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四阶段”论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制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质量、更高效 益、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04
阶段四:完善阶段
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建设
农业产业化法规的完善
制定和修改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农业国际合作的深化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推动中国农 业与世界农业的接轨。
农业市场准入的扩大
逐步放开农业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 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农业领域,促进中 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THANKS
感谢观看
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开始在部分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为后续的深化发展奠定了 基础。
02
阶段二:发展阶段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 柱。
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
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农 业产业化体系。
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显现
农业产业化政策的优化
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以鼓励和引 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生态的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创新
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国际接轨
03
阶段三:提升阶段
农业产业化的升级需求
农业产业化的升级需求在提升阶段变得日益明显。这一阶段 ,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抗风险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脉络梳理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脉络梳理作者简介:李翔,男,中共自贡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党史党建研究。
摘要:“三农”考察三农问题近百年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它是我国特有的现象。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分析和研究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问题;形势严峻;发展脉络“三农”问题的首次提出是在1991年11月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任务。
为了理清中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脉络,找出其中的演变规律,现根据不同时期农村问题的主要矛盾及实施政策将近百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划分成七个阶段,并进行分析。
一、以土地问题为主阶段(1911-1949年)这一时期农村存在多种势力和多个阶级,矛盾复杂。
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任何农业改良都是无法奏效的。
“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
”在其提出的四大纲领中,平均地权被列为其中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中国农业经济遭受空前沉重打击,出现“农村破产”。
以梁漱溟等为代表,以实行“乡治”为目的的乡村建设派形成,开展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
认为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
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根据地的广大贫苦农民,推翻旧的统治,建立人民政权,打土豪、分田地。
1931年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旨在消灭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
这一时期的革命内容较多,但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故期间发生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
二、以粮食问题为主阶段(1950-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还不完全,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还处在摸索实验阶段,这一时期中央在农村发起了一系列运动。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资料文档

以标志性事件划分
(一)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年) (二)农业集体化阶段(1953—1957年) (三)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年) (四)家庭承包制阶段(1978—) (五)市场经济阶段(1992—)
土地改革阶段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的土地政策;
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农村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
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
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统 一经营模式。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实行政社分设,重新建立乡政府作为
政权的基层单位。同时,在村一级建立了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 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分别管理本村、组范围内的各种社会事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人民日报》1958年元旦社论,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管理体制阶段(1956-1978);
经济形式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经营方式为集体 统一经营;分配方式为通过“工分制”进行分配。 简单讲,人民公社是一种政企合一、“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郊区共成立了4个人民公社。当时农民害怕 “财产”归公社,3天之内杀牲畜700多头, 杀鸡2000多只。
长春市的人民公社实行三化管理:组织军 事化,生活集体化,生产战斗化,按照年 龄性别组成“罗成队”,“穆桂英队”, “老黄忠队”,全体社员上工听钟声,干 活听命令,食宿在兵营。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依据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依据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
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梅勒根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具体特点,于1966年提出“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
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的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
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韦茨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经历,于1971年提出了“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
该理论也把农业划分为三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在1971年提出了以农业技术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的农业发展理论。
1985年,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农业发展模型,即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这四个基本要素包括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
速水佑次郎还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于1988年提出了“速水农业发展阶段论”。
