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道法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道法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道法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第一侧边公平就是社会平衡的“天平”1、对公平的理解:相同时代,相同社会,相同阶层的人对公平的认知都就是相同的①公平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②公平就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晓得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行动,晓得在何种情况下如何搞就是最出色的。

③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④公平就是相时的,没绝对的公平。

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否则,就不公平。

2、社会合作相处中,如果受不公平看待,可以产生怎样的'心理和犯罪行为?这种心理和犯罪行为存有什么危害?人们在社会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

这种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减少,引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可以对经济产生有利影响,甚至可以由此增添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3、公平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哪些作用?)存有了公平,社会就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公平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存活和发展才存有确保;存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将通过正直劳动,获得自己奖赏的东西,满足用户自己的合理希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这样,整个社会就可以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平1、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能公平现象?(p104--105)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①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

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我们要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2、你看见以下不公平现象,你应怎么做?当有人恃强凌弱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有人弄权渎职侵吞公款时:举发揭露当有人排斥异已、处事不公时: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3、什么样的合作才就是较好的合作?为什么?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它旨在表彰在抗洪救灾中展现出杰出勇气和无私奉献的个人或团体。

以下是一些抗洪救灾好人的事迹材料,他们的行为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和赞扬。

1. 张师傅:在洪水来袭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抗洪救灾行动。

他自愿驾驶小船,帮助被困的民众安全撤离,并主动提供食物和水等物资。

他的无私奉献和勇敢行动让人们对他敬佩不已。

2. 抗洪救灾志愿者团队:该团队由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成,他们自愿参与抗洪救灾,并在抗洪救灾现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勇敢地冲进洪水之中,救助被困的人们,并积极帮助清理受损的房屋和道路。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让人深受感动。

3. 李医生:作为一名退休医生,李医生在抗洪救灾中展现出非凡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他主动回到医院,为受伤的洪灾受害者提供急救和治疗。

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为洪灾受害者提供了帮助和希望。

这些抗洪救灾好人的事迹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面临灾难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

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勇气令人感动,并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的撰写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英雄般的人物。

他们的事迹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和表彰他们的贡献,并以他们为榜样,为社会作出更多有益的贡献。

在未来的抗洪救灾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培养抗洪救灾好人的精神,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共同奉献,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并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

让我们向这些抗洪救灾好人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1. 李医生:一个真正的英雄李医生在抗洪救灾中展现出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他无私地回到医院,毫不犹豫地为受伤的洪灾受害者提供急救和治疗。

他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灾难,他不畏艰险,日以继夜地工作,为洪灾受害者带来帮助和希望。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近代历史上,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大惨案之一,也是二战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大量无辜平民遭到残暴的杀害和迫害。

然而,在这片血与火的土地上,也有一些国际援助和救济的力量,给予南京人民帮助与支持。

一、南京大屠杀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当时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市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死亡人数高达30万,成为二战中最为血腥残忍的事件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南京的关注不断增加,也有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始向南京提供援助与救济。

二、国际援助的种类1. 食品和物资援助由于南京大屠杀导致许多居民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极其困难。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南京提供食品和物资援助,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这些援助的物资大多运输到南京,并通过当地的救助机构分发给受灾民众。

2. 医疗救助由于大量伤亡和遭受虐待,南京的医疗设施和资源严重不足。

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势,国际救援组织派遣医疗队伍前往南京,提供紧急救助与医疗服务。

他们在救助站点设立医疗点,为伤者提供治疗和护理工作。

3. 心理援助与康复南京大屠杀对居民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为了帮助那些受害者恢复心理健康,国际援助机构派遣专业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前往南京,提供心理援助和康复方案。

他们举办座谈会、个人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以帮助受害者重建自我和生活。

三、国际援助的意义1. 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是国际社会对人道精神的体现。

国际社会看到南京大屠杀的恶行后,不仅表达对受害者的关注和同情,更采取行动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

2. 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也为国际社会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援助活动促使各国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为今后应对全球性挑战奠定了基础。

行知天下答案

行知天下答案

成长主题一崇尚公平正义勇担社会责任专题一: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学苑采珠坚守公平选一选:1.B 2.B 3.C做一做:(1)和老师说明情况,要求学校更正得奖者名单。

(2)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或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3)劝说他认真打扫卫生。

(或告诉老师批评教育他。

)(4)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逐步养成负责任的习惯。

(或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5)揭发检举他的作弊行为。

(或向监考老师报告)(6)日常生活中,有正义感的人应当鄙视以不正当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进行积极的劝说和制止。

(或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或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

