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教学案

合集下载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富贵不能淫’”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富贵”与“道德”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特殊句式、孟子思想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富贵不能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金钱面前保持诚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坚守道德原则。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物质诱惑时如何坚守道德的情况?”(例如:拒绝不正当的利益)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是如何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关于“富贵不能淫”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阐述了在面对富贵诱惑时,应如何坚守仁义道德。富贵是外在的诱惑,而道德是内心的准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论述。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孟子展示了富贵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举例:文章中“周亚夫军细柳,士卒勇敢,兵精粮足,而亚夫能恪守节制,不滥用兵力。”这句话,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恪守节制”的含义,教师应详细解释,并通过实例说明其重要性。此外,对于“细柳兵精,勇敢果敢”中的排比修辞,教师需引导学生识别并欣赏其表达效果,突破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周亚夫军细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严格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周亚夫的形象特点、修辞手法运用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周亚夫的领导才能、军士们的团结协作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文章中的角色,体会人物情感和文章主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主题。《周亚夫军细柳》讲述了周亚夫屯兵细柳,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这篇文章体现了古代将领的优良品质和治军之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周亚夫如何治军、军士们的勇敢表现等,这些都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教师应通过引导讨论、设置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欣赏:识别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美感。

四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3课《电冰箱的保养与使用》

四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3课《电冰箱的保养与使用》

四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3课《电冰箱的保养与使用》教学目标1.清楚电冰箱的基本都结构和工作原理。

2.完全掌握电冰箱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养技巧。

3.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素质的用电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电冰箱的正确的使用方法。

2.再理解电冰箱的保养原则。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冰箱模型、电冰箱内部零件图片、保养用品。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强行学生重新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器使用注意事项,如插头的正确的插紧、用电安全等。

2.新知讲解-展示电冰箱模型和内部零件图片,向学生介绍电冰箱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回答电冰箱的使用方法,除开温度调节、食物存放位置、开关按钮门注意事项等。

3.操作演示-请一名学生来你的操作电冰箱,实时演示正确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演示过程,注意观察真确的动作和操作步骤。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电冰箱的保养原则和注意事项。

-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联合讨论,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总结归纳-请几名学生领导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接受总结归纳。

-强调什么电冰箱保养的重要性,在内保护环境的意义。

6.课堂练习-防寒棉衣练习题给学生,检验他们对电冰箱的使用方法和保养原则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加强操作演示和小组讨论,帮学生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打听一下电冰箱的保养与使用。

是从课堂练习,是可以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这些教学既内容生动,又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不更多地分解重组实物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类使⽤地层飞船深⼊地球内部进⾏探险,⼀艘地层飞船在航⾏中失事,下沉到地⼼,船上只剩下⼀名年轻的⼥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度过余⽣,这是刘慈欣获奖⼩说《带上她的眼睛》⾥演绎的故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原⽂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双眼睛去。

主任递给我⼀双眼睛,指指前⾯的⼤屏幕,把眼睛的主⼈介绍给我,是⼀个好像刚毕业的⼩姑娘,在肥⼤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她⾯前有⼀⽀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

我问她想去哪⾥。

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在太空服的⼿套⾥,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吧!”她说。

这是⾼⼭与草原的交接处,⼤草原从我⾯前⼀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覆盖着暗绿⾊的森林,⼏座⼭顶还有银⾊的雪冠。

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切图像由超⾼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的另⼀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同发射出去。

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双眼睛,由这⾥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带上这双眼睛,让⾝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这⾥真好!”她轻柔的声⾳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我太怕封闭了。

” 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起来,这草原太⼩了。

”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了,但⼏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是的,⼴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花。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她问。