该理论同样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这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中国农业发展阶段性有很多启示:第一,农业的发展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是农业资源、生产要素、技术与制度相配合的结果;第二,由于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市场体制对农业发展尤为重要;第三,政府在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积极培育产品和要素市场,维护竞争性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转。
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改革(1949年-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农业问题。
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土地分配不均,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此时的中国大面积进行了土地改革,并进行了农业合作化改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此外,国家还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二阶段: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政策的错误引导,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实行了过分激进的农业发展政策。
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的实施导致农民失去了自主决策权,大规模的集体化劳动和集体生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水平明显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下降。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段灾难性时期。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深入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农村的过分干预,逐步恢复了农民的自主权,使农民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同时,国家也推出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科技进步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进程。
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加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阶段: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现在-未来)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农村扶贫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解决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中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的推进,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从1955年下半年起,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全国平均来看,2025 年实现农业 2.0;黑龙江地区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 2.0:关注农林牧渔的读者,如果想加入“农林牧渔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农业”,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
谢谢您的光临,大公馆欢迎您!农业 1.0 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农业 2.0 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 3.0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我国农业 1.0 到 2.0的后半场加速:从 1.0 到 2.0 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演进的,但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然而,正所谓“厚积薄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业 1.0 到2.0 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
从农业 1.0到 2.0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农业 2.0 到 3.0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
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我国农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工业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工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工业并进阶段。
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工业基础也不稳定,经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在这一阶段,农工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支柱,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和工业发展政策,力求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同步发展。
第二阶段是农业和工业分离的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农工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离趋势。
农业实行了集体化经营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而工业则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重点发展了重工业和轻工业。
这一阶段农工业分离的特点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逐渐改变和调整。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工业协调发展阶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实施农业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迅猛。
同时,工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重工业转向了以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调整。
农工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阶段是现代化农工业发展的阶段。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农工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阶段,农业将追求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工业将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
同时,农工业的协调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我国农工业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动农工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的投人是土地生产力水平一定条件下 ,增加粮食产出的必
要条件。然而土地的扩大是有限的,在没有建立起人口调
节机制 的条件下 , 形 成 “ 生 越垦 ,越 垦越 生 ” 的恶 将 越
环境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人类还奴隶般地服从于自 然的力
-
收稿 日期 :2 0 05—1 —1 1 8
作者简介:李红玫 (92 17 一
) ,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 ;刘纳新 (90 1 一 7
) ,男,
湖南新邵人 ,湖南财经高 等专科学 校副教授
8 4
维普资讯
性循环 。
缺乏 , 土壤肥力水平下降 。气候灾 害面积 持续增 加 ,19 96 年为正常丰收年景 , 自 然灾 害受害总 面积达 47 万 h 63 m, 8 O年代为 2o 0o万 h Oo万 h m—4o m 。究其 原 因 ,主要是 水土资源 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条件 被破坏造成的。 由
在 分析各阶段农业 生产特征 的基础 上 ,重点阐述 了各阶段 之间的相互 关系。
【 关 键 词】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
【 中图分类号】G 5 【 2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18(06 l o8 一 4 09 44 20 )O — o4 o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 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农业的基础上提
