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
(2min):
出示:毛主席著名论断
问题1:“枪杆子”和“笔杆子”分别指的是
什么?
讲解:“枪杆子里出政权”指的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笔杆子”在当时指的就是新闻报纸。
出示:《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结合第一版《人民报纸》的日期,请同学们推算一下《人民日报》的创建时间?
讲解:这份报纸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在1946年5月创建的,创建方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它的创刊词中有其名字的由来: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过渡:创刊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近万。报纸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人民日报》的报道,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相关历史。在教师的引导
下,讲说“枪
杆子”和“笔
杆子”具体指
代的内容。
通过“枪杆
子”和“笔
杆子”两个
概念的讲
解,引出本
课线索《人
民日报》,
迅速切入主
题,为课程
讲授做好铺
垫。
新课讲授(35min):一、人民的名义
出示:《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1:什么是人民?
讲解:结合课本的“历史纵横”得知,在现阶
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
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出示:材料一
讲解:《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到,新民主主义
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依靠人民取得的胜利。
但是这样的胜利对于新中国而言,只能算是万
里长征完成了第一步。
过渡:在完成新中国的建立、新生政权的巩固
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带来
人民又做了哪些事情,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二、人民的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主要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认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问题
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情感;认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艰巨性和必然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如何认识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可以让学生回答相关问
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新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经过和重大历史事件。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如“一五”计划、土地改革等。•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如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等。
教学设计4: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分析三大改造进行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的国际背景;分析人民政权巩固的国内外环境;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外交政策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3.史料实证: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实证,深刻认识、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权巩固的必要性和巩固措施的重要影响。
4.历史解释:依托教材,结合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科学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认识其特点。
5.家国情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基本政治制。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这节课所学知识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图片和哪些史实有关,通过这些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场景,并提出问题:新中国是怎样成立的呢?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政治、经济、外交是什么状况?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课,来解答这些疑问。【新课讲授】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全章教案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全章教案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教材分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因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为因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做准备,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恢复国民经济;抗关援朝造就国内团结统- -和社会稳定1953 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积极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思想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因成立、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大改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课将初中近两个单元的内容浓缩在一个课时中,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整体认知。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年表排序、事件分类、历史分期等方法,归纳梳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能够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从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2.认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2.从“家国情怀”角度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3.从“历史阐释”角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4.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对应学生用书P12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建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
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2.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是第九单元单元的开篇之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是下一节课探索社会主义的保障。
本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各领域的内容,内容繁多、知识繁杂。共分为四个子目,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从筹备到开国大典,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影响、《共同纲领》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所起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了人民政权巩固的背景和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所采取的措施。第三子目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也可以看作是外交上巩固政权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以适当整合教科书四部分的内容。第四子目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政治领域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毛泽东思想在过渡时期所起的指导性作用。在经济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同时并举;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二、学情分析
优势: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外交、一化三改造等内容相对了解,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内容有了初步印象;新中国成立距今天较近,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影片较多,学生对这段历史耳濡目染。但是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专有名词一知半解,对许多概念理解不全,比如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设计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理解认识。着力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介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从地位上看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从内容上看,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1957年,涉及政治制度,外交,经济建设,军事等等,内容广泛,史料充足多样。从体系上看本课的阶段特征明显,事件脉络清晰。
学情分析:本课适用于高一上学期后一个月的教学。高一学生处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过渡时期,对历史知识尤其是现代史的知识充满好奇,但是由于已有的知识属于碎片化的事件,不能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认识。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史观,学会科学的分析史料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分几课介绍,内容比较具体详实,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还不熟悉,尤其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方面比较欠缺,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十五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➊教学目标
一、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列举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
三、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成就和新中国逐步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史实。
四、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与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五、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二、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深远历史意义
➌教学过程设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准备工作
(1)1949年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
注:对人民内部要民主,对反动派要专政,两者相互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制(仅作了解)(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②内容
A、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B、通过《共同纲领》: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
③意义:《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并进行开国大典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
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中
