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古诗文测试(-《马说》
马说检测卷(答案版)
![马说检测卷(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c01a46e45c3b3567ec8bb9.png)
《马说》检测卷(满分100分)姓名学号成绩一、文学常识填空:(1分/空,共4分)1.《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文公、韩吏部。
他在散文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马说》的“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给加点字注音:(1分/字,共9分)骈.(pián)槽枥..(cáo)(lì)食.(sì )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dàn)才美不外见.(xiàn)三、加点字词解释:(2分/空,共62分)然.后有千里马然:这样,如此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但是,却故虽.有名马虽:即使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于:在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一起于:在槽枥:养马之所不以.千里称也以:用马之.千里者之:倒装标志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食.马者.食:同“饲”,喂养者:……的人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能够是.马也是:这虽.有千里之能.虽:虽然能:才能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哪里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
这里为驱使以:按照道: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执策..而临.之执:握策:马鞭临:到(它)跟前其.真无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相当于“吗”四、句子翻译:(5分/句,共25分)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当成普通的马来喂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马说考题及答案
![马说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877f9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2.png)
韩愈马说考题及答案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问题与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不以其道()(4)安求其能千里也()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有时(2)等同,一样(3)方法(4)怎么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_。
文学主张上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_______;苏轼称他________。
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杂说》,唐,文学,哲学韩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杜诗韩笔,“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说明________。
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46554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e.png)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哪种人的赞美?A. 有才能的人B. 有地位的人C. 有财富的人D. 有权力的人答案:A2. 在《马说》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伯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A. 善于发现马的潜力B. 善于驾驭马C. 善于训练马D. 善于买卖马答案:A3. 根据《马说》的描述,马的哪些特质是作者所赞赏的?A. 外表华丽B. 速度极快C. 忍耐力强D. 能负重远行答案:C4. 《马说》中,作者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千里马很常见,伯乐很少见B.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发现这些才能的人很少C. 马很多,但能跑千里的马很少D. 伯乐很多,但千里马很少答案:B二、填空题5. 《马说》是一篇______文,通过马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______的赞美。
答案:寓言;有才能的人6. 在《马说》中,作者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喂养马的人不知道马能跑千里的能力7. 作者在《马说》中提到“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怎么能要求马跑千里呢?三、简答题8. 请简述《马说》一文中,作者对“千里马”的描述。
答案:在《马说》中,作者将“千里马”比喻为有才能的人。
千里马不是靠外表华丽或速度极快来定义的,而是靠其内在的忍耐力和能负重远行的能力。
作者通过这种比喻,强调了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而那些能够发现并利用这些才能的人(伯乐)更是难得。
9. 《马说》一文中,作者对“伯乐”的描述是什么?答案:在《马说》中,作者提到“伯乐不常有”,意指能够发现并欣赏有才能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伯乐不仅需要有眼光,还需要有智慧和胸怀,才能识别并培养那些有潜力的“千里马”。
四、论述题10. 根据《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马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的现象。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8175b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7.png)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篇一」阅读两段文章,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2.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见,通“现”,表现。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马说》挖空训练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马说》挖空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79bbd96ccfc789eb162dc807.png)
5.《马说》中针对千里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和食马者的错误认识,发出了“,”的悲叹,为千里马鸣不平。
6.《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是“,”。
《马说》参考答案一、重点实词释义世有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于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之手,骈(两马并驾,并列)死于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之间,不以(按照)千里称(称颂,称道)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副词作动词,吃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dàn,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露),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相当,等同)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不以(用)其道(办法),食(sì,通“饲”,喂养)之不能尽(竭尽)其材(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马嘶叫)之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策(马鞭子)而临(对面)之,曰:“天下无马!”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示推测)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真不知马也!三、理解式名句默写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4.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23韩愈《马说》阅读答案
![2023韩愈《马说》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ff330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6d.png)
2023韩愈《马说》阅读答案2023韩愈《马说》阅读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然非精洁则不受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的特点。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参考答案:17 . (么分)( 1 )鞭打,鞭策。
(2 )通晓,理解。
(3 )等到。
(4 )流汗。
(各1 分)18 . ( 4 分)( l )章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夭下没有千里马!, ' ( 2 )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
精选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精选马说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7cb1b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1.png)
精选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1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4)安求其能千里安:___________(5)执策而临之执: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呜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予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反映了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意思对即可)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2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马说》测试题