又是精耕细作的前提 ,是提高粮食产量 、缓减人 口压力的 有效措施 。然而这一措施 的不断强化却导致 了人 口的持续 增加 ,反过来又加剧 了人 口的压力 ,形成恶性循环。土地
、
传 统农业阶段
从 采集 狩猎 到原始农业社会阶段 ,即人类历史上 的旧
.%) 34 3J 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和谐与稳 2 1 [t 。劳动力的投入既是扩大生产规模的前 提,
农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农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回答1、水源:灌溉条件会影响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
2、地形: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
3、土壤:土壤肥力、酸碱度、透气性会影响到作物种类和产量。
4、气候: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种类与熟制,光照和温差会对农作物的品质起决定性作用。
5、市场:农产品的种类和规模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6、交通:园艺业、乳畜业对交通运输条件的要求较高。
一、农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1、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灌溉条件的影响。
2、地形种植业适合在平原发展,林业、畜牧业适合在山地发展。
3、土壤土壤厚度、肥力、酸碱度、透气性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种类、产量。
4、气候(1)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种类、熟制、产量。
(2)光照、温差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起决定性作用。
(3)雨水较少的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农业。
5、市场市场需求会影响到农产品的种类、规模。
6、交通交通会影响农产品的区位,比如园艺和乳畜业对交通运输条件具有较高要求。
7、政策国家政策的干预也会影响到农业发展。
8、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后可提高生产效率。
9、城市布局城市周围容易形成以蛋、米、奶、菜、肉、花卉等产品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1、初始起步阶段(1)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2)我国将国外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当时国内农业的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试验研究后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单位。
2、建设发展阶段(1)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2)我国的生态农业规模逐渐扩大(从生态户和生态村扩大成生态乡、生态县),运作模式不断改进,生态农业建设从起步向示范推广发展过渡。
3、示范推广阶段(1)时间为21世纪初期以后。
(2)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普遍形式,为解决环境破坏问题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全国平均来看,2025 年实现农业 2.0;黑龙江地区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 2.0:关注农林牧渔的读者,如果想加入“农林牧渔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农业”,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
谢谢您的光临,大公馆欢迎您!农业 1.0 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农业 2.0 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 3.0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我国农业 1.0 到 2.0的后半场加速:从 1.0 到 2.0 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演进的,但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然而,正所谓“厚积薄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业 1.0 到2.0 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
从农业 1.0到 2.0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农业 2.0 到 3.0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
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概述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引言本文将概述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概述。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1978年-1990年)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技术的引进上。
通过扩大农村经济的自主权和市场化改革,农业生产逐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同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二阶段:深化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199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重点推进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大科技引导和农业机械化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
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2000年-现在)此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
在此期间,我国提出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结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原始农业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为世界农业发展最初阶段,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原始农业主要使用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生产工具,简单而又落后。
3、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4、原始农业主要通过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从而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其生产发展速度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
二、古代农业1、古代农业是指从铁制农具出现至农业机械出现的这段时间。
2、古代农业主要使用手工制造的铁制工具、木制工具,比如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等。
3、古代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为人力和畜力。
4、古代农业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精耕细作。
5、古代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生产发展速度较慢。
三、近代农业1、近代农业是指经济发达国家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农业。
2、近代农业时,半机械化以及机械化农机具逐渐推广使用。
3、近代农业将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技术体系开始形成。
4、近代农业时,农业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
四、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农业。
2、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特征为智能化、机械化。
3、现代农业从凭借传统经验进行生产转变为依靠科学知识进行生产。
4、现代农业将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换取大量农产品。
5、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转变成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023年“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分析: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分析: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业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十二五”现代农业改革提速。
