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辅导:什么是治疗药物监测

合集下载

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

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

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全身或病理状态下的作用、效应和处理的学科。

在临床实践中,每个病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具有狭窄治疗窗口的药物来说,剂量的合理个体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并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监测是通过检测体内药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监测对于许多药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那些具有明确剂量反应关系的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监测血药浓度或治疗指标,以确定药物是否在治疗范围内,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最常用的方法是采集血液样本,通过药物测定技术来测量血药浓度。

这些技术通常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

药物监测的时间和频率取决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治疗指标。

例如,对于具有短半衰期的药物,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在治疗间隔内药物的浓度保持在治疗范围内。

治疗药物监测的结果通常用来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

如果血药浓度低于治疗范围,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或提高给药频率。

相反,如果血药浓度过高,可能需要降低剂量或减少给药频率。

药物监测还可以帮助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并评估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

这对于一些需要个体化治疗的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给药个体化是根据病人的特定特征和药物的特点来确定最适合该病人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肝功能以及其他与药物代谢和药效相关的因素。

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个体化给药的关键在于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方案。

这需要根据病人的个体特征和药物的特征来做出决策。

根据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毒理学特性,可以选择一种适当的给药方案。

对于一些需要紧密监测和调整剂量的药物,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药物监测,以确保药物在治疗范围内。

总之,临床药理学中的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是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应用必定的剖析技术测定体液中药物的浓度,以药代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和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使临床给药个体化,科学化、合理化。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汲取、散布、生物转变和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的科学。

一、药物体内运行的基本过程给药门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舌下给药、皮肤给药。

药物在体内运行的基本过程:汲取、散布、生物转变、排泄等。

关于非静脉注射、滴注的给药门路,如口服、皮肤给药等都存在药物汲取体制,包含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促使扩散等作用。

(一)药物汲取1.观点: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影响药物汲取的要素:(1)生物要素(胃肠道、 pH、汲取表面积)(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常数、溶解速度、药物颗粒大小、多晶型)(3)药物剂型、附带剂的影响(二)药物散布1.观点: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经过各组织间的细胞膜屏障散布到各作用部位的过程。

2.影响药物散布要素:( 1)药物散布的速度取决于该组织的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相联合、对毛细血管和体内各生理屏障的通透性、以及药物与组织间的亲和力等。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作用。

(三)药物转变:(生物转变过程)1.意义:生物转变提升药物极性和水溶性,使大部分药物失掉药理活性,有益于药物的排出体外。

2.反响:第一相反响是药物氧化、复原和水解;第二相是联合反响。

3.部位:主要部位在肝脏。

在肝功能伤害时,主要影响药物的体内生物转变。

胃肠道门路给药会出现首过作用。

(四)药物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取决于生物转变和排泄。

肾脏是多半药物的排泄器官,增添尿液的碱性。

有益于酸性药物的排出。

影响药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要素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

