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静脉炎致病机制
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
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
简介
∙受累静脉局部红肿、疼痛、压痛,皮肤温度高,可触及条索状物。多发生于下肢,常见的原因为静脉曲张。
∙一种良性疾病,但也可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乃至形成肺栓塞。
∙应该在所有怀疑该病时,进行双功能超声检查。
∙若复发性发作并呈游走性,特别是无静脉曲张的病人,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促凝血状态。
∙治疗上应用弹力长袜、制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定义
∙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是指中等大小的浅表静脉自限性的血管炎。常表现为浅表静脉的疼痛、压痛、硬结和/或红斑。伴随皮肤温度高和红斑常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
状物。最常发生于下肢的隐静脉及其分支。也出现在上肢、前胸或者颈部静脉,
常由于静脉曲张、高凝状态、静脉穿刺插管和给药引起。一般SVT专指下肢的血
栓静脉炎。
流行病学
∙SVT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病理状态,但是其确切的发病率很难正确评估,部分原因是由于本病为良性和自限性疾病,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Tecumseh社区卫生研究显示,SVT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男性从三十几岁的每年0.05/1000增高至八十几岁的每年1.8/1000人,而女性分别为0.31/1000和2.2/1000[1]。大多数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平均年在60岁以下[1]。在中国尚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
病因
∙病因诊断取决于本病的发生部位。下肢的SVT,主要病因仍然是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的局部损伤常为SVT发生的促发因子。在特发性、游走性或者复发性SVT或者无静脉曲张时,需要确定是否存在其它的病理状态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白塞氏病和伯格氏病)、恶性肿瘤和易栓状态[1],包括:因子V Leiden基因变异、凝血酶原G202010A基因变异、肝素辅因子2缺陷、蛋白S和蛋白C缺陷,抗凝血酶III缺陷、狼疮抗凝物和抗磷脂抗体缺陷、纤溶活性异常、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妊娠、肥胖、长期制动、最近的外科手术、创伤、硬化疗法、静脉血栓栓塞病史、静脉输注低张和高张溶液、使用药物(包括安定、胺碘酮、万古霉素、海洛因)和静脉插管[1]。
【基础】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基础】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是非常严重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国内报道多数是由鼻、面部三角区疖肿或蜂窝织炎引发,也有筛窦炎和蝶窦炎引起,少数为耳源性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
颜面部(眼)静脉与海绵窦沟通示意图
海绵窦解剖特点:
海绵窦系颅内静脉窦腹侧群中的主要者,位于蝶窦两侧,左右各一,窦内有多数纤维组织,使窦腔形成海绵状间隙,因此而得名。在两侧海绵窦的前后,由环窦(海绵间窦)互相交通。第Ⅲ、Ⅳ、Ⅴ(1、2支)及第Ⅵ脑神经均在海绵窦外侧部通过,第Ⅱ脑神经和颈内动脉则在其前方经过。海绵窦的前方接受眼上静脉及眼下静脉来的血液。后方经岩上窦将血液输至横窦;经岩下窦通至颈静脉球。下方经翼丛输出至颈内静脉,上方接受大脑中静脉及脑下垂体静脉的血液。眼上静脉与眼下静脉接受面前静脉来的血液,面前静脉又接受外鼻部和上唇来
的血液。翼丛接受咽及上颌部来的血液。上述静脉与海绵窦的联系有输入和输出之分,但因头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动,为重要临床特点。
海绵窦与其它颅内静脉窦的沟通示意图
【病因】
海绵窦血栓栓塞与颅内其他静脉窦病变相同,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化脓性)血栓形成两种,多以后一种为主。
①面部、口唇、头部、眼界、咽喉等组织的疖肿经血运转移而来;
②由眼眶峰窝织炎向后伸延至海绵窦;
③其他组织的感染如乳突炎、副鼻窦炎经过侧窦或血运至海绵窦。
致病菌
1.致病细菌多数病例系由头面部化脓性病灶所并发,尤以面部及外鼻疖肿为多见,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由中耳炎或其他病引起者,则病菌不定。
2.各种化脓性炎症的处理不当所致,如鼻前庭或上唇疖肿,由于
静脉置管的护理规范
2.封管 2.封管
• (1)定义 保持畅通的静脉输液通路,通 常使用稀释肝素液,用于输液结束。 • (2)封管液种类 • 1)等渗盐水:常用于套管针管封管,停止 输液后每隔8小时封管1次。 • 2)稀释的肝素液:可持续抗凝12小时以上。 • 3)肝素液配制:每毫升等渗盐水含肝素 10-100U,相当于一支肝素(1.25万U)稀 释于125-1250ml等渗盐水中。
八、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
• (一)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 (二)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
(一)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局部感染 ——局部感染
类型 导管 病菌 定植 穿刺 部位 小室 感染 隧道 感染 表现 插管部位无临床感染征象 导管未端半定量培养发现病菌≥ 15CFU 定量培养病菌浓度≥103CFU 插管处2cm内 皮肤出现红肿、压痛、硬结、皮温升高或脓性分 泌物 汇报医生 完全植入装置贮器表面的皮肤有红肿、坏死,或 给予拔管 皮下包容有贮器的软组织腔室产生脓性分泌物 覆盖导管表面和插管处大于2cm的皮肤或组织出 现红肿、压痛和皮温升高 护理措施 加强消毒 密切观察
(一)深静脉置管
• 9.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再扩张器扩张皮 下组织退出。 • 10.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为12-16cm。 • 11.皮肤进针处以75%酒精再次消毒待干, 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并注明导管种类、 穿刺日期、长度。 • 12.导管未端接上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用肝 素稀释液正压封管。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一、外周静脉炎的危害和致病因素