我蹲下来看。

“呀,真美耶!能闻闻她吗?不,别拔下她!”我只好趴到地上闻,⼀缕淡淡的清⾹,“啊,我也闻到了,真像⼀⾸隐隐传来的⼩夜曲呢……” 我在草原上⽆⽬标地漫步,很快来到⼀条隐没在草丛中的⼩溪旁。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识字,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流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和朗读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朗读。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表达童年回忆并能够流畅朗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老师可以用一些童年回忆的图片或者听觉资料来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关注生字识读和生词解释。

2.赏析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和情节。

3. 学习任务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教师纠正发音或演读不流畅的部分。

2.布置阅读任务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或
感受。

4. 情感体会
1.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对童年的珍惜和感恩。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文朗读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本节课以《童年的发现》为主题,通过文学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童年回忆的温馨和美好。

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激发对童年回忆的情感和感恩之心,同时提升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海底世界》⼀篇科普性说明⽂,作者通过⽣动形象的语⾔,从海底的明暗度、声⾳、动物、植物和矿藏这⼏⽅⾯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描绘了⼀个景⾊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抒发了对⼤⾃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原⽂、知识点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原⽂ 你可知道,⼤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当海⾯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那么,海底是否⼀点⼉声⾳没有呢?也不是。

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已。

如果你⽤上特制的⽔中听⾳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有的像蜜蜂⼀样嗡嗡,有的像⼩鸟⼀样啾啾,有的像⼩狗⼀样汪汪,有的像⼈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种声⾳,⾏进的时候发出另⼀种声⾳,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海参靠肌⾁伸缩爬⾏,每⼩时只能前进四⽶。

梭⼦鱼每⼩时能游⼏千⽶,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普通的⽕车还要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喷⽔,利⽤⽔的反推⼒迅速后退。

有些贝类⾃⼰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

还有些深⽔鱼,它们⾃⾝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的。

它们的⾊彩多种多样,有褐⾊的,有紫⾊的,还有红⾊的……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就拿⼤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长达⼏百⽶的巨藻,就有⼋千多种。

海底有⼭峰,也有峡⾕。

这⾥富含煤、铁、⽯油和天然⽓,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属。

海底真是个景⾊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篇⼆】⼩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知识点 ⼀、⽣字组词 宁níng(宁静、宁⽇、安宁、鸡⽝不宁) 官guān(器官、五官、做官、⼀官半职) 汪wāng(汪洋、汪汪、姓汪、⼀汪⽔) 险xiǎn(探险、危险、保险、险阻) 参shēn(⼈参、海参、洋参、党参) 攻gōng(攻势、攻击、攻打、以守为攻) 推tuī(推车、推荐、推⼴、推辞) 迅xùn(迅速、迅捷、迅疾、鲁迅) 速sù(快速、速度、迅速、速战速决) 退tuì(后退、退步、退化、进退) 铁tiě(钢铁、铁路、铁锹、铁观⾳) ⼆、多⾳字 宁níng(宁静)nìng(宁可) 参cān(参加)cēn(参差)shēn(⼈参) 三、近义词 依然——仍然 宁静——安静 闪烁——闪耀 危险——凶险 攻击——攻打 突然——忽然 迅速——快速 差异——差别 清楚——清晰 稀有——稀少 奇异——奇妙 四、反义词 宁静——热闹 ⿊暗——明亮 危险——安全 迅速——缓慢 后退——前进 清楚——模糊 丰富——贫乏 稀有——常见 波涛澎湃——风平浪静 五、理解词语 波涛澎湃:波涛奔腾冲击,形容声势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科幻小说。

本文讲述了主人公在一次探险任务中,意外被困在了火星的地下洞穴,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他成功地带上了自己的女朋友的眼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女朋友的眼睛代替自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本文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于科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阅读,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此外,本文中的一些科学概念和虚拟现实技术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学会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珍视亲情、热爱生活的道理,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

2.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3.难点:分析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相关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案例、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科幻小说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含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含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课前知识梳理】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年周恩来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第二年周恩来出访印度和缅甸时再次重申(2)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印度支那问题(2)内容: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3)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4)意义:中国推动了会议的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第23课《陶渊明诗两首》教案

