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氮肥报告简介

合集下载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编辑:青州之子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

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

在这里,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

由此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

东亚农耕的历史经验农耕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整理出全部农耕经验。

富兰克林·H·金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

对此,西方或许也能直接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良多。

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的第一课。

这便是富兰克林·H·金从东方带回去的重要信息。

□书评人哑河100多年前,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远涉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并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四千年农夫》的书。

作者产生了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沃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却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

为什么美国耕作仅仅几百年的历史,就已经面临着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农业难以持续下去的危机呢?答案是中国农业生产特点集中于生产过程中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各种可增进土壤肥沃的资源(以粪为肥),甚至达到吝啬的程度。

但唯一不惜投入的资源则是农民自身的劳动力。

即所谓的传统小农经济。

而美国则是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的“石油农业”。

作者不会想到,当时美国的耕种方式甚至在当下依然被许多人认为是先进的、现代化的。

作者在书中提出,“我们必须学习他们(东亚三国)如何进行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是土地的根本。

”当下中国是污染大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农业是其中造成最大污染的行业。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来源: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几十年的农村实践,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走遍四十多个国家的农村,他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只要城市化就解决问题”九亿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观察,他的分析中国经济大讲堂本期主讲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在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呢,我想先请各位品尝一些东西,这就是我手里现在拿到的这碟花生,现场有没有谁有兴趣要来品尝一下我手里这盘花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好多人举手,来,你近水楼台先得月。

花生怎么样。

观众:味道挺好的,个头小点,跟我小时候吃的花生味道差不多。

主持人:怎么样?好吃吗?观众:好吃,非常香。

主持人:好吃吗?观众:很香,这么好吃的花生从哪儿来的呀。

主持人: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这么好吃的花生到底从哪里来的。

其实我想,所有有机会品尝到这个花生的人,包括我也吃了一两个,评语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非常好吃,我在之前打听了一下,这个花生在地里生长的时候,既没有施化肥也没有打农药,用的全是羊粪,应该说它是纯天然的食品。

刚才最后的这个女同学问我说是在哪买的,说实话我也很想买,但很抱歉现在这个还没有卖的,这个是新农村建设基地的一些农民朋友特别生产的,也是今天来到我们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的嘉宾带到现场要跟大家分享的,究竟新农村建设是怎么一回事,它跟我们九亿农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让我们一起来打开问号,现在我们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中国经济大讲堂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掌声有请。

他,17岁那年插队到了农村,从此他就成了农民最亲密的伙伴。

他喝过洋墨水,却选择研究中国最土的问题。

他是一个儒雅低调的学者,却在不同场合为农民大声疾呼。

百年中国一波四折温铁军读书》第期

百年中国一波四折温铁军读书》第期
再次,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 按照社区人口平均分 配土地的 大包干 , 是典型的大规模调整存量资产产权形态的 突变 改革。西方认为这是 私有化 , 而中国则用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这样 特有的政策语言, 把它定性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城市改革 由于至今没有这种惠及大多数的产权关系 突变 , 及与其相应的特有 政策语言, 所以才邯郸学步, 步履维艰。
由于重工业的超前发展是在地缘政治关系压力以及人口与资源关 系高度紧张的条件下发生的, 必然产生 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的内在机
4
制 ; 也必然 由于长 期就业不 足而压 抑城市化 。进而 , 国家 在 工农 两大 部类难以交换 的矛盾之中, 不得不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 矛盾。
四、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国家资本的部门垄断, 迫使后人在市场趋 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面对区域差别扩大, 以及资本异化于劳动造成的 两极分化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矛盾。上 一代中国人在追求经济增长中产生并且延续下来的问题, 已经命中注 定要由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中国人在资源环境更加恶化的国内解决。 而且, 既然百年来的四次工业化都必须搞资本原始积累, 而且其后的工 商业与金融资本收益, 事实上都由政府或其部门为主来占有, 我们当前 面临的也就是 世纪难题 , 因为矛盾总是往后积累给了后人。
首先, 中国十九世纪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 但与已经工业化的帝国 主义列强最初的贸易处于长期顺差 优势 的, 主要是农村手工业生产 的丝、茶、瓷等自汉唐以来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原因 是占 90% 的农村人口剩余太少、商品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低得不足以接 受外国工业品。而贸易逆差又是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 的原因。
的工商业发展; 民 国初年大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长期施氮的效应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长期施氮的效应

