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医 吴孟超 2(精)

合集下载

大医吴孟超的真、善、美——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之一

大医吴孟超的真、善、美——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之一

大医吴孟超的真、善、美——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之一王蓓;颜瑄养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
【年(卷),期】2010(23)1
【摘要】真、善、美是一切学问的最远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也体现了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的内涵.通过翔实、典型的事例分别论述了这位著名肝胆外科学专家对真、善、美的追求,指出他是一位善良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之美.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王蓓;颜瑄养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政治部,上海,200438;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政治部,上海,2004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2
【相关文献】
1.吴孟超:苍生大医妙手仁心 [J], 王海珍
2.大医吴孟超的同理心——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之二 [J], 王蓓;颜瑄养
3.大医吴孟超:患者至上——吴孟超人文精神之三 [J], 王蓓;李国强;颜瑄养
4.本刊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当选“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精辟感言 [J],
5.热烈祝贺本刊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教授荣获“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精选素材

“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精选素材

“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精选素材:10句名言,7条评论,3个事迹10个名言金句01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

02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

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03我一定要做外科医生,而且还要做个最好的外科医生!04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责,救好一个病人,就缓解了一家人的痛苦。

05只有学生超过了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06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

07患者的生命比我的名誉重要。

医生要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08我是一名医生,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手术要做,门诊要看,与病人的联系不能割断。

09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10大海退潮后,海边的沙滩上留下很多被搁浅的小鱼,在烈日下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

但有一个孩子弯下腰一条一条地捡起这些小鱼,重新扔进大海。

旁观的一位大人对这个孩子说:“那么多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有谁会在乎呢?”孩子一边不停地往海里扔鱼,一边说:“你看,这一条在乎,那一条也在乎。

”(2018年2月6日,吴孟超讲的故事)7条精选评论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感动中国2011年颁奖词)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

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吴孟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吴孟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吴孟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吴孟超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吴孟超: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吴孟超事迹材料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率先在我国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解决肝脏手术一系列重要难题,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建立了先进的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成熟,壮大。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70多年,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在内的1.6万余台重大肝脏手术,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

与最凶险的肝癌战斗了一辈子,吴孟超一身是胆,堪称医学界的一位“猛士”。

立志学医,创立中国第一个肝胆外科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 5岁时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

在马来西亚,幼年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

1940年初,17 岁的吴孟超与同学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三年后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7 年,在课堂上遇见名扬中外的外科名医裘法祖教授后,吴孟超的心里燃起了理想之光,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像裘法祖这样的外科大夫。

同济大学毕业后,吴孟超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成为一名外科军医,拜师裘法祖,学习医术与医道。

在裘法祖教授身边,吴孟超孜孜以求,没过多久,就成为裘法祖手术的得力助手。

由于我国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而当时我国在肝脏外科领域还是空白。

接受了裘法祖的指导,吴孟超决定走肝胆医学之路。

作为热身锻炼,吴孟超找到了一本英文版《肝脏外科入门》,并邀请了外语基础较好的同事方之扬共同翻译,于 1958 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国有关肝脏外科方面的第一部医学译著。

【最新】吴孟超事迹

【最新】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事迹昨天下午,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去世的消息让人悲痛,两位院士逝世时间相差5分钟,被大家称为双星陨落。

消息一开始由一家医学专业领域媒体发布,甚至有人怀疑又是假新闻,因为吴孟超院士和袁隆平院士留给大家的印象似乎永远在忙碌、在工作,不久前还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此后权威媒体发布新闻: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老一生堪称传奇,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难以被超越的贡献。

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19____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家境贫寒,5岁时和弟弟一起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七八岁开始跟着父母到橡胶园割胶、卖米粉、做苦力。

15岁时进入一所华侨学校半工半读。

1940年,吴孟超和同学一起抱着到延安参加抗日的理想回到祖国,但因为困难重重,最终留在昆明,1943年吴孟超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医学道路。

也许正是因为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走南闯北积累的经验,让吴孟超具有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样的性情让他在医学上大胆地开拓创新,成就了中国肝脏外科的无数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医学成就之外,吴孟超身边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也记录下反映吴老真性情的一些小故事。

