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药介绍PPT课件
1辛温解表药 PPT课件
痰饮证(苓桂术甘汤) 3. 助阳化气——阳虚症 蓄水证(五苓散)
心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功效比较
•
麻黄
辛散苦降,重在宣肺平喘,并能利水
发汗解表
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薷术丸)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冷服 利水消肿脓煎
使用注意
表虚有汗忌用 阳暑证忌用
功效比较
紫苏
长于行气宽中,并能解鱼蟹毒、安胎
生姜 解表和中 长于温中止呕,并能温肺止咳
香薷
长于和中化湿,并能利水消肿
麻黄
重在宣肺平喘
发汗利水
香薷
重在化湿和中
苍耳子
(附苍耳草、苍耳虫)
2 行气和胃
偏寒(配藿香、半夏、生姜)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偏热(配黄连、竹茹)
偏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
3解毒——鱼蟹毒 4安胎——气滞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 ,3-10g。不宜久煎
功效比较
苏叶
行气而散表寒
理气
苏梗
顺气而利胸膈
荆芥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唇形科植物荆芥
药 材 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 荆芥、荆芥穗、荆芥炭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2 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血虚头痛者忌服
白芷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 药 材根
处方用名 白芷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药(辛温解表)
【功效】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20
桂枝【适应证】
1.风寒感冒。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21
桂枝 《名医别录》
1.风寒感冒。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 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 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 阴疽,痰核。
14
麻 黄【适应证】
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15
麻黄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 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麻黄绒作用缓和。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 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2
概述
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
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 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 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3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
12
麻 黄【临床应用】
2.咳嗽气喘 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 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以复 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 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 为辅助。
13
麻 黄【临床应用】
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 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 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 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 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 越婢加术汤。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PPT课件
药材
30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 效]: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夹湿证。解表湿要 要,如:九味阳经和督 脉经的阳气,常用于肩周炎,颈椎病。
如蠲痹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羌活、桂枝、当归、没药、桑枝、防风、 姜黄、天麻、蜈蚣。
.
12
麻黄与桂枝
药物 相同 发汗力 功效 点
主治
麻黄 辛 大 温 解
兼能宣 肺平喘, 利水退 肿
表寒 实证
桂枝 表 小
兼能温 表寒 经通阳 虚证
.
用法
自汗 盗汗
虚喘禁 用
温热
血热
月经禁
用
13
紫苏
来源: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本紫苏 的干燥茎、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 夏季枝叶茂盛时 采收茎叶,阴干, 切段,生用。
3 . 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4、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五苓散 5、用于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 6、振奋脾阳用:苓桂术甘汤
.
10
[用法用量]:煎服,3~ 10g。
[使用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 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
11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既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 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寒 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 之胸痹、心痛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
药 材
14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
解表药-中药PPT课件
6
麻黄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或 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研末 敷。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 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 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 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兴奋 中枢等作用。了解
第一章 解表药
编辑版ppt
1
第一章 解表药
•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
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
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
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
致的等表症。部分药物还可用于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 药 材 根茎、根
编辑版ppt
18
羌活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主 入太阳经,善治太阳经头痛(头痛连及项 背)。 (2)风寒湿痹。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
