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罗繁明符永寿

[提要]经过31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是,我们发现效率优先给中国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下的分配格局,造成社会问题急剧膨胀。当今群众最为关心并期待改善的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建设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前者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解决;后者则需要通过政策与制度创新,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来解决。其中,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组织创新模式应是社会建设中需要优先突出解决的问题,这因为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就此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方案:一是要从国家治理向公民治理转型的制度环境下发挥社会工作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二是社会工作组织创新要处理好与政府、社区、居民的关系;三是组织经费来源要从“输血”方式向“造血”方式转移的市场化路径寻求出路;四是组织模式创新要借助知识管理思想引导学习创新、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以此提升社会工作效率。

关键词:社会工作模式创新市场化知识管理

一、引言

从现代文明的进程来看,社会工作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是社会需求所产生的社会分工。一个国家的社会工作服务水准的高低标志着这个国家提供的社会服务公共产品的发达程度,反映了全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准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社会福祉的追寻有了更高的需求。但是,相对经济增长速度而言,社会保障服务相对滞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从执政党层面提出加强社会建设问题,社会服

务纳入政府的制度安排。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多数注重“输血”功能,忽略“造血”功能,使许多已经上马的项目因缺政府资金的持续支持而难以维继,而仅凭目前大多数的地方政府财力还无法包揽社会所需服务的全部内容。从社会工作服务面看,仅局限于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定位也不利于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持续参与,不利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风气和社会大家庭集体心智模式的培养或聚合,不利于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群众路线在当今历史发展阶段的模式创新。显然,从过去战争年代供给制下或计划经济时期分配制度下创立的群众工作及服务功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群众工作已经不能完全代替社会工作的功能。原来的群众组织的职能也不能代替现今社会工作的职能。但是,从国外引进的社会工作模式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营造一个由政府宏观规划管理指导及资助服务,为社会工作组织提供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生态环境,这是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假设这个理论模型成立,接下来主要是应该解决如何架构或创新社会工作组织的管理模式的问题。

二、把握社会工作理论前沿是模式创新的前提

(一)社会工作思想和实践溯源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西方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一百多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服务业的发达最先出现了专门培养和训练帮助人们解决心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职业,而随后出现专门帮助各种弱势或边缘群体解决困难或问题的

组织,至今,发展为面向社会各领域对象服务的行业或社会工作组织。回溯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重要实践,以及对社会工作的界定,我们能够从中找到社会工作的思想本质。

1601年英国是第一个以国家名誉颁布关于社会工作法律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皇1601年颁布的法案“Poor Law”(史称旧济贫法)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同时,与产业革命相适应的社会工作职业也在英国萌生。186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相继出现的“睦邻组织运动”也被视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早期实践。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各国用于修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干预社会福利事务的重要工具。

40多年前威特默在他所著的《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制度分析》一书中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提供有一种援助,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联合国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计划的发展》报告给社会工作的定义是运用个人潜能与社会资源,以协助个人调适环境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社会工作是一种活动,用以帮助个人与其社会环境获得更好的相互调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改变,现在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①。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是从利他主义出发,通过主观上助人的价值追求达到客观上利己主

义的生存目的。他与慈善事业和义工事业的分工不同。现在所讲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际属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的舶来品,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在社会上兼职做些社会性公益活动”或慈善活动、义工活动等的社会工作有本质区别。

可见,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助人的活动,一种专业,一种职业,从国家管理层面来看,更是一种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制度安排,是帮助修复社会细胞维持健康状态不可缺的统治手段。简而言之,所谓社会工作,是社会需求所产生的社会分工的一门专业,是通过帮助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或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个体矛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一门职业;是以利他主义为目标,实现服务价值交换的职业人格化存在的目的。

(二)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前沿

在中国,真正意义的社会工作组织一方面来自近年来由社会学研究分支组成的专门研究社会工作的理论专业团队;另一方面由XX市政府开了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实践先河。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动力的社会工作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在一线城市成立。观察目前国际上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前沿,中国社会工作要适应时代需求的转型应对如下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并回答,正确应对这些变化是扫清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障碍的前提。

1、社会工作内涵的外延扩展趋势。社会工作的内涵从主要为弱势群体服务向社会有需求就有提供服务的机会方向扩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外延在扩大,服务的方式从个案服务扩展到社区服务,从助人自助的个人行为、小组行为、服

