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19《杠杆》教学案

合集下载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9杠杆青岛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9杠杆青岛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9杠杆青岛版杠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也是机械原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杠杆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知识点被介绍给学生。

本文将根据任务名称,分享一份关于杠杆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原理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杠杆的原理,包括力臂和力的平衡。

3. 理解杠杆的应用,并能够举例说明。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杠杆的示例和实物(如剪刀、秋千等)。

3. 实验材料:木棒、书本、砝码等。

4. 实验工具:测量尺、天平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杠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你见过杠杆吗?在哪些日常生活中使用了杠杆?- 杠杆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一下吗?2. 概念讲解(约15分钟):通过教学课件,教师向学生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并引导学生与实际例子相结合进行思考。

- 什么是杠杆?它是如何工作的?- 根据支点的位置,杠杆分为哪几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杠杆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 杠杆实验(约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探究杠杆原理。

- 实验1:用两本书和一根木棒制作杠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 实验2:用秋千或剪刀等示例,让学生尝试改变力臂和力的大小,观察对平衡的影响。

4. 实验结果分析(约15分钟):让学生归纳整理实验结果,并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改变力臂的长度会对平衡有什么影响?- 改变力的大小会对平衡有什么影响?5. 杠杆的应用(约15分钟):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观察结果。

- 杠杆在哪些工具中被使用了?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6. 总结(约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并检查学生对杠杆的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杠杆》教学设计诸城市实验小学齐丙丽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上的三点,会利用杠杆尺探究杠杆的作用。

2、能够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并能作出解释。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验、探究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课件、字典(当重物)、尺子、小木块、杠杆尺、支架、钩码、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投影:这块大石头很重很重,几个人都搬不动,但是正挡在路中央,交通很不方便,你们能想个办法把它移动到路边吗? 学生说说自己的办法。

2、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根木棍。

(投影:撬棍撬石头)此时这根木棍已经不是普通的木棍,它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杠杆,揭开杠杆撬动石头的奥秘。

二、认识杠杆上的三点1、游戏体验: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的装置。

2、学生利用字典、小木块、尺子等材料制作杠杆,模拟撬石头。

师巡回指导,肯定性评价。

3、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制作的杠杆装置,体验杠杆上的三点。

3、教师提问:撬重物时,有没有发现杠杆上有几个点在起作用?4、学生答,并结合自己的杠杆演示解说。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结合课件解释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并强调这三点都作用在杠杆上。

6、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杠杆,在组内分别指出杠杆上三点的位置。

三、实验探究杠杆的作用(一)猜测杠杆的作用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猜一猜杠杆有什么作用?生:省力师: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呢?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师:请同学们再以小组为单位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体验一下有什么感觉?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学生讨论师: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用杠杆尺来做定量实验。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作用1、教师出示杠杆尺。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画.swf
(善于观察的学生也可 能会发现杠杆的省力情
既不省力也不 费力的杠杆
况与杠杆支点到力点和
支点到重点的距离的关
费力杠杆
系。如果这样的话教师就
趁机引导学生来探究这
是不是普遍规律。
谈话:1、变换重点
学生以四人小组合
PPT 演示实验
和力点的位置还有哪些 作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记录单。实验记录
挂法使杠杆尺平衡呢? 四、探究归纳,
抒己见,帮老师想办法,
播放王
2、既然大家这么热 有许多学生想到了借助 老师搬石头
心我们就一起来看王老 一根木棍和一块小石头 的录像。搬石
师遇到什么困难了。(教 来撬动大石头。 师播放视频)
头录像.wmv
3、教师出示带磁铁
的大石块、小石块的图片 和木棍。问学生:你能上 来模拟一下用木棍怎么 撬吗?
学生在黑板上模拟 演示用木棍撬石头。
ppt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杠杆一课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在教学中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下你们的探究结果。
行分析比较发现杠杆平 2.xls
3、教师用课件将每 衡的规律。
组学生的数据填入表格。
4、科学家面对很多
课件演示杠杆
的实验数据的时候,他们
规 律 。《 杠 杆 》 课
会做什么?
件 .ppt
5、面对几十组数据
如何进行分析呢,老师有
一个好办法。教师运用
Excel 表格把十几组数据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范文二份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范文二份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范文二份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及结构。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杠杆的概念和结构。

2.理解杠杆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杠杆的作用和原理。

2.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实物杠杆、齿轮组成的简易机械装置、绳索、计时器、试验台。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先通过运用杠杆原理问一问题的方式,导入杠杆的定义和结构。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它有什么作用?学生:……教师:杠杆原理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杠杆的科学。

2.展示杠杆实物,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教师:请看这个实物,这就是杠杆。

它一般由一个刚性杆和一个支点组成。

这个刚性杆的两端分别是支点和力臂。

力臂是从支点到我们的力点的距离,而力点是我们进一步施加力的位置。

3.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实验展示。

教师:这里我使用了一个简易的机械装置,它由两个齿轮和一个杠杆组成。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机械装置是如何工作的。