“十三五”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进展要求更加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量的冲突更加突出,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加快转变农业进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产出高效、产品平安、资源节省、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关于我国现代农业进展阶段推断1、“十三五”我国现代农业将进入加速进展阶段。
浙江高校卫龙宝课题组将我国的现代农业进展阶段划分为: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以及全面实现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应处于基本实现阶段的初期,这个时期以进展绿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作物品质结构和农业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院胡志全课题组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进展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全面实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依据世界现代农业进展规律推断,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政策支撑等条件作用下,“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将进入加速进展阶段。
2、区域不均衡将滞缓我国现代农业进展进程。
胡志全课题组通过测算发觉,我国省际间现代农业进展水平差距明显,由于差距过大,“十三五”期间,区域不均衡将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进展面临的重大问题1、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冲突突出,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我国居民人均大米、小麦等谷物消费从20世纪九十年月后期就开头呈下降趋势,而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占食物消费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
但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需求结构变化,牛羊肉、奶类、优质高端苹果等高品质产品供需冲突加剧。
“十三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是,重点保口粮,统筹兼顾棉油糖、蔬菜等其他农产品生产,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大力进展草牧业,促进粮食主产区的农牧结合、粮经饲兼顾,努力提升大中城市的“菜篮子”产品自给力量。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移动型旳农民
优良旳人居环境
转变之四: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即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各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旳 一种复合型生产构造。
如:匈牙利最大旳“生态农业工厂”是一座玻璃屋顶旳 庞大建筑物,地上旳作物郁郁葱葱,收获旳产品被送进 车间加工,其废渣转入饲料车间加工后再送到周围旳牛 栏、羊舍、猪圈和鸡棚,畜禽粪便则倾人沼气池。这家 工厂旳全部动力,都来自沼气和太阳能。它可为10万 城乡人提供所需要旳粮、禽、蛋、奶及菜。
主要出目前资源贫乏旳发展中国家。 关键是大量增长水、肥、农药等物质和能
量旳投人来提升产量。 与石油农业有相同之处,区别是不强调机
械化,且主要针对玉米和小麦旳种植。
特点:
(1) 高产旳水稻和小麦引导 农民放弃了老式旳混合作物 种植模式,转而采用单一作 物旳种植制度。大面积相同 遗传基因旳单一品种种植, 带来了病虫害和杂草旳不断 增长。
人分别在几种地方拥有土地,在耕作和收获季节往往都是 一处干完了活,提上手提箱再到另二处去干,以期最大程 度地提升农具使用率并不误农时。 “手提箱和人行道农 民”基本上以栽培谷类作物为主,谷类作物一般不需要经 常性旳田间管理,就能长得很好。再加之有便利旳交通运 送工具,优良旳农业机械促成了“手提箱和人行道农业” 旳发展。
食品保健等方面后,再进行科学安排旳一种模式。
四、当代农业发展旳十大模式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针对当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 坏生态环境等提出旳。即在经济和环境协调方针指导下, 总结吸收了多种农业方式旳成功经验,利用生态学与经济 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并 与老式农业精髓相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实现高产、优质、 高效与连续发展目旳,到达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起初,人们主要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野果来获取食物。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采集的野生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尝试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的初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
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等河流边开始种植粟、稻子和小麦等作物。
同时,他们也开始饲养猪、狗和鸡等家畜。
第二个阶段是农业的中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采用农耕工具,如石刀、木头犁和陶制锄头。
他们也开始使用灌溉系统和田坎等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大豆、花生等作物,并饲养牛、羊和马等牲畜。
第三个阶段是农业的高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如铜制犁和铜制锄头,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此外,他们还开始使用水车和风车等初级的农机具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开始发展农业的管理和组织体系,如土地私有制和土地所有制等。
第四个阶段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大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1912年。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如铁犁和铁锹,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发展农耕技术,并引入新的农作物,如大蒜和胡萝卜等。
在这个阶段,人们也开始开发边民农业,以支持边境地区的耕作和开垦。
总的来说,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逐渐发展出一套适应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业系统。
这套农业系统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黑龙江地区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 2.02.0段,全国平均来看,2025 年实现农业关注农林牧渔的读者,如果想加入“农林牧渔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农业”,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
谢谢您的光临,大公馆欢迎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农业1.0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2.03.0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农业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演进的,但这些到2.01.0 到的后半场加速:从 1.0 2.0 我国农业很多流动人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然而,正所谓“厚积薄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
1.0 业到2.0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到从农业1.0 2.0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
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 2.0 到 3.0农业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
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的生产端将是规模化、3.0 将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孕育更多机会:农业3.0 2.0从到机械化、科学化;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整个链条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不断加强,这与当前的首先关注谁能担当在整个产业链的革命性重构中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