做农民工的“守护天使”选一选:1.C 2.A做一做:(1)①正义行为:青年制服歹徒。

②非正义或缺乏正义感的行为:歹徒抢劫、被抢女士不为见义勇为者作证、围观人群视而不见。

(2)会导致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到处作案,歪风邪气日益盛行,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有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威胁。

(3)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如拨打“110”电话报警等。

走进生活情景问答(1)委婉地指出班主任的做法对肖亮是不公平的,希望班主任能重新用合理、公平的方式选举班长。

(2)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并承担赔偿责任。

(或自己请人修好玻璃窗,并告诉老师。

)(3)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协助医护人员将老奶奶送往医院。

崇尚公平维护正义(1)示例: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撑,需要有正义感的人来维护。

为了正义,我们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为了正义,我们反对强权霸道、恃强凌弱,提倡见义勇为,扶助弱势群体。

让我们一起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坚持正义,维护正义吧!(2)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里。

你会伸出援手吗 心理学原理

你会伸出援手吗 心理学原理

你会伸出援手吗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 伸出援手
人们相信,伸出援手不仅仅帮助他人,而且也是在帮助自己。

研究表明,慷慨大方会
带来心理上的幸福感以及改善心理健康的益处。

这是因为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层面上,
人们认为伸出援手是有美德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本能。

内心深处,每个人
都有一种渴望:就是能够给予他人帮助。

一个社会中的伸出援手行为,可以分为道德、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从道
德层面来说,伸出援手表面了对他人的责任感和尊重。

从哲学层面来说,伸出援手有助于
建立起人际关系,也能够扩大他人的社会网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伸出援手意味着我们
主动去关注他人需要,让他们感受到爱与被认可,从而促进我们自身心理平衡。

伸出援手有助于改善社会氛围,是一种正面的行为。

当我们表达关注和恪守尊重他人,也是表达承认他人的价值的宣言。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得以变得更加快乐,更加细腻。


拓展自身快乐时,也会有一种深刻的互动,让自己内心传出一种温暖感染。

通过付出爱心
和援手,让每个人都能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去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友谊将会诞生。

倡导伸出援手,让我们可以不用语言,以一种深刻的回应,去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也是一种哲学,让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去追求一种圆满的人生。

它能够让我们的社会
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疫,去实现发展。

下一个伟大的行为,就是
伸出援手,去实现一个社会更丰富、更有温度的愿景!。

心理学:别等了,除了你没人会伸出援手!这10个心理学效应要警惕!

心理学:别等了,除了你没人会伸出援手!这10个心理学效应要警惕!

心理学:别等了,除了你没人会伸出援手!这10个心理学效应要警惕!你会不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了某个产品而不假思索地去买这个产品?或者有时感觉某个场景似曾相识?又或者下楼梯时错以为还有最后一级楼梯而踏空?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心理学上都有哪些常见的现象吧!晕轮效应这一效应非常有名,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其背后的含义是:人们会根据某产品的广告代言人来轻易做出自己是否购买这种商品的决定。

这就是各大化妆品和服装品牌要请众多超模和演员来做广告的原因。

我们往往认为名人身上有一种“我不会出错”的光环,然后潜意识中将这种想法迁移至他们所代言的产品上去。

通常,对于名人犯罪或遭遇不幸的情况,公众会持更加宽容或同情的态度,不会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他们进行严厉惩罚。

旁观者效应这种效应说来有点可悲——一个旁观者在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救助他人的可能性会变小,这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其他人会站出来施救。

很多年前,有人就这个效应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一旦旁观者人群中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其他人就会跟着去做。

但重点是要有一个自告奋勇的“英雄”。

聚光灯效应你有没有发觉自己曾反复思考自己给别人所留下的印象,比如,“我是不是表现得太笨拙了”或者“我参加宴会时穿的衣服得体吗”?这一效应叫做聚光灯效应——按照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认为聚光灯总是打在自己身上,任何失礼或出丑都会被立刻发现。

这种思维诱使我们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评判。

然而,这只是一种夸张的想法,事实并不是这样。

网络抑制解除效应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恶意帖和网络霸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可能使用的是假名,因此往往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冷酷严厉,动不动就对别人评头论足。