务站点行为扩展到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服务项目从找上门来,向网络化推送到家喻户晓。

2、社会工作认识论的多元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才刚刚兴起,认识上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从哲学角度上看,社会工作实践正从实证为主转向实证与预防相结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教师在认识上从重技术引导转向主动寻求政策与制度的支持;政府主管部门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借助社会工作中介力量实施管理方向发展;从实践路径来看,从客体要求服务为主转向主体主动上门服务为主;从道义与制度层面看,社会工作从现在的慈善和义工助人活动救助弱势群体为主要目标向惠及社会全体居民的宏景目标发展,争取社会对社会工作职业分工的认同。

3、社会工作经费的来源。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工作,做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现在除有限的政府的财力资助外,却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经费来源。当前首先应从政府层面上解决社会工作组织经营的合法性。如各种服务的经费来源?上门服务的资质问题?非营利性项目的不收费与收费问题的界定等。

4、社会工作的服务X围界定。现在社会上一般人将慈善活动、义工活动、老年、妇女、青少年活动、社区活动等都归于社会工作X围,或等同于社会工作,这对真正意义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这些专业服务分工应由政府引导社会工作组织专家与权威部门给予界定,为社会工作的分工、准入、上岗培训、职称评定等专业化职业化规X化铺平道路。

5、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我们的社工队伍还不能承接人们给社会工作划为第三部门的职能。主要是组织队伍分散,还形不成气候。社会需求与满足服务

的矛盾十分突出,客体找谁服务与主体为谁服务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社会工作的开展。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作为第三方提供交互信息的平台将来会成为协调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导航。

6、专业关系的重构。随着社会需求对社会工作X围的外延,许多单一专业性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体的需求。对专业服务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组织结构进行重构已经是势在必行。

7、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反省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利用国际化理论还是本土化理论?采用实证先行还是理论政策先行?XX大学蔡禾教授提出在实践中要对政策进行反省,并上升对理论进行反省的创新思路对重构社会工作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三、社会工作组织本质界定是模式创新的方向

(一)社会工作组织的定义

目前,中国将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各类机构组织统称为社会工作组织。在价值取向上有市场化的行为,有政府行为,还有制度规定从事非营利性服务的社会工作团体行为。

一般认为,社会工作组织,为社会有需要的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提供专业服务,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社会工作组织作为传递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载体,所开展的各种服务不仅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实施政府的相关社会政策,解决当时所面临的某些突出的社会问题②。

所谓社会工作组织从广义来说,通常是指由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举办的以专业助人为原起点达到社会认同的合法存在的非营利性机构。从狭义来说,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专业服务机构。该类组织的特质旨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预防或解决社会问题、调整其社会关系、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改善和促进人们生活、增进人们福利的作用。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一系列社会“弱势群体”;除此外还应包括因各种原因而使生活或心理陷入困境的人群。社会工作组织的本质是传递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技术集合化、有组织从事专门性社会工作服务并以此为职业谋生手段的平台。

(二)社会工作组织的类型特征

至目前为止,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司法社会工作组织,其主要职能是通过社团的管理、服务功能来实现有效预防XX犯罪的工作目标。(2)由原来的政府管理部门转化而来的社会工作组织。如为街面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工作的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3)街道层面建立的社会工作站。如街道社会工作站。(4)民间社会工作组织。这类社会工作组织在业务管理和经费来源上主要靠自筹或政府资助或购买服务。在上述四种社会工作组织中,前三种是列入政府编制财政资助的,后者是民间自发组建的,但它们都与政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政府购买服务。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会工作组织提供经费,而社会工作组织按照政府的要求提供各种服务,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评估,利用高质量的服务来争取下一年的拨款③。

本文认为,社会工作组织的经费来源一部分主要来自政府购买服务,凭目前政府可利用的财力资源,应该重点投放在社会福利公共部分提供保障服务和扶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以及对一些有示X作用的新项目推广和引导提供资助;社会工作组织的经费来源另一部分还应从市场化路径实现。

(三)社会工作组织的几组重要关系

1、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与社会工作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政府向社会工作组织购买服务”的合作关系,或者讲,政府与社会工作组织之间是一种资源交换关系,即政府用资金与社会工作组织交换服务④。社会工作组织是由社会工作者发起,政府核准组建的民间组织,其工作的最初动力来源于行善或政府,其工作内容来源于社会需求或政府指导,其权威也来源于政府管理的准入制度。和一般的非营利组织的相比,社会工作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应当更加密切,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强。当然,政府应责无旁贷的利用社会工作组织做好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组织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政府期望的使命,协助政府提高治理能力。

