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和医学文化

合集下载

寓医于食

寓医于食

“寓医于食”一、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和西方“药片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万千,粮食作物种类繁多,自古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包括谷类、豆类和杂粮等食品,如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此外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黍子、薏米等。

并且以蒸、煮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等高温烹饪的方式,形成了内涵极其丰富的传统食品。

正是五谷杂粮提供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养生功效,使中国人民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医就已经将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作为治疗疾病的原则。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即使肉多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

孔夫子在这里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这种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谷类、豆类植物有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约20多类、100多个品种;鱼、肉、蛋约百余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多样性的原则,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结构。

正是这种饮食观的成功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寓医于食”饮食养生保健的理念,为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有趣的是,上述膳食结构和美国农业部1996年2月颁布的“膳食指南金字塔”不谋而合,然而却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由于西餐食物品种比较单调,动物性食物过多,加之蔬菜品种有限、食用量严重不足,因此难以达到营养膳食平衡。

西方从工业文明造就的现代医药学理念出发,为了弥补膳食营养素的不平衡,从各种食物原料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即食物补充剂服用,形成了现代的西方所谓“药片文化”。

一位美国保健和营养学界的权威人土说:“在大多数人看来,实验室中精心研制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药片,才是治疗我们身上大疾小恙的灵丹妙药。

中国和某国的养生文化和保健医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某国的养生文化和保健医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某国的养生文化和保健医学有何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养生文化和保健医学的表现形式各异。

虽然都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而进行的努力,但是不同的文化和医学体系所倡导的养生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和某国的养生文化和保健医学有何不同。

一、饮食与营养补充品在中国养生文化中,饮食非常重要。

中国人认为饮食习惯可以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国的养生饮食注重搭配,将荤素搭配得当,便于营养吸收,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在健康饮食方面,中国人非常喜欢喝茶,根据不同茶的作用,人们可以在饮茶的同时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绿茶可以清热解毒,黑茶可以促进消化,普洱茶可以降压降脂。

而某国的养生文化中,则更注重保健营养补充品的使用。

人们常常使用保健品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此民族的人更加注重蛋白质的摄入,并且认为蛋白质是身体健康的基石。

二、运动方式与节律在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中,太极拳和功夫是非常受欢迎的健身方式。

人们通过太极拳和功夫的练习,可以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使身体更加灵活,并拥有极强的耐力和灵敏度。

此外,广泛的运动方式也包括了瑜伽、气功、步行和划船等。

而在某国则更注重运动的节律,人们坚持定期运动进行全身性训练、锻炼身体、增强耐力和力量。

在训练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按照具体的计划进行训练,例如第一周的练习强度为第二周练习的一半,逐步递增,以达到身体逐渐适应的目的。

三、神医与中药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神医是一种传统医生。

神医在中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人们认为神医可以治愈疑难杂症,并且可以帮助调节人们的身体。

而在某国则更注重自然疗法和中医药的使用,在日常养生中,人们也常常使用中药来保养身体和治疗疾病。

四、心理与情绪调节在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中,心理和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心理和情绪的平衡,认为情绪稳定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人的养生方式往往包括冥想、静坐和宗教信仰等,在寻找平衡时候把个人每个方面的健康都考虑进去。

中国饮食文化史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饮食文化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饮食与健康的传统智慧与文化

饮食与健康的传统智慧与文化

饮食与健康的传统智慧与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

与此同时,传统饮食文化也受到了重新关注,因为它们传承着智慧和对健康的重要认识。

本文将探讨饮食与健康的传统智慧与文化,并分析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

一. 营养平衡与节制的智慧传统饮食文化注重营养平衡与节制,这体现了对人体健康的智慧。

在古代,人们有一个清晰的饮食概念,认为食物应当包含各种营养元素,并保持适量的摄入。

例如,中国的中医饮食观念中,有关于五味平衡和多样性饮食的理论。

五味平衡强调不同味道的食物对人体的作用不同,如酸味收敛,甘味益气,苦味清热等等。

而多样性饮食则提倡同时进食多种不同的食材,以保证全面的营养。

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得到了科学验证。

我们现在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平衡的饮食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二. 食材选择与季节适应的智慧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食材选择与季节适应的智慧。