写一篇黄土高原旱地小麦长期施氮的效应的报告,600字
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小麦施氮效应报告
本报告旨在评估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施氮的效应。

为此,我们采用了三种不同氮肥处理,即0kg/ha,50kg/ha和100kg/ha的施
氮剂量,并选取了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农田作为实验地。

为了更好地证明施用不同氮肥剂量对小麦作物的影响,我们在实验期间对小麦的生长进行了严格的跟踪,同时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如出苗率、叶绿素含量、開花期、抽穗期等。

在实验期间,施用不同氮肥剂量时,小麦出苗率差异较大。

具体而言,当施用50 kg/ha氮肥时,出苗率高达91.8%,而施用
0 kg/ha氮肥时,出苗率只有低至76.4%。

另外,当施用100
kg/ha氮肥时,小麦的叶绿素含量也显著升高,平均增长
31.2%。

此外,施用不同氮肥剂量也会引起小麦的开花期和抽
穗期的一些微小的变化,其中施用50 kg/ha氮肥时,小麦的开花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了2.3天和3.1天。

从上述实验结果来看,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对施用不同氮肥剂量都有显着变化。

具体而言,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出苗率和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其产量,且施用氮肥也可以缩短小麦的开花期和抽穗期,使之更加均匀。

因此,建议黄土高原旱地农户在施用氮肥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施肥剂量,以实现小麦的最佳生长。

氮肥的真实成本

氮肥的真实成本
15—18 kg/kg N。在中国,氮肥农学利用率
1958
—1963年为
15—20 kg/kgN,1981—1983年下降至
9.1kg/kgN(林葆,1991)3。
朱兆良(2006)在山东省寿光市的研究指出,对黄瓜和西红柿所施用的氮为
2,060
公斤/公顷;其中一半来自有机肥料,其养分输入的总量超过了作物生长实际需
公斤氮素。也就是说种在土地中的小麦仅从大气中就获得近一半的养分,如果人
们无视这部分养分的作用,仍旧按照以前的肥料用量施肥,就会造成施肥过量⑤。
过量的氮肥施用到土壤中,只有少部分被作物吸收利用。刘枫等(1998)在安
徽进行的
10年肥料定位试验证明,施肥的增产幅度随施肥年限有逐年降低的趋
势。李荣刚(2000)报道,江苏省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仅
3.1氮肥行业直接补贴..................................20
3.2氮肥行业的间接补贴................................21
3.3氮肥行业补贴的负面影响............................22
4.国内外治理农业污染政策述评............................ 24
和使用化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有的研究表明,粮食作物的增产与化肥使
用量增加高度相关。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研究,
)1图)(n=50(0.977达到数系相关性线用量的年的粮食和氮肥年每年1949-1998

①资料来源:/html/1037/2009820/news_181801_8635.shtml
19.9%,显著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如此低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主要是由于江苏稻农氮肥施用量过高所致。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期,一些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声音日益高涨。

温铁军,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专家和学者,曾经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被誉为“农业奇才”。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农民对他的言行开始有所质疑和批评,认为他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不负责任、不够真诚和不尊重基层农民的态度。

一些农民指出,温铁军在提出农村振兴战略的却很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民的真实需求。

他的一些建议和政策主张往往来自于书本和理论研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调研。

这样一来,他的一些观点和决策往往脱离了农民的生活和实际需要,难以得到基层农民的认同和支持。

一些农民对温铁军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感到不满。

他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往往带有一种傲慢和自大的态度,给人以不尊重基层农民的印象。

他有时候甚至会在公开演讲中表现出对农民的不屑一顾和轻视,让人觉得他与普通农民之间存在着一种莫大的鸿沟。

这种言行举止让一些农民感到被冷落和忽视,引发了一些不满和质疑。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推广农业技术和新模式的过程中,缺乏对基层农民的真正帮助和支持。

他偏向于宣扬一些高科技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忽略了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资源条件。

