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工作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北京奥运会后,为巩固和扩大奥运成果,全面推进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把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举措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2009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市委、市政府围绕大力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立足首善之区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垃圾处理系统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确定了“一个定位、两个体系、三个目标、四个优先”的工作思路,“一个定位”即生活垃圾处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公益事业。“两个体系”即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三个目标”即“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四个优先”即优先安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优先采用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和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优先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优先保障生活垃圾治理投入。
通过组织保障和目标管理,分年度实现“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的工作目标:
1.增加处理能力。2012年日处理生活垃圾达到1.7万吨,基本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2015年形成日处理近3万吨的能力,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提前做好规划选址工作,落实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需要。
2.调整处理结构。根据垃圾的成分,选择适合的垃圾处理方式。当前我市应当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按照垃圾成分、产生量和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为2:3:5,实现城区原生垃圾零填埋;2015年比例为4:3:3,基本满足不同成分垃圾处理的需要,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3.促进垃圾减量。建立与生活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工艺相衔接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控制垃圾产生量增长。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每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2012年下降到5%、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50%左右;2015年力争实现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65%
左右。主要措施:
一、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2009年以来,重点推进焚烧、生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垃圾处理工艺结构调整。建成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阿苏卫综合处理厂、安定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等垃圾处理设施;高安屯垃圾焚烧厂投入试运行;南宫堆肥厂优化工艺,提高了处理能力。全市垃圾处理能力从10350吨/日提高到12700吨/日,比2008年提高了20%。焚烧、生化和填埋处理的比例由2∶8∶90调整为10∶10∶80,垃圾处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加强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全过程管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我们在认真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垃圾分类系统建设的工作方案,确立了“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应处理”的基本原则,以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分类为突破口,重点抓了朝阳区系统建设试点和全市600个小区的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具体做法是:向居民家庭发放分类垃圾桶;小区公共区域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站;开展密闭式垃圾清洁站的改造,使之具备分类、压缩密闭、环保功能,按种类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目前已有94个小区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到年底600个小区全部实现垃圾分类达标。另外,围绕再生资源回收,市商务部门组织建成了一批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实现了垃圾分类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衔接。
通过试点工作,重点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着力解决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系统衔接问题。
结合我市垃圾成分特点和居民接受程度,现阶段按照“大类粗分”的原则,将垃圾分成:可回收物、餐厨/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将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回收利用,逐步增加分类回收的品种;将餐厨/厨余垃圾进行生化处理;其它垃圾进行焚烧,在焚烧能力不足时进行填埋处理。
(二)推进垃圾收集作业体制改革,将环卫专业队伍的垃圾收集延伸至小区。
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专业化,由专业化队伍直接到小区收集居民分类后的垃圾,按照种类不同,用不同类型的专用车辆运送,实现作业过程中“不臭、不撒、不漏”,提升专业化作业管理水平,提高垃圾的资源利用率,为垃圾分类处理创造条件,也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三)提高市民参与建设绿色北京的积极性,提升市民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
市市政市容委和首都精神文明办启动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和“周四垃圾减量日”主题活动,带动全社会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在全市600个小区建立“绿袖标”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强化社区宣传、指
导和监督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在餐饮业推进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倡导绿色餐饮、适量点餐、杜绝浪费,减少一次性餐具,规范处理餐厨垃圾等措施,加强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
(四)抓政策、机制建设。
建立了垃圾处理考核、奖励机制,发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指标考核办法》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奖励办法》。制定了《关于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调控核算平台的意见》,实行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异地补偿、超量加价、减量减费,提高垃圾处理基准费用标准,鼓励源头分类。市级财政对区属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设施运行给予补助,促进垃圾焚烧厂、综合处理厂建设。
通过上述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开展,促进了垃圾减量。2009年,城八区的年垃圾产生量首次出现负增长,郊区县的年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比上年明显下降,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7%,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全市垃圾产量同比下降5.6%,垃圾减量初见成效。
三、积极开展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
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市政府法制办,积极开展法规的调研起草工作,制定了《关于制定<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工作方案》,成立了立法工作小组,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工作,广泛听取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基层管理部门、作业单位、有关专家学者、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初稿)》,计划于今年10月底将修改完善后的《条例(草案)》按照立法程序报送市政府。
四、目前推进垃圾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垃圾分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垃圾源头减量的投入不足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套支持政策尚不明确;新建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建设难。
(二)垃圾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没有形成系统匹配,末端以填埋方式为主,生化和焚烧等资源化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垃圾混合收集运输存在着遗撒、泄漏、臭味等污染环境的问题,也降低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绝大部分以街道保洁队、物业自管和个体收集为主,前端收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三)全社会参与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的程度低,部分市民只关注设施建设对其自身的影响,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氛围尚未形成,市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四)垃圾处理行业不规范,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从生产、流通、消费到处理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法规政策及收费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