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合集下载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老子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此其皆可得而知也。

……人自离母腹,三元真气,日可生发,后为情欲所蔽,不知保养,斫丧者多,于是古圣传授救人修补之法,呼吸吐纳,存神运想,闭息按摩。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

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

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清代医家尤乘就认为,“人除了精气神,再也没有别的了”。

精气神对人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调养人的“精气神”呢?一、人体之精与饮食密切相关人体的精和我们的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人所吃水谷经过胃肠等器官的一系列运化活动,使水谷变成了精、气、血、津液,无营养价值者为糟粕,下行被排出体外。

有营养价值者上行,经过三焦的作用变为血液,从手太阴肺经进入五脏,五脏得到血液的滋养,通过经络流注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维系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像大地有土1和水能生长万物一样。

血液可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身体生长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也称之为“精血”。

人的五脏六腑都从胃纳之水谷中获得营养和功能,如果一个人的吸收能力强,则气血旺盛、筋骨坚强、健壮有力。

但是,人的饮食往往容易失节,饮食失节最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自然精血无以化生,四肢百骸无营血滋养,体弱气虚不能温养肌肤,抵御病邪,易为贼风邪气所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此外,人体之精还包括先天肾精。

古代医家强调应该保护肾之精华,除了药饵、食补、导引等养生方法外,在房事方面还应做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即快乐而有节制,不纵欲,则能让人心情舒畅、血脉调和、寿命长久。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的欲望是合理的。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圣人在对待欲望问题上能够做到适度,且方法得当。

面对欲望,他们既不压制,更不会放纵,而是“利性则取”“害性则舍”,做到取舍得当、恰如其分。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概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中医养生的意义及其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保健的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一、养生的意义(一)保健延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二)防治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1、无病重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养生学说的奠基1、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

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

②儒家主张修身、处世。

③管子则主张存精以养生。

2、《内经》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

调摄情志-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既可食用,又可防病治病的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调和阴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平衡的原则。

形体锻炼-是指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活动。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二)唐汉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2、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3、《神农本草经》载有85种具有“耐老”“增年”作用的中药。

4、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关于医生的谚语

关于医生的谚语

关于医生的谚语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医生的谚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3、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4、更年期症,病情减轻。

5、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6、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7、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

8、牙不剔不稀,耳不掏不聋。

9、多食一点醋,不用上药铺。

10、一碗喉吻润,二碗破独闷。

1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2、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

13、表壮不如里壮。

14、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15、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16、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

17、蔬菜是个宝,赛过灵芝草。

18、镇静安眠,痔瘘治愈。

19、常洗衣,常洗澡,常晒被服疾病少。

20、小孩不蹦,必定有病。

21、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

22、肥胖变瘦,病弱壮实。

23、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24、洗头洗脚,胜似吃药。

25、有钱难买老来瘦。

26、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四季保平安。

27、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28、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

29、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0、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

31、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32、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33、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4、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35、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36、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37、饭后一百步,强如上药铺。

38、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39、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

40、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4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2、五碗肌肤清,六碗通神灵。

43、衣服常洗换,强如上医院。

44、吃对葱和蒜,病痛少一半。

45、软化血管,血压降低。

46、防癌灭癌,便秘变稀。

47、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48、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

49、消肠理胃,消喘理肺。

50、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

51、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2、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53、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

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

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作为一种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具有释疑解惑、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名言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安思危的名人名言11、居高思危,盛满戒溢。

――魏徵2、心无备虑,不能够应卒。

――墨翟3、大事化小,教训难找。

小事化了,后患不少。

多看一眼,安全保险。

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4、居安思危的人毕竟太少,也只有那些无时无刻存在的危机感,才会推着你不断地变优秀,穷则思变你不去变,只能被这社会所淘汰。

5、居安思危的人毕竟太少,也仅有那些无时无刻存在的危机感,才会推着你不断地变优秀,穷则思变你不去变,只能被这社会所淘汰。

6、居高思危,盛满戒溢。

——魏徵7、治不忘乱,安不忘危。

——扬雄《冀州箴》8、人就是毁在这样就好的一种心理,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居安思危都能然自我的境界提升。

9、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

——梅里美10、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11、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班固12、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13、彬彬有礼是对别人的情感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

14、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徵15、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

——荀况16、思因此危刚安矣,思因此乱则冶矣,思因此亡刚存矣。

——欧阳修《新唐书·魏征传》17、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简文帝1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丘明19、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冯梦龙20、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房玄龄2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4、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素问·阴阳别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阴阳别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阴阳别论》原文|译文|赏析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