编辑版ppt
19
细辛
编辑版ppt
20
细辛
编辑版ppt
7
桂枝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樟科植物肉桂 药 材 嫩枝
编辑版ppt
8
桂枝
•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 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解表药辛温解表药
药物成分:本品主含挥发油。 药理研究: 1、有解热作用,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而有发汗作用。 2、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3、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 4.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防风《本经》
防风
药材防风
防风《本经》 要点:为治风之通用品,无论内风外风均可应用。 命名:根据其功能而命名。能防范风邪,因通治一切风证。 别名:旁风、黄风、屏风。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入药。 产地:主产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炮制: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上棕毛,晒干润透、切片。 用法:生用——祛风解表为主,用于风寒、风热表证。 炒用——祛风胜湿,止痉、止泄力胜,用于风湿痹症,破伤风、泄泻。 炭用——以止血力强,多用于出血症。(肠风下血) 处方用名:防风、关防风、炒防风、防风炭。
现代医学: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初期肺炎、风疹、急性肾炎、小儿百日咳等均可采用本 品。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忌用。 药物成分: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和挥发油等。 药理实验: 1、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2、麻黄碱、伪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而平喘,作用缓和而持久。 3、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熟悉药物:荆芥、香薷、生姜、羌活、藁本、细辛、 辛夷等
麻黄《本经》
草麻黄
药材麻黄 (草麻黄)
药材麻黄 (中麻黄)
药材麻黄 (木贼麻黄)
麻黄《本经》 要点:发汗力强,素有“发汗第一药”之称。 命名:以色味命名,麻言其味,黄言其色,本品味麻色黄,故名。 别名:麻黄草、龙沙、卑相、卑盐。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茎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 采集炮制:立秋之霜降(9-11月)之间采收,割取去根、节,煮沸去沫,阴干切段。
笫五讲 解表药PPT课件
9
抗过敏作用 麻黄、桂枝、生姜、羌活、蝉蜕; 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葛根 汤等。
10
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菌: 柴胡、桂枝、紫苏、防风、 薄荷。
抗菌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 链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大 肠杆菌、结核杆菌、真菌。
抗病毒:麻黄、桂枝、柴胡; 桂枝汤。
11
麻黄
12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 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13
木贼麻黄
14
麻黄
1.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化学成分: 左旋麻黄碱(占总生物碱的80~
85%);伪麻黄碱,L-N-甲基麻黄碱、 D-N-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 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挥发油、 I-α松油醇;鞣质等。
第五章 解表药
1
概述
1. 功效与主治 功效: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
2. 分类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 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等。
┌ 发汗作用 │ 解热作用
3.药理作用 ┼ 镇痛作用 │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 抗过敏作用 └ 抗菌、抗病毒作用
有效成分: 麻黄碱。 机理: 兴奋β-R和α2-R 。
25
桂枝
26
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27
桂枝
1.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平冲降气。
2.化学成分: 挥发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 酸等。此外鞣质、粘液质及树脂等。
28
解表药(辛温解表)
28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药性】 辛,微温。归 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29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适应证】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
30
干燥嫩枝。
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
【药性】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20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适应证】
1.风寒感冒。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21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1.外感表证。
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 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
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 均可广泛使用。
31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荆芥 《本经》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痒, 宣散疹毒。
方面的功效。
17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麻 黄【方剂举例】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 表实者。
18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十九分。
桂枝 《名医别录》
[来源]为樟科 (Lauraceae) 植
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
《辛温解表药》课件
风寒感冒的治疗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 芥、防风等
治疗方法:内服、外用、针 灸等
辛温解表药的作用:解表散 寒,宣肺止咳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使用,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风热感冒的治疗
辛温解表药的作用: 解表散寒,清热解 毒
风热感冒的症状: 发热、头痛、咽痛、 咳嗽等
辛温解表药的应用 :用于治疗风热感 冒,缓解症状
辛温解表药的PPT 课件大纲
,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辛温解表药概 述
辛温解表药的 常用药物
辛温解表药的 应用
辛温解表药的 注意事项
总结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辛温解表药概述
辛温解表药的概念
辛温解表药:具有 辛温性质,能够解 表散寒,治疗风寒 感冒等疾病的药物。
主要成分:包括麻 黄、桂枝、荆芥、 防风等。