在古代,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食材,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例如,夏天会选择清凉的食材如西瓜、黄瓜等,以消暑解渴;冬天则选择温热的食材如姜、大葱等,以保暖防寒。

这种传统的选择和适应在现代也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发现,食材的选择与季节的关系确实对健康有影响。

季节性的食材可以提供更加新鲜和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满足身体对季节变化的需求。

三. 合理食用药膳与草药的智慧传统饮食文化中,药膳和草药的应用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药膳是指利用食材烹饪而成的有助于恢复健康的食物,而草药则是指用于调理身体的天然植物。

在古代,人们通过食用药膳和草药来调理身体,改善某些疾病或症状。

这种传统做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有一定的价值。

许多食物具有保健的功效,而草药也被应用于许多传统的中药疗法中。

通过合理食用药膳和草药,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调节身体的功效,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四. 社交与亲情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还与社交和亲情息息相关。

古代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比

古代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比

古代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比古代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了许多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它们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历史,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中国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比。

一、礼仪文化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非常重视。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古代中国各个领域。

古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礼仪文化。

例如,古代中国的拜年礼仪,即在每年的春节,人们要互相拜年,向长辈和亲友问候。

这个传统还是今天中国人民非常重要的节日活动。

在现代,尽管礼仪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被人们重视了。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繁忙,礼仪也逐渐淡化。

现在,人们对礼仪的关注度不如古代那么高,也没有那么多仪式需要遵循。

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也非常丰富。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

古代文学体裁广泛,包括诗、词、曲、赋、话本等等,每种体裁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它们包含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情感。

在现代,文学艺术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学在艺术表现和风格上与古代文学大不相同。

例如,现代诗歌追求自由、开放、内心的表达,而古代诗歌则注重形式、神韵和意境。

现代小说的特点是长篇描写和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而古代小说则强调情节和意境。

三、医学文化古代中国的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是以中医为代表的医学体系,传承了几千年。

中医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受到世界各国关注。

例如,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现代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现代,西医逐渐成为了医学的主流,中医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疾病和医疗技术上也面临许多挑战。

但是,在一些传统的领域,中医仍然受到广泛的信任和欢迎。

四、饮食文化古代中国人非常爱好美食,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

食医合一名词解释

食医合一名词解释

食医合一名词解释
食医合一,是指将食物疗法与医疗相结合的一种饮食文化现象。

在古代,食医合一的观念源于中国,它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饮食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食医合一的名词解释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在日常生活中,食物不仅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来源,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式。

人们通过选择适当的食物,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这种观念在古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食医合一的观念下,人们认为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药效和疗效,如寒性、热性、温性、凉性等。

因此,在选择食物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适合的食物,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同时,食医合一也强调饮食的卫生和安全,以确保人体健康。

总之,食医合一是一种将食物疗法与医疗相结合的饮食文化现象,它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在古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至今仍在许多地方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突出的中国文化元素

突出的中国文化元素

突出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因其灿烂而博大精深的历史,以及多种多样的元素而著称于世。

这些元素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而且成为了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突出的中国文化元素:1. 中华文字中华文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

它是一种图案化的符号系统,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字的演进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包括象形、会意、形声和部首等不同的技术方式,这些方式为中华文字增添了不少深度和意义。

2.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起源于遥远的史前时期,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体系。

中国有许多地方特色美食,例如广东的早茶、四川的火锅、北京的烤鸭、香港的点心等等。

同时,食物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物品,也是社交和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

3. 节日文化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节日很多,既有宗教节日也有农民节日。

其中最著名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例如春节代表了新的开始,中秋节代表了中国人团圆的精神。

节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4. 书法书法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为“文化艺术的基本功”。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讲究气质、姿态和行笔技巧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不同的书法风格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等,每一种都体现着不同的审美和文化观念。