别,另外、特殊的意思。

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素问·阴阳别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阴阳别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

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中医顶尖名句-辨证要点

中医顶尖名句-辨证要点

中医顶尖名句-辨证要点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4.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5.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6.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7.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8.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9.好言者热,懒言者寒。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10.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

(清·陈念祖《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1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12.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13.音壮为实,音轻为虚。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1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5.厥少热多则病退,厥多热少则病进。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16.救阴不在于血,而在于津与汗。

(清·叶桂《外感温热论》)17.少阳主半表半里。

半不也,不表不里之隙地也。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8.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天有三光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光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行动等一切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它主要通过眼神、面色、表情、动态、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

中医学家认为,精、气、神为养生“三宝”。

故民间有“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表现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面色红润、语言清晰、两目灵活、精力充沛、目光有神、反应敏捷、活动自如、呼吸平稳、头发黑亮、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腰腿灵活、胖瘦适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

相反,如果精气不足,血脉虚弱或正气不足,病情深重,则表现为失神,即无神。

无神者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语言无力、双目无光、瞳仁呆滞、表情冷漠、反应迟钝、呼吸异常、身体瘦弱、记忆减退、头发萎软、步履艰难、四肢无力、过度肥胖、思维迟缓。

养生学认为,德靠自修,神靠自养。

养神以得神,得神能延年。

但是,养神并非易事。

因为人常受七情六欲侵扰而导致伤神。

伤神后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减弱,易生疾病。

而人得神后,则恰恰相反,正气旺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那些心胸宽阔、精神愉快、无忧无虑的人,大多数都具有得神者的特征。

而那些贪婪、嫉妒、忧虑、猜疑、争名夺利及经常生气、发怒、畏惧的人,则多数为失神染疾者。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发怒或情绪不佳的人,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正常人高。

为了防治疾病,保证健康,人们应该积极养神。

养神的关键是要避免七情的刺激,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甚都会伤神。

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行动等一切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它主要通过眼神、面色、表情、动态、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

中医学家认为,精、气、神为养生“三宝”。

故民间有“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表现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面色红润、语言清晰、两目灵活、精力充沛、目光有神、反应敏捷、活动自如、呼吸平稳、头发黑亮、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腰腿灵活、胖瘦适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

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

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

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

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翻译:黄帝问:我听说古代时候治疗疾病,都是使人转移情志,强壮体力来抵抗邪气,都是通过祝由术来实现。

而现在治疗疾病,医师都会使用毒药来内服,用针灸砭石来外治,有的治愈了有的没有治愈,这是为何?岐伯回答说:以往古人居住在野兽中,需要运动来避免寒冷,在阴暗的地方居住来躲避酷暑,内心中没有眷恋贪慕虚荣的劳累,对外面的社会没有寻找飞黄腾达的心愿,这是恬淡虚无的环境,邪气无法攻击进入人体内部深处。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2,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4,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5,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6,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7,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8,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人使煎厥。