外周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炎,并且通常由于静脉内某种刺激物质的存在而引起。在
骨科患者中,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导致:一是手术创面感染,手术过程中因为外科医生和护士的操作不当或者使用了不洁净的器械导致创面感染从而引
起外周静脉炎;二是静脉穿刺操作不当,静脉穿刺时如果消毒不完全或是操作不规范,就
很容易引起局部细菌感染而诱发外周静脉炎;三是患者长时间卧床或是长时间使用静脉注
射等原因导致外周静脉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生感染。
二、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中的作用机制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方法,通过整合资源、加强沟通协作、优化流程、
督促执行、动态调整等手段达到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的目的。在
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中,品管圈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品管圈活动通过建立
规范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操作技能,从而减少了手术创面感染和静
脉穿刺操作不当带来的外周静脉炎发生风险。品管圈活动督促医护人员加强消毒、洗手等
操作规范,有效预防了细菌感染。品管圈活动通过优化医疗流程,降低了患者卧床时间和
静脉输液时间,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循环,减少了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
四、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中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很大的
推广和应用前景。一方面,品管圈活动的核心理念是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监控,通
PICC 置管后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PICC 置管后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摘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较传统的中心静脉穿刺有许多优点。但是其引起的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急性无菌
性炎症,发生率高达15.15%。本文将对PICC 置管后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展开介绍,得出防护重点在于熟悉其诱发因素,实施主动干预措施,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
心
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护理技术[1]。而机械性静
脉炎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是由于各种机械刺激损
伤静脉壁而出现的炎症反应,发生率高达15.15%[2,3],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 小时,形成局部炎症并产生红、肿、热、痛及局部组织增生及硬结。本文对近年
来导致PICC 置管后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1 机械性静
脉炎致病因素分析导管本身的直接因素:①导管在穿刺过程中、置管后的位置漂移以及非正常脱出等因素,对血管壁反复摩擦和机械性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和血
管内膜损伤,使血管内膜受损后释放炎性介质,从而激惹静脉壁发生静脉炎症反应。②材质原因也有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可能性。
与操作者有关的因素:①选择不合适的导管型号。②受有粉(润滑粉)手
套的影响。③置管操作技巧有待改善,穿刺手法不规范等,均有导致导管穿出血管外或者血管内膜受损,而引起炎症的可能性。此外,导管未达到预期位置也是
机械性静脉炎的好发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①过敏体质。②血管充盈度不够。③情绪因素的影响。
关于静脉炎的总结报告
关于静脉炎的总结报告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静脉系统中。它通常导致局部疼痛、肿胀和红斑,严重时可能引起皮肤溃疡和血栓形成。静脉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静脉注射、血管损伤、感染和炎症等。
静脉炎可以分为化学性静脉炎和感染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是由药物、化学药剂或刺激性溶液直接接触到血管内膜引起的炎症。感染性静脉炎则是由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两种类型的静脉炎症状和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包括红肿、疼痛、发热、硬结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和全身症候群。诊断静脉炎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技术,如超声和血液培养。
治疗静脉炎的方法包括改善病因、控制疼痛、抗感染、促进循环和提高局部血管通透性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或局部处理。在预防方面,人们应避免静脉注射和尽量减少刺激性溶液的使用,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感染。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干预治疗,并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支持。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也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青宝散外敷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青宝散外敷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青宝散外敷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择笔者
