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精神思修三引其诗彰显精神
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思维方式,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宇宙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生命、人生、社会等的思考。
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行合一”的弘扬。
一、“知行合一”思修中国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这是一种要求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步的理念,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应该与其行为相一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发扬真理、做正义、尊重生命、追求幸福。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实践为中心,要求人们实践自己所认识到的真理,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达到实现和谐、发展、进步的目标。
二、道德至上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道德至上。
在这种思想中,人们应该努力遵守传统道德准则,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克服自己的偏激情绪,克服自我利己主义,不断发展道德实践。
这是一种以道德为中心的文化理念,强调以和谐、自律、克制的方式来构建社会。
三、生命可贵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生命可贵。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则。
在思修中国精神中,人们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大自然,不断地发展意识形态,不断地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存水平,不断地发掘个体潜能,以此来促进全体成员的发展。
四、正义与和谐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正义与和谐。
在这种理念中,人们应该以正义的方式来衡量行为,不断地发展正义意识,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
正义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要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尊重义务,不断地努力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实现和平、公正、协作的目标。
五、坚定信念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坚定信念。
这是一种对真理的信仰和对正义的执着。
它要求人们要坚定地相信真理,勇于面对困难;要执着地奉行正义,不畏惧危险。
它要求人们要勇于发掘真理的真相,勇于实践真理的原则;要敢于承担应尽的义务;要勇于承受时代变迁带来的考验。
思修2018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
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 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 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1)团结统一 (2)爱好和平
(3)勤劳勇敢 (4)自强不息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继承民族精神的一切成 果,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 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 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 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 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 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案例:
延安精神(1935年到1948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 创新 ,实事求是 。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 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 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实质和核心是: 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第一节
弘 扬 中 国 精 神
中国精神的是兴国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的统一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道德理想,也称人格理想,指人们在做人方面所向往和追求 的目标。道德与信念密切相关,它是靠内在的信念和社会舆 论来维系的,人的良心就是一种道德信念的形式。一个人认 为自己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形象, 学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这是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理想追 求。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的魅力,成为一 个为社会所需要、为他人所喜欢的人,既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又是生活幸福的根本。
辽宁专升本思修第三章 中国精神考点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一、选择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2.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4.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5.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6.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7.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兼相爱,交相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人伦”9.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新民”10.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11.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12.爱国主义成为动员和鼓舞人们为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旗帜。
13.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4.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5.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16.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表现: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古人对理解的不懈追求上。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内含: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的集体意识。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伴随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
思修认识之中国精神
思修认识之中国的精神与“精神”对于媒体带着强烈红色文化标志的“某某领导的重要精神”、“某某文件的重要精神”等等,相信国人早已耳旁生茧。
谈“精神”,对于国人来讲是比其杯面的杯盖上沾走的蔬菜碎屑还要伤感。
与之对应的国情、社会背景表现为文化缺失严重以及国民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和自信缺失。
新中国至今,中国经历了从政治为中心到改革开放的以经济为中心,时至今日方才意识到文化发展的狭隘。
经济与文化的畸形发展伴随着的是利益化思维的高度渗透。
八年前,郎平率领美国队于北京奥运击败了中国队。
彼时的官媒、网媒的“汉奸”、“卖国贼”骂声不绝于耳”。
里约奥运女排绝地反击夺冠,面对这“女排精神”,郎平教练作出回应,“不要一赢球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我们努力的过程。
女排精神一直在,但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郎总的这句话深刻否定了习惯于趋炎附势的人们的价值观。
这种现象并非是从鸦片战争睁眼看世界至今仍进行的“西化”所致,而在于传统的缺失、文化的断层、体制的制约和过分强调“精神”的束缚。
对比台湾、日本、韩国,我们的文化仍是软弱的。
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
从古至今的中国优秀传统,一直是重精神的。
特别是在儒学这种宗教性质文化的长期渗透下,中华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
韩愈用“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来实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深沉的民族感召力至今仍存在人们心中。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曾这么说道。
这种精神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文化的沿袭,也包含了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
沿袭传统是回望历史,找到文化的根;谈时代精神是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未来的展望;强调爱国主义则是让人们找到归属,得到认同感、尊严与荣誉共同感。
但人们对政府、官媒提出的“精神”往往表现冷漠,这体现出人们对存在诸多问题、不重视传统的官方的冷遇。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思修考点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精神的表现有:●①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兼相爱,交相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对品格养成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且提出了“改过”“慎独”“重行”“内省”“自讼”“居敬”等行之有效的修养方法。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伟大创造精神●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伟大工程●伟大奋斗精神●开拓辽阔海疆;开垦广袤粮田;治理大江大河●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城镇乡村;发展各类产业●伟大团结精神●共同保卫祖国、抵御外辱●伟大梦想精神●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国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气质,它包括仁爱、谦虚、勤勉、节俭和克己奉公等价值观以及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传统哲学观。