比起面对面交流,这种行为更容易在网络上出现,不是每个人都能抑制自己的愤怒而表现得冷静、有礼貌。

拉拉队效应拉拉队队员是不是非常美丽动人?但事实上,她们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长得非常漂亮,“拉拉队效应”极大地帮助了她们的公关。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
组长组织
组员发言
达成共识: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教材106页事例:
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
2.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
3.什么老师没给小亮分数?
推选代表
班级展示
总结: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释疑解惑
2
分钟
B.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C.公平是必须要分担自己的义务
D.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
5、长期以来,药品价格虚高不下,一直令消费者抱怨不已。去年,南昌开始对药品大幅降价,这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
A.依法求偿权B.人身安全不受埙害的权利
(2)正确对待不公平现象的做法:
第一,我们应该增加维权意识,善于寻找,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的公平。
第二,我们不妨高速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更改地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现象。第三,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伸出援助之手。
3.公平合作的意义: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和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2.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⑴社会为什么需要合作?
⑵公平合作意识的主要表现
第一、积极承担责任,不取不应得的利益;第二、合作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第三、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努力实现“双赢”,共享合作成果。
仔细听讲
明晰线索
课堂作业
作业当堂清

伸出援助之手暖心句子

伸出援助之手暖心句子

伸出援助之手暖心句子“每一种慈善事业都需要心满意足的爱心捐助者”,这句话是我深深记住的。

没有谁可以独自一人改变世界,但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慈善,可以给那些缺乏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人群一点希望。

这就是慈善事业的魅力所在,即使一小笔捐款也能让彼此之间拉近距离,形成共同的心灵相连。

如今,各地的慈善事业都在努力寻求贫穷人群的帮助,希望他们能走出困境。

其中,拥有温暖心灵的捐助者们最值得赞赏,他们用实际行动帮助受害者,向他们展现了真正爱心,让他们拥有希望,为他们点燃新生的希望火种。

捐助者们极其珍视慈善事业,在它们的帮助下,许多贫困的孤儿得到及时的救助,留下了一笔光明的利息。

他们给贫困地区的居民捐赠了粮食、衣物和医药等帮助,把温暖传递到了最贫困的角落,让他们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提供了开阔的帮助,让那些贫困儿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把他们接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健康的成长环境。

许多孩子都因为他们慷慨的援助而得以实现自身的梦想,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捐助者们温暖的心,慈善事业的力量,一起打开了偏远地区的希望之门。

因此,我们应该向慈善事业和捐助者表达我们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通过伸出援助之手给贫困人群带来的温暖。

人们应该把握机会,伸出援助之手,给那些缺乏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人群一点希望,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一次美妙的未来。

那些慈善心灵的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身的梦想,拥有温暖的心灵,体会到爱与关怀,实现自身的价值。

只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慈善事业就会发光发热,就像一束灿烂的太阳,照耀着贫困人群最黑暗的角落,就像一股暖流,在这片空旷的大地上涌流,让更多的受害者感受到温暖的怀抱,感受到一片洒满希望的夜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彭宇效应”的破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彭宇效应”的破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彭宇效应”的破解作者:李静怡来源:《大观》2015年第07期摘要: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彭宇效应”的出现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失。

本人通过分析“彭宇效应”的背景、归因及反思,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该现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彭宇效应”;社会道德;道德教育一、“彭宇效应”的背景及定义2006年,65岁的老太太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后,被青年彭宇扶起,并在老人请求下将其送到医院。

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彭宇坚决否认,后来老人把彭宇告上法庭。

据悉,该案最终的结果是彭宇承担10%的责任,赔偿1万余元。

尽管彭宇案早已告一段落,但很多媒体看到了“彭宇案”报道的“成功”,马上效仿,在网络上不断引起网民的热议。

在这种舆论狂潮的作用下,严重影响了公众的道德取向。

我们将这种担心自己做好事却可能导致麻烦,因而不敢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现象称之为“彭宇效应”。

“彭宇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扶不起”的风评,也影响了在高校读书的大学生。

一位大学生认为:“说实在的,真的不敢扶,并不是我们缺乏一颗善良心,而是曾经,我们用自己炙热的爱心去温暖他人时却遭遇冰冷回报。

虽然是少数,但足以让人吃一堑长一智。

”当然,虽然有不少学生持以上的观点,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见义勇为是传统价值,也是维护我们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不应当违背。

二、分析和反思(一)对“彭宇效应”的归因分析“彭宇效应”是社会道德失范的一种表现。

要反思和分析“彭宇效应”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道德教育定位的边缘化在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因为长期受到GDP决定论的影响,一些地区和个人形成了重经济利益、轻社会道德规范的意识。

虽然我们意识到了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会自然而然的促进社会意识的进步,但是不少地方因为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仍然选择了经济第一、道德其次的路线。