所在医院2015年1-4月经外周静脉化疗并使用浅静脉Y型留置针的121例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除了按照常规护理方法预防静脉炎,包括正确选择血管、严格无菌操作、精密过滤器的使用,化疗药物的排序等,还在静脉穿刺点上2 cm处沿静脉走向10~20 cm用青宝散外敷,对照组60例仅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未用青宝散外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静脉炎分别为2例和16例,发生率分别为 3.28%和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还显示:青宝散外敷的预防效果较为显著,尤其体现在Ⅲ级和Ⅳ级静脉炎上。结论:青宝散外敷预防可明显降低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青宝散;预防;化疗;静脉炎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许多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加之反复用药与长期静脉穿刺给药,容易引起静脉炎[1]。据文献报道,输注化疗药物致局部静脉炎发生率可达57.6%[2]。静脉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3]。如何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保证完成全程化疗,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预防化疗患者所致静脉炎的研究报道也是陆续不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青宝散外敷预防化疗患者所致静脉炎尚未有相关报道,因此,笔者试图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期间采用青宝散外敷,为探讨一种简单、方便且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本项研究通过临床实验探讨青宝散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有无预防作用,并评判其预防效果,现汇报如下。
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09-06-23T11:33:30.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3月第6卷第9期供稿作者:魏红
[导读] 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pelvie and lower ex-tremities thrombophlebitis)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盆腔感染合并症。
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魏红 (哈尔滨市呼兰区红十字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中图分类号】R714.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045-03
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pelvie and lower ex-tremities thrombophlebitis)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盆腔感染合并症。临床经过险恶,病情危笃,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一旦发生脓毒败血症,病人常因体质过度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本病最常见于严重的产褥感染或流产感染,少数发生于输卵管卵巢脓肿,偶见盆腔手术后感染。本文主要介绍产褥感染后所致的盆腔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栓性静脉炎多为厌氧菌感染,产褥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在有产褥感染时,厌氧性链球菌及粪杆菌等能产生肝素酶降解肝素,促进血凝,进而引起盆腔内(子宫静脉、卵巢静脉、髂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股静脉、胭静脉、大隐静脉等)。
产妇产后多半卧床休息,下床活动少,以致造成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如再有产褥感染,致病菌则由子宫胎盘附着面向上蔓延引起盆腔静脉炎,向下扩散引起下肢静脉炎,使血管壁受损,再加上厌氧菌致使局部静脉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以及产后摄入量不足,血容量减少,血液相对粘稠等。这些为盆腔及下肢静脉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创造了条件,据报道产褥期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非孕期高49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9/52
CRBSI诊疗
• 2.临床诊疗:具备下述任1项,提醒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起源: • (1)含有严重感染临床表现,并导管头或导管节段定量或半
定量培养阳性,但血培养阴性,除了导管无其它感染起源可寻, 并在拔除导管48 h内未用新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 • (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烧、寒颤和/或低血压等临 床表现且最少两个血培养阳性(其中一个起源于外周血)其结 果为同一株皮肤共生菌(比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 养阴性,且没有其它可引发血行感染起源可寻。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52
概况:美国当前存在问题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每年美国有近7百万个CVC,4百万个PICC,5百万个动脉导管,以及 1亿8千万个外周导管在使用。
• 1,500,000中心静脉导管日/年 • 血流感染(BSI)发生率:5.3例次/1000导管日 • 在美国不太清楚确切CLABSI数字,但数字在下降,1990年代以来,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2/52
采血方法
• 1.消毒: • 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 • 75%乙醇消毒培养瓶橡胶塞,待干60秒。 • 2.两个部位采血时间靠近(小于5分钟) • 3.每瓶采血10ml,尽可能确保两套血培养采血达40ml,提升阳性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李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胸外科 李媛
病人发生了什么?