这样一来,很多农民无法从他的技术推广中受益,反而导致了一些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应该更多关注基层农民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第二篇示例: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著名学者温铁军的批评声音再度引起了热议。

不少国内农民对他的观点和言论表示不满,并指出了他在农村问题上的盲点和错误。

许多农民对温铁军的言论感到不满的原因之一是他对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的一些观点有偏见和片面性。

温铁军在一些访谈中曾经提到过农村生活的艰苦和贫困,但却忽略了农民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努力。

他似乎只看到了农民的困难和不足,却忽视了他们的艰辛和奉献。

许多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提出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案时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

有关氮磷钾肥的建议

有关氮磷钾肥的建议

有关氮磷钾肥的建议一、氮肥目前,中国耕地的氮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但实际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同时,在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2-4周内不易流失的铵氮营养就几乎全部转化为易流失的硝氮营养,最终,70%左右的氮营养未经作物利用就转变为硝酸盐进入江河湖泊,或转变为温室气体排入空气,造成大量污染。

最近几年,云南滇池和太湖流域接连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水质严重恶化,威胁到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很多人都把矛头对准了这些湖泊周围的化工企业,但殊不知氮肥才是最大的祸根。

2010年1月14日,“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及其研究团队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联合发布了《氮肥的真实成本》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化学合成氮肥的过量使用事实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致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影响食品质量。

事隔一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科学家的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农田的土壤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显著的酸化现象。

罪魁祸首,恰恰是最主要的化肥品种——氮肥。

面对氮肥的诸多问题,会议上,来自国内顶尖的氮肥及农业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学军教授针对中国活性氮污染,以及中国氮肥现状、问题与技术方面做了《中国氮肥--全球关注的热点》的报告,提出了“产量持续提高,养分效率反降为升”的目标。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教授梁永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蔡祖聪、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褚贵新也就氮肥的营养机理与应用方面发表了重要报告,共同以中国的粮食生产、肥料利用、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与参会代表做了面对面的互动,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院长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等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也发表了重要讲话。

九月的新疆秋风送爽,九月的石河子瓜果飘香,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石河子市召开了“氮肥高效利用与管理高峰论坛暨新型氮肥增效剂节肥增产现场会”,来自国内氮肥与植物营养学界的顶尖专家汇聚于此,以农田节肥增产、氮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环境保护为主题,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根据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番茄等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的养分需求规律和土壤氮素养分供应特征,围绕主要农作物铵硝营养的生理机制及其与盐分、干旱、低温等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及抗性机理,主要氮肥增效剂的作用机理、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评价、农田氮素循环管理及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与农田环境保护等热点内容进行交流与研讨。

温铁军为什么突然火了

温铁军为什么突然火了

温铁军为什么突然火了最近几天,中国经济学界不缺热点,炮声骤起。

9月27日12时13分,“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突然向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主张的“人民经济”开第一炮,9月27日13时41分,也就是向松祚发文后一个小时,“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向温铁军开第二炮,9月28日15日28分,也就是向松祚发文的第二天,“独立经济学家”任泽平向温铁军开第三炮。

我们先不说观点,只说语气,那绝对够得上生猛,顾不得所谓的“经济学家”的体面,也顾不得所谓的“学人”的修养,直接开骂,甚至已经有点接近泼妇骂街、人身攻击的味道。

比如向松祚说,“温铁军的胡扯已经到了信口开河,完全不顾基本常识和逻辑的荒唐程度。

”“温铁军的胡说八道将改革开放全盘否定,以一些莫名其妙,荒唐怪诞的新词汇来欺蒙蛊惑!”“他所谓的人民经济是真正的打着人民的旗号欺骗人民,祸国殃民!”“衷心希望温铁军收回和检讨自己的胡言乱语和胡说八道,回到一个教授起码应该有的最基本的良知和常识上来!”比如马光远说,“罗素说’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

’这话送给温铁军,做个人吧!”比如任泽平说,“此类观点不学无术,不尊重常识,流传甚广,引发民营企业家普遍担忧。

”三位“经济学家”应该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但这次他们对温铁军的态度已经不能仅仅用杀人诛心的刻薄来形容。