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精神的根源,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精神体现出的仁爱是永恒不变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行动和语言上,无论是朝廷对民众的治理,还是个人对家庭的精神支持,都充满了仁爱的气息。
谦虚是中国精神里的一项美德,它强调在个人成长方面要做到尊老爱幼、有礼貌、谦虚避开傲慢,这样才能保证和谐和平。
其次,勤勉是中国精神的一大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人们致力于自己的职责、尊重劳动、感恩主人和以勤奋求实的精神上。
勤奋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使人们享有令人满意的成就感,这也是中国精神里一大特色。
同时,节俭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节俭体现在节约资源、爱惜粮食和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
教育部也重视节俭的重要性,并将其摆在提倡全民教育的社会意识中。
节俭不仅能有效改善家庭财务状况,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克己奉公是中国精神的一大特点,它要求人们要优贤近贤、有序爱民、负责行事,并遵守法律制度。
克己奉公的精神也体现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将节制自我放第一位,将忠诚诚实放第二位,明辨是非和脚踏实地放在最后。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一种经过多个历史时代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它包括了仁爱、谦虚、勤勉、节俭以及克己奉公等一系列价值观念。
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发展。
因此,推崇这种中国精神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人民的共同进步。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指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的集合体。
它激励着中华民族建立文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致力于实现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
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周时期开始,中国精神就正在快速发展,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军事政治变革和道家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获得了非常强大的推动力。
首先,中国精神重视仁、义、礼、智和信仰,认为这些是正义、礼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
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来培养自我约束的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中国精神重视和谐,认为民族的和谐是获得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追求仁慈、平和、包容和无私。
中国精神强调民族的大同,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基于团结合作和谐一致。
最后,中国精神强调信仰,认为信仰是人们追求真理和道德完美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它敦促人们坚持正义,勇于创造和实现一个和谐的世界。
总之,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财富,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是中华文明的元素,也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拥有美好的未来,也让人们活得更加精彩。
- 1 -。
2024版年度大学思修课ppt课件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2024/2/2
1
目录
CONTENTS
• 中国精神概述 • 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 改革创新时代要求 • 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 团结协作社会力量 • 诚信友善道德基础
2024/2/2
2
2024/2/2
01
中国精神概述
CHAPTER
3
中国精神定义与内涵
投身实践,服务人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锻炼成长的必由之路。当代青年要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勇于创新,引领风尚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青年要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10
2024/2/2
03
改革创新时代要求
16
历代艰苦奋斗故事分享
古代著名艰苦奋斗故事,如“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这些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发 向上。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都是艰苦奋斗 精神的生动体现。
2024/2/2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2024/2/2
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到近代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再到当代的改革创新、开放包容,中国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展 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5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2024/2/2
当代价值
中国精神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 的重要精神支撑。
定义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总 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表现: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古人对理解的不懈追求上。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内含: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的集体意识。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伴随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
《思修》第三章 中国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爱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弘扬爱国主义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四)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把弘扬爱国主义和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提倡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不同的文 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经济全球化 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基础 西方一些人鼓吹的政治、文化一体化,实质上是企图借助经济全球化推进本国的 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别国的主权和尊严。反对“普世价值观”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修》第三章 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还表现在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上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 个伟大)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寄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民族精神贯穿始终,时代精神是某一时段民族精神的表现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改革是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指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道德精神。
它源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
中国精神强调不忘本来,尊重民意,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谦和修身的价值观念。
它主张勤奋学,立德立功,以及全面发展的理念。
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忠孝敬老、团结友爱”。
它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文化。
它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健康指导思想,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精神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理念,它涵盖了伦理道德、言行举止、行为准则等内容,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是“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忠孝敬老、团结友爱”,它对于引导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但包括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尊重、推崇,而且涵盖了对社会正义、共识、调和、和谐的追求。
中国精神也体现了勤奋努力,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人们“苦尽甘来”,继续前行。
中国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团结友爱,坚持以群体优先。
它也提倡孝道,体现了尊重父母和尊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弘扬了节俭、爱护环境的精神。
中国精神的发展也是中国发展的支柱,它也是中国历史的活跃力量,它的灵魂也是中华文明的源泉。
中国精神可以给人们以智慧和力量,激励人们自强不息,携手并肩,共同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精神是中国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它对于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某种独特的精神形式。
中国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民族精神,它从历史的角度注入中国文化的广阔的胸怀,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更可以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思修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整理ppt
43
延安精神(1935年到1948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
创新 ,实事求是 。
整理ppt