9,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10,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1,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12,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4,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15,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16,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17,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中医护理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中医护理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中医护理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1、“水火既济”指的是:A、脾肾关系B、肝脾关系C、肺肝关系D、心肺关系E、心肾关系答案:E2、金的子行为:A、水B、木C、土D、火E、金答案:A3、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A、阴血亏虚B、里热证C、阴虚内热D、实热证E、气虚两亏答案:C4、五脏关系中主要体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是:A、脾与肾B、心与肺C、肺与脾D、心与肾E、肺与肾答案:B5、当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称为()A、沿皮刺B、横刺C、直刺D、平刺E、斜刺答案:E6、脉来弦涩,多属A、气滞血瘀B、气血两亏C、表证D、阴虚答案:A7、肾的华为:A、毛B、爪C、唇D、发E、面答案:D8、病人午后潮热,伴有谵语,腹满胀硬不大便者,多属于A、阴虚发热B、湿温病C、阳明腑实D、气阴两虚E、气虚发热答案:C9、“后天之本”是指A、肝B、心C、肺D、肾E、脾答案:E10、若患者形体肥胖,肤白无华,伴精神不振,常为A、肾精不足B、阴精亏需C、阳气不足D、浮阳上越答案:C11、病情变化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护理中首先要注意A、夜间病情变化B、晚上按时就寝C、夜间防寒D、夜间防暑E、睡前活动锻炼答案:A12、属于“水”的是:A、目B、鼻C、耳D、口E、舌答案:C13、“生之本” 指的是:A、脾B、肾C、心D、肝E、肺答案:C14、称为娇脏的是:A、肝B、肺C、脾D、心E、肾答案:B15、其华在爪的是:A、脾B、肝C、肾D、肺E、心答案:B16、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阴B、阴中之至阴C、阴中之阳D、阳中之阳E、阴中之阴答案:A17、除哪项外,病人面色均为黑色的是A、惊风B、痛证C、淤血D、寒证E、水饮答案:A18、病人呕吐物为酸臭且掺杂未消化的食物,多为A、胃火宿食B、胃寒宿食C、胃虚宿食D、胃气亏损E、胃热宿食答案:E19、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A、肺与肝B、肺与脾C、脾与肝D、心于肾E、心与肺答案:B20、“中精之腑”指的是:A、大肠B、小肠C、膀胱D、胃E、胆答案:E21、肾在志为:C、怒D、喜E、思答案:B22、说明对立制约的是:A、重阴必阳,重阳必阴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C、阴在内,阳之守也D、动极镇之以静E、阳胜则阴病答案:D23、望小儿指纹中,下列哪项属于病情较轻的情况?()A、脉络显于风关B、脉络达于命关C、透关射甲D、脉络达于气关答案:A24、肺在体为:A、骨B、脉C、肉D、皮E、筋答案:D2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A、相乘B、母病及子C、相侮D、制化E、子病犯母答案:A26、主四肢的脏是:A、脾D、肾E、心答案:A27、恐胜:A、恐B、怒C、喜D、悲E、思答案:C28、“先天之本”是指:A、心B、脾C、肺D、肝E、肾答案:E29、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A、脾B、肝C、肾D、肺E、心答案:C30、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A、肺、脾、肾B、心、肝、脾C、肺、肝、肾D、肝、脾、肾E、心、肝、肾答案:E3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A、易于动血B、易伤阳气C、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D、易于伤肺E、为病缠绵维愈答案:B32、“水”的特性是:A、稼稿B、曲直C、从革D、炎上E、润下答案:E33、随着一天阴阳之气的变化,一般病人在何时病情最安定A、上午B、前半夜C、后半夜D、下午E、整夜答案:A34、三焦的生理功能是:A、通行元气B、传化水谷C、化生精气D、调畅气机E、以上均非答案:A35、成都、重庆等地由于湿气比较重,人们多食辣椒、花椒以除湿,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时制宜B、因病制宜C、因地制宜D、因人制宜答案:C36、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A、辩证施护B、辨病施护C、整体观念和辨病施护D、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E、整体观念答案:D37、“受盛之官”指:A、胆B、大肠C、小肠D、膀胱E、胃答案:C38、“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出自于A、《灵枢·本神》B、《素问·阴阳阴象大论》C、《内经》D、《灵枢·百病始生篇》答案:A39、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易伤津耗气B、高热持续不退C、病情重,预后差D、传染性强E、扰动心神答案:D40、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A、肺B、脾C、肾D、心E、肝答案:D41、滞针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A、患者体位不适或改变体位B、精神紧张C、留针时间过长D、毫针刺入肌腱E、行针捻转角度过大答案:A42、五脏阴阳的根本是:A、心阴与心阳B、脾阴与脾阳C、肝阴与肝阳D、肾阴与肾阳E、以上均非答案:D43、称为刚脏的是:A、肺B、肾C、脾D、肝E、心答案:D44、中医学“证”的概念是:A、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E、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答案:C45、气陷病机,主要是指:A、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B、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功能障碍C、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D、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E、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下降答案:A46、针刺得气的异常感觉是()A、胀B、重C、酸D、麻E、痛答案:E47、“气之根”是指:A、肾B、肺C、肝D、脾E、心答案:A48、以下哪项不是拔罐的治疗作用()A、祛风散寒B、解毒杀虫C、行气活血D、消肿止痛E、通经活络答案:B49、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足走腹C、从手走头D、从头走足E、从胸走手答案:E50、“阴脉之海”是:A、任脉B、冲脉C、阴阳维脉D、督脉E、带脉答案:A51、阴偏胜所致证候是:A、寒热错杂B、虚热证C、虚寒证D、实寒证E、实热证答案:D52、阴阳是:A、古代的两点论B、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C、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D、矛盾E、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答案:C53、煎煮时需要烊化的中药是()A、红花B、大黄C、麻黄D、人参E、阿胶答案:E54、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A、肝B、胆C、髓D、女子胞E、脑答案:B55、下列哪项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所创,用以强身健体A、太极拳B、气功C、药功D、五禽戏E、八卦答案:D56、典型的半表半里病证表现是A、发热B、恶寒C、恶热D、寒热往来E、恶风答案:D57、一风湿患者,舌象由舌淡苔薄白变为舌红苔黄厚而干,说明A、病位转浅B、病情恶化C、病退好转D、病情进展E、病位转深答案:D58、“邪气盛”的病人适宜的治法是A、先祛邪后扶正B、扶正C、祛邪D、先扶正后祛邪E、扶正与祛邪并用答案:C59、“髓海”指:A、髓B、女子胞C、骨D、脉E、脑答案:E60、补益类药物的服药时间()A、饭中B、饭前C、下午D、饭后答案:B61、气虚病人,因气不摄血而引起大出血,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进行止血。