拥有伟大成就的人往往是多元的,光环有时候反而掩盖了他们内心的丰富和单纯真实的一面。

超爱做手术吴孟超院士爱做手术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很多年。

从医70多年,一直到96岁时他还对上手术台乐此不疲。

一周两三台手术,照常查房开会。

官方统计数据,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96岁时,吴老完成手术后还要逐一和护士核对纱布、剪刀、钳子的数量,再走到监护仪前看一下各个指标数据,之后才放心离开手术室。

护士长程月娥和吴孟超搭档30多年。

吴孟超先进事迹五篇

吴孟超先进事迹五篇

吴孟超先进事迹五篇【篇一】吴孟超先进事迹泰斗吴孟超,技冠医界,名播四方,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是一名无人不知的战略医学家。

我了解他,做人善良高尚,连一双神刀手也被誉为医疗界的国手;我熟悉他,因为我们是二军大多年的战友,也是我的首长和长辈;我学习他,就是要传承他的精神,尽快把科室推上等级,这也是支部全体党员和员工的期盼!众所周知,铜光闪闪二级甲等医院的牌子尚未挂在浦南的墙上,有识之士早有反思,不过在反思的同时有人也许会问:新区7家二级医院,六家甲等,唯有浦南为二级综合,同时一片天,同是一片地,同是浦东新区,同为医疗机构,为什么浦南,难道我们,答案无需写明。

不过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硬件的改造,软件的投入,学科的发展,领导的重视,医院已经具备了等级评审的基础,现在我们学习吴孟超事迹,就是要围绕医院核心业务和中心工作,对照标准,咬住等级评审这根主线,逐一分工落实,该补救的补救,该规范的规范,该汇报的汇报,必要时请三级医院的内行帮助指导。

不过,我们在讨论中发现,支部所属的科室,工作上虽有亮点,但总体发展缺乏后劲,其实科室存在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返过头来又走老路,所以科主任一定要冷静思考,在等级评审方面,科室到底困在哪里,难在何处?心里必须明白这样工作才有重点和对策,因为,上等级只有一条理由:圆梦。

上不去,也许有无数理由,但理由再多,又有何用呢?泰斗吴孟超,技冠医界,名播四方,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是一名无人不知的战略医学家。

我了解他,做人善良高尚,连一双神刀手也被誉为医疗界的国手;我熟悉他,因为我们是二军大多年的战友,也是我的首长和长辈;我学习他,就是要传承他的精神,尽快把科室推上等级,这也是支部全体党员和员工的期盼!众所周知,铜光闪闪二级甲等医院的牌子尚未挂在浦南的墙上,有识之士早有反思,不过在反思的同时有人也许会问:新区7家二级医院,六家甲等,唯有浦南为二级综合,同时一片天,同是一片地,同是浦东新区,同为医疗机构,为什么浦南,难道我们,答案无需写明。

吴孟超妙手仁心铸医魂

吴孟超妙手仁心铸医魂

人民周刊 / 2021年第1期人物/P eople着用盐酸腐蚀表面组织,再用刻刀一点点镂空清理,一具美丽的肝脏血管构架如同珊瑚一般呈现在眼前。

他们历经200多天,终于制作完成我国第一具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铸型标本!这个标本制作成功,为人们了解肝脏血管分布和血流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乘胜而上,吴孟超和同事每天从各个角度观察、研究,用笔尖顺着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的走向,仔细研究管径大小的变化以推测其流量,并寻找它们各自在吴孟超:妙手仁心铸医魂张鹏 杨田 陈劲松编辑/穆宁**************吴孟超,创建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他1922年生于福建闽清,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为表彰他在肝脏外科取得的杰出成就,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理论创新,找到打开肝脏外科大门的钥匙1956年,还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外科主治医师的吴孟超,在裘法祖教授指点下,把目光瞄准了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都是一片空白的肝脏外科。

当时,全国连一本中文版肝脏外科专著都找不到。

吴孟超在图书馆发现一本英文版《肝脏外科入门》时,如获至宝,决心翻译这部著作。

他和同事方之扬经过40多天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翻译完毕。

1958年,20多万字的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我国肝脏外科方面第一部译著,为吴孟超跨入肝脏外科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发展铺下第一块基石。