44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 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 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实质和核心是:善于破 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神脊梁。这些感动中国的先进
典型、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
英雄群体,是当今中国时代精
神的生动写照。他们或承载人
民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的价值追求,或体现
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淡泊名
利、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或
展现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
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或彰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情
怀。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在改革
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
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精神品格,
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
力。
整理ppt
49
一个个英雄群体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女排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 更是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这些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英雄群体, 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或承载人民至上、以人为 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价值追求,或体现廉洁奉公、爱岗敬 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或展现解放思想、求真务 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或彰显自强不息、艰苦奋 斗、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情怀。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在改革 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精神品格,是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统摄中国民族思想活动的核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智慧成果。
中国精神可以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分析,这些方面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
从思修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要概念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创新。
首先,自强不息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强不息,意味着常年认真学习、求实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以期达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自强不息为精神,他们通过学习,消化运用,不断求索,把文化融合到民族中,由此传承了丰富的中华文化。
其次,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的深情厚爱,热爱祖国的文化与历史,尊重祖国的传统,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以超前的眼光观察张扬主义,向更广大的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文才,他们的思想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创新也是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指在新领域不断发掘,探索,尝试,创造新的学说、新的技术、新的文化,以期实现新的发展。
中国古代以来,不仅发明了令世界惊叹的技术,而且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也有过创新。
今天,中国仍在不断求索,努力发展,不断推动新的科技、新的技术、新的文化,以期实现更大的发展。
总之,中国精神的核心概念有三个: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创新。
自强不息意味着要不断学习、不断求索,把文化融入到民族中,把传承的文化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意味着要深情厚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与历史,尊重祖国的传统;创新意味着要在新领域发掘,尝试,把新的学说、新的技术、新的文化发展出来。
这三个核心概念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不断发展的动力。
以上就是关于以《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的3000字的中文文章了,中国精神的核心概念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创新,为中国人民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它融合了中国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精华,反映了中国民族的崇高理想、勇于担当与坚守信念的精神状态。
中国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思修也意味着“思想修养”,也就是说,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培养更高的理解能力和精神实践。
首先,中国精神着重于把责任分担在每一个公民身上,通过行动实现共同的理想,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空谈理想之上。
中国精神表现为责任感、社会参与、团结协作等层面。
此外,中国精神强调包容和友谊,即承认自己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差异,同时遵循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其次,在思修中,人们可以认识到中国精神的核心含义,即“信仰、爱国、行动、宽容、勇敢”,而这一切都反映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信仰”代表着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理念、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代表着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尊重民族传统和文化,珍爱祖国,坚决捍卫祖国的利益,坚定信念,奋勇争先,为祖国的辉煌贡献力量。
“行动”指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自觉接受责任,去实践承诺,勇于正视问题,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智慧和技能,有效地把握机遇,把社会的责任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上来。
“宽容”说明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珍视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不同信仰的尊重,建立一种包容、谅解、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努力开创一个良好的未来。
最后,“勇敢”是指每个中国人都要有勇气去面对挑战,敢于担当、敢于克服困难,迎接改变,克服一切不同之处,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精神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如孔子思想、《论语》中关于信念、礼节舆论等,以及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历史文化经验。
中国精神的精英有担当、忠贞、勇于探索、向善、树立榜样等历久弥新的精神特征,从而影响深远。
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精神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反映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精神的名词解释思修
中国精神的名词解释思修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统治力,它始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文化传统,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得到了新的发展,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家文化,积极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思想家们也以此为基础,倡导全民自强、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国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思想,它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宇宙追求至善的普遍追求。
儒家主张“仁义礼智”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石。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中,成为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其中,“仁义礼智”被认为是中国精神中最重要的理念。
它强调人们行为要遵循自然、尊重规则、信守信誉,以“仁”来统治自身,以“礼”来管理社会,以“智”来服务国家,致力于团结、友善、协作、改善。
此外,中国精神还包括“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和“创新思考”等理念,以及“奋发图强”、“自立自强”、“团结友善”、“改革创新”和“力同心”等追求。
中国精神指导中国人民追求博大胸怀、宽厚慷慨、对未知更加勇敢、担当社会风尚、回归传统文化、建设道德社会。
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得到了新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力宣传“改革创新”和“力同心”,鼓励全民自强和勤奋好学,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重新思考和更新中国精神的内涵,使它与时俱进。
中国精神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不仅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和发展战略。
中国精神的典型表现体现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以典型行动证明了这一精神: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团结协作为基本原则,积极拥抱发展机遇,成功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中等收入国家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国际落后到国际翘楚的重大飞跃,有效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统治力,它始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文化传统,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是中国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解读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3.1 什么是精神1、什么是精神:①指人的精气、元神。
