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精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精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2 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特点地位成就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官营作坊手工业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①由民间私人民间经营手工业②产品供民间消费家庭产品用来交纳手工赋税和家庭消业费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农户的副业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发展状况表现春秋战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 a 、明初为防患倭寇; b 、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 、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 、对世界: a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 、对欧洲: a 、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国秦汉 隋唐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 两宋 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市的发展打破时空前繁荣 间、空间的限制; 出现商业名镇; 话本、词 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泉州天下第一大港: 明清 城镇商业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 长途贩运贸易; 著 繁荣 名商帮:晋商、徽商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积累结合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 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 中后期 -19c 末 20c 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 、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 、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 、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 、地区分布不平衡、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 、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 —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 —1952 )②三大改造(1953 —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 —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 —1966 )①中共八大1956 :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 —1976 )1971 年、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 —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 、1992 年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 年——1933 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 1918 — 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 1921 — 1924 )1、背景(1) 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 二战结束 — 20c70d 初20c70d 初 背景 战后经济残破, 欲恢复经济 出现“滞涨” 现象 措施 结果国家干预经 经济快速发展, 济 “黄金时期” 减少国家干 20c80d 经济恢预 复和发展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 -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 -1982 )赫鲁晓夫改重点结果失败原因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1991 )1、背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b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 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 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 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 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 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 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 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 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 、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f 、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 )1995 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 年1 月 1 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1)过程:①1986 年、提出“复关”;②2001 年12 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 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高二历史常考知识点必修二

高二历史常考知识点必修二

高二历史常考知识点必修二在高二历史的学习中,必修二是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高二历史常考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和理解这一历史课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高二历史常考的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

我们需要掌握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二、中国古代史的学习1. 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唐朝的统治制度、科举制度、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学艺术等。

2. 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北宋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繁荣等。

三、中国近代史的学习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介绍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 戊戌维新与百日维新:分析戊戌维新和百日维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四、世界近代史的学习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战争过程、以及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2. 俄国十月革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中国现代史的学习1.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研究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的影响。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历史进程,以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等方面的内容。

同学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并能够在考试中准确应用。

通过努力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油!。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中历史第⼆分册知识点整理第⼆分册【教学过程】第⼀课中华⽂明的起源1. 原始农耕诞⽣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器时代,⼈们学会了栽培⾕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活。

·农业的起源使⼈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这些⽣产性经济活动的产⽣,标志着⼈类历史实现了第⼀次伟⼤的经济变⾰。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代代⼈的⼝⽿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

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等的传说,⼤体反映了早期先民⽣活经历的⼏个阶段。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普遍以炎黄⼦孙⾃称。

4.中华考古⽂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1)特征:满天星⽃、⼋⽅雄起;(2)核⼼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明融合、诞⽣的核⼼地区。

第⼆课⽂献与考古中的夏⽂化1. ⽂献记载中的夏朝(B)2. ⼆⾥头考古发现(C)第三课商朝与青铜⽂化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由于甲⾻⽂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献、甲⾻⼘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主要是礼器,专⽤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商代⼈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持政治权⼒的功能。

3. 甲⾻⽂(B)(1)甲⾻⽂的定义:我国⽬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字,是商⼈在甲⾻上⽤来记载占⼘情况的⽂字。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导言:高三历史必修二是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大一统王朝与地方割据1. 大一统王朝的特点与代表:汉朝、唐朝等。

2. 大一统王朝的统一方式与手段。

3. 地方割据的形成原因与代表:三国演义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等。

4. 地方割据的影响与对抗: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二、帝国与游牧民族的磨擦与融合1. 帝国的形成与特点:如罗马帝国。

2. 游牧民族与帝国的磨擦:如匈奴、蒙古等。

3. 游牧民族与帝国的融合:如元朝。

三、风俗与文化的交融与创新1. 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与文化形态与代表。

2.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风俗与文化交流。

3. 风俗与文化的创新与变革:如宋朝的科举制度、文人雅士的兴起。

四、政治制度与治理理念的发展演变1. 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代表: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宋朝的官僚体制等。

2. 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与评价。

3. 治理理念的发展与变革:如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

五、社会阶级与经济形态的变迁1.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结构与代表。

2. 经济形态的变迁与发展:如封建经济、市场经济等。

3. 社会阶级与经济形态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六、外交战争与政治格局的演变1. 各个历史时期的外交战争与代表:如秦朝的兵车法、明朝的护国战争等。

2. 外交战争与政治格局的演变:如三国鼎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入侵等。

七、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变革1. 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进步与代表:如宋朝的造纸术、明朝的航海技术等。

