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浅谈居住区规划新理念
浅谈居住区规划新理念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关注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
这反映了居民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
因此,成功的社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
主要是分析现代居住区规划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
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
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
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
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
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
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
一: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
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
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
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
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
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园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
园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念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式的不断深入,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循环发展原则、关联发展原则、产业链发展原则、集聚发展原则、集约发展原则、合作发展原则。
1、循环发展原则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构造,应以高效节能、循环发展为指导,全而实施清洁生产。
通过园区主导生产企业与相关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2、关联发展原则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丌园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別是“专梢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创新驱动原则加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人,引导企业创新升级,培育百年长青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以创新带动园区产业升级。
4、生命周期原则要加强原材料人园前以及产品、废物出园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全牛.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应鼓励生产和提供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对环境少害、无害和使用中安全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可以再循环、再使用和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和服务。
5、彰显特色原则尽可能将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充分考虑对地方特色经济的发扬与传承,彰显区域、生态、历史、文化、民族等特色,做好阅区主导产业定位和园区功能定位,凸显区域产业优势,避免建设“小而全”的综合型园6、产业链发展原则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发展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叫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
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
行政区域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或乡村建设中,根据地理、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地域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过程。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应当以人为本。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设计应当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居住环境、交通便利等因素,打造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
其次,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消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规划设计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次,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应当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提供。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应当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宜居空间。
总之,行政区域规划设计理念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
只有这样,城市和乡村的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城市规划建设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进行设计和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理念之一,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在过去,城市规划建设往往以经济为导向,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建设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一些城市规划开始倡导绿色建筑,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带,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广低碳交通,减少尾气排放等等。
这些新的理念和实践使得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符合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期待。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普及城市规划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以城市功能为中心的,而在新的理念和实践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普及。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城市的设计应该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
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开始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包括设置更多的绿地、公园、休闲设施等,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改善交通环境等。
这些改变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三、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者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制定更科学的规划方案。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城市规划的展示更加直观和逼真,有助于决策者和居民更好地理解规划设计。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精确和高效。
四、参与式规划的兴起参与式规划是指将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引入居民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成为规划的参与者和决策者。
2024年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中
技术创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提高城市规划的精准度和效率 人工智能:优化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布局 绿色技术:降低城市环境负荷,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材料:为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 源利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新理念注重居民的生活需求,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公共服务 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推动创新发展:城市规划新理念鼓励创新和科技应用,有助于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城市的创新 发展。
增强城市竞争力:遵循城市规划新理念的城市将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 人才。
对全球城市规划领域的贡献
促进全球城市规划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城市规划实践案例 推动全球城市规划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提升全球城市规划领域的整体水平与影响力
单击添加标题
2024年城市规划 新理念的核心内 容
城市规划新理念 的未来展望
城市规划的发展 历程
城市规划新理念 的实践案例
如何将城市规划 新理念融入实际 工作中
传统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的目标: 以经济增长和城市 化为主要导向,注 重物质空间的建设 和改造。
城市规划的方法: 以工程技术和规划 理论为基础,强调 规划的规范性和可 操作性。
引入第三方评估 机构,提高评估 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