![《马说》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31f80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0.png)
《马说》测试题一、文学常识1、《马说》选自中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思想家,字。
他曾倡导古文运动,苏轼曾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他留下关于学习应勤奋、做事应思考的名句是、“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通篇采用的写法,把千里马比作,把伯乐比作,把食马者比作。
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
二、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3、其真无马邪邪:4、才美不外见见:三、活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尽:策之不以其道策:四、指出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五、一词多义策: ⑴策之不以其道⑵执策而临之食: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⑵食之不能尽其材常: ⑴而伯乐不常有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能: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⑵虽有千里之能以: ⑴不以千里称也⑵策之不以其道道: ⑴策之不以其道⑵道渴而死其:⑴安求其能千里也⑵其真无马邪⑶其真不知马也而: ⑴而伯乐不常有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⑶执策而临之之: ⑴马之千里者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⑶虽有千里之能⑷骈死于槽枥之间⑸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⑹策之不以其道⑺执策而临之六、解释加点字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辱:于:在⑵安求其能千里也安:⑶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等: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⑹是马也是:⑺骈死于槽枥之间骈:骈死:槽枥:六、按要求默写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⑵、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⑶、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⑷、揭示中心的句子?。
⑸、表现食马者愚妄无知的排比句是,,。
⑹、有一位名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的一句话是,。
⑺、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六、中考连接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七、翻译下列句子: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
《马说》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96134410a6f524ccbf85dd.png)
马说选择题狂刷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解释一致的一项是()A.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 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D.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答案】C【解析】本题A项中两个“能”的意思,前一个是“才能”,后一个是“能够”;B项中两个“其”的意思,前一个是“难道”,后一个是代词,意思是“它的”;C项中两个“是”都是代词,意思是“这、这样”;D项中两个“策”,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鞭打”,后一个是名词,意思是“马鞭子”。
故选C。
2.选出加下划线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组()A. ①奇山秀水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石青糁之C.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D.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②其人视端容寂【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B. 执策而临之策:鞭子C.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D. 策之不以其道以:凭借4.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品德显现不出来。
B. 文中的“食马者”暗指不会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C. 本文讽喻的是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D. “《马说》”与“《爱莲说》”中的“说”都是指一种文体。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A【解析】A中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应为: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故选A6.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马说的练习题答案
![马说的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d0d95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4.png)
马说的练习题答案马说的练习题答案一马说的练习题答案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不以其道()(4)安求其能千里也()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有时(2)等同,一样(3)方法(4)怎么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_。
文学主张上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_______;苏轼称他________。
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杂说》唐文学哲学韩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杜诗韩笔“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说明________。
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议论一个道理《爱莲说》《师说》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医说》《崔山君传》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提示:C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文言文《马说》阅读练习题及
![文言文《马说》阅读练习题及](https://img.taocdn.com/s3/m/3131c8d8ee06eff9aff807e3.png)
文言文《马说》阅读题及答案原文: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出名马,祗( 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pi án)死于槽( cáo)枥( l 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shi )或尽粟( sù)一石( dàn)。
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 sì)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此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好在仆人的手里遇到沉没,跟一般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依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色来饲养它。
这马固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可以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同样尚且不行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这篇《马说》大概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宦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惋惜有“ 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用。
此后又接踵依赖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受骗时奸邪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因此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后被沉没,揭穿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材、沉没人材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通假字: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粗心: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沉没残害人材的愤懑和控告。
非常实用《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非常实用《马说》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211f5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6b.png)
非常实用《马说》测试题及答案马说》测试题姓名:一、填空(8分)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XXX、XXX、XXX、XXX、XXX、XXX、XXX合称XXX。