第23课《陶渊明诗两首》教案

第23课《陶渊明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和主要诗作;2.能够熟读并背诵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两首;3.学习一定的古诗词欣赏技巧,提高对古典文学的欣赏水平;4.培养学生对陶渊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两首;2.学习古诗词欣赏技巧。

教学难点1.在了解陶渊明生平的基础上,对他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诗歌原文;2.介绍陶渊明生平的相关资料;3.PowerPoint课件;4.包含图片和解释的教材。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导教师通过PowerPoint课件向学生展示陶渊明的名言:“废寝忘食,不思维艰”的图片,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诗词创作经历。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表达出对陶渊明的震撼和赞美,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对自然之怀以及个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篇目一:《桃花源记》第一遍朗读教师第一遍高声朗读《桃花源记》全文,鼓励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倾听。

第二遍朗读教师停顿并注释一些生僻字、熟悉生疏的成语,解释课本中难懂的文言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模仿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语感,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朗读,使他们更能领会诗歌内在意境和语言特点。

集中讨论教师鼓励学生依次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他们感性认识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就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

篇目二:《归去来兮辞》第一遍朗读教师第一遍高声朗读《归去来兮辞》全文,鼓励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倾听。

第二遍朗读教师停顿并注释一些生僻字、熟悉生疏的成语,解释课本中难懂的文言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模仿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语感,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朗读,使他们更能领会诗歌内在意境和语言特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 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感受我与贝多芬的情感交流,学习音乐家善良的品格。

3.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的阅读方法。

重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

难点: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学习音乐家善良的品格。

课前准备1. 课文中月景的插图。

2. 贝多芬的画像。

3. 乐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 导入新课。

2.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1. 介绍贝多芬。

2. 结合自读提示,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划出课文中写《月光曲》创作过程的有关段落,并反复读一读。

4. 思考: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月光曲?你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5. 再读全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6.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四、检查自学效果,集体交流1. 检查生字词。

2. 指名分段读课文,并纠正字音。

3. 讲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4. 交流思考题答案及提出的问题。

5. 分组展示收集的贝多芬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6. 齐读课文。

7. 质疑、释疑。

五、感悟理解,重点研讨(接自学指导)1. 再读描写月光的段落,想象其所表现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 认真阅读兄妹俩的对话,然后回答问题: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而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3. 教师小结: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他给穷兄妹俩弹奏曲子,不仅仅是为了告诉他们曲子的名字,而重要的是想启发他们热爱音乐。

人,只有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算真正的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教案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教案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教案本课题是关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属于中学阶段的现代历史、政治教育课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

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2、讲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背景和特点多维度阐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背景和特点,包括:(1)国际政治环境趋向合作共赢;(2)合作共赢是各国共同利益的体现;(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与国家之间深入交流、增进人民情谊的桥梁。

3、引导学生看待和评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优势和挑战,探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意义。

4、帮助学生探究如何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探究如何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如何增进国际合作、深度交流等。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四、教学媒体本节课采用PPT、多媒体介绍等教学媒体,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后的综合测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解深度。

同时,对孩子的答题表现、讨论表现、思维能力进行评估,是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六、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总结,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节课的教学工作。

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课后总结、整理不良表现等方式进行监督,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4.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艰难困苦出英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文诵读】播放音频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疏通文意】译文: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译文: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六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3课《微波炉的使用》

六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3课《微波炉的使用》

六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3课《微波炉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波炉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微波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微波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微波炉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微波炉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微波炉的安全使用。

2. 微波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微波炉模型或实物。

2. 微波炉使用说明书。

3. 相关食品和餐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微波炉,引发学生对微波炉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微波炉有什么了解? microwave炉和普通炉有什么区别?二、探究微波炉的基本构造和功能(10分钟)1. 介绍微波炉的基本构造:门、炉腔、微波发射器、微波接收器等。