5. 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

中医学涵盖了诸如针灸、中草药、经络、气功等领域,这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已经为世界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以及多种多样的元素,因此世界各地都愿意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中华文字、饮食文化、节日文化、书法和中医学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这些元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闪亮点,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的象征。

外国人眼中有趣的中国文化

外国人眼中有趣的中国文化

外国人眼中有趣的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是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的眼球。

以下是一些外国人眼中有趣的中国文化。

1. 中医: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与西医有所不同,但在现实中被证明能产生惊人的疗效,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声誉。

2. 饮食文化:中国拥有众多的地方美食,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潮州菜、新疆的手抓饭等等,每一种饮食都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制作方法,让人垂涎欲滴。

3.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使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4. 中国功夫:中国功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神秘的内在吸引了无数外国人,其代表人物如李小龙、甄子丹等也成为了国际巨星。

5. 京剧和昆曲:京剧和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唱腔、表演方式和音乐演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创造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总之,中国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和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而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的喜爱和研究。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无处不在,贯穿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我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首先,中国的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回乡团聚,家家户户贴对联、贴红包、点亮鞭炮,共度一个欢乐的新年。

除了春节,我们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庆祝。

其次,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优雅而深沉的艺术形式,它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中国民间舞蹈则包含了丰富的动作和形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这些传统音乐和舞蹈不仅在特定场合上演,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到。

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中国古代文人都很注重文学的创作,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诗词被广为传诵,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另外,中国的传统服饰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人们会选择穿上汉服来展示自己的传统风采。

除了汉服,传统的丝绸服饰和刺绣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展示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工艺的精髓。

最后,中国的传统医学和饮食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它注重平衡和调理身体的功能。

中医草药和针灸等疗法在中国被广泛使用,许多人相信它们的疗效。

中国的传统饮食也有着独特的地位,例如中国菜的四大名菜就代表着中国烹饪的精华。

总而言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节日到音乐舞蹈、从文学到服饰、从医学到饮食,传统文化贯穿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与世界各国交流的纽带。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体系,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素食为主:中国的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注重蔬菜、水果、豆类等食材的烹饪。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和谐的追求有关。

2.重视健康和进补: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健康和进补,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营养的平衡。

在烹饪过程中,各种食材的搭配和烹制方法都体现了对健康的关注。

3.“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文化追求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同时要求菜肴具有香味和美味。

这也是中国烹饪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五味调: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五味调,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和协调。

在烹饪过程中,五味调不仅使菜肴口感丰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和平衡的追求。

5.奇正互变的烹调法: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法多样,包括炒、炖、煮、炸、蒸等多种方式。

这些烹调方法不仅使菜肴口感各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变化和适应的重视。

6.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关注食物的口感和营养,还注重食物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人们也追求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7.地域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这些地域特色与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8.民族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这些民族特色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有关。

9.文化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还通过华侨、留学生等渠道传播到海外。

在海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中国餐饮文化。

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文化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1. 历史文化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使得它的文化非常独特而丰富。

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这些文明为中国的语言、哲学、艺术和文学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与其众多的朝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朝代都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包括建筑、绘画、音乐和服饰等方面。

例如,中国的长城、故宫和丝绸之路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2.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传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烟花和家庭团聚等。

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也是中国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

3. 文学艺术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被广泛阅读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绘画、剪纸和陶瓷艺术也享誉世界。

4.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被世界各地广泛喜爱。

中国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而闻名。

四川菜、广东菜和北京菜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中国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表演和茶道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

5. 传统医学中国的传统医学,如中医和针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医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家。

通过了解中国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国家。

---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1. 历史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

- 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国的每个朝代都在文化发展中留下了重要痕迹。

2. 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是中国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

3. 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和传播。

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3篇

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3篇

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在世界上,中国菜肴的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味道独特。

这种独特的味道和文化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中国,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丰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