状态相比将是革命性的变革,重点关注极我们更加看好拥有市场和渠道资源的下游企业向上游生产环节的延伸,产业链的重构者,具大粮商潜质的象屿股份;其次,大型农机、高壁垒农资和服务、农业信息装备和技术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土地经营规模化进度低于预期。
3.0 和、我国农业发展的1.02.0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农业1.0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不论是传统社会的小农经营模式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面积少,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
其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规模小。
确立之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虽然劳动工具经历了从畜力到小型机械的变迁,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仍是以体力劳动为基础或起决定性作用的。
2.0农业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经营大户包括家庭经营制的个体大户、雇工经营制的农场大户、合作(合伙)经营制的组织大户和公司经营制的企业大户四种类型。
目前各地一般划定“大户”主要看其规模,如种植业大户以亩数计,养殖大户以头数计,农产品加工大户以投资额计,营销大户以销售额计,“四荒”开发大户以亩数计。
亩5-10 亩称为小户,亩成为一般户,有学者在研究水稻农户时,把水稻生产规模小于 5 10-50 2004);称为大户,50 亩以上的成为规模户四类(廖西元等);部分学者用15 亩作为标准来划分农户的规模类型(张建杰200819992001也有学者认为10 亩及以上是一个重要的规模标准(张忠根和史清华);;李岳云等);有的学者将2 公顷(30 亩)作为小农生产与大农生产的基本分界线(向国成等2002也有的学者把3.33 公顷(50 亩)作为衡量大户的标准(周波2010;李晓明等2008);。
2008、2008)周曙东等()如朱红根等还有很多学者选择了100 亩经营规模为大户的参考标准,(原中央农业政策研究室和国家统计局提出的衡量专业户(大户)的标准,即以户为单位计算,其以上,专业收入占家庭总主要劳力或多数劳力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进行专业经营活动时间在60%以上,出售产60% 80%以上,其中粮食专业户商品率达到60%收入以上;专业产品的商品率达到农村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县))品收入(包括服务性收入高出当地(采用雇工和机械工具综合以上文献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定义种粮大户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亩以上的专100经营的方式,从事粮食作物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0%以上,土地经营规模大概在业种植户。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3.0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判断2.0 年实现农业全国平均来看,2025根据我们前期在《下一个十年,许你不一样的农业——从人口变迁的视角看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个劳动力,则平均3-4 6 研究,当前我国每个农村劳动力的平均耕地占有量约为亩左右,假定每户亩。
18-24 每户的耕地数量为个3-4 26.87 亩,每户根据我们测算,到2025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均耕地面积有望达到2.0 2025 年全国平均耕种规模可达到农业到劳动力,则平均每户的耕地数量为80-107 亩。
所以,的标准。
2.0 黑龙江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东北地区(三省一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在农业规模化方面也领先于其他地区。
从农3 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来看,东北地区市全国平均的倍。
而黑龙江省更是在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人均售粮、人均粮食都居于东北主产区中的第一位。
倍,按当前全国户均耕地面积测算,黑黑龙江省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2.0 的标准。
龙江省户均耕地面积约为80-105 亩,当前已经初步达到农业的后半场加速 1.0 到2.0 农业到2.0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的从 1.0而且农业生产中的很多成本是传统农业是农民家庭生活与农业生产的高度结合,农户精根细作,在规模化生产其他方面优隐性的,在极其分散的农业经济中进行规模化经营并不具备成本上的优势。
势(比如食品安全的保障)发挥不出来的情况下,规模化生产相对传统农户生产方式并不占优,或无法生存。
这个阶段,农业规模化的提升主要依靠城镇化率的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为农业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中农业规模化提升的速度会比较慢,因为人口的流动是逐渐完成的。
的进程会很快到1.0 2.0 但我国未来从农业在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发生的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规模化的提升和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然而,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反而是农村面貌更加凋敝,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
大龄原因是什么?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劳力、妇女、少量青壮年以及在农村城市两边跑的流动人口承担了生产的任务,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另外,常住劳动力中劳动能力较差的人数占大多数,这样的劳动力结构也是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及现代化水平提升的。
正所谓“厚积薄发”,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1.0 我国未来从农业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
到2.0到从农业1.0 2.0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时代,中大户的生产方式和小农时代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农业技术之外的力量 2.0 农业还不足以产生深刻影响。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将更加受青睐,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2.0 到的跃升将是根本变革3.0 农业3.0的跃升将是加速的从 2.0到其内在的规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规模效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
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的“现代化”具备下面七个方面的特征:、生产过程机械化。
这主要是指通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1机械化并不等于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节中较广泛地进行机械化作业,以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但它却是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生产技术科学化。
科技,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源泉。
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2世21 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以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纪是科技的世纪。
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长方式集约化。
过去的经验表明,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而集约经营与3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就是农业的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挖掘农业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
、经营循环市场化。
现代农业通过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4商品的市场形态的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必由之路。
、生产组织社会化。
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
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不再适用,5专业化分工组织与开放式经营道路成为发展的主流。
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围的国际化,构成了农业现代化必备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