在药物动力学中,生物转变与排泄两过程的综合成效叫除去,散布与除去过程往常称为处理。

二、药代动力学的基本观点1.汲取速度常数( Ka): Ka 值增大,血药浓度的峰值也高升,但峰时减少。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实施TDM的必备条件
确切的量效关系,即血药浓度与临床效果 (疗效或不良反应)有良好相关性;
明确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治疗窗); 灵敏可靠,质量可控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要有明确的监测目的。
目前临床常规实施TDM的主要药物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CsA)、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等;
借鉴文献方法,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待测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体内处置过程 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 实验室具备的条件,能够使用的仪器设备
优先选择色谱法
建立色谱法应考虑的内容
色谱条件的选择
色谱柱类型 常用C18柱 流动相的组成及流速 检测波长 柱温
样品处理方法
萃取、沉淀
建立一种有效方法的基本原则
生物样本定量分析常用方法
色谱法 可完成90%药物的浓度分析
HPLC,LC-MS,LC-MS/MS,GC,GC-MS
免疫学方法 主要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
放免法(RIA)、酶免法(EMIT,ELISA, CM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
微生物学方法 主要用于抗菌药物监测
生物样本测定方法的选择
Commonly the measurement is in a biologic matrix of a prescribed xenobiotic, but it may also be of an endogenous compound prescribed as replacement therapy in an individual who is physiologically or pathologically deficient in that compound
a posteriori TDM: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DM的意义】 的意义
药物作用浓度不足或过量, 药物作用浓度不足或过量,会导致药物治 疗无效或产生新的不良作用, 疗无效或产生新的不良作用,甚可导致药源性 疾病的产生,危及生命。 疾病的产生,危及生命。 据 WHO 统计资料 : 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者远 WHO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 高于同期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人数, 高于同期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人数,且大多是剂 量不当所致。因此, 量不当所致。因此,如何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 情况,制定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情况,制定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 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 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
的药物】 【常开展TDM的药物】
抗抑郁药:丙咪嗪、阿米替林、 6、抗抑郁药: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替林 抗躁狂症药: 7、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8、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 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 9、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等 10、抗恶性肿瘤药: 10、抗恶性肿瘤药:甲氯蝶呤 11、免疫抑制剂: 11、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治疗药物监测的监测指征 】 治疗药物监测的监测指征 治疗药物监测的
6.用于防治一些慢性疾病发作的药物(如 用于防治一些慢性疾病发作的药物( 茶碱、抗癫痫药、抗心率失常药), ),不容 茶碱、抗癫痫药、抗心率失常药),不容 易很快判断疗效, 易很快判断疗效,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 可适当调整剂量。 可适当调整剂量。 治疗如果失败会带来严重后果。 7.治疗如果失败会带来严重后果。
【 TDM的常用标本 】
脑脊液: 4、脑脊液:直接测定脑脊液中的药物浓 可排除血度,可排除血-脑屏障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且脑脊液中蛋白质少, ,且脑脊液中蛋白质少,对作用于中枢神 经系统的药物更接近于靶位浓度。 经系统的药物更接近于靶位浓度。但取样 较难, 较难,而有关脑脊液中药物的药动学资料 少而不完全,故不易推广。 少而不完全,故不易推广。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二)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与给 药方式密切相关,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给药是主 要给药方式。
血管内给药不存在吸收 z 血管外注射给药 —以滤过方式迅速进入血液,受注射部位血 管丰富程度和药物分子大小影响 z 口服药物 —以扩散方式吸收,受药物本身的脂溶性、分子大 小等理化性质,药物制剂的崩解速度及溶解度,胃排空速度, 肠蠕动等胃肠功能状态以及胃肠血流动力等状况等影响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治疗药物检测的概念 2.怎样检测
以临床药理学(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代谢)、临床化学(分析原理)为基础, 辅以现代分析检测技术。
3.目的
为临床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的合理用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治疗药物检测的概念 治疗药物检测的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是指临床生化实验室通过测定病人体 液中药物浓度,对病人施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以保证较 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的一种措施。 是在药动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 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 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n
同时,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存在饱和性,可影响 药物消除动力学方式的转化。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五)药物的排泄
排泄是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的生 物转化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为经肾脏随尿排出。尿液的PH 值可明显改变药物被重吸收的量。尿中药物的代谢物可 随原尿逐渐浓缩,这种浓集现象可治疗泌尿道疾病或引 起肾毒性。 药物排泄的另一途径为经肝细胞生物转化后随胆汁 经胆道系统排入十二指肠。某些药物可形成肠肝循环。 挥发性药物可通过肺排泄。 某些弱碱性药物可通过乳汁排泄。

12.3治疗药物监测

12.3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1、治疗药物监测的内涵治疗药物监测简称TDM,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是应用现代先进的体内药物分析技术,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利用计算机手段,在临床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使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

2、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1)核心目的:实现合理的给药方案个体化;2)协助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包括明确诊断,筛选出中毒药物;判断中毒程度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进行药物过量时的临床药理学研究;3)了解患者是否遵医嘱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

3、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临床上,苯妥英、地高辛等体内代谢呈零级动力学或饱和动力学的药物,单凭临床表现难以判断所用剂量是否恰当。

基于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相关性,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来实现用药个体化的设想,即自然而然的产生。