中国菜肴的味道和做法都非常独特,所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和特色菜肴。

例如在北京,烤鸭是当地最有名的食品,而广东则以海鲜和点心著名。

中国菜肴的种类非常多,包括甜食、咸食、酸食、苦食和辣食。

这些味道的组合在菜肴中使得中国饮食文化独特而受欢迎。

中国饮食文化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人们每天都会坐下来分享美食和交流思想。

饮食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部分。

古代诗词和小说中也经常出现了很多和饮食相关的内容。

许多节日和庆典都和饮食有关。

春节期间,人们会亲自制作饺子和年糕。

中秋节人们会吃月饼,庆祝节日的来临。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历史和文化,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习惯。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世界各地享受中国菜肴,并深深爱上了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篇:中国医学文化中国医学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

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国医学文化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和其他传统疗法。

这些技术和知识经过千百年的验证,使得中国医学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草药是中国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中的许多草本植物和植物化合物可以被用来治疗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和疼痛。

许多中草药还可以被用来预防疾病。

例如,当人们感到压力大或者生病时,会饮用泡姜茶或者其他中草药来加速康复。

中草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许多重要的中草药和配方在今天仍然被使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医学类包括多项传统医学知识和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1. 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医学体系,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以及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理论。

2. 彝族传统医药: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

彝族医药以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为主要疗法,并结合针刺、拔罐、刮痧等技术进行治疗。

3. 藏医药:藏医药是中国西藏地区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以藏药为主要疗法,结合独特的诊断方法进行治疗。

4. 蒙古族传统医药: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传统医药文化。

蒙古族传统医药以牛、羊、马等动物的内脏、皮毛、骨骼等材料为药材,并结合蒙古族特有的滑石、黄土等制剂进行治疗。

5. 少数民族药草知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药草知识和应用方法,如壮族、傣族、回族等。

这些中医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中国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饮食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食材搭配和口味风格。

这些饮食传统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宗教、伦理观念,还体现了地域、民族、民俗等多元文化特点。

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通过饮食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敬意,传递对家庭、亲情、友谊的关爱。

饮食还被视为一种礼品,在社交场合中发挥着增进感情、拉近关系的作用。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强调“色、香、味”俱全,追求五味调和的境界。

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烹饪技艺上,还渗透到诗词、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总之,中国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同时,饮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创造、传承、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医药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医药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医药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古至今,这一丰富的医药传统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历史发展、独特理论和药物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医药文化。

一、历史发展五千年的医药文化历程丰富多样。

早在古代,我国的祖先便积累了医疗实践经验并总结出一定的医学知识。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开山之作,呈现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病方法。

汉代的《难经》和《神农本草经》进一步丰富了医学知识,为后世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医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追求临床实用和经验总结,例如《伤寒杂病论》等名著应运而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西医融合成为我国医药文化的新潮流。

二、独特理论中华医药文化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而闻名于世。

中医学理论以“阴阳”、“五行”等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人体脏腑气血的平衡与失调,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因病制宜”的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的特点。

中医药理论还强调预防保健,提倡平衡饮食、良好生活习惯以及适度锻炼等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

三、药物应用在五千年的医药发展过程中,中华医药文化积累了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应用经验。

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和药物研发领域,已经成为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人参、枸杞、黄芪等草药在调节人体免疫系统、预防老年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此外,一些中草药还可以提取活性成分,制成口服液、胶囊等剂型,方便患者服用和吸收。

不仅如此,中华医药文化还崇尚中草药与其他药物的结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综上所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医药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和药物应用而独步世界医学舞台。

中医学作为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世界所称道。

同时,中医药还促进了中西医学的融合,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

以中华医药文化为基础,我们有信心和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1.注重平衡与谐调:中国饮食文化讲究饮食的营养平衡,主张五谷为主食,荤素搭配,食物口感的组合要求概念上寓意五味调和,营养均衡,而且追求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2.尊崇自然与季节:中国饮食文化重视食材的季节性。

