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中的文学和美学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文人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琴是古代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古琴音乐的悠久历史、表演风格、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
首先,古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它的音色优美动人,音调柔和而深沉,给人一种宁静、思考的感觉。
古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士大夫、文化名流的喜爱之一,几乎成为他们文人气质、文化修养的象征。
其次,古琴音乐在表演风格上注重内敛和含蓄。
古琴表演注重的是内心的感悟和表达,追求的是“以心琴和”,即通过演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境界。
古琴演奏的技巧注重声音的变化和音符的延展,通过琴音的起伏、细腻和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古琴演奏注重的是低吟浅唱的内敛风格,而非外放的宏亮和激昂。
这种内敛和含蓄的表演风格给人一种深沉和思考的感觉,反映了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古琴音乐还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闻名。
古琴音乐形式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琴曲和琴诗。
琴曲是古琴音乐的核心形式,被称为“琴道”的代表之一、琴曲通过琴音的起伏和音符的变化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琴曲常常带有起承转合的框架,通过迥异的曲调和音律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琴诗则是古琴音乐的配乐形式,它以诗歌为背景或基础,通过演奏旋律交错,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琴曲和琴诗之间的紧密结合,使古琴音乐具有了更加完整和独特的表现力。
最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情感表达上。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其情感多为内敛、深邃和含蓄。
古琴音乐运用琴声的悠扬、音符的变化以及演奏技巧的细腻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变化,给人一种深入人心的感受。
古琴音乐以其悠远的音色和内敛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提升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
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
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
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
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
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阅读理解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1. 泠泠七弦音的起源泠泠七弦音,古琴雅韵传千年。
在我国乐器中,古琴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音质而备受推崇。
据史料记载,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我国古代的七大艺术品之一。
泠泠七弦音的美称也正是由这个传统而来,它源自古琴这件琴类乐器,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 泠泠七弦音的音律泠泠七弦音所包含的音律丰富多彩,通过七根琴弦传达出的音乐,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无论是古典曲目还是现代演奏,泠泠七弦音都能以其舒缓悠扬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一种久远的情感连接。
3. 泠泠七弦音的文化意义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琴以其稳重内敛的艺术风格,融合了我国古代哲学、文学和美学的精髓,代表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泠泠七弦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的代表,沉淀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4. 泠泠七弦音的当代价值在当今社会,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的回忆中,更是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许多音乐家和爱好者致力于在古琴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演绎,使泠泠七弦音在当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古琴的演奏和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入其中。
总结回顾泠泠七弦音,不仅仅是一种古代琴音,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
在千年的岁月中,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着我国人对音乐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泠泠七弦音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我国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一环。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我而言,泠泠七弦音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形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妙的音律更是让我为之着迷。
在探究泠泠七弦音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琴音乐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我相信,泠泠七弦音会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闪耀光芒,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音乐精神,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首先,古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古琴被誉为“无言之琴”,它没有歌词,也没有明确的节奏,只有一些基本的音高和弹奏技巧。