这种道德教育定位的边缘化,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就能够看得出来。

关于援助之手的英语作文

关于援助之手的英语作文

关于援助之手的英语作文English Answer:"A Helping Hand" is a poign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theme that explores the power of human compassion and the profound impact it can have on the lives of others.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selfless spirit that resides within each of us, and the potential for ordinary individuals to make an extraordinary difference in the world.The act of extending a helping hand can take countless forms, from offering a warm smile to a stranger to dedicating oneself to a noble cause. It can be spontaneous, a knee-jerk reaction to a person in distress, or it can be the product of careful planning and sustained effort. Regardless of its form, a helping hand is always a beacon of hope, a lifeline for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and a reminder that there are still good people in the world.There are countless stories of individuals whose liveshave been transformed by the kindness and generosity of others. From the homeless person who is given a meal and a place to sleep, to the student who receives a scholarship that allows them to pursue their dreams, to the victim of a disaster who is given shelter and comfort, the power of a helping hand should never be underestimated. It has the ability to restore hope, rebuild lives, and create a ripple effect that spreads positivity throughout the world.The benefits of extending a helping hand are notlimited to those who receive i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cts of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can improve one's ow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elping others can reduce stress, increase happiness, and promote feelings of well-being. It can also strengthen social bonds and create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urpose.In a world that is often filled with conflict and negativity, extending a helping hand is a powerful antidote. It is a reminder that humanity's core is essentially good, and that small acts of kindnes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It is a symbol of hope, a beacon of light, and a testamentto the enduring power of compassion.中文回答:“伸出援助之手”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主题,它探讨了人类同情心的力量和它对他人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稻草人》读书笔记_1

《稻草人》读书笔记_1

《稻草人》读书笔记《稻草人》读书笔记1“稻草人”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的一篇__,这篇__结局特别悲惨。

没有丈夫没有儿子的妈妈种的稻子竟然让小虫子吃了,真是令人伤心啊!下面我就写几句书上描写伤心的句子:“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总鞥换来眼泪和叹气,稻草人忍不住低下头哭了;主人急得直跺脚、捶胸、放声大哭”,这两句讲了稻草人为了丰收,为了主人,他用除了全身的力量对付那些小虫子和小鸟,可是最后还是被飞蛾得逞了,哎,我们只能看不能做,谁知到将来会怎样呢?……但稻草人的确是一位非常尽责的农田守望者,它想了它应该想的事,做了它应该做的事,可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稻草人只是农人门用细竹竿、隔年黄稻草、残荷叶等编成看田的假人,他不会走路,只能整天整夜站在那里。

能有那么多的想法,我觉得它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稻草人。

《稻草人》读书笔记2读完《稻草人》我觉得这真是一本趣味的书,这本书好象故事书,但它的语言又那么优美。

我刚开始读它的时候我并不是耐着性子去读的,觉得《稻草人》这本书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看。

之后我就沉下心来读,发现这本书原先挺好看的。

这本书写了许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那么吸引人,每个故事的情节都那么丰富精彩。

读着读着我好象被书吸进去了一样,再配上一两副简单的插图好象亲眼看见了故事里的事情。

这些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富翁》主要讲了在一个地方那里人人都是富翁,都很有钱。

因为每个人都很有钱,所以就没人种地,没人做衣服,最终那里的人最终都活活饿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光有金钱是不行的还是要劳动。

读了着本书我觉得叶圣陶真不愧是大作家、大文学家。

《稻草人》读书笔记3寒假里,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稻草人》一书,《稻草人》是叶圣陶爷爷的一本童话集,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稻草人》这个故事。

于是我每天和丞瑜约定一起阅读,一起撰写读书笔记。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插在田地里,用来驱赶那些馋嘴的飞虫。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到了三件让人伤心的事。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一:弱者的困境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帮助。

他们可能是贫困的家庭、残障人士、老年人或被歧视的群体。

这些弱者们在社会中往往会遭遇各种困难和不公,例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弱势群体生活难度不断增加。

二:需要的关爱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弱势群体。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给老人搬运物品、给孤寡老人打电话聊天等方式来关爱他们。

对于残障人士,我们可以舍弃一些方便自己的事物,例如地铁座位、楼梯扶手等,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便捷。

对于贫困家庭和被歧视群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

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当我们帮助一个弱者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向他们提供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才能。

同时,我们还可以为弱势群体发声,为他们争取权利,协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个人要有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弱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我们不能漠视身边的困难,而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只有带着一颗热心的心,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才能做好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真正为惠及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自己的舒适和幸福,而是应该对身边的弱者多一些关注,多一些陪伴和抚慰。