认为自然界的生物有其生长的季节,食物的口感、香味等特征会随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因此,选择食材的时候会注重季节性,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

3.尊重食物与礼节:中国饮食文化对食物充满敬畏之心,认为食物是天赐的,因此,人们在吃饭的时候会注重对食物的珍惜和尊重。

在吃饭的时候,人们会注意举止端庄,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礼仪。

4.重视烹饪方法和技艺:中国饮食文化有独特的烹饪方法和技艺,如炒、炸、炖、烧、蒸、煮等多种烹饪方法,使食材在加工过程中完美地体现出其原有的味道和营养。

5.强调家庭团聚和感情交流: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家庭团聚和感情交流。

中国人认为共餐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是家庭成员团聚和感情交流的重要时刻。

因此,中国人非常注重共餐的仪式和氛围,不仅注重菜肴的美味,还注重用餐时的言谈举止和互动。

6.传统食材的广泛应用: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使用传统的食材。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使得中国人在烹饪中广泛使用各种传统食材,如稻米、小麦、豆类、蔬菜、水果、猪肉、鱼虾等。

7.重视食物的养生和医疗功能: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养生和医疗功能。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食物可以调理身体,因此中国饮食文化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特殊药用价值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如中草药材料、药食同源的食材等。

8.地域特色鲜明: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

如北方以面食、炖菜为主,南方以米饭、煮、蒸、炒菜为主,川菜、粤菜、鲁菜、闽菜等代表着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以平衡与谐调、尊崇自然与季节、尊重食物与礼节为基本特征,强调烹饪方法和技艺、家庭团聚和感情交流,注重传统食材和药食同源的应用,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中医养生主张通过调养身心,保持身体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而饮食文化则是中医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它将中医养生思想融入到人们的饮食中,使得人们在享受美食的也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因此,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也可以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能够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包括了食物的种类和品质,还包括了餐桌礼仪、饮食习俗等。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物的种类繁多,有山珍海味、地方特色菜等。

同时,餐桌礼仪也非常重要,如座位安排、餐具使用、用餐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礼仪和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礼貌。

中医养生与饮食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养生饮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中,有很多食物都具有养生的功效。

例如,红枣可以补气血、百合可以润肺止咳、枸杞可以补肾益精等。

这些食物都可以被融入到日常饮食中,达到养生的效果。

此外,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也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在用餐时保持身姿端正、心态平和,可以减轻身体的压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人都面临着健康问题。

因此,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们应该学习并传承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方式的健康。

我们也可以将中医养生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医学中,为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既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慕课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慕课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慕课饮食文化与中医学一.药食同源中医食疗学,在中医指导下,通过食物或者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先秦:“药食同源”,饮食中医文化的萌芽期;殷商时期,伊尹《汤液经》,记录了烹饪技术及制药疗病的过程;战国《吕氏春秋》记载烹饪技术“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指出姜,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山海经》里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五十二病方》食物类占四分之一,食物类药品:乳汁,蜜,猪牛脂;周代用五味五谷治疗疾病成了首选。

秦汉:饮食中医文化奠基的时期;特点:1.有药理作用的食物大多记载在医学著作上。

2.对食物的药理作用认识比较深入。

3.形成药膳,运用比较多。

《黄帝内经》为食疗理论奠定了基础。

的主要食疗理论: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或者偏嗜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2.“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

五味调和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血阴阳津液,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腑物质基础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减退或者失去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

3.“夫无味入胃,酸先入肝,苦先归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类,食养尽之”五味与五脏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

《神农本草经》:中药365种,食物多达50种。

上品:酸枣、葡萄、大枣等22种。

中品:干姜、海藻、赤小豆等19种。

下品9种并记录了功效。

《伤寒杂病论》:从三个方面对食疗理论做进一步的阐发:一是确定了食疗的原则,辩证而食,与临床辨证而治是一致的;二是提供了不少食疗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三是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食禁问题。