相对于形骸而言。
②指人的意识③犹实质,要旨。
事物的精微所在。
④精力体气。
⑤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从哲学的角度上,精神与物质相关,又与物质相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换言之,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2、精神的力精神的力量有诸多的理论论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转化的理论,集中彰显了精神的力量。
马克思对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思想作过经典的表述。
他有一段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他还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
工具是人创造的。
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说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
”他明确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
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
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拿破仑拿破仑于1821年病死圣赫勒拿岛,他在临死前说:“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
”3.2什么是中国精神1、国家精神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中根据自身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意识活动的结果,它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质,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该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精神的名词解释思修
中国精神的名词解释思修中国精神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概念,它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想和文化。
它代表着中国久远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精神把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它以崇高的行为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指导我们的日常思考和行动。
中国精神应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儒家思想中寻找灵感,精神上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修养、一种力量、一种智慧和一种把握中国发展前途的力量。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元素,又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政治思想、文化信仰和道德观念的集合体。
这些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形成的,体现了中国的文明和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中国精神体现了国家责任和公民义务、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价值观,包括仁爱、博爱、爱国、尊重、遵循公德,体现了中国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天长地久,诚实守信,和谐社会。
”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要求,即“礼乐德行”。
此外,中国精神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仁者无敌”,以及“尊重不强,宽容不卑”的思想。
思修学习是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条件,它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要求。
思修学习既要坚持基础性、国际性、系统性原则,又要强调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性。
只有以中国精神为指导,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思修学习中,才能使思修学习更加有价值、有深度、经久不衰,并使后代学习者得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精神应在思修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深入的研究,学生可以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儒家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丰富和深化思修学习,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思修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上。
总之,中国精神应该成为思修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仰,树立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精神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精神作者:汪建新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12期汪建新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一个国家要有精神,它是国本;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
什么是中国精神?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中国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
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所洋溢的中国精神,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深厚的爱国情怀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支撑他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属蓄积于胸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毛泽东诗词在文化取向上凸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伟大历程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具有时代意味的精神内涵。
在毛泽东吟咏祖国河山的诗作中,这种爱国情怀表现得既直接又生动。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我自欲为江海客” ,他既乐山又乐水。
毛泽东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玮雄奇。
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 ,昆仑山“横空出世” ,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 ,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
毛泽东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
他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的静穆与凝重。
他欣赏“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的自然雅趣,赞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的烟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气壮山河的诗句,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国精神思修三引其诗彰显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
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
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系题二首,此为第二首。
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
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赏析】
林则徐的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是温总理常引用诗
词中较多的一首。
xx年的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 __作为新任__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正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作为其履职的誓言,开始了10年的总理任期。
xx年, __再次在“两会”的记者会上提及此诗句:“我曾面
对大家立过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
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xx年3月14目的“两会”记者会上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温总理再次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表达其“人民公仆”的信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温总理对这两句诗的喜爱和这两旬诗的深远意义。
林则徐的这首诗从诗体上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则是一首咏怀诗。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抒怀,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这首诗最感人的当数颔联,这一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诗中的颈联最有意蕴,这一联从字面上看似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顷波澜。
“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
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
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
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
”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有鲜明的特点,它对仗工稳而灵活,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
“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
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