向松祚认为温铁军缺失了一个教授起码应该有的最基本的良知和常识,马光远甚至认为温铁军已经不配做一个人,任泽平认为温铁军不学无术。

这些话从三个“经济学家”或“著名经济学家”嘴里齐刷刷地说出来,显然是因为他们认为温铁军已经打开了一个他们认为的“潘多拉魔盒”,或者他们认为温铁军就是“洪水猛兽”。

你想想,在学术界如果有人骂你“不学无术”,说你作为一个教授“缺乏良知和常识”,甚至说你不是一个人,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那一定是被人杀了之后还继续被诛心的感受。

以前我们也曾经遇到过两个经济学家之间的论战,那种论战起码还有点学者的互相尊重,但像这次向松祚、任泽平、马光远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或“著名经济学家”几乎同一时间跳出来对付另一个观点不一致的经济学家(温铁军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三农问题专家),而且用语如此激烈、如此尖利、如此刻薄,恐怕还是第一次。

温铁军

温铁军

温铁军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作者:陈叶军王海珍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17期他,出身于典型的高校知识分子家庭,却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且把“三农问题”研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他,通过对实践得来的各种详实数据、客观事实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理论研究使之升华。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一位行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思想者。

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做学问,这两者互相促进,在他的学术活动中鲜活体现。

心系人民,脚踏实地,温铁军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他行走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田间地头进行各种调研和实验,为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鞠躬尽瘁。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办公室。

盛夏酷暑,窗外蝉鸣嘶嘶,艳阳高照。

墙上没有字画,挂着一面面基层组织赠送的锦旗,为感谢他在乡村建设、三农研究中的热忱与贡献,其中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倾心描绘新农村蓝图,无私关爱芍药村发展。

还有些类似的匾额锦旗,收藏在年轻人手里。

接受采访之前,温铁军刚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

下午3点多,温铁军背着包匆匆走进办公室,与正在等候的学生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马上进入了正题。

这是一次暑假期间研究生下乡调研的汇报,探讨的是华西村与大邱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比较研究。

记者也当了一回学生,参与了讨论。

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者,温铁军一直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他的学生石嫣表示,在农村待几个月后觉得思想很充实,写出来的文章接地气!诚然,这个即使到美国进修也要下农场去接地气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常常被海内外媒体报道,学术文章也在海外发表了。

“温教授不做精英把玩的学问,而是做大众听得懂的学问。

”温铁军8年前的博士生刘海英说。

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勤勤恳恳服务群众,这绝不是官方话语,而是对温铁军真实状态的描述。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这是温铁军践行的处世格言。

温铁军论三农

温铁军论三农

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1、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第一财经日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第一财经日报》: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温铁军最新文章

温铁军最新文章

温铁军最新文章思考中国的农民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也就是说应该在什么样的层面来把握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还是一个战术问题。

惟其如是,才能对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一种清醒的自省和反思。

我认为,农民问题,或者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

这个判断是毛泽东下的,这个认识也是毛泽东能够在20世纪中国变幻动荡的时局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的基本点。

但是,并不是只有毛泽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独创性在于不照搬共产国际的既有经验,敢于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是中国特有的本土性问题这样一个命题。

从20世纪中国近代史来看,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真正的革命者都是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共同认同这一道理的。

国共两党都进行过土地革命,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就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20世纪前50年国内的三次革命战争都叫土地革命战争。

可以说,从20世纪历史看,谁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谁就是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者。

所以,自中国有民主革命开始,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而其他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制度安排,都与这个问题有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

建国后的战略选择:得与失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有所认识,中国消除城乡差别,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走工业化的道路,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毛泽东说:"如果中国需要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许多的现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但是毛泽东及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当时的形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小农经济天然无法与工业化经济产生交换,而且小农经济剩余有限,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巨大积累只能逐步产生,农民逐步向城市转移,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毛泽东曾很明确地表示,在小农经济的实际情况下不能搞社会主义,只有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后,才有可能,而且还要同全国人民协商同意后才搞。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来邕作报告等2则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来邕作报告等2则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来邕作报告等2则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3年第12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来邕作报告本刊南宁讯(记者谢青夏高耀德)近日,民建广西组委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在南宁饭店作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专题讲座。