个体化给药方案的步骤:首先检查病人,明确诊断;然后确立治疗目标,并选择药物及给药方案;在观察临床表现和监测血药浓度的基础上,评价是否已达预期的治疗目标,进行数据处理,求出个体药动学参数,决定是否需要修改治疗目标或改变给药方案或者换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治疗药物监测的原则用于临床的药物种类繁多,并非所有的药物都需要进行TDM:1)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不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2)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时,TDM没有临床意义;3)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很宽,也不需要TDM。

在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关系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以下情况需要进行TDM:1)药物有效血浓范围狭窄,稍高出现毒副作用,稍低则无疗效:如地高辛,奎尼丁等。

如图所示,横坐标是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纵坐标是患者百分数,白色区域没有毒副作用患者百分数,灰色区域出现毒副作用,可见地高辛的治疗窗是非常狭窄的;2)药物剂量小,毒性大:如利多卡因,地高辛等;3)药物体内过程个体差异大,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性,难于通过剂量控制来估计血浓,如苯妥英钠,茶碱等;4)某些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肝脏疾病影响药物的代谢,肾脏疾病影响药物的排泄,在上述病理状况下用药时;5)合并用药有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或有中毒危险时;6)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与某些疾病本身的症状相似,怀疑病人药物中毒而临床不能确诊时;7)常规剂量下出现严重毒性反应;为药物引起的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时。

治疗药物监测TDM

治疗药物监测TDM
淀剂250ul,振荡混悬1min,高速离心(13000r/min)12min。 沉淀剂:10%的硫酸锌(未检出万古霉素峰)
5%高氯酸 15%高氯酸 沉淀离心时间:8min、10min、12min
3.免疫法:放射免疫法(R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受体结合法(RBA)、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 优缺点:样品处理简单、检测时间快;价格较贵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
万古霉素是20世纪50年代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 抗生素,
主要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目前医院开展情况
北京市朝阳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他克莫司(KF506)、环孢素A、雷帕霉素、地高辛、万古霉素、甲 氨喋呤、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9个药物。
衡阳市中心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5个药物。
监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收费标准:100元(峰浓度或谷浓度)
我院住院患者药品使用量排名
4
盐酸普萘洛尔
286
利巴韦林注射液
39
华法林钠
326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47
氨茶碱片
438
去乙酰毛花注射液
65
地高辛片
483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99
盐酸利多卡因片
524
注射用丙戊酸钠
120
卡马西平片
544
苯巴比妥片
125
异烟肼
563
苯妥英钠片
173
二羟丙茶碱注射液
656
丙戊酸钠缓释片
TDM的临床指征
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地高辛,氨基糖苷类、茶碱、环孢素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抗肿瘤药物监测
总结词
抗肿瘤药物监测是确保肿瘤患者治疗效 果的关键措施,通过监测抗肿瘤药物的 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VS
详细描述
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 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因此需要严格控制 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通过监测抗肿瘤 药物的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的 疗效和不良反应,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 依据,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定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结合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 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通过建立和验证模型,可以预测不同个体内的血药浓度和药效,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 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监测的必要性
避免药物中毒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避免药 物过量导致中毒的风险,保障患 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评估药 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及时发 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 者的治疗风险。
02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 • 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药物监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药物监测的实践案例
01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通过实验 室手段对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 度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药物疗效和 安全性的过程。
高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目的
确保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因 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副作用或 治疗失败。
监测的必要性
疾病复杂性
某些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而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个体差异可能 导致疗效不稳定或出现不良反应 。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 作用,影响药物浓度和疗效, TDM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治疗药物监测的 智能化,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3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治疗药物监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包括医学、药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以推 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药物的监测实例
01
药物名称:氯氮平
02
监测目的:评估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确保治疗窗内维持,降低不良反 应发生率
学依据。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给 药间隔等参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药物中毒
对于某些治疗窗窄的药物,通过监 测血药浓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 过量情况,预防药物中毒的发生。
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监测药物在志愿者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情况,为新药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示药物在体内 分布的容量,与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 性有关。
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和达 峰时间(Time to Peak Concentration):分别表示药物在 体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和浓度值。
实现精准医疗
个体化用药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实现精准用药,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⑶具有非线形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 茶碱、水杨酸等; 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 (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 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rnitoring,CPM)。
一、治疗药物监测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平均剂量给药,其结果是仅一些 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另一些则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而有一些则出现毒性反应。 显然,不同的患者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一不 同源于下列多种因素。