辛温解表药的注意事项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避免与同类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加重药效 避免与某些食物或饮料同时使用,以免影响药效 避免在服药期间饮酒,以免加重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过敏反应:可能出现皮肤 瘙痒、红肿等,应立即停 药并就医
胃肠道反应:可能出现恶 心、呕吐、腹泻等,应立 即停药并就医
功效:解表 散寒,行气 和胃
主治:风寒感 用 法 用 量 :
冒,咳嗽痰多, 胸闷腹胀
煎服,3-9克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 慎用
现代研究:具 有抗炎、抗氧 化、抗肿瘤等 作用
防风
防风是一种常 见的辛温解表
药
主要功效:祛 风解表,散寒
止痛
常用于治疗风 寒感冒、头痛、 关节疼痛等病
症
防风还可以与 其他药物配伍 使用,增强疗
《中药学-解表药》PPT课件
精选ppt
21
蔓荆子
•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
•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 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 眩。
精选ppt
22
薄荷
• 【性味】辛,凉。入肺、肝经。
•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 秽,解毒。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精选ppt
9
白芷
• 【性味】辛,温。归胃、大肠、 肺经。
•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消肿排脓。
•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 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 肿痛。
精选ppt
10
细辛
• 性味:气芳香,味辛,微苦。 归肺、肾、心、肝、胆、脾经。
精选ppt
17
蝉蜕
•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 肝经。
•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 透疹,退翳,解痉。
•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 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精选ppt
18
桑叶
•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 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 消疮,止血。
•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 血、崩漏、鼻衄
精选ppt
7
防风
•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 温。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破伤风。
解表药介绍PPT课件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
成分:
柴胡皂苷a、b、c、d
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
脂肪油、多糖
生物碱、黄酮类、山萘苷
30
药理:
柴 1、解热 胡 2、镇静、镇痛、镇咳
3、抗菌、抗病毒 4、抗炎: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
系统 5、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 6、降血脂 7、保肝、利胆
31
荷 功能:宣散风热 清头目 透疹 主治: 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 目赤、喉痹、口疮 风疹、麻疹 胸胁胀闷
38
用量:3—6g
薄 用法:宜后下
荷
叶长于发汗 梗偏于理气
禁忌:阴虚血燥
肝阳偏亢
体虚多汗
成分:挥发油
薄荷醇
薄荷酮
薄荷酯
39
药理:
薄 1、发汗、解热:兴奋中枢神经, 荷 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
2、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3、发汗解热
4、抗菌抗病毒
5、抗过敏
6、镇咳平喘祛痰
7、利尿:伪麻黄碱
8
麻黄 与 麻黄根
麻黄:辛、微苦,温 发汗
麻黄根:甘,平 止汗
9
性味:辛、甘,温
桂 归经:肺、心、膀胱经 功能:散寒解表
枝 温通经脉 通阳化气(温化水湿)
主治:1发汗散寒:配白芍治风
寒感冒有汗者。配麻黄治重症 无汗的风寒感冒。2温通经脉: 用于阳虚寒邪凝滞之胸痹、风 寒痹症、闭经等,可配附子、 当归、川芎;3温化水湿:用 于阳虚之水湿痰饮停滞,可配 茯苓、白术(如五苓散)。
3、中枢神经:抗惊厥、镇痛、镇 静、解热
4、其他:抗炎、抗氧化、镇咳、 止呕、解毒、抗病原微生物
23
生 1、生姜:降逆止呕
辛温解表药.
5、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辛温又解表,麻桂紫姜藁,荆防羌活细,芷薷苍夷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配桂枝,治疗表实无汗;配杏仁治风寒束肺,肺逆咳喘;配石膏,治肺热咳喘。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忌服。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有汗无汗皆可,另主治阳虚证(心阳不足心悸、胸阳不通胸痹、脾胃虚寒)、痰饮证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特点:治疗脾胃气滞和气滞胎动,叶善发表散寒,梗善理气宽中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解表散风通用药,风寒风热皆可。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外风、内风、风湿及寒热皆可破伤风和小儿惊风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藁本:发汗解表,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颠顶头痛及风湿痹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治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最宜少阴头痛、鼻渊和牙痛。
可治阳虚外感。
寒饮伏肺之要药(配干姜和五味子)小青龙。
1—3克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善除手足阳明之邪,可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素称:夏月麻黄。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为外感鼻塞头痛之佳品,又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另治湿痹痛和疹痒。
疥癣。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治鼻渊头痛与风寒头痛鼻塞所常用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6.辛凉解表药薄蝉桑菊葛柴升,牛蒡豉浮贼蔓荆。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善散上焦风热。
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可治痄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配胖大海,善治风热肺热之咽痛音哑,另治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配菊花,治肝阳眩晕及肝肾阴亏目暗不明;配黑芝麻,治肝肾阴虚视物昏花兼肠燥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肢节疼痛者佳。
-
33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
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 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本品还可用于风湿痹痛、阴证疮疡等。
-
11
麻黄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长于发 汗解表,蜜炙用长于止咳平喘。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凡自汗、盗 汗及虚喘、失眠及原发性高血压者均当慎 用。
-
12
桂枝
【性味归经】 辛、甘,温。 归心、肺、 膀胱经。
-
13
桂枝
1.发汗解肌(表):本品辛散甘缓温通,发汗解 表作用缓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表实证、表 虚证都可以用。