因此,古琴音乐更注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演奏时,演奏者通常会表达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力图在音乐中传递出自己的心声。
古琴音乐常常通过音调的起承转合、音乐的构思和演奏的技巧,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沉、宁静悠远的情感体验。
其次,古琴音乐注重意境的描绘。
古琴音乐擅长描绘山水、孤寂和思考等意境。
演奏者通过独特的琴音和演奏技巧,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古琴音乐常常运用抒发情感的技巧,如“映水而弹、山歌琴韵”等,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色,融入到安静、宁谧的意境中。
再次,古琴音乐具有古朴和高雅的审美。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在演奏技巧、音乐结构和曲目选择上都体现出古朴和高雅的特点。
古琴音乐追求自然简约,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的炫耀,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气质的独特。
古琴演奏中,演奏者往往注重打造出一种淡泊宁静、超脱尘世的气质,给人一种思考人生、追求境界的高尚情感。
最后,古琴音乐注重自由和即兴创作。
古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套曲和即兴创作两种。
套曲是指演奏者按照特定的曲目和结构进行演奏,即按照传统的曲谱和规则进行演奏。
而即兴创作则是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感,随意创作出曲调和曲目。
即兴创作是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给演奏者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
演奏者在即兴创作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音乐更加个性化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音乐具有情感表达、意境描绘、古朴高雅和自由创作等审美特征。
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方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美丽和情感。
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深思和美好的艺术体验。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古琴,是中国人自古便钟爱的乐器之一。
古琴的特色在于它的音色,浑厚婉转,其声波波形亦极为复杂,所以在演奏时需要用尽全身的力量。
而且,古琴亦被誉为万乐之源,因为它不仅令人能享受到美旋律,还能够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古琴被视作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许多文人墨客或士大夫都喜欢自弹自唱,以释放心灵抒发情感。
而古琴以流淌的音乐,配合翩然的舞步,传达了一种刚柔并济、内敛慷慨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古琴艺术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精神内涵。
首先,古琴充满了中国音乐的哲学内涵。
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古琴的发展历程已经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完整音乐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古琴主要使用的音域是十二平均律,具有极其均衡的音色特点。
而且,在演奏古琴时,钦定了其五禽戏拟人的演奏法,后人便愈发重视了古琴艺术的哲学和心理价值。
比如,演奏古琴需肚脐各绕一圈,这是为了让身心能够同步,减少外在的干扰。
如果认真琢磨以上行动,就会发现在演奏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远离浮躁、专注入微。
其次,古琴艺术蕴藏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古琴是一种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历史的进程中,古琴曾被视作雅乐,许多史书与文学作品中,均有关于古琴的提及以及描写。
民间亦有关于古琴的神话传说,如《琴操》所述的“仙人指我琴,天上下瑶音。
玉匣随我开,应物动四隅”。
所有的这些历史文化的积累,都为古琴艺术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意蕴。
的确,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信仰、思想,于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精髓和灵魂。
再次,古琴还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因其高雅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受到中国人民民间爱好,更是紧扣着时代与国族风貌。
现代化后,古琴也和人民的审美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和西方乐器相比,古琴的音乐细腻、音色舒缓、气韵清新,又因其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古琴文化赏析
中国古琴文化赏析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广泛流传于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达方式,
兼具音乐、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琴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琴有着丰富的音乐内涵。
古琴的音色柔和、空灵,能够表达
出古人对大自然、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古琴音乐注重氛围的营造,以
自然、深沉、寂寞为特点,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共鸣。
古琴演
奏注重音律和音韵,追求和谐、稳定的音乐效果。
许多琴曲以描绘山水景色、表达心境感悟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学的追求。
古琴的演奏需要师徒相传、练琴终身的投入和专注,并且要对琴曲的
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包括对琴声韵味
和情感表达的感悟。
古琴演奏者要通过对琴曲的琢磨和领悟,提高演奏的
艺术水平,表达自己对音乐和生活的理解。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曾几何时,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它与我们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相互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