我们的力量可能很微小,但却可以在弱者生命里得到倾听和陪伴,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

反对家庭暴力建设和谐家庭倡议书

反对家庭暴力建设和谐家庭倡议书

反对家庭暴力建设和谐家庭倡议书反对家庭暴力建设和谐家庭倡议书1市民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平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健康、全面地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为加快“平安和谐家庭”创建步伐,动员我市家庭积极参与平安和谐家庭创建,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稳定,特向广大家庭发出如下倡议:1、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权。

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2、婚姻家庭和谐,依法治家。

夫妻忠实,互相信任,互相关爱,树立家庭成员间宽容、谦让、平等、融洽的良好家风。

3、保护未成年人,科学教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广大家庭要重视科学教子,依法教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给予特殊保护。

4、秉承中华美德,老有所养。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广大家庭要依法维护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善待老人,营造尊老爱老敬老家风。

5、维护继承权益,合理取舍。

继承过程坚持继承权男女平等,贯彻互相扶助和权利义务相一致,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6、保障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妇女是社会建设半边天,要保护妇女的人身权、财产权不受侵犯,维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力,营造男女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良好社会环境。

7、消除家庭暴力,互敬互爱。

人人谴责家庭暴力,家家制止家庭暴力,共创祥和的家庭环境与安定的社会环境。

法律进家庭,美德在农家。

让家庭成为社会平安与和谐的起点,从点滴开始,让平安和谐之风吹遍神州大地。

xxx 20xx 年xx月xx日反对家庭暴力建设和谐家庭倡议书2市民们: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奋进的起点!也许不富有,却永远暖意融融!也许不完整,却足以遮风挡雨!但,灿烂的阳光无法照遍每一个角落,蔚蓝的天空仍会飘来丝丝阴霾。

当恶毒的漫骂和粗暴的拳头,象冰冷的雨滴敲击着脆弱的心扉,孩子们惊恐的眼神,如花瓣坠落尘土的瞬间,触痛了我们的神经!反对家庭暴力,世界需要和谐阳光!消除家庭暴力,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我们倡议:传播文明守望相助。

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0), 1032-1038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journal/ap /10.12677/ap.2016.610131文章引用: 张梦婷, 袁萌, 邢淑芬(2016). 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心理学进展, 6(10), 1032-1038.Who Would You Lend a Helping Hand: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Mengting Zhang, Meng Yuan, Shufen X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Oct. 4th , 2016; accepted: Oct. 21st , 2016; published: Oct. 24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is the phenomenon of the people increasing helping behavior caused by the victim’s identifiability. It is a new research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social behavior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Secondly, it discusses in detail about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s potential situation, emotion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victim’s effect; Finally, we hav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bou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KeywordsPro-Social Behavior,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张梦婷,袁 萌,邢淑芬*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收稿日期:2016年10月4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21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4日*通讯作者。

援助与旁观悖论

援助与旁观悖论

援助与旁观悖论设想一下,你在家中熬夜玩手机游戏,忽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焦煳味儿,与纸张燃烧得气味儿很相近,而父母已经睡熟了,你是若无其事地玩其事得玩手机、还是急急忙忙地去查看一下呢?十有八九你会撂下手机、赶紧去探查一下焦煳味儿的来源。

再设想一下,若你在超市里也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焦煳味儿,一旁的顾客们毫不在意,你是满怀忧心地继续购物、还是去询问和告知一下超市里的销售员呢?很可能你会东张西望一番、再用力地吸吸鼻子,哪怕你仍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儿,你也自顾自地购物,直至什么人大喊一声“着火了”,你才随着人流一起逃命。

以上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即某一个体所处的群体规模越小,其责任感越强、越倾向于采取行动;若某一个题所处的群体规模越大,其责任感越弱、越倾向于旁观。

1964年,美国的纽约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的门口被歹徒杀害,案发时,至少38位邻居目睹了整个命案的全过程,既没有一个人路见不平、见义勇为,又没有一个人呼救和惊叫,直至血泊中的女子尸体已经冰凉,才有人报了警。

美国的主流媒体对这一案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论辩,一些评论员情不自禁地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塔尼(Bibb Latane)也注意到了这一命案,且展开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探究和验证人们是不是倾向于冷眼旁观、是什么造成了人们的冷眼旁观。

比如,研究团队将一个接待大厅作为实验场地,大厅里坐着一些研究团队请来的“托儿”,待参与实验的被试者走入接待大厅之后,约翰达利等人就释放刺鼻的气体、伪造失火的假象,实验的结果显示,接待大厅里的“托儿”越多,被试的反应越迟疑、越倾向于观望。