报告会上,温铁军对当前我国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和现状作了深度分析,并指出,二十一世纪,广西发展生态农业将最具竞争力。

广西农业产业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在南宁举行本刊南宁讯(记者高耀德谢夏青)12月21日,广西农业产业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张明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潘耀国,国际有机运动联盟有机农业咨询师朱安妮,中国有机生活创始人、中国有机生态产业联盟理事长黄春元,著名演员—邓小平同志扮演者卢奇,广西民政厅何霞萍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员、博士王志本,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科研部主任、研究员、广西大学生研究生导师李文嘉,广西农业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郎传东等出席会议。

会上,嘉宾们还为协会常务副会长等单位颁发了牌匾和证书。

据郎传东会长介绍,目前该协会有500余名会员,包括畜牧业、渔业、农作物种植业、食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行业。

该协会引进“MO系统”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团结、诚信、开拓、实效”的理念,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维权、自律”的职能。

协会的具体工作是配合政府工作,帮助本会会员招商引资和提供金融服务;组织开展了评先树优、市场调研、参与制订行业标准、行业技能人才培训、行业会展、搭建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等工作,为会员建立了联盟体系,促进会员抱团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广西农业产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氮肥的真实成本

氮肥的真实成本
0~360kg/ha下,中等肥力麦田对肥料氮的利用
率为
36. 9 %~58. 8 %,而高肥力麦田对肥料氮的利用率仅有
7. 4 %~9. 0 %6;
马文奇等对山东省小麦氮肥施用状况调查发现,小麦氮肥利用率仅为
10 %左右,70
%以上的农户超量施用氮肥,仅小麦每年超量施用的化肥氮就达
40余万
t7。
氮肥的利用率极低,绝大部分流失到土壤,水源和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农
15—18 kg/kg N。在中国,氮肥农学利用率
1958
—1963年为
15—20 kg/kgN,1981—1983年下降至
9.1kg/kgN(林葆,1991)3。
朱兆良(2006)在山东省寿光市的研究指出,对黄瓜和西红柿所施用的氮为
2,060
公斤/公顷;其中一半来自有机肥料,其养分输入的总量超过了作物生长实际需
氮肥的过量使用明显具有多重负外部性: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至于威
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影响食品质量。
氮肥工业还是高耗能工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我国
70%的氮肥以
煤炭为主,氮肥生产年均消耗能源约
1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
1000万吨
标准煤的速度增长。
中央财政支农补贴和氮肥行业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氮肥的过量使用。
6.7%的速度发展,最
终产能过剩。以氮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尿素为例,2008年底,全国尿素年产能已

5900万吨,当年尿素年需求量为
50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
900万吨左右。预

2009年国内新增产能约为
43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
6300万吨。①

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中国,近30年来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带来了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

但是,为什么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家沿袭了几千年的生态小农经济,一直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在短短几十年里却造成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对此,本文不仅从社会经济视角分析了造成农业严重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出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农业污染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氮肥产量只有0.6万吨,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只有不到1300亿斤。

在接受前苏联战略性援助、举国加快工业化的20世纪50年代,农村于1956年为了配合农业机械化而组建了以乡为单位的、高度集体化的“高级社”;接着是大办“五小工业”来承接城市工业品下乡;就在1956年的这种重大制度变迁之中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大目标,使之被赋予了机械化、化学化的历史内涵。

时光荏苒,到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西方放弃对华封锁,中央当即提出“四三方案”,引进包括多套化肥设备在内的43亿美元成套设备,增施化肥、水利建设及其他措施,使农业产量随1972年-1974年化肥产量翻番而提升到超过6000亿斤“台阶”。

农村改革以来,随着中国化肥工业不断发展、农田水利设施的建
WORLD ENVIRONMENT 2017年第6期 总第169期。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zww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zww