研究现状:静脉输液的病人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静脉炎增加病人痛苦,降低住院满意度!
1 2 3
目录 4
5 6 7
静脉解剖 静脉炎的定义 静脉炎的发病机制 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静脉炎的分级 静脉炎的分类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等级 0 1 2 3
4
临床标准 无临床症状 穿刺部位发红,伴有或无疼痛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有或无水肿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有或无水肿 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有或无水肿 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及到条索状的静脉,长度大于2.5CM 脓液流出
6
静脉炎的分类
化学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1 静脉解剖
静脉由外向内依次为:
外膜
中膜
内膜
静脉解剖-外膜
•最外层 •弹性纤维及疏松组织 •支持和保护作用 •包含血管,提供静脉自身营 养 •当穿刺针穿透这层时有突破 感
静脉解剖-中膜
•中层,静脉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肌肉与弹性组织构成 •维持静脉张力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穿刺时感觉疼痛
静脉解剖-内膜
药物治疗
静脉炎的处理
• 喜辽妥/欧莱:均匀涂于患处,轻轻按摩3-5分钟,能有效改善静脉继 发高凝状态, 增加局部血流和循环, 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及再生。
输液反应机制
精品文档
5
输液反应的分类
• 热原样反应 由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一种类似热
原反应的反应。当使用的输液剂或其临床 复配剂受到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 操作过程及输注环境等污染,不溶性微粒 超过限量或个体耐受阈值时,临床上即可 能发生热原样反应。其临床症状类似热原 反应。
精品文档
6
输液反应的分类
• 过敏反应 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
输液反应机制
• 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 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 学上的热原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 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 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 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 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 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 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 过敏反应等。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 枢,引起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 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应注 意鉴别。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气急、 心慌、发热,甚至发生寒颤、恶心、呕吐、 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神志模 糊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精品文档
7
注射用阿奇霉素致静脉炎病例分析
注射用阿奇霉素致静脉炎病例分析
阿奇霉素是氮杂类化合物,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用化学方法在红霉素A内酯环上插
入一氮原子而衍生得到的。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与敏感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
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阿奇霉素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体外试验证明阿奇霉素对
临床上多种常见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a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
2 .病例资料
患者姜兆桐,男,16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伴发热10天”于2013-09-03收入我科,
入院后根据患者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初步考虑入院诊断为:肺炎(右下)。查体体温:36.8℃,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mm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
显干湿罗音。入院前门诊查血常规:WBC 5.33×109/L,NE% 53.8%,MO% 11.4%,胸片:右下
肺野感染。入院后查血常规血常规:白细胞:5.09(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27.6(%),单核
细胞百分比:13.2(%),中性细胞百分比:58.4(%),血红蛋白含量:140(g/L),血小板计数:224(109/L);血沉:28(mm/h),C反应蛋白:42.50(mg/L),血气:PH 7.44,PCO2 39mmHg,PO2 90mmHg,BE(B)2.3mmol/L,SO2 97%。入院后治疗立即予头孢呋辛钠1.5gbid联合阿奇霉素0.5gqd抗感染,强力枇杷露化痰止咳,今日加用复方鲜竹沥及口炎清颗粒止咳,改善口腔
输液反应的定义,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分类,输液反应的治疗
输液反应的定义,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分类,输液反应的治疗
输液反应的定义,输液反应的发生机制,输液反应鉴别诊断,输液反应的分类,输液反应的治疗,输液反应发生因素
1定义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因药物引起的属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一般可以预防和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常说的输液反应是由热源引起的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昏迷、低血压休克,有的出现多脏器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输液反应多数预后很差,可因脑损坏致残成痴呆或植物人。?