①个体差异。
一、治疗药物监测
一、治疗药物监测
(三) 有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药浓度范围

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甚至持续到血药浓度与毒副反应程度相关上。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therapeutic range )通常是指最低 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MEC)与最低 中毒浓度(minimum toxic concentration,MTC)之间的 血药浓度范围。临床上常将此范围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 标值,以期达到最佳疗效和避免毒副反应。
一、治疗药物监测

多年来,国内外以充分肯定TDM对药物治疗的指导
与评价作用:

例如,通过TDM和个体给药方案,使癫痫发作的控 制率从47%:提高到74%。

在TDM之前,老年心衰患者使用地高辛时,中毒率 达44%,经TDM及给药方案调整后;中毒率控制在5%
以下。

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对患者接受某种药物治疗时,监测其血液中药物浓度或其他相关参数的过程。

这个过程旨在确定药物是否达到了疗效的目标浓度,以及避免可能的毒副作用。

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源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需求。

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个体化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有些药物的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评估药物是否达到了治疗效果所需的浓度范围。

治疗药物监测的具体方法包括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使用特定的技术分析药物浓度。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药物代谢率监测、药物致死浓度监测等。

根据监测结果,医生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是为了个体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确保正确的药物浓度,并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临床药学的药物治疗监测

临床药学的药物治疗监测

临床药学的药物治疗监测药物治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药学中,药物治疗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治疗监测是通过对患者在用药期间的药物浓度以及相应的生物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监测,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干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一、药物治疗监测的意义药物治疗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达到了药物治疗的目标浓度,以及药物对患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情况。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调整剂量、频率和给药途径,使药物更精确地达到治疗水平。

同时,通过监测生物指标,可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正常,从而提前发现并防范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

二、药物浓度监测的方法1. 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是最常用的药物浓度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利用现代化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进行药物的测定,评估患者的药物浓度。

例如,肝素治疗期间需监测抗凝血酶活性来确保治疗效果。

2. 尿药浓度监测:一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通过收集尿液样本,进行药物浓度的测定,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例如,监测尿中的白蛋白浓度可以评估肾功能对药物的筛选和分泌状况。

3. 口服药物体内监测:随着科技的发展,口服药物体内监测逐渐成为可能。

通过口服药物后进行特定位点的监测,可以反映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和代谢情况。

例如,监测胃肠道内某些药物浓度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率。

三、生物指标监测的方法1. 肝功能监测: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和清除器官,肝功能监测是评估药物代谢和药效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血清谷丙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情况。

2. 肾功能监测: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肾功能监测是评估药物排泄情况和适应症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等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药物对肾脏的损伤程度和药物的排泄情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任何药物都不会在体内创造一新的生理、生化过程,而是通过调整疾病过程中失调的内源性活性物质量或生理生化过程,杀灭抑制病原体等,达到治疗作用。

显然,药物作用靶位浓度不足或过量,势必导致药物治疗的无效或产生新的不良作用,甚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乃至危及生命。

因此,如何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

虽然试图通过按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年龄等方法,计算调整用药剂量,但由于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众多,具体病人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世纪60年代末药代动力学的发展成熟,使人们得以用简练的数学公式表达药物在体内随时间的量变规律。

而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相继报告了普鲁卡因胺和地高辛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形成了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调整剂量指导临床用药的设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灵敏度、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的引入,使仅微量存在的药物检测得以进行。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及中毒浓度也相继确定。

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优越性,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用,从而促进了TDM的发展。

目前,TDM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临床化学实验室的主要常规工作之一。

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医院也从80年代起,逐步开展了这一工作。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统计资料均显示,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者远远高于同期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人数。

而用药不当死亡者中,大多是剂量不当所致。

可以说随着医疗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在TDM的指导下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的合理用药方案,是药物治疗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TDM工作的开展,使历来主要为诊断服务的临床化学实验室工作,开辟了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广阔新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