二、氨、氨水的性质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打开止水夹,将胶头滴 管中的水挤入烧瓶,烧 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 烧瓶,变成 红 色。
实验结论 : 氨气 极易溶于水,氨气 的水溶液显 碱 性。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 的原理相似吗?
二、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小 3、极易溶于水(1:700) 4、易液化
B.NaOH溶液
D.AgNO3溶液
实验室制取氨气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用什么方法收集气体?
1.
2.可用浓氨水加热
3.向固体NaOH或生石灰中滴加浓氨水
问题(1):喷泉形成的原因?
氨气极易 瓶中氨气溶 于胶头滴管 挤入的水中 瓶中气压 下降小于 外界气压
溶于水 (1︰700)
烧杯中的水被大气压压入烧 瓶形成喷泉
※ 铵盐归纳总结:铵盐的性质为“三解”。
(1)易溶解:均为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2)受热易分解:晶体受热易分解, 但不一定产生NH3 。 检验铵根 的方法 (3)易碱解:和碱在加热的条件下, 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NH3 。
讨论:
铵盐在作肥料时应注意什么事项?
1.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储存
2.不和碱性肥料一起使用
将上述浓盐酸换成浓硫酸现象 是否相同?为什么?
• 氨水作为化肥缺点是什么?
• 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铵盐
1、涵义: 由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 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 都是白色晶体,并且都能溶于水
化学与生活
有一位农民在仓库里存放了一袋氮肥—氯 化铵(俗称氯铵),有一天他发现这袋化肥包装 破损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晒,结果发现没有人 偷盗却少很多,你能从化学的角度替他找原 因吗?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作者: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4年第11期为文不说民瘼苦,再作诗书也枉然——温铁军(这个字体要单独设计)温铁军,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于北京。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农民是第一位的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经济学家。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

但谈到“三农”问题时,这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却言辞犀利,不断为农民的处境大声疾呼。

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

他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

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

温铁军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

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

采访中,他不断地变换着手势,分析道: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

在这个正式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30%——因为还有半劳动力,这么算下来,农村的劳动力就有6个多亿。

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

公共基础知识氮肥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氮肥基础知识概述

《氮肥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肥作为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重要肥料来源,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介绍氮肥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氮肥的系统认识。

二、氮肥的基本概念1. 定义氮肥是指以氮为主要养分的化肥,其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元素。

氮在植物体内主要以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理过程。

2. 分类(1)按含氮基团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等。

- 铵态氮肥:如硫酸铵、氯化铵等,铵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流失,但在碱性土壤中易挥发。

-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硝酸钠等,硝态氮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性强,易被植物吸收,但在水田中易流失。

-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含氮量高,肥效持久,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氮肥之一。

(2)按生产方法可分为合成氮肥、天然氮肥等。

- 合成氮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氮肥,如尿素、碳酸氢铵等。

- 天然氮肥:如厩肥、堆肥等有机肥中含有的氮素,以及豆科植物根瘤菌固定的氮等。

3. 主要成分及性质(1)铵态氮肥:含有铵离子,呈白色或浅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强,在空气中易潮解。

(2)硝态氮肥:含有硝酸根离子,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较小。

(3)酰胺态氮肥:主要成分是尿素,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在土壤中需经过脲酶的作用转化为铵态氮才能被植物吸收。

三、氮肥的核心理论1. 植物对氮的需求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素,氮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核酸是遗传物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氮素供应充足时,植物叶片浓绿,光合作用强,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氮肥的作用机理氮肥施入土壤后,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1)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铵态氮和硝态氮可以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参与代谢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騰訊財経より/a/20100115/000026_2.htm专家称中国过量使用合成氮肥致严重环境污染2010年01月14日22:0421世纪经济报道陆振华我要评论(0)一项由“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主持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化学合成氮肥的过量使用事实具有多重负外部性。

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致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影响食品质量。

温铁军及其研究团队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1月14日联合发布了《氮肥的真实成本》报告。

报告分析了氮肥生产、运输、使用环节所产生的和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负外部性;还分析了氮肥行业的补贴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

“(氮肥的过量使用使得)农业现在已经变成立体交叉的污染,第二制造了多重负外部性,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什么方式能够解决。

”温铁军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温铁军的观点得到了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的认同。

蒋高明14日对本报说,全国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全都被浪费掉了。

报告回顾了国内外治理农业面临污染的思路及政策,并在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污染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希望为十二五规划提供参考。

温铁军说,报告是中性、客观、有依据的,立体循环农业区替代立体交叉污染是完全可行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任何政策导向支持生态农业防止立体交叉污染。