2、与社区的关系。社会工作组织是社区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居民是社会工作组织的服务对象,同时又是社会工作组织生存的基础。两者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工作组织要尽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目的。社区居民也应给予社会工作组织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获得更完善的社区服务。

3、与服务对象的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社会工作组织通过开展具体的服务项目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是否收费建议由市场调节,政府宏观控制价格。政府资助项目应采取委托和招投标,政府购买服务应对方案和专业性水平进行专家顾问团评估。对待弱势群体的特定服务应由政府提供资助,社工提供非营利性服务。而对一般家庭提供的服务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社工的专业服务与市场提供劳务服务的区别在于虽都有交易,但前者是非营利性为目的而后者是以营利为目的。

四、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功能与方法

(一)社会工作组织的功能创新

1、发挥执政党与群众的桥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是作为人民利益的当然代表而出现的。市场化改革所引发的某些基本群众生活遭遇困难的现象也使中国共产党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化执政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X行为的作用”。当党政系统不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用原来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的时候,以服务民众为本、最接近民众并对其给予理解和有效帮助的社会工作组织被推上前台就是自然的⑤。社会工作组织是新形势下,执政党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

2、发挥在政府与居民中的中介服务作用。社会工作在市场调节分配规则下,为居民提供等价交换服务。其中,同行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居民有选择购买服务,使社会工作组织不得不考虑尽可能提供主动优质服务。社会工作一部分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在政府宏观调控的二次分配中由政府购买为居民提供无偿服务。其中,

社会工作组织承接产品的订制和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服务水平和质量由服务对象和政府评价,为社会工作组织营造了一个优胜劣汰、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环境。

3、为社会需求与社会进一步分工填补缺位。社会工作组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来源于其组织本身的独特性。社会工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性,这些组织属性决定社会工作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具有接近群众、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社会工作组织提供的志愿性产品来自社会需求的服务缺位,使得他在资源供给的输入上,除政府的财政资助外,主要依靠志愿者和社会捐赠以及非营利性收入,比政府和企业更能有效组合运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效应,社会工作者具有的以助人为出发点的心智模式和专业水准,是提高效率的可靠保证。

(二)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重要路向:突破“政府购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为归属的时代宣告结束,大部分人从“单位人”成为“个体户”,群众工作的重心转移为社会工作。市场竞争下带来的社会分化加速,社会问题也在急剧膨胀。如何发挥执政党与政府联系群众的作用,作为社会工作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XX、XX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推手,提供社会服务的做法推动了社会工作组织的蓬勃发展。然而,依赖于政府购买服务运营的社会工作组织同时又面临着能否持续发展的考验:一是制度层面上的资助不能得到可持续保障;二是机构规模小,组织能力弱,经费吃紧,资源不足,服务X围小。

如何应对上述变数,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首先应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要细化专业工作质量标准和资格以及行为准则,制定准入与退出制度,由国家出台政策,规X经营X围项目,解决经费来源。如哪些是国家补贴的,哪些是市场置换的,哪些是社会力量资助的等要有一个规X管理制度。

二是要细化赋予社会工作组织的宽松政策资源支配空间,鼓励开发新的业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政府每年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扶持项目的开展或建立社会工作基金会专门用于社会上的特殊帮助。

三是要细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实现专业路径,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防止恶性竞争。

四是要细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有专门的监督审计评价体系。对社会工作组织的业绩也要进行年度评价。

五是要运用模式化的方式来运营社会工作组织。根据顾客意见调整最佳解决方案,利用成功案例优化运营模式。向管理要效益,模式复制将会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因此,重视模式化复制和信息反馈创新是社会工作上新台阶的出路。

(三)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创新方式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应借鉴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尤其是知识管理的思想,实现组织的学习创新、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工作组织

随着社会需要,社会工作面临许多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挑战,如何应对?必

的管理观念。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于知识的创造、吸收和转化的组织,并具有如下显著特征: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开放化,组织中的员工与管理者关系由从属关系转为伙伴关系,组织能够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关系。