2. 农业的进步与变革:如宋朝的推广农桑、清朝的土地制度改革等。

3. 科技与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结语:以上便是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框架。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在高三的历史学科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1、原始农耕:〔1〕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3〕中国早期农业特征: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4〕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应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

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说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2、炎黄传说: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主要在今河南〕。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中的夏文化〔公元前21世纪〕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特征:1〕在二里头遗址中,开掘出两类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只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

饲养家畜。

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高二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在高二历史必修二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一些重要事件和思想的演变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对几个重点知识点进行概要介绍。

第一,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独裁制度。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要数他的中央集权和独裁制度。

他通过设立郡县制、废除封建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管理。

而秦朝的儒家学说尊奉法家思想,追求严密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独裁制度的落实。

第二,东汉时期的黄巾起义与农民战争。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腐败严重,给了人民以极大的不满。

黄巾起义便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他们的要求是反对特权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东汉政府为了平定农民起义,加强控制力度,实行派系政治,使得中央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同时也埋下了国家灭亡的种子。

第三,北魏时期的佛教传入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

北魏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有了大量的接触和交流。

佛教的传入为两个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契机。

佛教的教义宽泛包容,与北方民族的信仰体系相互融合,形成了“佛教化民族信仰”的现象。

同时,北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汉族和民族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点。

第四,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社会动荡。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多个政权的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北魏、南朝梁、南朝宋。

这些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和混乱。

南北朝时期也是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以上是高二历史必修二课程中的几个重点知识点的概要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全面地了解和把握。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具有稳定性,但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纺织业的主要成就:原料使用先后顺序为麻葛丝棉;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冶金业的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为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制瓷业的主要成就:如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是全国的瓷都。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货币的变化,市场的扩大,商人群体的壮大。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对商业发展的限制,对商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和白银的需求增加。

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获取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传统手工业和农业。

影响: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卷入市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兴起的原因:包括列强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解体,以及洋务运动的诱导等。

发展的阶段:经历了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等阶段,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曲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希腊1. 基本概念和特点•希腊城邦制度•希腊的民主制度•希腊的奴隶制度2. 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帕台农神殿•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3. 斯巴达•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精神•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二、古代罗马1. 基本概念和特点•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的奴隶制度2. 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征服战争•罗马的地方自治制度•罗马的土地问题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改革•罗马法的代表作•城市罗马的建设三、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起因•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统一3.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现•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外国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2. 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的目标和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未来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影响,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本店铺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内外朝制度、中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4.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东厂、锦衣卫- 清朝:军机处二、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经济1.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2.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均田制- 土地兼并3. 农业主要耕作方法与农作物- 耕作方法:铁犁牛耕、代田法、区田法- 农作物:水稻、小麦、粟、棉三、古代中国经济·手工业的发展1. 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纺织业- 陶瓷业- 冶金业-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2.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四、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1. 商业发展的历程- 市的发展- 货币的发展- 商业组织与商人团体2. 古代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盐铁官营- 闭关锁国政策五、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天文历法- 数学2. 文学艺术-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贸易、对华战争- 结果:南京条约2.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3.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七、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1. 新文化运动- 原因:思想解放、文化革新- 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新文学2. 中国成立- 成立背景:中国社会的矛盾- 成立过程:中共一大3. 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的胜利4.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书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二册知识点第一章: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体系。

1. 农业革命与城市文明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业革命的发生。

农业革命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人口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在农业产出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文明,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尼罗河文明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的周期性洪水为古埃及提供了肥沃的农田和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古埃及人通过建设灌溉系统、制定农业政策等方式,确保了农业的稳定生产,同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体系。

3. 法老王与金字塔古埃及的统治者被尊称为法老王。

法老王拥有绝对的权力,被视为神的化身。

法老王死后,埃及人会为其修建金字塔,以供其灵魂居住。

金字塔代表了法老王的权威和尊严,也是古埃及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象征。

4. 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古印度人创造了梵文、制定了吠陀经等重要文化成果。

古印度社会原本是城市国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地理上较为分散的周边王国,形成了种姓制度和吠舍制度等独特的社会制度。

5. 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古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文字、农具、青铜器等重要发明。

古中国社会的演变可以分为夏、商、周三个时期,周朝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第二章: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他们的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古希腊城邦古希腊是由多个城邦组成的,每个城邦都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城邦,雅典以民主政治和文化艺术闻名,斯巴达则以军事统治和军事训练著称。

2. 希腊神话与奥运会古希腊人相信众神的存在,希腊神话被用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另外,古希腊还创办了奥运会,旨在通过竞技活动来弘扬体育精神和增进城邦之间的友谊。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16课 灿烂的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16课  灿烂的文学艺术