结合新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增强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
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指导意义
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新理念强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区域规划英文名称:regional planning定义: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目录区域规划的概念一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二、区域规划的性质三、区域规划的任务四、区域规划的作用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区域规划的目标区域规划再兴的时代要求(1)自由市场的失败(2)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加速(3)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的特点1、目的性2、前瞻性3、综合性4、战略性5、地域性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6、可持续发展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规划的类型区域规划的程序区域规划的概念一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为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园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
园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一、引言园区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园区内各项功能的有序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园区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园区规划的理念和原则,以指导园区规划的实施。
二、园区规划理念1.可持续发展园区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文关怀园区规划应注重人文关怀,打造宜居、宜业的园区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创新引领园区规划应以创新为引领,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4.区域协调园区规划应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三、园区规划原则1.合理布局园区规划应根据园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各类用地,确保各项功能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园区的整体效益。
2.生态保护园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园区的生态品质。
3.交通便利园区规划应注重交通便利性,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园区内外的人员和物资流动。
4.功能完善园区规划应注重功能的完善性,根据园区的产业特点,规划配套的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园区内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5.灵活适应园区规划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园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6.文化传承园区规划应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园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7.社区参与园区规划应注重社区参与,充分听取居民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8.可持续管理园区规划应注重可持续管理,建立健全的规划管理机制,加强规划的执行和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和长期维护。
四、结论园区规划的理念和原则是指导园区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遵循这些理念和原则,才能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2024年全球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全球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对中国的启 示
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往往 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各个 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
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经常 出现短期规划和频繁调整
城市规划缺乏人文关怀,对 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考虑不足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实践
重视可持续发展:学习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借鉴国际城市治理经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促进公共参与:学习国际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市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借鉴国际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理念,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推动经济繁荣
推动经济繁荣: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和建筑,降低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福祉,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保护城市历史和文化: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历史和文化元素,传承城市特色和记忆。
传统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物质需求,如住房、交通和基础设施。 强调功能分区,将城市划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 重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美学设计,如建筑物的外观和城市的景观。 忽视城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区分裂等。
现代城市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国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
借鉴全球城市规划新理念,推 动中国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将全球城 市规划新理念融入中国城市规 划中。
加强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提 高城市规划的智能化水平。
居住理念
浅谈居住区规划新理念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关注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
这反映了居民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
因此,成功的社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
主要是分析现代居住区规划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规划住宅小区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
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
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
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
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
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
一: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
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
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
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
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
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城市规划打造宜居城市的新理念
城市规划打造宜居城市的新理念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综合布局、建设用地分配和各类城市设施的规划和设计。
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生活的品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应运而生,旨在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一、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城市的自然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绿地和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减少城市生态压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人性化设计与社区建设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注重人性化设计和社区建设。
通过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社区的交流和互动,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此外,合理规划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减少城市拥堵,改善交通条件。