如肝病禁食辛味食物,心病禁食咸味食物。

除了以上,人们对食物配伍,搭配禁忌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二.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晋唐:1.出现了食物疗法的专著2.对饮食疗法的重要性,对食治,食养,食忌以及如何做到合理饮食论述颇为详细,上升到理论,有一定的系统性3.明确食疗和药疗的关系,两膳开始引起重视4.讲究辨证施治,完全继承了《伤寒杂病论》一书的精髓,为后来形成辩证施膳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醫理論形成過程





《山海經》中的食物概念。動、植、礦物共124種。但書中食物概 述中並無強身、補益的話。 醫學理論進展的結果,將食物(藥物)列出主治、功能。並經由 人對氣味需求的差異和總結已知藥物共性,而提出五味與五臟等 之間性味學說的概念。 五行學說被引入醫學,於是有病因、病理、藥物、治則等諸方面 渾然一體的高度概括—五行配屬。 經脈學說發展出中醫體系極特別的一環。這個部分很難看出經驗 與理論發展的過程。 在《神農本草經》時代,經脈學說即以完備,且歷代以來少有更 動。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變化,馬王堆出土的脈經典籍即已表現這 個境地。 本草學的發展可以清楚看出經驗到理論,由少量到多量的發展過 程。《神農本草經》300多種,《本草經集注》有600多種,經唐 《新修本草》、宋《證類本草》的收集,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所載藥物有1800多種。且歷代有增有减。
馬王堆漢墓醫書


竹木簡醫書共有4種,其中竹簡醫書有《十問》、 《合陰陽》、《天下至道談》3種,木簡醫書有《雜 禁方》1種。 《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的內容, 都是論述人體十一經脈的循行、主病和灸法,與《靈 樞﹒經脈》篇論十二經脈部分接近。但缺于厥陰脈。 所述各脈循行方向和徑路,以及主病病候,較“經脈” 篇簡略,有的論述甚至相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 關人體經脈和灸療的專書。 《脈法》可辨識部分,主要記述運用砭法在脈上排瀉 膿血以治療癰腫。《陰陽脈死候》是古代診斷學著作, 所述“五死”病候,與《靈樞﹒經脈》篇相近,但無 五行學說色彩。估計著作年代應早於《內經》。



世界各民族在建立醫學體系的過程裡都有相同的過程, 但經過無數歲月變化除了西方醫學體系之外,只有中 醫體系。 中醫體系可就未曾見過或及簡單的疾病進行辨症論治。 中國醫學源於聖哲之說,立論者有之,反對者有之。 理論形成的過程通常是經由個人的創見而逐漸變成集 體的思維,進而透過個人不斷累積經驗,相互交換學 習的過程,而激盪出不同的看法與治療方法々於是英 雄人物便是讓醫學體系化的關鍵。 醫學體系中的聖人乃是「尤人之所長」者。 原始醫學有其「同」々民族文化有其「異」。
伏羲氏製「九針」的傳說


原始人發明用火,為炙法、熨法提供了物質基 礎。 相傳伏羲氏製「九針」。九針之名最早見於我 國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書中有關 伏羲氏的傳說雖不可輕信,但至少說明遠在春 秋戰國的時候,就有了用針刺治病、砭石刺膿 瘍放惡血和用熨炙法治療病證的經驗了。如戰 國時,名醫扁鵲用針刺和熨法醫治虢太子病, 而有起死回生之效的例證。
馬王堆漢墓醫書

《五十二病方》為中國已發現的最古醫方,記 述52種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疾病種類包括 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以 外科、皮膚科疾病為多。每種疾病少則一二方, 多則二三十方,全書共291方。治療內容包括 藥物、灸法、砭石及外科手術割治等。書中藥 名達240餘種。
馬王堆漢墓醫書
人類用火
★人類對於熟食的認知。 ★距今約五十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所製造的 尖狀、刀狀等石器或骨器,提供原始醫療器具 的物質基礎。 ★一萬八千年以前的「山頂洞人」,已能製造和 使用骨針,大陸醫學界認為這是研究針刺術起 源的重要文物。 ★原始人發明用火,除了有熟食、防病及保健的 重要意義外,同時為炙法、熨法提供了物質基 礎。
商代墓葬中古代巫師
古剛果圖
古剛果圖
古剛果圖
台灣早期原住民巫醫