过剩的氮肥氮肥使用量增加的初衷,是与粮食作物的增产高度相关。

报告说,在人多地少的我国,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粮食产量,包括引进高产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灌溉条件和使用化肥。

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研究,1949年至1998年每年的粮食和氮肥年用量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77。

报告说,粮食取得高产的同时,氮肥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

1997年我国氮肥自给自足,到了2005年氮肥施用量已达到近3000万吨,约为1960年的55倍;2007年氮肥过剩近1000万吨。

原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司长丁学东指出,中国氮肥施用量是美国的3倍,法国的1.5倍,德国的1.6倍。

过剩的氮的出路是释放到环境中。

报告引述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对中国北方两个精细化农业区进行的研究说,这两个地区属于化肥使用量过剩的地区。

北方地区每公顷地每年所使用的氮肥约为588公斤,每公顷约有277公斤过剩的氮释放到环境中。

氮肥的过剩使用也没有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

在温铁军及其团队的实地调查中,江苏省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仅19.9%,山东省小麦氮肥利用率仅为10%左右。

报告说,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多重负外部性报告说,氮肥的过量使用间接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氮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和电,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

报告根据中国氮肥网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2006年氮肥行业年耗天然气、无烟煤、电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7%,22.1%和2.28%。

中国70%的氮肥生产以消耗煤炭为主,年均消耗能源约为1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1000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

而这70%的氮肥生产依靠山西晋城的优质无烟煤,而利用低质煤炭生产氮肥的技术仍未达到大范围推广;剩余30%的氮肥生产依靠天然气,年消耗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报告还指出,过量使用氮肥还对农业环境造成立体交叉的污染。

首当其冲的是,投入农田的氮肥成为地下水体氮素污染的主要来源。

报告引述1997年《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说,自1994年以来,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地的20个县600多个点位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北方集约化的高肥用量地区,2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硝酸盐含量限量标准(每升硝酸盐含量89毫克),45%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主要发达国家饮用水相关限量指标。

报告还说,氮肥还引起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水藻疯长,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引发赤潮。

蒋高明对本报说,通常都把富营养化问题归罪于氮和磷,其中氮是主要因素。

氮肥气态损失也造成温室气体排放。

氮主要在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下,使部分氮肥变成氧化亚氮这样的温室气体,从而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

而2000年农业源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此气体排放总量的90%以上。

而报告还引述研究说,78%的氧化亚氮排放量来自山地,其中化肥氮的贡献率达到74%。

报告强调说,氮肥的过量使用将对长期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氮肥过量使用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又对长期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氮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质下降和土壤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过量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药施用量的增加,而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巨大。

政策建议:减少财政补贴温铁军在报告中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减少氮肥行业补贴,设定减少总量目标。

报告说,氮肥的生产和流通行业仍然得到大量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因此建议减少补贴和优惠,并可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的前提下,将氮肥使用量减少30%-50%,争取到2020年逐步减少30%以上。

蒋高明表示认同说,更应该把在农民身上多加补贴,而不是补贴化肥。

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走合作型生态农业的道路。

温铁军说,由于长期化学农业导致土壤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态农业初期风险大,产量低,转换期长。

因此有必要补贴农民的生态农业实践。

生态农业也是蒋高明追求的目标。

他说,生态农业就是要“养地”,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包括秸秆、人畜粪便等),这样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专家章家恩14日对本报补充说,应该把土壤和作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科学施肥。

“氮磷钾的比例要合适、匹配要好。

反之,产量也不会提高,肥料又会过剩。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试点工作。

报告最后建议在城市组织生态农产品消费者合作社,以此减少流通环节过度占有农产品利润,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

蒋高明解释说,消费者合作社的做法来自美国,称为社区支持农业(CSA)。

农民收获的作物绕过超市等中间环节,直接进入城市人“家门口”。

“虽然因为是有机产品、产量低,这会让人多掏钱,但是这也适合中国。

”蒋高明说,“这与全国粮食增产也不矛盾。

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

”补贴政策致使用过度氮肥污染:损失大于收益来源:南方周末更新时间:10-1-22 10:07过度使用氮肥,其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已经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收益如果以2008年为例,中国竟有近四分之一总产量的氮肥流失到农田之外,不仅无助于粮食生产,更成为污染之源。