所谓“学”就有了其深刻的内涵与价值,在所有器乐中何一乐器可自立门户称之为“学”,古琴便是有了这种可称之为“琴学”的魅力,经典的《红楼梦》称之为“红学”,可见其研究价值极为显著,那古琴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卓越的研究价值。
“琴”可以致中和,达到一种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琴”还是有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功用,如琴人祝凤喈在《与古斋琴谱》中曾说:乐曲以音传神,犹之诗文以字明其意义也。
其为音也,出于天籁,生于人心。
凡人之情,和平、爱慕、悲怨、忧愤、悉触于心,发于声,而即此五二之音也。
因音以成乐,因乐以感情,凡如政事之兴废,人身之祸福,雷风之震飒,云雨之施行,山水之巍峨洋溢,草木之幽芳荣谢,以及鸟兽昆虫之飞鸣翔舞,一切情状,皆可宣之于乐。
是以听风听水,可作霓裳;鸣唱莺啼,都成曲调。
这里不难看出音乐表象精神文化情感之体验,宇宙万物,天地之间能及包揽的所情所况都可用琴音宣之。
琴者,情也。
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情。
所以,“琴”不仅可以观风教,也足以正人伦,调心志,偕伦理,平阴阳,诸般个体生命的感念可借琴来抒发,所以“琴”也就成为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必需。
不仅仅如此,琴学中的韵味与文雅还要伴随中国文人的诗辞、情操、文化修养与境界的演进和发展。
“诗意”的人文精神将琴渲染得惟妙惟肖。
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相统一相协调,将人类的宝贵文化素养融入古琴艺术,使其生命力更生机勃勃,展示出一种高于物质利欲生活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这逐渐让我们领悟到一种琴文化的审美意义。
历经沧桑的岁月,而不灭的古琴艺术虽有一段冷漠的时期,但是人们一直追求的那种和静清远的人生会越来越强烈,在忙碌与喧闹的人群中,再一次掀起“古琴热”的狂潮,古琴艺术在当今时代会再一次崛起。
古琴音乐——隐逸美学的现代价值
所 以 古者 圣贤玩琴 以养心 ( 潭 《 桓 新论 ・ 琴道》 早期的古琴 并非 意者或是当时社会政治的不合作者,心中无 比的疾愤,却无处倾诉。 士 的专利 品,但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后 ,琴与士的关系使得到确认。 魏晋 以后,琴逐渐脱离民间,成为主要流行于士及上层社会 的乐器。 值得注意的是 ,众多的琴家或是好琴之人都与隐逸结下 了不解之缘。
漫 ,细 声 不 灌 灭 而 不 闻 , 平 和 、 中 正 、 舒 适 、 悠 闲 , 合 于 中 和 之 道 ,
封建君主统治下,士人们所捍卫的 道 是无法实现的,官场上的失 今贤者隐退伐木 ,小人在位食禄 ,悬珍奇 ,积 百谷 ,并包有土,德
泽 不加 , 姓伤 痛 , 之不 知 , 道之 不 施 , 百 上 王 仰天 长 叹 , 琴 而 鼓 之 ” 《 援 ( 琴
中国古典隐逸美学是农耕文明时代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人与自然的亲和是主调自然是人崇敬效法感恩顺从喜爱的对象还是人们在现实社会生存不适应时寻求解脱和抚慰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儒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观念还是道家道法自然返朴归真与天地游的复归情结或者佛家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远离凡尘清净脱俗的精神境界追求都离不开自然而且人与自然互渗的形象思维仰观俯察而创制的象形文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同自然之妙有的艺术意境反映和强化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自然始终是古典艺术主要喻体和终极美的典型
、
重现 自然魅力
章 ”, “ 内仁 外礼”,整套 人文 文化以情 感世 界为依 托。文 学艺术抒
古琴最早创制于周代 , 据战国时期的《 山海经》 记载 “ 帝俊生晏龙, 情言志,发愤遣怀,主要为情感表现形式,其中戏曲小说更是情感淋
晏 龙 是为 琴 瑟 ” 。其后 关 于 古 琴 的 创 制 者说 法 不 一 ,其 中有 伏 羲 、 神农 、 漓挥发之所,汤显祖欲建 “ 有情之天下”,冯梦龙欲 立 “ 教”教诲 情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
古琴音乐的审美鉴赏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古琴音乐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鉴赏和理解。
首先,古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古琴曲中常常有“律动”、“声韵”等术语,强调的是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从乐曲的节奏变化、音符的连贯性以及曲调的变化等方面来感受古琴音乐的内在魅力与情感表达。
其次,古琴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其审美魅力的关键。
古琴被誉为“心琴”,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音乐富有情感的表达和内在的意蕴。
古琴音乐常常表达的是一种恬静、清雅、内敛的情感,在收听时不妨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古琴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古琴音乐的音色也是其审美特点之一。
古琴的音色清悠、明快,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质感。
在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手指的技法和力度控制,可以使得古琴的音色产生变化和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古琴音乐的音色之美常常能够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音乐的曲调结构也值得我们深入欣赏。
古琴曲多以古诗和古文为基础,曲调结构复杂多变,旋律优美动人。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琴曲的曲调结构和演奏技法,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古琴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欣赏古琴音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更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领略古琴音乐的神韵与美感。
《黄帝内经》音律学与古琴音乐的社会、美学及养生价值浅析
《黄帝内经》音律学的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音律系统和演 奏方法上。它采用五声音阶和十二音律,注重音色的纯净 和演奏的流畅,同时融入了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思想和阴阳 学说,以达到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的效果。
古琴曲中富含佛教文化内涵,如《普庵咒》中的净化人心 、《禅院钟声》中的悟道之音等,体现了佛教注重内心修 行和禅定的特点。
04
古琴音乐的美学价值