思考〆 現代民眾追求醫療的過程,有多少「巫」的成 分〇
理論建立〆



醫學與社會脈動之間 醫學本身即是實驗、實證的科學。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醫確實起源甚早,已具有兩千多 年的歷史了。 從發展的眼光看,中醫不斷汲取當代新的科學成就而 向前發展的一種不同於現代醫學理論的東方醫學。 醫學的發展一開始就和人類物質生活的創造有著不可 分割的聯繫。例如。原始人為尋求食物而獲得藥物的 知識,所以「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 決定的。」醫學也在其中。
嘗詴錯誤的可能


所謂「飢不擇食」,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甚 至死亡等情況。飢荒與種族滅絕。 「飢不擇食」 V.S.飢荒與有毒植物。 人類在極飢餓狀態下,以同類充飢,種族延續 意義。
神農嘗百草而識中藥

Βιβλιοθήκη 在新石器時期。農業發展,人類尋找植物性食物時,用口嘗詴。 誤食有毒植物。 長期生活體驗,了解植物可能苦澀難咽、香甜可口、嘔吐腹瀉、 發汗止痛、中毒死亡。 有害淘汰,以後才逐漸用來毒殺禽獸或供醫藥用。如雞毒(烏 頭)、狼毒等藥的命名即是例證。隨之,由於人們對植物的不斷 認識,才逐漸用一些植物來治療疾病。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〆「人民食肉飲血、衣皮毛,至於神農,以為 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食,察酸苦之滋味, 教民食五穀。」 《淮南子》〆「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 避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 《史記》〆「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當然,藥物決不 是一個人發明創造的,它是人民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結 晶。我國第一部藥物學著作,就是用《神農本草經》命名的。
雲紋漆平盤-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高3.6厘米 直徑34.8厘 米 盛食用,木胎,盤內以紅、黑漆相間繪成同心圈狀寬帶, 黑漆上又以紅漆繪卷雲紋,邊沿以黑漆為地,朱繪水波紋, 盤的外底朱書「軑侯家」。
雲紋漆鍾-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高57厘米 口徑18.1厘米 腹 徑34厘米 鍾是一種盛酒器。 采用旋木厚胎制成,長頸, 大鼓腹,圈足。器內髹 紅漆,器表髹黑漆。肩部 、腹部為三圈朱色 和灰綠色描繪的幾 何雲紋。外底部朱書 「石」字。器形雅致 ,色彩華麗,是漢代 漆器中的精品。
醫巫不同源說



有人說〆「醫源於巫」,也就是說中醫起源於宗教、迷信,這是 一種非常錯誤的論調。 雖然我國殷商時代的人敬神事鬼,崇尚迷信,始有巫醫(如巫咸、 巫彭、伊尹等)而兼為人治病,但根據前面所述的歷史情況,則 說明醫藥的起源,並不始於宗教迷信,而是與人類維護生存以及 從事生產活動和改善物質生活有關。 巫醫為人治病,除了依靠巫術以外,同時也掌握和運用了一些藥 物知識。他們不過是在用藥上籠罩了一層神祕的迷信色彩而已。 因為早在巫術以前,已有了較多的醫藥方法,故隨著人類知識的 豐富,醫學終於戰勝了巫術。如春秋戰國時的名醫扁鵲就曾提出 「六不治」,其中明確提出「信巫不信醫則不治」的規戒。 齊相管仲也曾極力反對巫醫,《左傳》中還記載有叔向與公孫僑 的一段對話。在這段對話中,公孫僑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一些巫 醫,尖銳地揭露了春秋戰國時巫與醫之間鬥爭的情況。透過不斷 的鬥爭,中國醫學逐漸戰勝了鬼神迷信,脫離了巫術的束縛。
馬王堆挖掘
馬王堆挖掘
馬王堆竹簡
馬王堆漢墓醫書