黄帝内经(节选)(1)

黄帝内经(节选)(1)

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岐伯曰: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也。肺咳 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 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 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 以转,转则两肤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 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 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 涎。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 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 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 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和灾难的发生。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人 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 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 作用。
5、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 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 圾的通道)。
31、预防和治疗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两 种不同手段和方法。预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 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1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不是从书本里 学来的,而是人自身本来具有的,从真诚心、 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发现)的。
14、百病生于心。欲求长寿,应先除病; 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 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15、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 境界是养心。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 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 气不如观心。
歧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 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 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 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 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 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 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 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 气逆也。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中医养生经典格言11、事贵预防,医治未病别等渴了再去挖井,别等要上战场了才开始磨刀,也别等病了再去治疗,预防第一啊!2、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肾水、脾土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犹如树根对于大树一样,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务必要把握这两个根本,养护好脾肾。

3、调养心神,宁静致远养生要内外兼修,对外,顺应四时避开自然界致病邪气;对内,要做到淡定淡定再淡定,在此推荐两种活动,一是练书法,二是养花。

4、忍三分寒,吃七分饱。

忍受三分寒冷,吃饭只吃七分饱;经常揉腹;不宜常吃生冷、坚硬的食物。

5、一睡解百病若要养生,应当以睡眠为先,只有睡眠才能使全身细胞处于放松和休息状态,尤其是大脑神经细胞,从而使人的精力和体力恢复正常。

6、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冬季睡眠应将头部外露。

即古人所说的“冻脑”,使呼吸通畅,脑补供氧充足。

7、疾病三分在治,七分调养治疗疾病首先应当重视调养,包括饮食清淡、五味调和,使得阴阳调和,正气充盈。

8、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密切,经常按摩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这四个防病保健要穴,能疏通径路、调和气血、扶正去邪、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9服药千裹,不如一宵独卧;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

10百病起于情,情轻病亦轻中医养生经典格言21、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2、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

不知保养不算巧。

3、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4、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5、解忧排怒松弛秘诀:冷静五分钟。

于社会,看主流,想本质;于别人,看优点,想长处;于家庭,看老小,想和睦;于自己,看缺点,想身体。

6、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

——《吕氏春秋》7、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8、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中医养生经典格言1、纵欲耗精,损伤正气。

思虑烦多,心劳成疾。

安然无恙,居安思危。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安静固然可爱,恬静尤为可贵。

注重养生就要学会:“闹中求安,乐中求恬”。

自然和-谐之美的安静,健身不生病;享受天伦之乐的恬静,越活越年轻。

3、调节情绪,走出低谷,方法有六,下列陈述:音乐:唱歌曲,听音乐。

4、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

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

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5、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生,也能丧生。

合理膳食,脍不厌细。

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6、性情气暴刚烈,或多思焦虑容易衰老;性情缓慢柔和,或少思寡欲常可延年。

7、药疗食疗,神疗体疗(活动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四驾马车”。

降低血糖,促进代谢,行之有效,良方妙药。

8、养生先养身,养身先习动;养生先养心,养心先习静。

有动有静,动静相济,一张一松,预防百病;动后血通,血通气行,气行神爽,祛病健康;静后而定,定后而安,安后神怡,无病健体。

9、老年膳食安排巧,精、兼、少来身体好。

精:食物新鲜,营养全面;兼:食不厌杂,粗细配搭;少: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10、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

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11、长吁短叹,缓解紧张。

稳定情绪,血压下降;畅快微笑,解除疲劳。

消除烦恼,灵丹妙药。

1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

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13、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稀奇。