古琴音乐的审美特点
古琴音乐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其 音色、节奏和旋律方面。古琴的音 色悠扬高雅,节奏稳定有度,旋律 优美动听,这些特点使得古琴音乐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与国际音乐家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知名音乐家和学者在古琴音乐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古琴音乐的创新和 发展,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
国际传播的多元化渠道
利用多元化的国际传播渠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推广和传播古琴音乐和文化,扩大 古琴音乐的国际受众群体。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古琴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其音色悠扬、旋律优美, 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03
古琴音乐的社会价值
古琴音乐与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礼乐教化,古琴音乐作为儒家推崇的音乐之 一,具有独特的教化作用。
古琴曲中富含儒家思想内涵,如《高山流水》中的高洁志向、《阳关三叠》中的 友情与离别之情等,体现了儒家注重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VS
古琴音乐的音色可以分为轻、重、 疾、徐等几种,每种音色都有其独 特的韵味和表现力。节奏方面,古 琴音乐的节奏感强烈,轻重缓急分 明,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情感 和意境。旋律方面,古琴音乐的旋 律优美动听,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和感动。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在中国乐坛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首先,古琴的音乐魅力体现在它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琴弦共有七根,通过手指的轻重拨、按和滑动等手法演奏出古朴悠扬的音乐。
古琴演奏着重于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感悟,不同于西方乐器的华丽和技巧性,古琴音乐具有深沉、清雅的特点,能够让人沉浸其中、陶醉其间,产生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其次,古琴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联系中。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各种文艺作品、历史书籍中得到了广泛的记载和赞美。
在中国古代,学习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修身修德的象征,古琴更被誉为“诗琴”、“雅琴”,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辅相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音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的日常娱乐和修身修道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载体。
古琴音乐以其简约、深沉的风格,能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山水、人生、情感等方面的理解与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古琴音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古琴曲目以古人名相或历史事件为题材,有些曲目还附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寓意。
例如,《广陵散》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古琴曲,它描绘了古代广陵名相文君与妻子相思之情,歌颂了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忠贞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琴的音乐魅力与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演奏技艺和音乐特色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
学习古琴不仅是一种美妙的音乐体验,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种对内心境界的涵养与提升。
因此,古琴音乐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一种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
愿古琴的音乐魅力和文化意义,能够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年来,出现过众多伟大的琴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琴谱和理论著述,是中国艺术的千年瑰宝。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关于题解:纵观古琴音乐发展的历史,题解在东汉蔡邕撰写的《琴操》一书中就已出现了【注1】。
它是每一首乐曲之前的一段说明性文字,既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乐曲内涵、音乐形象及形象之外的寓意,对于乐曲标题的产生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论及琴曲题解的产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琴曲内容的不断丰富。
先秦以后,特别在两汉的琴曲中,许多都取材于历史故事等,它们都有着一定的人物和情节,有些情节还比较复杂。
这样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单靠音乐是很难表现的。
有些带有歌辞的琴曲,歌辞也往往是限于抒情,并没有介绍有关故事情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便开始通过口头的解说(当时还不叫题解)来达到目的。
桓谭《琴道》中所讲雍门周为孟尝君弹琴的故事,就是采用了解说的方式。
他是先讲述一段与演奏有关的话,把听者引入特定的曲情,然后才慢慢弹奏起来【注2】。
笔者推测,这种口头解说的方式也许就是现今题解的前身。
其次,古琴音乐虽为标题音乐但很多时候琴曲的标题只是标意,即乐曲的意境。
标名性【注3】琴曲(无题解)如《宫意》、《商意》等曲子只是占极少数。
既然利用抽象的音乐来反映具体的内容,为了使听者(包括演奏者等)能更容易理解琴曲的内涵则必须借助题解具象性的文字说明。
题解二字最早见于东汉蔡邕撰的《琴操》一书,所收的四十七首琴曲,每首均附题解,主要说明乐曲的内容、背景等,至于音乐风格和结构的描述则着墨不多。
如《猗兰操》的题解:“孔子历游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薌兰独茂,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于兰云。
