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主题
论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念提出与价值-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论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念提出与价值-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时代主题, 是同志在冷静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客观事实基础上得到的科学论断, 这一论断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充满着高超的智慧, 同时也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风云变化的考验。进入新世纪以来, 虽然世界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但是, 同志的判断依然没有过时, 也就是说,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关键词:; 和平; 发展; 霸权主义; 时代主题;
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 对于引领高校思想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四个正确认识中的第一条, 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进入新世纪以来, 世界局部地区武装冲突不断、、难民潮、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风起云涌, 一时之间世界
形势风云变幻。面对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深刻变化, 很多人对我们的时代主题和当今世界大势发展充满了各种担忧和疑惑:在世界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今天, 和平与发展是否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一回答就明确告诉我们, 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 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时代主题, 是同志在冷静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客观事实基础上得到的科学论断, 这一论断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充满着高超的智慧, 同时也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风云变化的考验。因此, 重温同志关于时代主题的论述, 并运用同志的分析方法来正确判断当今时代主题, 解开青年学生心中的疑虑,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主题, 是贯彻在高校思想理论工作中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 推进十九大精神三进高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读书报告
——影响中国至深观点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 2012级李鑫
指导教师郑瑜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是邓小平同志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四日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谈话时所提到的,收录于由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面对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也就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从政治与经济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两个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两个时代的主题正是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谈话时提到的。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整体上是处于一种充满蓬勃气象的大发展时期。但由于当时美苏争霸局面仍在,地区冲突时有发生,民族矛盾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危害严重影响到人类生产和安全,整个世界又呈现出一种“大战在即”的面目。在这样充满不确定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无以充满了前瞻性以及对时代背景做出了十分准确的判断。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问题,但同时又是相互统一与联系的,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长久和平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在“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一文中从政治角度与经济角度两方面对和平与发展进行了分析阐述,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四大理论成果既然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就必然具有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
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
集中的国家政权
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
主义“大一统”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
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修改)
(2).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及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 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 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 上提出的。 •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根据 •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 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根据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 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提出要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坚持统筹兼顾 等方针原则,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形 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 线,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党围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抓住机遇、加快发 展,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 验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核心 以人为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是目的、人是 关键、人是主体。 人是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 全面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 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 和服务,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 社会的全面发展
专题一 科学发展观与时代主题
一、人类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
(四)新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发展面临的 重大挑战 1、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趋向 2、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 延伸阅读:金融危机 3、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方面,马克思 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 性;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的 发展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 波浪式前进的。第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 律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 最主要的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 况;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第三,在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方面,马 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强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张消灭 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 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深刻把握当前中 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中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 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 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 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既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谈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论断。科学观察和分析时代的特征,正确估量和把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直接影响到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战略的选择和确定
正文
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大战是20世纪前半期留给我们的时代印记。20世纪以前,人类从未有过“世界级”的大战,但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将30多个国家卷入其中。这场从欧洲开始的冲突,使约185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然而,仅仅过了20年,大战再次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世界的独立国家几乎无一幸免,约60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二战后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对世界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它先后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行“第四点计划”,和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污、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紧张。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争夺霸权是对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浅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
浅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
摘要: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对当代世界新变化、新特.汽的高度概括,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符合当今社会演进的逻辑,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战略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间题或者说发展间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特征,改变了中国长期奉守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表现出了伟大战略家的理论勇气与世界胸怀。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段内,反映世界基本趋势,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本质特征。辨析与认识世界主题,不但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国内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政治运作与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回望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主导世界形势的两大基本特征。19世纪末以来,自由资本主义进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冲突进人总的暴发阶段,于是战争频仍,兵炙不断。尤其是,1914年一1919年和19年一1945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劫难,战争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主题。此外,在全球尺度上革命的浪潮也风起云涌。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继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共产党在巧个国家掌握了政权,亚非拉”130多个国家先后取得政治独立。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主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出现重大转变:一方面,虽然发生了美苏间的对峙和华约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虽然区域性的小规模的战争此起彼伏、但制约世界大战的因素却不断增长,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另一方面,革命的势头出现了高潮突降,除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外,再无新的进访履;东欧的共产党阵营也分崩离析,风流云散。在此种情况下,战争与革命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相反,二战结束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战争的起源与恶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迅速成长。阻遏新的大战爆发,阻遏核武器的扩散,成了世界性的话语。经济增长、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国民康乐则成了主要追求目标。一句话,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流。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课程标准