14、滋味煎其脏腑,芳甘腐其骨髓。

忧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清淡和其脏腑,芬香养其骨髓。

笑乐蓄其正气,寡欲安其精神。

15、脏腑胃肠,常令宽舒。

其气流行,其血畅通。

各种器官,功能平衡。

身健神安,百病不生。

恣纵口服,煎炸烤烹。

香甜肥腻,悦人口食。

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病。

16、高兴与悲伤,快乐与凄怆,欣慰与苦闷,安详与旁徨,振奋与萎靡,宽松与紧张,愉快与痛苦,喜悦与憎恶,欢欣与惆怅,前者促进健康,后者诱发病恙。

黄帝内经_移精变气论(2)原文

黄帝内经_移精变气论(2)原文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 (2) 原文移精变气论 (2) 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多在疾病一发生就能实时治疗,先用汤液十天,以消除八风、五痹的病邪。

假如十天不愈,再用草药治疗。

医生还可以掌握病情,办理适当,所以邪气就被征服,疾病也就康复。

暮世之病也,则否则,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认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至于后代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治病不可以依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阴阳色脉的关系,也不可以够鉴别病情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

医术浅陋、工作粗枝大叶的医生,还认为能够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致本来的疾病没有康复,又由于治疗的错误,产生了新的疾病。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黄帝道:我愿听听相关临证方面的重要道理。

岐伯说:诊治疾病深重要的重点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迷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原则。

倘若色脉的诊法掌握,则对病情的顺逆无从理解,而办理亦将有倒行逆施的危险。

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可以获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伤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国,是要使国家消亡的!所以暮世的医生,赶忙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对崭新的色脉学识要研究,努力进步,是能够达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黄帝道:我已听到你讲的这些重要道理,你说的主要精神是不离色脉,这是我已知道的。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岐伯说:诊治疾病的主要重点,还有一个。

帝曰:何谓一?黄帝道:是一个什麽重点?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岐伯说:一个重点就是从与病人接触中问生病情。

帝曰:何如?黄帝道:如何问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岐伯说:选择一个寂静的环境,关好门窗,与病人获得亲密联系,耐心仔细的咨询病情,务使病人毫无顾忌,尽兴倾吐,进而得悉此中的真情,并察看病人的神情。

《中华长寿大典》道教“精气神论”

《中华长寿大典》道教“精气神论”

《中华长寿大典》道教“精气神论”神:就是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

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

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

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

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

这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

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

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

道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

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

神是生命的主宰神是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觉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产宰。

道教认为,神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

神散则生萎,神衰则生弱,神亡则生亡,所以养生至要在养神,由于“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养神则可养气,养气亦可养精,神凝气聚,气聚精生,故凡欲宝精养气,必须养神为先。

《七部语要》说:“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

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

将全其形,先在理神。

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

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弛骛而不守;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

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道家认为,与精气一样,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神又称元神、元性、真神、真性等,是先天性思维物质本体和潜意识心理能量。

服务健康的诗句

服务健康的诗句

服务健康的诗句1、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白居易《自觉》释义: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耽心“死之将至”,这样就可以延缓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从而收到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食粥》释义: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罗天益《卫生宝鉴》释义:如果心神过于躁动,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

心静则安神,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释义: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释义: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希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再也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时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 ― ―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养生以不伤为本.――― 《仙经》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 《养生论》三国嵇康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抱朴子》晋葛洪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理虚元鉴》明汪绮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遗篇刺法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惜精养生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纵欲戕生,古今同慨.――― 《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高濂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袁坤仪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记要》明万全精神养生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老老恒言》清曹廷栋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退庵随笔》清梁章钜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梁章钜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 《类修要诀》明胡文焕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唐张湛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抱朴子》晋葛洪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高濂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王文禄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养心要语》明胡文焕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 白了头.―――谚语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呻吟语》明吕坤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 《养生四要》明万全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 《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万全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人生如乾坤,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医述》清程杏轩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要享福,常知足.―――谚语饮食养生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春秋战国孔丘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然神安.――― 《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养生四要》明万全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圣济总录》宋官修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 《养生肤语》明陈继儒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汤泡饭,嚼不烂.―――谚语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刘完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明郑宣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类修要诀》明胡文焕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朝食三片姜,宛如人参汤.―――谚语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畅一宿.―――谚语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 《养生要诀》明胡文焕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 《养生四要》明万全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唐张湛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 《老老恒言》清曹廷栋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谚语贪吃贪睡,添病减岁―――谚语甜言夺志、甜食坏龄―――谚语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棰―――谚语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谚语少吃多餐,益寿延年―――谚语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谚语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安全.―――谚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生活养生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 《退庵随笔》清梁章钜心要常操,身要常劳.――― 《呻吟语》明吕坤日光不照门, 医生便上门.―――谚语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养生要集》唐张湛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养生要集》唐张湛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唐张湛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按摩为养生之一术.――― 《雨航杂录》明冯时可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谚语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捂捂盖盖脸皮簧,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 《宝生要录》宋蒲虔贯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 《老老恒言》清曹廷栋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 《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 《宝生要录》宋蒲虔贯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 《温病条辨》清吴瑭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 《寿世青编》清尤乘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 《养生要诀》明胡文焕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 《老老恒言》清曹廷栋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老中医:解析“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老中医:解析“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中医学理论中,有关“神”的阐述颇多,它与封建迷信、异端邪说所渲染的神学,有本质的区别。

