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形成性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

A. 共和制度

B. 君主专制

C. 城邦制度

2.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

国的()。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的1905年

C. 戊戌变法时期

D. 辛亥革命后

4. 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

A. 皇帝

B. 君主

C.

5. 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6.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

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重庆

7.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

A. 君主

B. 丞相

C. 三公

D. 士族

8. 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A. 太仆

B. 廷尉

C. 典客(大鸿胪)

D. 奉常

E.

9. 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

A. 三省六部

B. 三省

C. 六部

D. 一省

10. 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布政使

B. 学政

C. 提督

D. 按察使

1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北洋政府

C. 广州国民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1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A. 兵部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1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

A. 夏商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1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御史台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1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A. 太平天国革命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16.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A. 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7.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

A. 戊戌变法

B. 清末君主立宪

C.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18.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A.

君主立宪制

B. 共和制

C. 世袭君主制

D. 民主共和制

19.

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A.

军事制度

B. 政治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法律制度

20.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丞相、御史大夫

B. .丞相、太尉

C. 太尉、御史大夫

D. 丞相、大司马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

A. 司土(司徒)

B. 司马

C. 司工(司空)

D. 司士

E. 司寇

2.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A. 联俄

B. 联共

C. 民族

D. 扶助农工

E. 民权

3. 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

A. 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 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 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 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 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4. 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 )。

A. 君主制

B. 邦联制

C. 民主共和制

D. 内阁制

E. 王权制

5.

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

A.

省(军政府)

B. 道

C. 市

D. 县

E. 州

6.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

A. 帝

B. 天子

C. 王

D. 皇帝

E. 诸侯

7.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