0.5
滴加10%三氯乙酸溶液2滴, 100℃水浴保温5min
置37℃水浴保温5min
1
1
1
1
1
1
1
2
2
1
混匀,置37℃水浴保温40min(经常摇动)
滴加10%三氯乙酸溶液2滴,置 100℃水浴保温5min
3.层析
⑴ 准备: ①取新华定性滤纸(直径11cm)一张,找出圆心,用圆规画一直径2 cm的细 圆圈(保持干净),并按图1用铅笔作出点样位置。找出圆心,用铅笔尖在 圆心处截一小孔(孔径约0.2cm),戴一次性手套操作,以免污染滤纸。 ②另取2cm×3cm滤纸,先将下端剪成须状,卷成“灯芯”,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