三、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注重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流入城市,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注重公平与包容,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社会公正与经济平衡发展。
四、文化传承与创意城市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意城市建设。
通过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城市的文化繁荣和创意产业发展。
此外,注重公共艺术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娱乐场所,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五、智能化与信息化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注重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
通过应用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提供智能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提升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效率,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例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慧城市安防系统等,能够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结起来,新的城市规划理念着重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性化设计与社区建设、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意城市、智能化与信息化。
这些理念的融入,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提升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区域规划中的新理念
区域计划中新理念引入区域计划新理念引入对新一轮空间布局调控产生巨大影响。
依据国家发改委《相关“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改革创新指导意见》要求县域计划要表现以下理念:第一,优化空间结构。
要根据县域背景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科学计划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县域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竞争能力。
第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
要正确分析把握未来产业发展大环境、大趋势,充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要根据三类空间功效特点,引导和约束产业布局,改变以往分散开发、无序布点弊端,把政府计划引导和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三产业发展,要根据集中集聚标准,着眼于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集中布局在城镇空间,促进产城融合。
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空间要着重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关键城镇周围发展城郊农业,在生态空间可适度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业。
第三,主动稳妥推进新型成镇化。
落实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计划,推进新型成镇化进程,引导城镇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引导城镇发展方向和县域空间功效分区相适应,加大统筹城镇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连续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发展一体化。
第四,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引导能力。
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增强县域发展能力关键基础。
根据统筹计划、协调推进、合理布局、适度超前标准,突出关键区域和关键节点,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紧密结合,重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牵引作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布局交通等基础设施。
第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可连续发展,是政府计划追求关键目标。
要根据加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突出地域特色,把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空间。
在农产品生产上,要针对多年来农业面源污染中剧突出矛盾,把农地污染治理作为突出任务,加大土壤环境监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区域规划方案 (2)
区域规划方案背景介绍随着城市的建设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划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道路拥堵、公共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等等。
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方案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以一定的规划手段,对城市、乡村等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策略、原则和措施,形成一份可行性方案,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区域规划的意义区域规划的制定可以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充分发挥城市的发展潜力,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区域规划的实施还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效益。
区域规划方案的制定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方案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城市建设的特点、行业发展规律以及空间结构的分布等多方面的要求。
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方案需要进行如下步骤:问题分析在区域规划方案制定前,需要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瓶颈,找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为规划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规划目标,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和效益。
规划方案分析在确定目标后,需要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分析,从多种方面考虑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规划方案编制根据问题分析和规划方案分析的结果,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城市实际场地建设特点、并且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要素得到合理应用的区域规划方案,并不断完善和修改,得出最终方案。
实施落实区域规划方案制定后,需要实施落实,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确保规划方案按照预期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区域规划的评价标准合理的区域规划方案应该具备以下标准:社会效益区域规划方案应该能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效益区域规划方案应该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开拓新兴产业,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
2 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非常重视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处理,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 间、绿地、广场作为社区中心。该模式主张设置精密的网状道 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便于步行者穿越。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相对的机会均等 以人为本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 解决就业、社会公平与和谐
5
2.2.1 国外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重要的理论导向
1)新区域主义
“后福特主义”时代,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竞 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的观点被普遍接 受。 以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 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 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便构成了经济地理 学的“新区域主义”。
域内不同地方之间联系纽带或分隔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架构; 以大型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紧凑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
络结构; 注重就业、居住与生活配套的平衡; 尽可能顺应地形、保持地貌、避免大兴土木,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
坏。
11
1996年第四次新城市规划大会上通过《新城市主义宪章》
12
(1)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15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主张,每一个社区都应是紧凑的、组织 严密的,是一个由商店、住宅和办公场所围成的、围绕公交 站点布置并且在步行距离之内的地域。
该模式社区的道路系统是从核心出发的放射状的街道系统。放射 状的街道系统可以缩短居住地到公交站点的距离,减少人们对小汽 车的依赖。
16