第16课灿烂的文学艺术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文学艺术灿烂的原因;知道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辉煌巅峰的原因;知道唐诗的发展过程与基本特点;知道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与王维代表作及其作品特点;知道唐朝书法、绘画艺术基本趋势与时代风貌;知道唐朝楷书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及其草书书法家张旭和怀素2、能力与方法通过阅读唐诗,归纳李白、杜甫、王维三人诗歌特色,初步掌握“文学是时代的作品”。

学会运用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视角,全方位分析唐代呈现灿烂文学艺术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唐朝诗歌、书法和绘画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同时也是文化古国,从而培养民族的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唐诗、唐朝书法与唐朝绘画难点:唐朝文学艺术灿烂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破题:1、何谓文学?这里指什么?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

从现有文献记载看,“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

”后来的《魏书·郑义传》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

”在这里,文学是指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即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同时,文学也指人的博学,即今天意义上的学识或学术,如哲学、历史、语言等。

可以看到,文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一开始就突出了“文采”含义。

同时,文学从它被使用时起就具有了学识(博学)含义。

按照这种观点,凡是富于文采的作品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为文学。

这里指诗歌。

2、何谓艺术?这里指什么?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广泛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再到汉朝的郡县制,这些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特点也是必修二的重点。

从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到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发展,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些经济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再者,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也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儒家思想的兴起,到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再到宋明理学的繁荣,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同时,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涌现,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此外,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也是必修二的重要内容。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些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最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是高中历史必修二不可忽视的部分。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再到两次世界大战,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反击》、《晚清政治的崩溃与民主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等。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反击》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南京条约》、《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内容。

需要了解中国在近现代史上面临的列强侵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压迫以及中国人民进行反抗的历史事件。

二、《晚清政治的崩溃与民主革命的兴起》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主要围绕晚清政权的衰落、清朝政治制度的危机、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展开。

需要了解晚清政府无力抵抗外侮的原因,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代表近代化的思潮和运动的兴起。

三、《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地位的确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中国近代史中的参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以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基本特征等内容。

需要了解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与列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交往和冲突,以及近代中国社会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内容。

需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革命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总结起来,高三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包括了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重要时期的事件和发展情况,以及对应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对历史的把握和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记得多多复习,加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1、原始农耕:(1)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3)中国早期农业特征: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4)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

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2、炎黄传说: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主要在今河南)。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中的夏文化(公元前21世纪)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特征:1)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类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只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

饲养家畜。

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历史多重证据法)信史:多元互证,孤证不立2、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3、方国联盟:特点: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依附于商。

商王朝国家的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甲骨卜辞中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称间接管辖的区域为“四土”、“四方”。

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

影响: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

至商朝末年,方国的众叛亲离,实是商周更替的一大原因。

4、青铜时代: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

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主要是礼器;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5、甲骨文:主要是商朝人刻或写在龟甲兽骨等上面的文字。

地点: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功能:商人主要记载占卜情况特点: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价值: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又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意义:达到”翻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地位。

3、周公“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肯定社会的差异等级,乐激起人们的认同,维系和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社会大变革:连年征战和社会动荡使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变。

500余年中,从“封邦建国”变为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到秦朝终告完成。

)2、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影响:1)经济:原因:代表新生产力的铁制农具和梨耕技术的出现。

表现:农耕熟地不断被开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耕地不能买卖规定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战争以攻城略地为目的;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的活跃。

结果:整个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社会领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政治: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思想领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

4)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3、百家争鸣:1)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其中儒家、法家、道家影响最大。

2)代表:儒家:孔子(核心“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法家:兴起于战国,韩非子、李斯正面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欢迎。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老子绝对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鄙视世俗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

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废世禄世卿、奖励农耕、建郡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1)中央集权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2)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容:首创帝制。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设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规定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1)设立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

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3)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在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经济上,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制度文化上,秦始皇统一文字。

交通上,以咸阳为中心,建造直道和弛道。

军事上,征发大量劳动力,建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

思想上,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的控制,统一思想舆论。

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体制。

(4)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农民起义和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滥用民力:建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2)严刑峻法:崇尚法家,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

3)横征暴敛:赋税沉重,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4)群雄逐鹿中的经验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5)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2、陈胜吴广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原因:秦的暴政;结果: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各地纷纷响应,刘邦和项羽起义军最强。

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

3、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秦亡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相同之处:汉初主要继承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等。

不同之处:政令实施宽简舒缓、郡国并行制(刘邦认为秦未行分封导致孤立而亡,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目的就是重建刘姓天下的大一统帝国。

吴楚七国之乱: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2、文景之治:内容:在黄老思想的主导下,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作用: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