我们学过他的诗歌《登高》。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3分)⑴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的马⑵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只能被奴隶人所辱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在马槽里死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可以吃掉一石粟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奔跑千里⑹才美不外见:才华出众但不显露于外⑺且:并且欲与XXX等不可得:想要与普通马相比却做不到⑻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的人不按照它的本性来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的人不能完全发挥它的才华⑽XXX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⑾执策而临之:拿起鞭子来面对它⑿其真无XXX:真的没有马吗?三、按原文填空(16分)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伯乐相识之始,大抵马已有之矣。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其色赤如丹,渐可察而美也。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常有马者,无特异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伯乐不遇。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被奴隶人所驯服,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XXX之时,XXX不称其能,马称而过之。
是故:有才便是千里马,无才则是劣马;有能便是名马,无能则是衰马;有德便是良马,XXX则是恶马。
7、本文的主旨是:伯乐相识之始,大抵马已有之矣。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伯乐相识之始,大抵马已有之矣。
四、翻译句子:(5分)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There are often horseswith excellent qualities。
but there are not often those who can recognize them.2、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7dba1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2.png)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是XXX,字退之,唐代中期的文学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XXX”之美誉。
后世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唐代文坛的领袖。
2.通假字是指不同字形相同或相近,但音义不同的字。
如“死”、“槽”、“枥”、“千”、“里”等。
3.(1)骈死于槽枥之间:指马在槽枥之间被勒死。
(2)不以千里称也:指千里马的价值无法用千里来衡量。
(3)一食或尽粟一石:指千里马每天只需要一石粟就能饱食。
(4)食不饱:指千里马每天只能吃到一石粟,无法饱食。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指千里马的稀有性,无法与普通马相比。
(6)策之不以其道:指因为不了解千里马的特殊性,而无法正确对待它。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指人们无法理解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8)执策而临之:指人们对千里马进行驯养和管理。
(9)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指千里马的命运被任由奴隶人支配。
4.(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无法正确对待它,无法发挥其才能。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无法理解它的特殊性,无法正确对待它。
(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被埋没在千军万马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士者,所以在死而后已,夫何壮于骥而尸于槽者!”(5)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人生有几,而才难得;有才无运,徒然辛苦。
”(6)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士不可以不XXX,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7)文中XXX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或以其XXX之盛,而不知其篇章之错;或以其篇章之工,而不知其大旨之纰缪;或以其大旨之得当,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因果。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意味着,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人才,而千里马是那些隐藏在人群中的优秀人才。
马说》练习题。全选择题。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全选择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9e656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a.png)
马说》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用的悲惨遭遇,呼吁社会重视人才,善待人才。
答案】B解析】本文通过讲述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被埋没的故事,反复强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于怀才不遇的心情,同时也借此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因此,选项B正确。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
文章借助千里马的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头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这两句话都暗示了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人才的才华。
接下来,文章用“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有千里马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才,如果没有明主的正确引导,也会被埋没。
最后,文章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表现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和对千里马才华的浪费。
整篇文章都是通过千里马这个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来发掘和培养。
只有明主能够正确引导人才,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通过千里马的形象,表达出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的意思。
文章简练而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篇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马说》十分钟基础练(解析版)
![《马说》十分钟基础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60d8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1.png)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相.马(xi àn ɡ) 骈.死(pi án) B .粟.(l ì) 槽枥..(c áol ì) C .食.马者(sh í) 执策.(c è) D .才美不外见.(ji àn) 邪.(y é)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B 项,“粟”应读“s ù”;C 项,“食”应读“s ì”;D 项,“见”应读“xi àn ”。
2.下列加点词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而且 B .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C .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 .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且:尚且;B .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策:用马鞭驱赶;C .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
临:面对; 故选D 。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 .执策而临.之(面对) 第8课时 马说第五单元【答案】C【解析】C.“且”的意思是“犹,尚且”。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答案】C【解析】C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的人并不多,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
3.《马说》中批评了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鞭策马、喂养马,因此不能充分展示出马的才能的句子是“,”。
4.《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使马的才能发挥出来,不能通晓马的意思的句子是“,”。
5.《马说》中针对千里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和食马者的错误认识,发出了“,”的悲叹,为千里马鸣不平。
6.《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是“,”。
《马说》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世有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于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之手,骈(两马并驾,并列)死于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之间,不以(按照)千里称(称颂,称道)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副词作动词,吃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dàn,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