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要求
1.运用史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以及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任务。
2.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说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
3.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知道南北问题的渊源、表现,认识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4.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和平”展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最后,总结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2.阐述了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发展指出当代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点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在勾勒了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后,回到中国自己的现实问题上中国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最后,指出青年一代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难点
1.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
2.认识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3.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为主,穿插学生探究。
2.探究式教学为主,对一些难解的问题加以讲解。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开探究。
当今世界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3、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
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历程
① ② ③ ④ ⑤ 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战略 20世纪60年代:两条线战略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不与大国结盟战略 20世纪9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
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 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二十八字方针。
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 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流通,包括信息流通技术的飞跃和完善,以及货币金融体系的延 伸和覆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地域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成为经济全 球化最为重要的动力和途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中有竞争,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国 家之间,区域之间,全球范围内,人类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彼此 之间的联系愈发密不可分。
Leabharlann Baidu
2、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 了历史性变化
•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华 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该报告为我国首部华 侨华人研究蓝皮书。蓝皮书显示,截至2009年, 我国移民海外总人数超过450万,目前全世界华 侨华人总数已达到了4543万,绝对数量世界第一 。 •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 为33.97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28万人,单位公 派1.21万人,自费留学31.48万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正确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国家制定外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也是搞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行未来战争准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曾指出,“只有首先分析了一个时代转变为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3 页);只有“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 (《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4页)所谓时代,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它是按照一定历史时期的某个阶段在政治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以与依据各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它是国际社会各种矛盾运动的客观反映,决定着历史发展的主要容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样,关于对当今时代的有关论述和观点,不仅是其新时期军事思想的重要容,而且也是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就时代而言,时代的基本容和性质,在这一时代没有完结之前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然而,它的具体容却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同一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矛盾和主题。就当前的时代看,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些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彻底得到解决。然而,这一时代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运动形式、力量对比和具体容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来,比如60年代以前,帝国主义战争和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历史潮流,阶级斗争主要是通过激烈的对抗形式表现出来的;进入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基本问题;世界总的形势趋向缓和,对话多于对抗;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作为自己的急务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是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尽管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投有消失,但其表现形态已不是过去两大阵营的联盟对抗了。目前,在某种意义上说,两种社会制度基本上进入了共处与竞争的相持阶段,斗争方式也由过去的武力对抗为主转变为以和平竞争为主上来。二是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赖因素超过了相互矛盾因素,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达为经济上的又对抗又联合,而不是军事上的直接抗衡。三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以与他们对劳动人民统治和剥削手段的不断改换,客观上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矛盾有所缓解。四是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逐步获得独立,以往那种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国家赤裸裸的侵略行径也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代之以突出的是经济上的渗透、控制,掠夺。这些变化势必使时代的特征与主题发生变化。
当代中国与世界相关理论
当代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专题
基本内容提示:
1、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2、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政策
3、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一、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邓小平在20世纪后期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当代世界主题”
1997年中共十五大“当今时代主题”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的规模、相互依赖程度、国际金融危机等
(2)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新兴大国崛起,激烈挑战霸权主义
(3)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4)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成为重要发展战略
(5)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
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同1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同129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96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
定,已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实践者。
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促进形成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周边合作书面,巩固并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更广泛。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
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
集中的国家政权
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
主义“大一统”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
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
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
集中的国家政权
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
主义“大一统”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
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离不开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也离不开发展。抗震救灾的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为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打下坚实物质基础。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攻坚破难,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由历史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前一个问题要靠革命来解决,后一个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就是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就是党和人民通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亿万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步入小康的历史。在解决中国社会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革命和发展也就分别成为这两大理论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建构和逻辑演进,都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正是通过发展这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主题,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规定,是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因此,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能否正确把握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事业的盛衰。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党才能凝聚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发展的精辟论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感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