二、【教材分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做准备,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造就国内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积极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思想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大改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课将初中近两个单元的内容浓缩在一个课时中,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整体认知。
四、【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年表排序、事件分类、历史分期等方法,归纳梳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能够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课程标准:
1、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基于此目标,我认为通过新中国成立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这是中国人民千辛万苦奋斗的结果,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课内容比较多,可以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含: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内容,内容比较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重难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作为重点,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作为难点。教材中补充了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等知识点,都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历史,有一定基础,比如对新中国成立、像社会主义过渡等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初中学习比较浅,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景设计、史论结合、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领导人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PPT教学课件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典例剖析 例题2根据“一五”计划,国家对工业的投资只有11.2%用于轻 工业(消费品工业),而88.8%的投资用在钢铁、机器制造、燃料、 电力、冶金和基础化学工业的发展上。这反映了“一五”计划的 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注重工业的均衡发展 C.牺牲农业的发展 D.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 题目立意本题以“一五”计划中国家对不同行业的投资比例为 切入点,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四
4.亚非会议
召开 1955 年 4 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成果 影响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 议的方向前进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 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知识拓展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 (1)“同”:一是指与会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 民地;二是指与会国家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 同任务。 (2)“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 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 划纲要的指示》
读史技巧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分析了工业化的特点, 第二层分析了工业化的首要目标。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1.了解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并结合史料分析,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新进展。
4.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并结合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5.认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底——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21日
(2)主要内容: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26课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①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
战”和“米棉之战”。 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
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美国报刊登载的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消息
(2)过程:
①1950年10月25日,应朝鲜
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
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人
民军民并肩作战,打击美帝国主
义。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
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营一边
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
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 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 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 交往中独立自主
立新的外交关系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
教学设计1: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明确阶段性的特征,然后再具体到历史史实中。
本单元的内容,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二十六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主要内容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其后,外交上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为内容,开创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在内政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6底前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主要举措,并可以说明上述举措对想社会主义过渡的作用。
3.在材料分析、图表解读的基础上,加之教师的解读,能论述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概述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4.基于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尝试说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难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5.学习评价设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1
呈现不完整的时间轴(1945-1978)学生活动1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补充
并要求学生回顾所学进行完善。
待学生回答后,结合单元导言简要说明1949-1978年的时代划分;
点出本堂课学习内容所在时期(是伟大七年),导入本课,提出问题,这一时期发生了哪些事情?1945-1949年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完善时间轴,并将教材翻至第九单元的单元导言页,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学生认真倾听、思考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时间轴的梳理,能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且也可以回顾到上节课的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解说,点明本课学习所在的时期1949-1956,有利于学生对时间的把握;同时,也引出本课的主题,进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开国:过渡的前提
教师活动2
(一)筹建
教师呈现出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梳理表,请学生补充完整。出示《共同纲领》中关于国家性质的表述,提问当时的国家性质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性质?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精品教学设计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必备知识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此过程中不断渗透核心价值。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部主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第26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是这一单元的基础,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讲述,新中国的成立、新政权的巩固、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制度的建立等,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本课内容比较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知识点也很多,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标把握好“成立——巩固——建立”这条主线,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计合适的主题,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高中后,虽面临着生涯规划和选科的问题,但一般上学期时都还没有选科分班,另外还有合格考的一些学业要求,所有同
学都要认真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生们经过初中的学习,已对相关史实有了大致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时空观念,采用更多的史料实证,加强历史解释、历史理解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主题+问题链”教学方法,以“红日初升、大道其光”为主题,设计四条问题链,初升之光、巩固之光、外交之光和制度之光,层层深入,渐次展开。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理解相关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难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国旗和第一个国徽。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工作有哪些?
自主学习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主要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主要内容
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新中国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内、国际环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1.国内: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二)重要措施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况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稳定物价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②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2)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影响
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概况
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抗美援朝。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哪些表现?成就如何?
自主学习
1.外交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