1958年,长海医院批准吴孟超向肝脏外科进军的报告,让张晓华、胡宏楷和吴孟超一起组成“三人攻关小组”,由吴孟超任组长,向肝脏外科发起进攻。

攻关的第一步,是要做成肝脏的管道铸型标本。

用什么材料做?成为摆在“三人攻关小组”面前的一大难题。

120多个日日夜夜,吴孟超带领同事反复试验了20多种灌注材料,可有的被腐蚀液一同腐蚀,有的根本无法成形。

医者仁心吴孟超人物介绍ppt

医者仁心吴孟超人物介绍ppt


国之脊梁
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吴孟超是中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科研综述
• 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 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 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 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 技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癌疫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 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40年来共施行肝癌手术 8000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1000余例,手术5 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
医学经历
1960
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 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
1963年,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令世人震惊。
医学经历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 吴孟超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 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 大会奖。
主要贡献
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1958年起,吴孟超进行 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 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 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 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 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 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 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 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 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 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 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 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 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 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吴孟超主要先进事迹

吴孟超主要先进事迹

吴孟超主要先进事迹吴孟超的先进事迹篇一人有高志,当从基础做起。

1956年的吴孟超去跑图书馆,据说几乎找遍了他能翻到的所有藏书目录,只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

就这本“入门”,已万分珍贵。

吴孟超拿着书去告诉导师,裘法祖则对他说:你尽快把它翻译成中文吧,让更多我国医生能看到。

这是个重要情节。

此前,吴孟超只想到阅读它,还没有想到翻译它。

导师这话,不是一般的鼓励。

裘法祖心里想着的不只是一个吴孟超,导师在想着中国的肝脏外科,导师心里装着中国无数的肝脏疾病患者。

当年吴孟超不仅尊瞩翻译了这本英文书,更为珍贵的是他继承了导师心中总是装着患者的伟大的情感。

所以,2023年5月,吴孟超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做报告,他说他的荣誉“属于教导我做人行医的老师们……”在这里,他更强调老师教他“做人”,这“做人”比“医术”重要。

1958年吴孟超给医院写报告要求向肝脏外科进军。

医院批准他和张晓华、胡宏凯三名军医联合攻关,这就是中国肝脏外科史上著名的“三人小组”,吴孟超任组长。

《肝脏外科入门》的原作者是美国人,该书没有涉及肝脏手术的止血方法。

而止血方法是肝脏手术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

“三人小组”从研究肝脏解剖入手,经300多天,终于制作出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随着肝脏血管构造如同珊瑚般呈现,把他们自己都吓一跳,肝脏内大大小小的血管多达几千条,这犹如打开了一座神秘的宫殿,而怎么认识它,仍然是个难题。

经深入的持续研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

如果通俗地说,我想大约可以这样理解,肝脏就像一棵血管树,有主干有分支,按照各个分支相对独立的血管体系,大致分为“五叶四段”比较合理。

做手术不能仅仅切除肿瘤,而是要把长着肿瘤的那部分肝脏切除。

有了“五叶四段”理论,看看肿瘤长在哪叶哪段,把这个部分前端的主要血管找到,加以结扎,然后才可以切除长了肿瘤的这一段肝叶。

由于摸清了肝脏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规律,1960年吴孟超主刀实施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

吴孟超的事迹三篇

吴孟超的事迹三篇

吴孟超的事迹三篇吴孟超的事迹1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老的“小气”是出了名的。

因为医院是他创立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花了多少心思、费了多少功夫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常说医院的钱是医生一刀一刀开出来的,都是血汗钱。

所以他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更看不得浪费。

他洗手后关水龙头拧到最紧,出办公室哪怕几分钟也得关灯关空调,吃饭时盘子里的菜一定“按需分配”得干干净净。

不管是报销发票还是签发奖金,不管是增添设备还是采购物资,他毫无例外地心疼,甚至我们都能感觉到他的心疼。

凡是这些事找他签字能不能签得到,就看老人家心情了。

很多人找他签字报销,还没进他办公室就紧张,进了他办公室更紧张。

他会一张发票一张发票地看,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完往边上一扔,就是不签字。

我有一次问他,那么复杂的东西那么多数据你看得懂吗?他眼睛一瞪:看不懂怎么了。

起码能吓吓他们,让他们别乱来。

吴孟超的事迹2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党和人民把这么多荣誉和这么高褒奖给了我,这是莫大的承认和激励,我将用一生履行入党和从医时的承诺,为党争光、为人民群众谋健康!——吴孟超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和军队的事业。

吴孟超出身华侨家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心系祖国,勇赴危难,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国、求学、救助伤患,从此把毕生交给了党的事业。

他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坚定信念,对军队的忠心耿耿,历尽坎坷矢志不渝,努力开创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再发展的春天,90岁高龄仍然奋斗在水银灯下,培养和打造了优秀医学创新团队,表现出一名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和赤诚情怀。