17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
区域规划介绍区域规划是指根据城市、乡村或自然地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区域的发展布局、功能结构、空间组织和资源开发利用,旨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过程。
本文旨在整理区域规划相关的资料,以便了解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经验。
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在城乡规划和国土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可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区域规划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区域规划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保证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整体性原则:区域规划要考虑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注重整体规划,避免部分规划导致整体失衡。
4.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应当注重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确保各项规划的实施不会相互冲突,形成合力。
区域规划的实践经验1.制定规划方案:在区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发展目标、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内容,为规划实施提供指导。
2.开展社会评估:在制定区域规划方案之后,应当开展社会评估,听取各方意见,建立参与机制,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民意参与。
3.加强监督管理:在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规划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
4.不断优化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变化,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区域规划,保持其符合实际需要,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区域规划是推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经验,为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
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近年来,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智能化、人性化以及多功能性等几个方面介绍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随着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资源的需求。
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长期的、对未来代际的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首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存在土地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通过科学的土地评估和分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推动绿色建筑。
现代城市规划鼓励建筑行业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资源,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再次,改善公共交通。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汽车为主导,导致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现代城市规划倡导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巴士等,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并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智能城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优化,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智能化方面,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
智慧交通系统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交通流量的智能调控和交通信息的实时传递,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其次,智能能源管理。
现代城市规划倡导建设智能能源系统,通过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再次,智慧城市管理。
通过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实现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规划理念的概念
规划理念的概念
规划理念是指在进行规划工作时所秉持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它可以是一种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也可以是对待规划过程中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规划理念通常是由规划专家、政策制定者或者社会利益相关者所提出和倡导的,它们对于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过程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规划理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可持续发展: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手段,实现长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2. 公众参与:规划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利益,鼓励公众参与规划过程,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参与,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可行性,增强社会认同感。
3. 区域整合:规划应该超越局部利益,以整体的视角来进行,在区域范围内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统筹各项规划,追求整体的协调发展。
4. 城市品质:规划应该注重提升城市的品质,包括宜居性、可达性、文化氛围等方面,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 风险管理:规划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社会风险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减少损失和危害。
6. 创新和适应性:规划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市场需求。
不同的规划工作可能有不同的规划理念,但总体来说,规划理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
导和支持。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指导老师:刘作姓名:王百顺班级:城规一班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
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
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指导老师:刘作姓名:王百顺学号:1404825014班级:城规一班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
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
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是19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设计 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 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 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 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1)建设具有城镇生活氛围、适宜于步行、 具有较高密度、较强多样性、功能混合的紧凑 社区; (2)强调邻里感、社区性、场所精神、可持 续发展; (3)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4)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 生活的支持性; (5)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 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6)精明的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与自行车。 (7)追求高生活质量。
9
New Urbanism
10
新城市主义提出如下区域规划要点:
承认城市的增长,实行增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 建立永久性乡村保护区(带),确保其今后不会被城市发展所侵吞; 建立临时性乡村储备区(带),作为未来发展之用; 明确区域性廊道(铁路、高速公路、水道、绿带、野生动物通道等),作为区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相对的机会均等 以人为本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 解决就业、社会公平与和谐
5
2.2.1 国外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重要的理论导向
1)新区域主义
“后福特主义”时代,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竞 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的观点被普遍接 受。 以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 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 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便构成了经济地理 学的“新区域主义”。
25