这一骇人数据出自于一份名为《氮肥的真实成本》的非官方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氮肥报告”)。

类似的“化学农业”危害多年前已被业内专家所察觉,但并不为公众所熟知,而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农业化肥主要产品的氮肥产能却在逐年增加,农业对氮肥的过度依赖日益加深。

1月14日,“三农”专家温铁军率领的调查团队公布了上述调查结果,并试图游说国家相关部门调整对化肥产业的补贴政策,这将直接挑战延续数十年的国家对化肥产业扶持的政策传统,而背后维系的则是高达数千亿的化肥产业。

成也氮肥,败也氮肥近几年爆发的诸多水污染事件中已隐现氮肥的影子,“氮肥报告”试图呈现两者的因果关联性。

2007与2008年,太湖两度爆发的蓝藻事件,一度被视为工业污染之祸。

“氮肥报告”引用多名农业专家的实验报告,认为此类污染事件中,氮肥亦是元凶之一。

“太湖地区,农田地表水占太湖氮总输入量的1/4。

”1月14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的话也佐证了“氮肥报告”。

太湖蓝藻爆发的内因就是磷氮含量过高,湖水富营养化。

土壤亦不堪氮肥之重。

程存旺,“氮肥报告”主要撰稿者,2008年在山东调研时发现,大棚农户甚至远赴黑龙江买土壤作为作物的轮替土,“当地的土壤因为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了重金属超标。

”他分析说。

“农业是面源污染(指没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中的贡献度最大的产业。

”“氮肥报告”的领衔者温铁军说。

他的根据来自2008年开始的中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

温铁军称目前无权发布结果,但可以肯定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已成不争事实。

而调查者相信,氮肥无疑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罪魁祸首。

建国初期,中国氮肥产量只有0.6万吨,而半个世纪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氮肥生产和消费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氮肥总产量的1/3。

这源于氮肥对于粮食增产的功效。

温铁军也承认,随着氮肥产量和施用量不断增加,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一度增产近十倍。

然而,“氮肥报告”指出,现在氮肥的施用量已远远超过粮食作物的需求量,肥效迅速下降。

报告援引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

而河南省农业厅一项调查表明,该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而其他或进入大气,或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暗流。

只是氮肥污染不像工业污染那么迅速和直观,“它是看不见的。

”温铁军说。

“氮肥报告”亦归结了几大害处:水体污染、温室气体排放、重金属污染等。

更深层次的消极影响在于巨大的耗能。

“氮肥报告”引用中国氮肥网的业内报告称,中国每年的氮肥生产要消耗约1亿吨标准煤,而且以每年接近1000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另外还消耗全国近1/3的天然气。

缘何积重难返?出于粮食安全及补贴农业考虑,中国长期对化肥企业的生产、运输、税收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

国务院1998年颁布通知强调:应优先保证、均衡供应化肥生产所需石油、天然气、煤炭、矿石、电力等原材料及能源;应优先保证化肥及其原料的运输,并对有经营资格的单位调运农用化肥和磷矿石实行优惠运价。

此外还对化肥生产、经营和国内短缺品种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氮肥报告”分析,仅免收增值税一项就相当于每吨尿素(即氮肥主要产品)获得56元左右的补贴收入,再加上其他优惠运价、优惠电价、优惠气价等的补贴政策,尿素平均每吨补贴高达160元左右。

此外还有间接补贴,主要指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中与化肥有关的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无节制施用氮肥,“农民一家一户只有一两亩地,多施一点氮肥成本也不高,没有经济核算概念,就算知道,农民也不在乎。

”朱兆良分析说。

国家的财政补贴使得大量小化肥企业得以生存。

“氮肥报告”称,全国生产合成氨的企业近1000家,平均生产规模2万多吨,而其中低于平均规模的小氮肥厂竟有800多家,这些小氮肥厂大多技术水平低、耗能大。

“氮肥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氮肥产量已经严重过剩。

据中华氮肥网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氮肥生产即已开始盈余,近十年以年均增长6.7%的速度发展,最终产能过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