1996年他将所获奖金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现已颁奖四届,共奖励肝胆外科专家27名。

勇于超越创新,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他早年就立志投身科学研究,把瞄准基础医学前沿、做出一流成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 国医吴孟超素材 课件(25张PPT)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  国医吴孟超素材 课件(25张PPT)
04 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责,救好一个病人,就缓解了一家人 的痛苦。
05 只有学生超过了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06 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 人”的天职。
07 患者的生命比我的名誉重要。医生要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 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08 我是一名医生,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手术要做,门诊要看, 与病人的联系不能割断。
医术高超,救死扶伤
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 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 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 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 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 小时,为一个男子切除了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 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同 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 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
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 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 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 多帮助一个生命。
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 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医学人物介绍

医学人物介绍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目录一、人物简介 (3)二、人物生活 (4)三、医学成就 (5)四、人物事迹及心声 (6)五、人物的社会评价 (7)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曾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医学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中日消化道外科学会中方主席,国际外科学会委员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一双手温暖千万家吴孟超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

谈话时,他的双手常拢住茶杯,不停地转动着。

大号茶杯衬托出活泛的手指,笔者同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细节:吴孟超食指上关节向外弯曲,像个钩。

这是天生的吗?吴孟超一笑,说这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

说着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

这不禁让人心里为之一动:就是这弯曲的指头,把上万名肝癌患者从死亡的门槛钩了回来,至今也没有松劲。

一日三餐清淡简单吴孟超吃饭很随意,早餐是固定不变的牛奶鸡蛋泡饼干,午经常是手术餐。

他喜欢喝一碗大米粥或小米粥,有时会吃一块面包。

菜是四菜一汤,与其他医护人员一样,最多加一条鱼。

但每次吃得很少,不停地“分配任务”——来,你吃鱼头,吃了聪明;你吃尾巴,将来当领导掌握方向;你吃肚子,多掌握知识学问——反正是一定要把菜消灭干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感动中国人物
-----吴孟超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 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 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 过河。”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
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概要
1
2
吴孟超简介
主要成就
3
人们喜欢把吴孟超誉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身上的荣誉、头衔、职务, 可以罗列几页纸。这些只是一种象征或符号,重要的在于吴孟超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 科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在动手术刀,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
其实,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看病、 治病、做学问、带学生,是我的本职工作。 有许多同行,他们做得比我好。我们有不 少新的技术,就是向同行们学习的。 岁月真是不饶人,我快90岁了。可我 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抓紧去做。 特别是当前,我国的肝癌治疗主要靠手术, 基础研究、药物研究还有许多难关,迫切 需要突破。只要肝癌这个人类健康的大敌 存在一天,我就要和我的同行们与它斗争 一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入党 和从医时作出的承诺,我将用一生履行这 个承诺! ——吴孟超

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 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 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 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 3台手术。这位老人就是曾荣获2005年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肝胆外科临 床医学家吴孟超。
吴老在工作中.....

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 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 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 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 3台手术。这位老人就是曾荣获2005年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肝胆外科临 床医学家吴孟超。
• •
吴孟超是一位倾心为民、德技双馨的一代名医。 他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吴老说:“一个好医生,眼 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 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焐热,再去触摸病 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 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还摆好床下的鞋子。每年大年初一,吴孟超都早早 地来到病房,给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声祝福。
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 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 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
1958年起,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1980年起,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 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 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 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 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 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 5 年生存率由 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
自今,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 批高层次专业人才,让中国肝胆外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 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 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 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 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 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 四段”的解剖学理论。

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 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 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 “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 肝脏止血技术

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 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 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超肝胆外 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 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 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 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 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4 5Βιβλιοθήκη 人物事迹人物精神人物心声
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 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 士生导师;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 父”。

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 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 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

这些年来,很多人都想知道,吴孟超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是他的智慧与 学问?是他的医德与医术?还是他的勤奋与健康?应该说都是,但又不全是! 纵观吴孟超的一生,他创造奇迹的根本动力,是他那种“爱党爱国爱民的情 怀”。正因为他对党爱得执着,他把为党增光作为最高的荣誉;正因为他对 祖国爱得深沉,他把为国争气作为毕生的追求;正因为他对人民爱得真挚, 他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幸福。为此,吴孟超追求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创 造了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