5)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念
综合竞争优势取代了自然资源的单一优势。 竞争优势是某种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品质。
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聚焦集中战略
区域发展不依赖于“所有”,而更依靠“所 能”,即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以竞争优 势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念成为支配区域发展的 新理念。
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 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杨滔,新区域主义在新大伦敦空间总体规划中 的诠释,城市规划,2007(2) 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方法论 及其启示,城市规划汇刊,2003(2) 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 协调发展,经济地理,2004(1)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认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每一个 邻里的规模大约为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单个社区的建筑面积应 控制在16—8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最佳规模半径为400米,邻 里社区应具有明确的邻里中心和邻里边界。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非常重视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处理,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 间、绿地、广场作为社区中心。该模式主张设置精密的网状道 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便于步行者穿越。
18
2)日本爱知县区域规划中的“3C”并举的规划理 念 Coordination(协调)
Cooperation(合作)
Compromise(妥协)
居民团体和公共机构的 角色:提供与通常的
协调与合作
私有企业的角色:高
政府和私有企业 不同的细心关怀式的服务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附n 加值的可选择的服务
避免遍地开花,导致人地关系的失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延伸和具体化。这就要求区域发展要重视那些自然的 “门槛”,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做到开发与保护的有机 统一和协调。
27
基于这一理念,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必须调整、分析、寻 找和建立区域发展的限制性要素,设置区域开发的生态敏 感空间和开发“禁区”成为重点,强调空间准入概念,明 确各地域中可以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等用地内容, 以及空间要素的持续发展。
31
新理念下的区域规划体系框架
规划层次
规划类型
国际性区域协作或协调框架
联合国框架下的各种全球性公约、议程、国际法体系等 跨国的协议、政策、宣言、规划导引等
规划范围
跨 国 尺 度
国土规划 城市地区规划 基层区域规划
(2)城乡统筹:打破传统的以城镇为中心的规划方式
21
2)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要求由单纯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的综合提升,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尊重人对规划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也是 “以人为本”的重要 内涵。公众的平等参与是规划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起草通过了 《中国城市规划宣言(广州宣言)》。《宣言》中明确了城市规 划的目标: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城市。
协调与合作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辖区居民的角色: 热情参与而不仅仅
享受服务
协调与合作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政府的角色(国家、辖区、市镇): 国家、辖区、市镇
广域和高层次的服务、日常和基本的服务
各参与方的角色和协调与合作建议(模式图)
23
全球化的开放发展理念在新的区域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大大扩展了区域规划分析的视野,必须打破国家疆界的 制约,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寻找区域发展的机遇和定位。
全球化对区域规划的影响还表现在催生了许多超国家尺度和 跨国境尺度的区域规划,大大扩展了传统区域规划的规划尺度, 提升了区域规划的规划层级。
生物多样性、空气质量、固体废弃物、噪音等等。
20
2.2.3 国内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1)区域空间整体协调的理念 (1)全域覆盖:实现区域内的“无缝链接”和“无边界合作”。
纽约三州大都市区规划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无地界合作”:
(1)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各自优势 (2)保证整体效益,避免恶性竞争 (3)兼顾地区平衡,维护公平发展 (4)努力构造利益共同体,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14
(2)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的倡导者彼得.卡尔罗普认为,美国原有 的郊区化居住模式已经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要求,已经和当前 的社会状况相背离。居住郊区化的无序蔓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 生活质量,因此他提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主张将区域发展引导到沿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布 置的不连续的节点上,把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密 切联系起来,保证每个社区的居民通过步行可以轻松到达公交 系统的范围之内,使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公交系统。
2 区域规划新理念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谢涤湘
1
2.1 传统的区域规划理念
2.1.1 单一的开发主导的理念
本质上是区域开发规划。这种理念,导致了区
域规划追求经济发展目标,突出开发,忽视了以人为 中心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注重开发的优势和现实 效果,而忽视开发的制约和长远后果。
原发改委专家称中国陷入GDP拜物教 2010-08-30 05:14:09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有限性,做到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可 能的统一。合理的区域规划必须保持高度清醒与克制,首 先不能成为区域未来发展隐患的制造者,其次才能考虑如 何成为区域未来发展的纲领。
28
在国际上,对于开发空间的适度控制和生态开敞空间的保护一直是规 划控制的重点所在。
如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规划了伦敦环城绿带。1995年编制的珠江三 角洲经济区城镇群规划为了防止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提出了新的 空间用地模式: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以避免 盲目规划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并改善城市群地区的生态环境。
29
江苏省江宁县县域规划中划定了四类功能区:都 市空间延伸区、市镇密集区、农田开敞区、生态 敏感区等。
30
7)区域协商协调的平等规划理念
区域之间的平等协商与协调应该成为区域规划的重要手段 和目的。
通过“自下而上”的平等协商达到利益协调的区域规划最 终才会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与实施。
经过平等协商和协调形成的区域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源 配置的低效、重复和浪费,在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 成设施共建、资源和利益共享、合作多赢的协调发展格局。
3
2.1.3 平均主义的理念
均衡发展的思想 撒胡椒面 投资分散、资源利用低下、与市场脱节 结果的公平还是起点与机会的公平?
4
2.2 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与传统的区域规划理念相比,新的区域规划不仅强调开发, 而且更强调保护,突出开发与保护的协调,也就是可持续发 展。
新的区域规划强调不均衡发展的空间理念:
22
3)全球化的开放发展理念
传统的区域空间被看作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态的空间,中 心-腹地模式是区域空间的主导模式。
在全球化时代,动态化、开放性的核心-边缘模式逐渐取 代了中心-外围模式。在新的区域空间模式中,那些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区域和节点,成为全球生产链上的管理、控 制和信息中心,边缘地区则成为生产和加工基地。
域内不同地方之间联系纽带或分隔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架构; 以大型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紧凑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
络结构; 注重就业、居住与生活配套的平衡; 尽可能顺应地形、保持地貌、避免大兴土木,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
坏。
11
1996年第四次新城市规划大会上通过《新城市主义宪章》
12
(1)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在竞争优势取代资源优势主导区域发展的推动 下,区域发展日益动态化,区域自身的发展动 力与优势、区域之间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在 不断地此消彼长变化。
如浙江南部(义乌、温州)、苏南模式。 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动态区域发展理念,相应
地要求区域规划必须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切实的
可操作性。
26
6)以约束条件为前提的有限发展理念
15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主张,每一个社区都应是紧凑的、组织 严密的,是一个由商店、住宅和办公场所围成的、围绕公交 站点布置并且在步行距离之内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