教师示范:先将这个装置调整为平衡状态,然后我们用手轻轻地拨动其中一个齿轮,看看会发生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我们会发现,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一个小的力作用在齿轮上,就能带动另一个大的齿轮旋转。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同学们,现在轮到你们操作了。

请你们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来操作这个装置。

(分组,学生操作实验)5.进行讨论及总结:教师:通过这次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教师:非常好。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杠杆的原理可以帮我们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

这就是杠杆的作用。

6.进一步探究: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尝试用杠杆原理解决其他问题。

比如,如果我们想要移动一块很重的石头,应该怎么办?学生:……教师:很好,可以用一根杠杆来帮助我们。

但是,你们需要考虑一下力点和支点的位置,以及杠杆的长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杠杆》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杠杆》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杠杆》说课稿第一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杠杆》说课稿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杠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的XX,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杠杆》。

说教材:这是《生活中的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我们的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分为五大部分,本课属于。

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一课《斜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

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教科书中设计了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活动准备——利用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跷跷板》中,已经对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有了初步认识,提出“看到这熟悉的场景,你有什么想法?”唤起学生对杠杆平衡有关知识的回忆,为开始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活动过程分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文字说明和图片指示,直接提出了杠杆的定义和杠杆的三个要点。

第二步——通过设计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汇报我的发现来研究杠杆的原理。

资料卡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已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第三个环节:自由活动——教科书给出了杠杆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其中有的是是费力杠杆,有的是费力杠杆,有的是平衡杠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意识。

第四个环节:拓展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用杠杆原理做一个艺术品,给学生渗透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理念,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第二个活动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将关注技术与关注人类自身结合。

说教学目标:俗话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下面我来说一说这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使用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019版青岛小学科学五年级下《19.杠杆》word教案 (1)

2019版青岛小学科学五年级下《19.杠杆》word教案 (1)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19.杠杆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二)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

(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

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

(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

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

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

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

(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其中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杠杆》教案(15篇)

《杠杆》教案(15篇)

《杠杆》教案(15篇)《杠杆》教案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

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劲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

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特别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爱好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当开展有很大援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

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运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沟通。

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由于他没有结合实际运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确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讨论。

在教学中,许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老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试验,有这么几点要求: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试验状况。

4、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如何区分?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试验中多加观测、思索,发觉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仔细思索来发觉规律,更多的是任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

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

这些状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察中实时发觉问题,实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觉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试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

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这个点就是……。

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19.《杠杆》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19.《杠杆》教学设计

[PPT 4 出示 ] 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猜一猜跷跷板采用什么样的原理制作而
成?(板书:杠杆)
二、探究学习 了解杠杆
1.[PPT 5 出示 ] 出示阿基米德的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杠杆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原理。

2. [PPT 6 出示 ] 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 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2. 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重难点】
杠杆的作用、杠杆作用的实验 【教学准备】
杠杆材料、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认识杠杆
1. [PPT 3 出示 ] 观看玩跷跷板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杠杆玩具的乐趣:
5.[PPT 9 出示 ]
观看视频中的实验指导。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 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情况能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
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实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分组实验。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
物重 (N)
重点到支点距离 力点到支点距离
拉力 (N)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PPT 13 出示 ] 寻找我们身体中的杠杆。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三要素: 支点 力点 重点
记录表:
实验次数
物重 (N)
重点到支点距离 力点到支点距离
拉力 (N)
1
2
3
我的发现: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9.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杠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 学生已经对等臂杠杆——天平有了初步认识, 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

小学科学《_杠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_杠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19.《杠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生活中的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从“父子压跷跷板”情景切入,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与创新,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力点、重点的概念;知道杠杆原理。

2.科学探究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学会收集和分析数据,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事物规律的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运用杠杆技术原理可以提高效率,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科学技术创新发明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杠杆的作用,经历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归纳出结论。

难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通过创造发明技术,提高效率、效能。

四、教学准备教师(视频、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等教具);学生(小组分工,分组长、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同学们,请看屏幕,认识这个美丽星球吗?在古希腊有位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他是怎样想到的?有什么科学依据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开启我们的科学之旅。

【设计意图:通过阿基米德的名言,引入杠杆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疑问,建立积极学习探究的品质。

】(一)进入第一站:Th活智慧1.山坡上滚落下一些石块,一块巨石好几个人都无法移动它,你能想办法移动它吗?生活中人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呢?请看视频!刚才工人用棍子撬动大石块,这时棍子就不是普通的棍子,它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2.请同学们观察:在杠杆上,有几处关键位置?(有三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并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给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分类。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探究: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准备:学生:杠杆尺、钩码、测力计、记录纸;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师:相关课件、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生活切入导新课:师:老师遇到了点小困难,想请咱们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出示铁皮饼干箱)谁能打开?(学生用手打不开,用扁铁条作为工具撬开了。

)师:假如你在路上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把石头挪开吗?(学生设想、交流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

)师:这种方法可行吗?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模拟实验试一试。

(学生利用尺子撬动铅笔盒,请一个学生到台前演示。

2019版青岛小学科学五年级下《19.杠杆》word教案 (2)