输液反应为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治疗疾病的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由于输液反应所涵指的临床反应症状较多,导致输液反应的因素也较多,而这些因素如个体差异等的变异性较大,因此,输液反应无可预见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的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医患双方的利益,现在特别关于处置医疗纠纷“举证倒置”的办法。因此,充分认知、分析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多环节控制、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对医护人员避免此类医患纠纷是十分必要的。?
输液反应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在输液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输液反应机制?
热原是指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汇总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汇总
第1页
1962 年美国Dudfick 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 术应用于长久 TPN 支持治疗。
近 30 年来 ,伴随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更新换代、 插管技术普及 ,中心静脉 置管越来越成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主要伎俩 ,并已广泛 用于长久输液、 肿瘤化疗、 静脉营养、 血液动力学
监测等患者。但因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 , 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 ,且留置时间较长 , 必定增加人体感染机会 ,随之而来相关并发症—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包含局部感染、化脓性
血栓静脉炎、心内膜炎及其它血行性播散性感染(肺 脓肿、脑脓肿、骨髓炎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汇总
第2页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患者出现菌血 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最少一次结果阳性,同 时伴有感染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它明确血行感 染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汇总
第9页
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 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 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重症监护室CR-BSI感染率在1.3‰~5.5‰之间, 导管使用率在39%~71%之间。(-)
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脓液流出
精品课件
静脉炎的分级
视觉化的静脉炎
评分 0 1
2
3
4
观测
静脉穿刺部位正常
下列中一项明显: 靠近静脉注射部位微痛或静脉注射部位轻微发红
下列中两项明显: 静脉注射部位疼痛;红斑;肿胀
所有下列症状均明显: 沿着套管路径发生疼痛;硬化
所有下列指征是明显且广泛: 沿着套管路径发生疼痛;红斑;硬化;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目 录
精品课件
静脉血管结构及功能
精品课件
静脉炎的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
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 留置刺激性大的管道时间过长,引 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在输 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 静脉感染。
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80%发生不 同程度的静脉炎
精品课件
5
所有下列指征是明显且广泛:
沿着套管路径发生疼痛;红斑;硬化;
可触摸到条索状精的品静课脉件;发热
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精品课件
静脉炎的分类
化学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精品课件
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原因
原因
药物因素
直接毒性作用 药物的酸碱度 工型变态反应
精品课件
药物浓度高 输入速度快 刺激的时间 渗透压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解析静脉炎致病机制
静脉炎是周围血管病的一种,简单的说就是静脉血管发炎。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都会引起静脉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那静脉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医跟现在医学都觉得跟血管瘀滞有关系,但是又有所区别。
中医理论认为,局部脉络,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不畅,凝聚肌肤,津液输布受阻,引起肿胀;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总之,静脉炎的病机在于血瘀气滞。现代医学观点认为静脉炎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输入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血浆正常的PH值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及正常功能,从而发生静脉炎。
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的静脉,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也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及 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血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易引起静脉炎。机械刺激:同一条血管周围反复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塑料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成为机械刺激而损伤血管;
还有观点认为,抗癌化学药物也可以引起静脉炎,而且多为坏死型。输液时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血管内,超过了血管本身缓冲应激的能力,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损伤血管,长期如此就引起了静脉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