2. 讲解微波炉的功能:加热、解冻、烹饪等。

3. 演示微波炉的操作步骤:开启、设置时间、启动等。

三、微波炉的正确使用方法(10分钟)1. 讲解微波炉的使用注意事项:避免金属、密封食品等。

2. 演示微波炉加热食物的正确步骤:放入食品、关闭炉门、设置时间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使用微波炉的经验。

四、探索微波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微波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举例说明微波炉在家庭、学校、餐厅等场所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微波炉使用的创新想法。

五、实践活动:微波炉烹饪比赛(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微波炉烹饪一种食物。

2. 设置烹饪时间,启动微波炉。

3. 烹饪结束后,评选出最佳口感、最佳创意等奖项。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微波炉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微波炉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微波炉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正确使用微波炉的能力。

3. 学生对微波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认知程度。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2.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a.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b.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关注战象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c.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交流讨论,提升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战象的英勇事迹,分享阅读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五、作业布置
1.抄写并熟记本课生字词,掌握它们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战象、英姿、硝烟、英勇、顽强、战功、荣誉、担当等。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战象的形象特点,感受战象的英勇顽强精神。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生命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环境,激发他们对战象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课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理解运用,如:“战象”、“英姿”、“硝烟”等,同时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境中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写作技巧。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第一课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第一课时

以下是一篇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生字、词语:让学生朗读本课的生字、词语,纠正发音,理解词义。

3.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互相交流看法。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课文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收获。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再次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同时,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自然风光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塞位。

2. 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国际干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举世视野,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其对国际干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国际干系,培养其举世视野和国际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包括古代丝绸之路、近代殖民体系、当今多边合作等图片和视频。

2. 准备讨论题目和案例分析,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探究。

3. 制作PPT课件,便于教室讲解和演示。

4. 安排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简要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背景介绍(15分钟)介绍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以及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介绍举世化经过和国际合作的发展,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3. 历史经过(30分钟)以时间为线索,简要介绍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摩登的世界历史,重点讲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趋势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通过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

4. 重要事件和人物(15分钟)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联合国扶植、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中国改革开放等,深入分析这些事件对举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影响。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5. 思考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思考当前世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讨论如何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来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到举世合作的重要性。

6. 教室小结(5分钟)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新实用汉语课本23教案第二十三课-我们爬到长城上来了

新实用汉语课本23教案第二十三课-我们爬到长城上来了

新实用汉语课本23教案第二十三课-我们爬到长城上来了第二十三课我们爬上长城来了一、掌握本课重点句型和重点词语的用法(1)动作即将发生(2)复合趋向补语(3)无标志被动句(4)同位短语(5)副词“就”掌握本课“谈计划”、“提建议”等功能项目,并能初步就谈旅行计划、谈天气、买飞机票、去饭馆等话题进行交际。

二、掌握汉字(1)会认、会写基本汉字:山、飞、义、龙、雨、成;(2)会写部件:叚、廾、鸟;(3)会认、会写课文中已出现的汉字:爬、(放)假、打)算、顶、(建)议、(气)温、景(色)、(游)泳、冬(天)、夏(天)、导(游)、(长)城、泰(山)、(海南)岛、孔(子)、(小)燕(子)、累、条、拍、秋(天)、阴(天)、(下)雪、零(下)、度。

三、内容说明1. 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的基本句型是“要……了”,也可以用“就要……了”,“快要……了”或“快……了”。

前两种句型(用“要”的),可以加上时间状语;后两种句型(用“快”的)不能加时间状语。

应提醒学生注意:句子最后的“了”不能缺少。

2. 复合趋向补语跟简单趋向补语一样,是用来表示它前边的动词动作的方向。

首先要掌握复合趋向补语的形式和意义。

本课介绍了“上、下、进、出、回、过、起”7个趋向动词,与“来/去”分别组合成的13个常用的复合趋向补语(“起”和“去”不能组成复合趋向补语)以及它们的基本意义。

这13个复合趋向补语在本课的课文及练习中已全部出现。

为了方便学习者,关于带复合趋向补语的句子中宾语的位置,本课只介绍一种——复合趋向补语除了表示具体动作的方向外,还有很多引申用法,将在第三册介绍。

3. 无标记被动句,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的一大难点。

它在形式上与主动句一样,所以掌握这种句子的结构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看出句子的被动意义,特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句子。