此后,比伯拉塔尼等人又展开了另一项实验,他们将参与实验的被试者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先让A组的被试者一个接一个地走入办公室里。

某一被试者走入办公室之后,比伯拉塔尼等人就在办公室的隔壁播放一段录音,录音的内容是一个女人摔了一跤且大声呼喊“哎哟,我的天哪!我的脚…我的脚踝好疼”,实验的结果显示,仅此一位被试者在办公室里的话,70%以上的被试者会前往办公室的隔壁、想要施以援手。

记住这个心理学效应,在关键时刻,它能救你的命

记住这个心理学效应,在关键时刻,它能救你的命

记住这个心理学效应,在关键时刻,它能救你的命先来看一则案例: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一名叫凯瑟琳的年轻女性结束了酒吧的工作,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富人小区的街道时,被一名陌生男子持刀刺死,整个行凶过程持续了大约30分钟左右。

令美国民众震惊的是,当时凯瑟琳大声呼喊“救命”,并有38位小区住户隔着自家窗户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剧的发生,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施以援手或者打电话报警。

难道这些都是缺乏勇气、毫无怜悯之心的人?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

为了寻找答案,两个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和比博做了一项类似的实验。

结果显示,当受试者遇到危机时,如果只有一个陌生人收到了求救信号,得到帮助的概率是85%,若有4个人同时收到求救信号,那么采取行动的人只有31%;并且随着人数的增加,受试者获救的几率越小。

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命名为“旁观者效应”,或者“责任分散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当你把一项任务分配给某个特定的人时,他的责任感就会很强,从而更加积极主动;而如果你把这项任务分配给一群人,每个人的责任感被分散,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就会推卸、退缩。

就拿上述命案中的38位目击者来说,或许每个人心里都会想:“没人出手相助,肯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说不定只是小两口吵架而已”,“既然这么多人都能看到,肯定早有人报警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没水喝。

“旁观者效应”为我们带来3点启示:1、遇到紧急的突发事件,最好的求助方式,是指向某一个具体的人。

比如“那位穿牛仔裤戴眼镜的小哥,可否过来帮个忙?”。

2、在工作中,责任一定要落实到人。

团队负责人如果对着大家喊,“你们都给我好好干,完不成谁也别下班”,结果只能是,整个团队一起加班。

3、看待社会现象,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点愤世嫉俗。

前段时间公交车司机遭到殴打导致整车坠亡的事件发生后,很多自媒体文章把责任归咎于无故受难者没有及时制止恶行,让“事不关己”的心态最终害了自己,大书特书什么“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大多都是没有深入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热点聚焦】1.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2.2013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表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4.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民生的“铁叁角”,构成民生保障与改善的重要支撑。

【设问角度提示】1.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答:(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方上学难;(2)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3)看病难、看病贵;(4)房价高、买房难;(5)社会治安不好;等。

2.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什么现状?答:(1)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为什么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请你就我市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的做法谈谈感想?)答:(1)是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2)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5)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6)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需要;(7)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

幼儿园防诈骗温馨提示语关爱分享

幼儿园防诈骗温馨提示语关爱分享

一、幼儿园防诈骗温馨提示语在当今社会,诈骗犯罪日益猖獗,而幼儿园学生往往是诈骗犯罪的受害者之一。

为了保护幼儿园孩子的权益,提高他们的识骗能力,教育部门和家长们需要定期进行防诈骗温馨提示语的宣传,引导孩子们对识别诈骗行为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以在幼儿园进行的防诈骗温馨提示语的共享:1. “爸爸妈妈不在,陌生人不开门。

” 小朋友要记住,除了家人和老师外,任何陌生人都不应该让其进入家门。

2. “不轻易给陌生人捎口信。

” 当陌生人向小朋友传递信息时,小朋友应该学会拒绝,提醒他们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3. “看到陌生人送礼物,要先沟通老师或家长。

” 小朋友应该知道,不是所有的礼物都是好的,要先沟通老师或家长是否接受。

4. “听到奇怪通信方式就挂断,告诉家长或老师。

” 小朋友要学会保持警惕,遇到可疑通信方式时应该及时挂断,并告诉家长或老师。

5. “不要轻易告诉陌生人家庭信息。

” 小朋友要知道,不应该向陌生人透露家庭的位置区域、通信方式等重要信息。

6. “在外面迷路时,第一时间寻求帮助。

” 小朋友要学会保持镇定,迷失在外时要及时找到可信赖的人求助。

7. “听懂了吗?别以为你懂了,你就真的懂了。

”让小朋友明白,对于陌生人的警惕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需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二、关爱共享除了进行防诈骗温馨提示语的宣传,幼儿园还应该推动关爱共享的风气,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共享精神。

