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习难点】祭文的写法。

真挚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文本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皆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2、明年..,丞相薨3、吾去.汴州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5、吾与汝俱少年..6、而齿牙动摇..7、又可冀其成立..邪(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⑥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产将知政。

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手等有痛痒之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导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二、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赵与时“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三、关于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温馨心语】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幸福的感知。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2、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基础知识(见新学案p85)【自主学习与检测】一、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二、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二)(人教版高二选修)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7-12-21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重点难点预测】1、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2、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知识链接】关于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

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

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

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

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

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lěi)》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翻译下列句子(将画线词语要翻译准确)。

(1)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4)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 (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 (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 (人教版高二选修)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2—12—21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重点难点预测】1、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2、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二、背景介绍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而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编写人:任玉芳审核人:高二语文组时间:2009-2-2【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学习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十二郎真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学习作品夹叙夹议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鉴赏、讨论法。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往年做过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其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了南北朝以来的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作品收为《昌黎先生集》。

代表作《马说》《师说》等。

背景介绍:韩愈自幼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和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之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文体知识: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这篇文章却不拘一格,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世传诵。

【学习过程】:一、逐段诵读(1—5),读准字音和句读,翻译重要词语和句子。

(A级)(一)字音1、闻汝丧()2、及长()3、不行所怙()4、兄殁()南方5、吾往河阳省坟墓()6、归取其孥()7、丞相薨()8、佐戎()徐州9、汝遽()去吾10、万乘之公相()(二)翻译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第一段:1、丧:2、乃:3、诚:4、羞:第二段:1、不省所怙:2、既:3、就食:4、早世:5、翻译句子:惟兄嫂是依第三段:1、省:2、止:3、果:4、成家:5、少年:6、旅食:7、翻译句子: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我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第周本周第个累计个主备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 主备人李艳举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章跌宕起伏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归纳“省”“致”“就”“诚”等多义词的用法。

2.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一、亲爱的同学,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相信你一定预习了,那么请你写下独具特色而又文采斐然的导语吧,相信在你的引导之下,同学们更喜欢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本助读1.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2.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一、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开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齐名,并称“韩柳”,他是“ ”之首。

代表作是等。

二、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哀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三、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奉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正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表达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编写:朱红审定:高二语文组班级:()班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中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二、重点难点预测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三、学法指导:诵读法第一学时一、课前自主学习检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写作背景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3. 介绍文体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范县一中高二语文组编班级姓名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3.理解作者抒发的悲哀痛切的思想感情,学会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本文是一篇祭文,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十二郎,名韩老成,韩愈之侄,本来是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后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按照当时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的习惯,这里以行第称韩老成。

本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惟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并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痛欲绝。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喷涌出这篇千古至文。

照应照应是指为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在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安排某些内容或语句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的一种写作手法。

照应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有出现在文章中间的。

安排照应的好处是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民间信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通过祭拜十二郎神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本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欣赏和解析。

一、了解主题和结构1. 主题: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2. 结构:故事叙述与主题呈现相结合二、了解背景与作者1. 背景:《祭十二郎文》是明朝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人间偶遇神明十二郎,并为他赶走恶魔而得到了神恩,之后又代表众人给十二郎神祭拜感恩的故事。

2. 作者:故事的作者不详,但显然是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三、了解文本内容1.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个庄园,发现那里的小孩受到巨狼威胁。

四人施展法力,将狼赶走,发现原来是守护庄园的神明十二郎使用罩门法来试探他们。

十二郎对唐僧表示感谢,并为他们指引了唐朝御医的府第。

但还是有恶魔在后续的旅途中找麻烦,四人打败恶魔后,十二郎神收了他们为义侠弟子。

之后,唐僧与侍女白晶晶一道代表众人前来祭拜十二郎神。

2. 主题呈现通过叙述故事细节,文章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的传统2) 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感恩精神3) 人与神明的和谐关系四、了解文化内涵1. 祭祀文化的传承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感情和寻求庇护。

在《祭十二郎文》中,唐僧与白晶晶代表了人群,前来祭拜十二郎神,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又一次强调和延续。

2. 忠诚和感恩的精神《祭十二郎文》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赶走恶魔,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

之后他们又代表百姓来祭拜十二郎神,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忠诚和感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祭十二郎文参考资料

祭十二郎文参考资料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主编: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2012.6.19 编号:03 审核:【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及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学习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反复诵读之后,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叙事陈情、逐层深入地达到抒情的目的的。

【学习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独立阅读和自我积累】一、作者和作品背景: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 以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 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 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时代背景:唐代文学与社会风貌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诗歌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巅峰。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流,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散文、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 。
请以“假如我能与十二郎对话”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生命、亲情和命运的 思考。
Part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悟
小组内交流
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分享自己阅读《 祭十二郎文》的体验和感悟,探讨文 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小组内对课文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祭十二郎文》导 学案
汇报人: 2023-12-31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 拓展阅读与对比分析 • 思考与探究题目设计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Part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韩愈生平及文学成就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 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STEP 03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天命”观念?这种观 念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什 么影响?
祭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们 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 文化?
创新性思维训练题目设置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十二郎?请设计一种有创意的纪念方式。

第六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六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背景解读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南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 岁来到京师谋生,25 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3.相关知识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

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的“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4.文化常识【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孟者,《说文》:“孟长也。

”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

仲,《说文》:“仲,中也。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doc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doc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_______ 第—周课题丄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祭十二郎文》白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Z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悄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一、二学时【知识链接】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人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牛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牛•者学习死者的站质楮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I•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口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预习导读——评价单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10班名: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难点解决】祭文的写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辩论【学习内容与过程】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1、省①动词,xíng,知道不省所怙。

②动词,xíng,看望汝来省吾。

③动词,shěng,减少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动词,表达乃能衔哀致诚。

②动词,使……来将成家而致汝。

③动词,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名词,情趣,兴致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名词,诚意乃能衔哀致诚。

⑥ 动词,招纳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假设连词,如果,果真诚知其如此。

②副词,实在,确实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动词,趋,赴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动词,就职上任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动词,接近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动词,完成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动词,预知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名词,灵魂死而有知。

③动词,知道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动词,主持产将知政。

⑤动词,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动词,识别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名词,知觉手等有痛痒之知。

⑧ 名词,知己,朋友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⑨ 名词,知识两小儿笑曰:“孰为(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⑩通“智”,名词,智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莫如西归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吾书与汝日书,名词动用,写信。

4、东亦客也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5、而视茫茫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6、恐旦暮死早晚名词作状语。

7、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夭亡。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1、长吾女与汝女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长,养育。

(五)、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4)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5)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应为“未可以之为信也”。

(6)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六)重要文言虚词1、其:(1)是------还是例句: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然乎?其不然乎?(2)副词表示反问例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3)副词揣测例句: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4)副词婉商例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表示期望例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而:如果例句:死而有知,其几何离?3、以:在例句: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四、重点文句翻译(方法:学生交流疑难句子的翻译后,教师指导留存的疑难。

)五、把握感情(一)感情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问题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明确: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二)作者介绍,理解情感。

(学生介绍,大家共同补充)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背景介绍,理解情感来源。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六:小结与作业。

作业:为辩论做准备。

【反思评价】•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优秀 ( )良好 ( )努力 ( )我的收获与反思:《祭十二郎文》研讨拓展——评价单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10班名: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3、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诵读。

个别读,散读。

再体会感情,为分析做准备。

二、深入鉴赏:(一)问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深沉叙事,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

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

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

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

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

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

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

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4、边诉边泣,独特语言。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

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

一气呵成。

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语词妙用,增强感染。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

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①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②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③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④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⑤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