学生习惯于用“被”字的被动句,常造出“信被写好了”这样平常不说的句子。

据统计,无标志被动句的使用率比有标志被动句高得多,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描写的鸟类生活环境和特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能够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集体备课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热情;–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生词词语的意思;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蕴含的信息。

三、教学难点1.生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理解课文中对鸟类生活环境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1.课文《鸟的天堂》教材及课件;2.生字词表及解释;3.板书及彩色粉笔/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鸟类图片,让学生看图片谈感想,引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

2.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复习课文《鸟的天堂》的主要内容,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3. 学习新课1.听课文《鸟的天堂》录音,学生跟读,并注意生字词的发音;2.教师解释生字词意思,学生根据语境猜测生字词的意义;3.按段落分组讨论课文中对鸟类生活环境的描写,每组讨论后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4.教师讲解课文中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合作学习•分组让学生共同备课一小段课文,每组讨论后互相交流成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5. 课堂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备课成果,全班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优缺点,并互相学习。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多思考,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鸟类生活环境和特点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或改革中不包括
A美国南北战争B俄国废除农奴制C日本明治维新D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4、在以下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B林肯在南北战争前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
C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D奴隶制存废问题是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5、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
青岛开发区第九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案
年级:九年级主备人:张世宝审核人:张世宝日期:2012年12月5日
学科
历史


世界文化的杰作


1


新授
授课
教师
学生姓名
知识目标
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重点
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德育目标
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
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板书设计:世界文化的杰作
一、音乐家二、文学巨匠三美术名家
作业布置:
列表归纳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教学笔记
一、预习指导:
1、德国的 是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第三交响曲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804年。最初是为写的。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和()的成熟。
1、这是谁的话?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为谁而作的?
3、简要评述这部作品。
三、达标检测:
1、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他的主要作品有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是荷兰的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是其代表作之一。
3、德国的是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第三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A资本主义的萌芽B文艺复兴C新航路的开辟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6、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欧洲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英国D荷兰
7、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英国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的成立C俄国十月革命D第一国际成立
8、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A、解放黑人奴隶B、争取民族独立C、维护国家统一D、解决西部领土问题
C、消除了种族歧视D、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1、近代史上,下列哪个国家在改革中通过赎买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A、美国B、日本C、 Nhomakorabea国D、俄国
12、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充分B、武装倒幕取得成功
C、明治天皇个人能力D、没有封建顽固势力
13、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B.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改革前都面临外敌入侵
14、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A.都是对农民的掠夺B.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5、1870年,有一个消息让日本的一位地主小野太郎十分高兴,因为天皇颁布的一则经济方面的措施可以让他靠土地来赚钱了,据你判断,此项措施是
9、电影《乱世佳人》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剧中有一个“许多黑人行进在北方军队的行列中”的镜头,之所以出现这一场景主要是因为林肯政府颁布了
A、《人权宣言》B、《权利法案》
C、《宅地法》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0、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
A、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它满足了人民对西部领土的要求
补充练习
1、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颁布的重要文件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教师二次备课,学生纠错笔记)
教学内容
教学笔记
2、某校同学对如何评价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积极探讨。些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B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
C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D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A、废藩置县B、允许土地买卖
C、鼓励发展近代工业D、提倡文明开化
课后反思(师、生)
教师
批阅
记录
2、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主要的作品有《》、《》和《》。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他为 。
3、荷兰的 是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
二、合作探究:
“我要扼位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