《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

”这种把神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象征的认识,并不玄虚。

《灵枢·天年》还进一步指出:“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可见只有气血和调,五脏功能健旺,精力充沛,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体现出生机蓬勃的生命之神。

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则专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说法,旨在说明脱离了形体的“神”是不存在的。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如《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但神又靠后天之精气的滋养,故《灵枢·平人绝谷》又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

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衰、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神也是五脏之外荣,所谓“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同上)。

既然神根植于精气,依附于形体而存在,那么通过对人体形态及精神面貌的观察,也就可以测知精气的盈亏和了解五脏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语出《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灵枢·天年》等篇均有阐述。

其涵义有二:一强调神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二说明通过望神可以知虚实、测预后、决生死。

神既是一身之主宰,又为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则人体的形态以及眼神、面容、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蕴涵着“神”。

换言之,凡流露于外的“形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都是测候其内在生理或病理状况的线索和依据。

其中,神之流露最突出地表映在人的目光。

眼睛为心灵之窗,人的精神活动,往往无意中显现于双目,所以眼睛是可以传神的。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引导语:闭目养神,只要在闲暇的时候轻轻闭上你的眼,修养得当身体自然变得好棒。

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

有暇之时,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

闭目养神是我国先民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
显的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义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

1、闭目静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2、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

3、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尽量默忆、想像能愉悦身心的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4、闭目意驰
当事不如意,若有所失、心中烦闷时,闭目抬头,臆想浩渺广阔的天空,你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

或静立于高处,闭目俯视人间万景,定会使人心旷意驰。

人身犹如沧海一粟,何堪忧虑,奈何患得患失庸人自扰。

至此境界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

5、闭目卧思
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为梦境思维形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形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
象”,即卧而不寐,闭目意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6、闭目消食
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分钟~30分钟的时间,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当人们在吃完饭后,尤其是午饭,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而且,有数据能够说明,当身体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30%,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又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之中,它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患有肝病的朋友,建议饭后闭目养神10分钟~30分钟。

7、闭目养气
“人活一口气”,这“气”就是心气儿,是精神状态,是活到100岁的动力。

老年人常感到气不够用,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人,闭目静养以培补元气,是十分必要的。

8、闭目赏乐
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或引吭高歌,或弹奏乐器。

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9、闭目解乏
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当体力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作文疲乏了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10、闭目释烦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

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开之时,不妨闭目静养,既能洗目清心,闹中取静,消除烦忧,又能偷空养生,何乐而不为?
11、闭目养阳
古人有曝背之乐,老年人适当的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实为养生一妙法。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
血压症,经常晒太阳就能够降低血压。

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

科学家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一组服维生素D,一组接受光疗法。

一段时间后,服维生素D片的患者血压没有出现变化,而接受光照的患者血压有明显的降低。

12、闭目动形
老年朋友们不妨试试,找一处清静之地,双目微闭,全身放松,以尽可能慢的动作打一套太极拳,充分体会缓慢柔韧、圆活连贯的要领,定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13、闭目强记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日渐衰退,常常会遇到要记起某个人、回忆某件事,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抓耳挠腮甚是痛苦。

其实此时不妨闭目静养几分钟,待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或许会灵机一现,豁然开朗。

14、闭目静息
老年人瞌睡少,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

遇到一时睡不着,或半夜醒来再也难以入睡时,千万不要心烦意乱,不妨闭目养神,以静其心。

或许不久就能安然入眠,即使不能入睡,静息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15、闭目神游
静坐闭目,给想像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攀泰山华山、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怡神驰,心灵与天籁之声切切私语,人天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

人到老年,不能日行百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