2019版青岛小学科学五年级下《19.杠杆》word教案 (2)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19. 杠杆教学目标1.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学会记录、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认识杠杆各部分名称,会使用杠杆做有关杠杆的探究实验;能将杂乱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类,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什么情况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按照省力、费力的标准会分类。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杠杆平衡的认识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首先由父子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引入,然后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的是木棒6根、镊子6个、夹子6个、订书机6个、剪刀6个、羊角锤6个、钳子6个、干果钳6个、起子6个、托盘天平1个、杠杆尺6个、钩码若干、课件。

本课的探究活动,分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初步认识杠杆的作用,展示杠杆的三点示意图。

第二个环节是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

自由活动中给出了杠杆在生活中应用的多幅图片,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活动中先展示了一幅图片《龙虾网与鱼尾巴》,激励学生将杠杆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接着让学生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侧重科技与人文。

实际上课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我用阿基米德曾说过的一句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讲述阿基米德为国王创造了一套机械系统,国王用这套系统顺利让大船入海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简单机械的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教师设问:现在我端坐在凳子上,谁能把我连凳子给挪动到一边?(学生跃跃欲试)这样咱班谁的力气最大?好你上来试试。

(大力士上台来试,结果不行。

)谁的力气最小?(一个文弱的女生举手)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个要求。

(全班学生均露出怀疑的表情。

)看来大家都不相信,这样,你也来试试。

(教师让女生上台,提供给女生一根木棍,并小声地告诉她方法,结果一下子就把教师连凳子给撬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杠杆——天平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

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用木棍撬石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重点确定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直尺撬字典的探究实验,层层推进,认识了解杠杆的具体作用,同时,使学生逐步把握如何正确地去认识和分析杠杆,得到科学方法的感受与体验。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浓厚。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

教材中安排的直尺撬起字典的实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仿做是没有难度的。

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同时,对杠杆的认识延伸拓展到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跳跃,需要在教师的提示和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杠杆的作用。

难点:
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

首先通过撬石头激发学习兴趣,从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思路是:
在“实验探究”阶段,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一步通过实验认识杠杆的支点概念、三种类型和两个作用,为后来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在“延伸拓展”阶段,通过教师的研究提示和小组的合作研究,达到对杠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考虑、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教与学过程设计
教学准备:
1、实验记录表格
砝码、剪子、镊子、羊角锤、带有钉子的木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举起一根棍子,学生猜测棍子的用途。

就一起看一看。


3、学生演示撬石头。

其余学生说出看到的内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杠杆。

前用木棍撬石头。

板书课题备注
2、小木棍、石头、字典、直尺、橡皮、杠杆尺及支架、
2、教师:
“别小看一根棍子,它可具有神奇的力量。

下面我们一名学生到黑板一根棍子,当我们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
杠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解开杠杆撬动石头的奥
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上的三点
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重物)
(1)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装置。

(2)学生利用字典、、橡皮、直尺等材料制作一个杠杆。

起重物。

学生动手操作
(3)学生先用小拇指抬起重物,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
(4)教师提问:
撬重物时,哪些地方在起作用?(学生可能学生兴趣浓厚,回答用手压的地方,下面垫橡皮的地方,压着字典的地气氛活跃方在起作用。


点。

在小组中每人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2、认识杠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学生实验过程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并板书三点:
力点、支点、重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省积极动脑力呢?
分组实验2(用直尺撬重物)
小拇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
使用杠杆一定能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
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讨论,指名演示)
(2)分组实验学生积极发言杆上的三点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学生想象力丰富
(1)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

(杠杆尺左2格处挂2个钩码,教
提问:
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一名学生指出杠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
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1格处费力,学生动手操作并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
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计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计量。

实验物重(钩码重点到支拉力(钩码力点到支
次数123456数量)点的距离数量)点的距离谈感受
(3)谈话:
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汇报)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费力
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小组讨论后,交流。

3、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根据杠杆原理解释木棍撬石头的奥秘。

(3)分组观察剪子。

作时力的关系。

(4)分组观察镊子。

作时力的关系。

(5)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总结拓展
不只是我们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在许多活动中也会用
到杠杆,课下同学们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

小组讨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学生用所学知识杆规律,认识到学。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
(2)一学生用羊角锤拔钉子,根据杠杆规律解释省力的原因。

解释生活中的杠思考:
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身边处处有科思考:
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
六、教学反思:
《杠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得出杠杆的作用。

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发展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为了实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四步,一是玩用木
棍撬石头导入新课,接着自己动手玩用直尺撬起字典的游戏,“玩”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自然地认识了杠杆的三点及两段距离,成功地为学生做实验做好铺垫。

二是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

我注重开放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

虽然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大家的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最终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个助手。

三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数据,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及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上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杠杆原理。

四是巩固练习与课外延伸。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杠杆进行分类,然后应用于实践,想办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再一次对科学产生激情和盎然兴趣。

我没把下课铃声当作本课教学的终点,而是设计了课后问题:
“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课后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