原書均無名,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根據內容詴 予命名如下〆 帛書醫書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 脈灸經》甲本、《脈法》、《陰陽脈死候》、 《五十二病方》(以上5種合為一卷帛書)、 《卻谷食氣》、《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 《導引圖》(以上3種各為一卷帛書)、上述 11種醫書中,《陰陽十一脈灸經》有兩本,文 字基本相同,故帛書醫書實為10種。
馬王堆漢墓醫書(Medical Literature
Unear─thed from the Mawangdui Han Tombs )



1973年冬在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古墓出 土的醫書,共14種。 三號墓墓葬年代是漢文帝初元12年(公元前 163),各書的抄錄年代,根據文字字體估算 約在西元前4世紀末或前3世紀初。 這批醫書分別書寫在大小不同的5張帛和200支 竹木簡(其中木簡10支)上,出土時已有不同 程度的殘缺破損,經拼綴修復與辨識研究,估 計總字數約有3萬字左右。可辨識字數約有 23000字左右。
甲骨文中關於疾病的記載



距今3300年前 據統計,中國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關病證的記載約323 片,計415辭,所記病證種類已達22種之多(實際還 不只這些),如蠱(腹中蟲)、齲、疾首、疾目等。 甲骨文中有關齲齒的記載,比埃及、印度和希臘等文 明古國還要早1000多年。據研究,甲骨文當時記載的 病種,有頭、耳、眼、鼻、口、牙、舌、喉、心、胃 腸、手、臂、關節、足、趾、骨等病以及瘤、跌傷、 產婦病、小兒病、流行病、寄生蟲病等,並有咳嗽、 噎膈、不語、下痢、耳鳴、失明等病證的描述。 「甲骨文」,除反映當時的疾病,且反映公共衛生和 個人衛生方面的內容,如有洗臉、洗澡、飯後洗滌食 具、灑水清掃室內外環境、設置廁所及畜圈等的記述。




巫師成為原始社會重要的知識傳遞者,算得上 是知識份子的前身,他們掌握一定的醫療技術, 也參與部分的醫療工作。「毉」字之意義與大 量的外科醫學有關係。 巫師的地位因為其掌握知識的重要性逐漸消失, 地位由崇高降至卑下。 巫與醫之地位成相對變化。在某一時期巫與醫 的角色是混合的。 巫術與醫學發展之間的關聯性發展,值得我們 做更多的研究。
馬王堆漆器出土時,有不少都是裝盛著食物或酒的,當時漆 器珍貴,一件耳杯可抵十件青銅器,而馬王堆漢墓總計出土 七百多件漆器,長沙國丞相府的貴冑豪風可見。
馬王堆之飲食

從馬王堆可以了解漢代人吃什麼? 怎麼吃? 由於馬王堆一號墓的保存情形極其良好,不但 墓主利蒼夫人辛追得以穿越兩千多年時空,以 完整的形體、仍具彈性的肌膚外貌和二十世紀 人相見,就連墓中的食物殘骸也都分外分明, 梅、楊梅、梨等水果都僅只乾癟,實在很難讓 人相信那是兩千多年前的水果。





《卻谷食氣》是現存最早的氣功文獻之一。 《導引圖》則是現存最早的導引圖譜,繪有44幅表現 各種導引姿勢的彩圖,每圖標有所治病名或所模擬動 物的名稱。 《胎產書》記述胎產宜忌,其中“十月養胎”內容即 後世“徐之才逐月養胎方”的祖本。 《十問》、《天下至道談》、《合陰陽方》3種竹簡 及帛書《養生方》、《雜療方》的主體部分屬房中類 醫書。 木簡《雜禁方》及《養生方》、《雜療方》的部分內 容屬巫術方。 1981年大陸的文物出版社影印了這14種醫書,并附有 釋文、注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