关爱他人,共享自己的喜悦和成果,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以下是一些可以在幼儿园进行的关爱共享的活动和教育:1. 举办“关爱他人”的主题活动。

通过制作手工、表演小品等方式,引导小朋友们向不幸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懂得共享的快乐和成就感。

2. 在日常教育中,多次强调“共享的快乐”。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向小朋友们宣扬共享的快乐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组织“互助关爱”活动。

鼓励小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以“我们”为重的共同体观念。

灾难报道请恪守_最小伤害_原则_陈昌凤

灾难报道请恪守_最小伤害_原则_陈昌凤

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记者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他们通过“媒介事件”,亲身参与了一场“历史的现场直播”。

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灾难报道的社会功能与记者的角色认同灾难事件是突发性的公共危机,需要及时和公开的信息,媒体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功能。

从传媒与社会的关联角度来说,媒体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功能:告知准确的信息,消除人们因为信息不确定性造成的恐惧和不安,亦可避免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流传,从而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设置灾难事件的呈现议程,让更多的受众关注灾害、伸出援助之手,从而起到“动员社会”的作用;传播必要的抗灾救灾知识,增强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起到“组织社会”的作用;在社会大情境中呈现受灾个体、个案事件,让社会个体都能感受到集体环境和群体力量,并汇聚民智、集思广益,从而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

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都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

从民众的关注度和广泛度、及时援助的热情以及各方面的深入讨论,都可以看出此次媒体在社会动员方面的强大效果。

媒体充分、广泛地报道了令人揪心的灾情、艰苦而有效的救援及许多感人肺腑的灾区故事,电视、网络、通讯社、报刊联合参与,各以独特的手段和形式加以呈现,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

在发挥媒体的社会作用方面,记者一直都存在一个“角色认同”的问题。

记者是新闻职业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个个普通的人,这种身份的差异,会带来不少问题,包括民众在网上声讨或争论的一些现象。

比如有的网帖列举了一些记者的不恰当行为:电视台主持人为了镜头耽误营救进程;记者拉着已经消毒、正准备做手术的医生采访,被医生怒斥“你弄脏了我” ; 当一位受难者 100 多小时后被救援人员抬出来时,电视直播的现场画外音中,有人对着受难者喊:“招招手,招招手!”作为职业新闻人,记者需要客观、冷静、有职业道德;而作为普通人,在死伤无数的悲惨情景之中,在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中,记者难以摆脱主观、感性和冲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0), 1032-1038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journal/ap /10.12677/ap.2016.610131文章引用: 张梦婷, 袁萌, 邢淑芬(2016). 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心理学进展, 6(10), 1032-1038.Who Would You Lend a Helping Hand: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Mengting Zhang, Meng Yuan, Shufen X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Oct. 4th , 2016; accepted: Oct. 21st , 2016; published: Oct. 24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is the phenomenon of the people increasing helping behavior caused by the victim’s identifiability. It is a new research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social behavior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Secondly, it discusses in detail about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s potential situation, emotion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victim’s effect; Finally, we hav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bou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KeywordsPro-Social Behavior,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张梦婷,袁 萌,邢淑芬*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收稿日期:2016年10月4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21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4日*通讯作者。

张梦婷等摘要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是指受害者的可识别性所造成的人们对受害者帮助行为增加的现象,是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热点。

首先,本文阐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基本概念;其次,本文详细论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潜在的情境、情绪、认知机制;然后,本文从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视角阐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小结。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可识别受害者效应1. 引言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宽泛的行为范畴,是指任何自发地帮助他人或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如合作、助人、捐赠和志愿等(Penner, Dovidio, Piliavin, & Schroeder, 2005;侯玉波,2013)。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深入探讨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近些年来,在国外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可识别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本文将分别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概念、发生机制和调节因素,以及该领域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2.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概念1987年,一名叫“杰西卡”的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女孩不慎跌入一口废井,该意外事件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极大关注,杰西卡被救援后收到70万美元的公众捐款,且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为什么人们在见到某个人受难时,会马上付诸帮助行为,而在面对更严重、涉及更多人的悲剧时,却往往不能闻声而起付诸帮助行动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发现,特定、具体的例子比那些苍白、广泛的统计信息对人们的社会判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Nisbett & Ross, 1980)。