-
26
2.透疹止痒:并有消疮之功。 (1)麻疹不透。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如败毒散、
银翘败毒散。
3.止血(炒炭)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 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
27
荆芥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解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
炒炭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返回
-
6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
7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温,以发散风寒 为主要功效,又称发散风寒药。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重, 发热轻、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痛、口不 渴、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部分药物兼有宣肺平喘、利水、胜湿
止痛等作用,可用于咳喘、水肿、风疹瘙
痒及风湿痹证等兼有表证者。
3.止痉:有祛风止痉之功,用于破伤风.如玉真 散。
4.透疹止痒:用于麻疹初起,难以透发者。
-
31
羌活
【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膀胱、肝、 肾经。
-
32
羌活
1.发散风寒: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气味芳香 雄烈,主散太阳经风寒湿邪,止痛作用亦强。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颗粒)。 (2)外感风寒湿邪,头痛身疼,周身困重: 如羌活胜湿汤。 善治太阳经头痛——项后疼痛。
-
21
紫苏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脾经。
-
22
紫苏
1.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之功较和缓,兼 可宣肺止咳。
(1)外感风寒轻证。 (2)外感风寒咳嗽。如杏苏散。
(3)外感风寒兼有脾胃气滞者。如
藿香正气散(液),香苏散。
-
23
2.行气宽中:并有和胃止呕、理气安胎之功。 (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湿滞吐泻。如藿香 正气散(液)。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 (3)脾胃气滞之胎动不安、妊娠恶阻。-Fra bibliotek28防风
【性味归经】 辛、甘,微 温。归膀胱、 肝、肺、脾 经。
-
29
防风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质柔润, 古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 风邪”。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都可用。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
30
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如蠲痹汤。
表证:风寒表证——辛温解表药 风热表证——辛凉解表药
-
4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利水、平喘、 胜湿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可用 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麻疹、风 疹、疮疡初起等证。
-
5
概述
(五)使用注意 1、发汗不宜太过。 2、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 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
8
麻黄
【性味归经】 辛、微苦, 温。归肺、 膀胱经。
-
9
麻黄
1.发汗解表:本品辛开苦降温通,善于开 宣肺气,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 实证(无汗、脉浮紧)。发汗力强,为辛 温解表之峻品。
-
10
2.宣肺平喘: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喘实证, 寒热均可。 3.利水消肿:本品为宣肺利尿的要药, 用于风水水肿(水肿兼有表证)。
-
15
桂枝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等忌 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16
麻黄、桂枝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 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喘咳证及风 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 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 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 寒凝血滞诸证、蓄水证等证。
-
19
(4)头痛、鼻渊、牙痛、风湿痹痛等证。 (5)中恶或痰厥所致的卒然神昏窍闭.如通关散。 2.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停肺之咳喘证。如小青 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
20
细辛
【用法用量】有小毒,煎服,1~3g;散剂 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阴虚阳亢,肺燥干 咳,肺热咳嗽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17
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心、肾 经。
-
18
细辛
1.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本品辛散温 通,气味芳香,性善走窜,散寒力强,能外 散表寒,内除里寒,并有良好的通窍止痛作 用。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 表寒证、 (2)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寒证 (3)血虚经脉有寒证。如当归四逆汤。 都可用。
2.温通经脉:本品性温,有温通血脉、散寒止 痛之功效,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诸证。
(1)风湿痹痛。 (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3)胸痹证。 (4)脘腹冷痛。
(5)癥瘕。
-
14
3.通阳化气:本品能温通阳气,助水湿的运化。 (1)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如苓桂术甘汤。 (2)心动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 (3)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如小建中汤。 (4)胸痹。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3.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所致的腹痛吐泻。
苏叶:长于解表 苏梗;长于理气
-
24
荆芥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肺、肝经。
-
25
荆芥
古人谓本品“为风病、血病、疮病要药。”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对 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都可用。
(1)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如银翘散。
第一章 解表药
-
1
学习内容
概述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练习与思考
-
2
概述
(一)概念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二)病因
表邪:主要指六淫邪气,以风邪、 寒邪、热邪为多见。
-
3
概述
(三)性能特点 味辛,性温或凉,归肺和膀胱经,
药性升浮。 (四)主治证及药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