社会工作的学习型组织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制定战略规划与个人培养计划。将组织目标与个人成长联系起来,形成共同愿景和奋斗目标。二是建立学习社区。社区主要建立团队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理念,提倡知识共享的助人精神,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互助互学,鼓励创新。三是培养集体心智模式。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克服本位主义,针对社会问题,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四是敢于自我超越。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研工作技巧,提倡精益求精,将助人精神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超越自我。五是善于学习与反思。学习是心灵的正向转换。通过举一反三,从实践经验中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和提供政策修正意见。在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导入学习型组织模式,会更能够带动组织的生命力。

2、建立知识型社会工作组织

知识型组织是由有专业素养、责任心和服务技能的成员组成,利用专业方法分别去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知识型组织”(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一词

1986年提出。斯威比博士发现“知识型组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战略上都涉及到如何在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与诀窍的基础上建立持久性组织。

知识型社会工作组织是指各种专业化技术人才的有效集合。社会工作的知识型组织应有如下特性:一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关键性输入要素,并将创新知识作为关键性输出。二是将知识集成包装成工具为社会工作对象服务。三是将知识生产成产品,提供客户使用。四是将知识作为核心要素,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在社会工作组织内部建立知识型组织模式,主要是如何将知识集合化的合理利用、有效配置的问题。其组织活动主体是提供专业服务;其组织文化特征是鼓励创新,知识共享,知识扩散,注重学习和培训;其组织内部分配制度是知识创新先决。

3、建立创新型社会工作组织

社会工作组织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可变性,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甚至是发展的根本。当前,社工组织面临这两方面的创新压力:一是建立合理的现代治理结构。二是吸收借鉴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做法。三是建立与政府直接的真正意义的“伙伴关系”。

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型组织就是把创新精神制度化而创造出一种创新习惯。这些创新型组织作为一个组织来创新,即把一大群人组织起来从事持续而有生产性的创新。他们组织起来使变革成为规X”。本文认为,所谓社会工作组织创新,是指以知识积累、利用和更新为基础,以集体心智模式价值实现为激励动力,以团队协同为知识创造的主体,以案例流程再造为实现路径,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社会工作组织创新应搞好四个环节:组织学习,利用学习型组织模式开展学习,是为了不断更新知识和积累知识,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

能力;组织文化,是为了营造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的组织生态环境;组织团队,利用知识型组织模式进行工作,合理地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解决问题;组织流程设计,使创新的路径成为可能。

当前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要实现如下转型:一是将从为弱势群体服务扩展为有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服务,建立一套个案诊断方法,通过专家会诊确立服务方案;二是将从政府资助扩展为政府资助、社会力量资助、基金会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解决不足经费的来源;三是建立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服务网络,通过网络联系服务种类,解决服务主体与客体的社会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以社区为基层服务网点,实行实时动态监控服务;四是建立专家系统,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提供顾问咨询服务,专家系统是社会工作各种专业知识、案例分析、最佳解决方案等分类组成的专家知识数据库,通过导航、知识地图、数据挖掘等提供知识回答,也可通过专家定期在线回答提问。

五、小结

在效率优先,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贫困问题、情感与行为问题、家庭问题、药物滥用的问题、年轻人犯罪问题、老龄化的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等造成社会不和谐,社会工作组织成为政府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工具。社会问题在新的环境下千变万化,社会工作组织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应随之相适应而变化。政府购买服务将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引入市场化,为社会工作组织提供了工作经费;而仅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订制产品提供的资金养活整个组织活动的模式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回归,不利于社会工作面的扩展,违背了市场化政策的初衷。市场化运

作将是社会工作组织的必然选择。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基础,建立知识型组织是社会工作模式创新的高级形式。总之,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社会服务市场将由客体决定主体,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选择将从被动转为主动。因此,要提供更好的服务首先来自学习。学习是为了积累知识,知识增加是为了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产品质量和品种。

参考文献: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2006年。

②朱眉华:《美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经验》,《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7年07期。

③④李太斌:《XX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⑤王思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

⑥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⑦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2000年。

⑧罗繁明:《知识管理——引领知识形态的创新实现》,XX:XX经济,2008年。

⑨蒋京议:《在社会结构变迁中转变政府职能》,《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8月24日。

⑩X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XX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1王仁贵、尚前名:《弱势群体“社会多数”现象警示》,《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5月17日。

12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https://www.360docs.net/doc/038581387.html,.,中国社会工作网,2007年10月20日。

作者简介:罗繁明,XX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XX省社会工作学会常务副会长;

符永寿,XX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XX5106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