近些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是指由受害者的可识别性造成的人们对受害者帮助行为增加的现象(Kogut & Ritov, 2005a, 2005b; Slovic, 2007),虽然需要帮助的人数很多,但是人们却经常着迷于具体的、可辨别的受害者信息。

有研究者指出,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仅适用于单一的可识别的受害者,即单个可识别受害者比不可识别的受害者能诱发更多的助人行为,但是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并没有扩展到群体中,也就是说无论群体受害者是否是可识别,单个的可识别的受害者都会比群体的统计上的受害者引发更多的助人行为(Kogut & Ritov, 2005a, 2005b, 2007; Dickert, Kleber, Peters, & Slovic, 2011)。

个体的社会行为可能会随文化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有研究发现,在我国集体主义背景下,有研究采用经典的电车和天桥难题情境考察了受害者的可识别性对被试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同样发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钟敏锐,2011)。

还有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群体身上也存在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对可识别条件下戈谢病患者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下,即对那些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邢淑芬,袁萌,孙琳,林崇德,2015)。

当然,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也仅仅限于人类受害者,也可以发生在动物受害者身上。

例如,日本的捕鲸业也投资大量的美金在定位和捕捞鲸鱼上,同一时间许多国家正在花费大量资金来努力拯救三只困在北极冰盖的灰鲸时。

张梦婷等3.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潜在机制3.1. 情境机制生动性。

生动、具体的细节描述是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发生的贡献因素之一。

因为生动、具体的受害者信息会减少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并且使人们对受害者产生熟悉感,进而促进人们这些生动具体的细节描述跟自我相关,且提供了直接经验的元素,使人们做出更多的帮助行为(Kogut & Ritov, 2005a)。

Stapel 和Velthuijsen (1996)对比了分别用苍白的信息和生动的信息报道同一个交通事故的不同效果,结果发现阅读生动具体报道的被试对自己曾经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评估高于阅读苍白报道的被试,这是因为当一个人接触到生动具体的信息时,这个信息几乎是被视为自我相关的,并且有着如亲身经历事件一样的影响力。

还有研究发现,当目标的预测是抽象而不是具体生动时,被试预测自己冒险的决定要少于预测他人的冒险决定(Hsee & Weber, 1997)。

参照群体比例。

参照群体相对比例的大小,影响人们的帮助行为。

有研究发现,相对于绝对的生命数量,人们会对比例表现的更敏感。

如,造成10人死亡的事件发生在在一个200人的社区中时,会诱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200人当中造成10人死亡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

如果造成10人死亡的事件发生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群体中,那么人们表现出的关注就会少很多,他们认为几百万人中10人死亡只不过是“杯水车薪”(Jenni & Loewenstein, 1997)。

也就是说,当参照群体中受害者的比例较高时,会诱发较多的救助生命的行为,相反,当救助更多的绝对数量受害者但是受害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时,则更可能诱发较少的救助行为。

对于单一可识别的受害者来说,参照群体就是他们自己,代表了最高的参照群体比例,导致了周围他人异常的慷慨行为。

3.2. 情绪机制情绪在人们决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动机和信息的功能,有研究发现个体的共情反应是助人行为的源泉和基本机制(Kogut & Ritov, 2005a),在助人情境中,个体产生的共情反应越多,助人行为也就越多(Van Lange, 2008)。

共情反应是指由他人的痛苦或烦恼等消极情绪情感所诱发,是共情者基于他人的幸福而产生的关心、怜悯等情感反应(Batson & Coke, 1981)。

以往研究表明,共情反应具有动机和信息的功能,促使个体构建自己同他人情感体验的联系,是助人行为的源泉和基本机制(Kogut & Ritov, 2005a),特别是在助人情境中,个体产生的共情反应越多,助人行为也就越多(Van Lange, 2008)。

共情反应包括基于利他动机的同情和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困扰(Batson & Coke, 1981)。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发生究竟是基于利他动机的同情产生,还是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困扰而产生,在不同文化下的研究存在着差异。

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研究者探讨了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以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受害者可识别性通过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同情反应,进而增强其捐款意愿。

即可识别的受害者是通过基于利他动机的同情反应从而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捐款意愿的(邢淑芬,袁萌,孙琳,林崇德,2015)。

Kogut和Ritov (2005)设计了2 (单一受害者与一组受害者) × 2 (可识别与不可识别)的实验,该实验研究了个人困扰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关系。

与群体受害者相比,人们对可识别的单一受害者会产生更多的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困扰。

人们产生的个人困扰反应会唤起自身一种利己的动机,通过使自己的帮助动机最大化,来减少自己的厌恶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