”至此,古琴“题解”完成了从附属走向独立,从随意走向规范的过程。
中国琴学与美学(一)
中国琴学与美学(一)说到古琴,包括大多数中国人在内的人对它基本没有认识,略有音乐知识的人也时而会将它与古筝相混淆。
这也难怪,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尽管延续发展几千年,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人修身的艺术,而非公众性的娱乐表演艺术而存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悦己之心而非悦人耳目。
所以在今天来说,名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不知是它的幸运还是不幸,幸运是因为它毕竟受到了重视保护,不至于消亡;不幸的却是,这种保护是否真是让这种古老艺术延续发展下去的最好方式,如果不从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知识分子内在修养的角度入手,能否真正把古琴艺术的精神实质保存下来?或许是仅仅保存了一种艺术形式而已。
无论如何,正因为它是一种典型的一息尚存的文人艺术,今天在中国艺术与美学中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一、与华夏精神并存的琴道古琴,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最有哲人味道的艺术之一。
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内涵远远大于一门简单的艺术种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立业的德行。
古琴琴器,简洁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琴琴制,包含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古琴琴道,与中国古老高深的“天道”相互契合;古琴琴德,蕴含着士大夫对人生哲理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古琴琴曲,生动丰富的故事内涵与艺术表现韵味,是体认中国古典美学艺术意境的最佳方式;古琴琴歌,古朴悠扬,记载传颂着中国历史上美丽动人的典故;古琴琴谱,精炼而传神,是世界上流传至今最古老的音乐曲谱;古琴琴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琴境,回味无穷,臻于妙境。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古琴艺术的美学价值。
1、琴道与天道宋代朱长文《琴史》中通过师文习琴的过程,给予古琴艺术道与器、道与技之关系一个很好的概括:“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
本乎道则可以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应于琴。
……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工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02
丝弦。
能令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听者之心被音乐所打动。
肃穆冷峻,一时「高堂如空山」。
他并未多写「三峡流泉」所表现的水势涛声,而是他的感情起伏腾跃,如沟涛激流。
心有所感时又会想到湘妃之泪、楚客之愁,以及雨飘猿啼。
这是欣赏音乐的又一格。
听者已知其曲在於写水,而由听中所获的内心感受又与另外事物所引之情相联。
是在於内在精神活动,而不仅在具体形象。
或是文人听琴所特有的感受方式。
李季兰所写的「琴曲歌辞」「三峡流泉」则是从另一角度来描述这一古曲。
特别注明「三峡流泉晋阮咸作」。
诗直写「三峡流泉」所表现的汹涌澎湃之势和最後逐渐平缓的大体布局。
诗中所写的「三峡流泉」这种巨大起伏强烈对比,是古琴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很突出的类型。
「全唐诗」第七八五卷的无名氏诗「听琴」,也写到了泉水,那是又一种深切的感受。
「万派流泉哭纤指」。
用了一个「哭」字来写奔腾飞溅的水流给他的感受。
正如人们欣赏最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内心感动以致於落泪。
感情在艺术魅力之下,有时人的悲喜失去了界限,以致於混合交融起来。
这也正是人们心中的艺术古琴。
李宣古的诗「听蜀道士琴歌」:至道不可见,正声难得闻。
忽逢羽客抱绿绮,西别峨嵋峰顶云。
初排口面蹑轻响,似郑细珠鸣玉上。
忽挥素爪划七弦,苍崖劈裂进泉碎。
愤声高,怨声咽,屈原叫天两妃绝。
雉朝飞、双鹤离、属玉夜啼独骛悲,吹我神飞碧霄裹,牵我心灵入秋水。
有如驱逐太古来,邪淫辟荡贞心开。
孝为子、忠为臣,不独语言能教人。
前弄啸,後弄嚬。
一舒一惨非冬春。
从朝至暮听不足,相将直说瀛州宿。
更深弹罢背孤灯,窗雪萧萧打寒竹。
人间岂合值仙踪,此别多应不再逢。
抱琴欲上瀛州去,一片白云千万峰。
诗中所写的这位道士应是具有很高艺术造诣的大家。
他由朝至暮的演奏而又至更深方罢。
其规模远超过今天的音乐会。
而且他的演奏能令听者始终怀著浓厚的兴趣。
他的艺术感染力实在令人赞叹,其功力和修养也足以令人崇敬。
诗中所写到的第一曲应是「流水」或「三峡流泉」。
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
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雅乐之祖”。
在古代,古琴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被视为君子之乐,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
因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古琴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备受瞩目。
首先,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瑟琴。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了以“琴”称为的弹拨乐器。
而在汉代之后,古琴逐渐走向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方式。
在唐代,古琴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宫廷文化和文人雅士的代表性乐器。
从唐宋以后,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奉为尊贵的文化传统。
古琴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音乐、造型和演奏三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美学方面,古琴音乐以简洁、深沉、内敛而著称,强调音与静的结合,追求奇妙的音韵和灵动的情感表达。
古琴曲调多为南国风光、宫廷雅乐、山水田园等题材,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力。
其次是造型美学方面,古琴的制作工艺精湛,从琴体的选材、结构设计到漆艺雕饰,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匠人的匠心独运。
古琴的琴头、琴颈、琴身等部件均采用传统的木制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对于音乐和艺术的极致追求。
最后是演奏美学方面,古琴演奏注重“清心寡欲”,强调音与静的和谐,倡导“商彝之声、淡若秋风”,讲究内心的沉静与情感的细腻。
古琴演奏既注重技巧,更注重表达情感,通过琴声传递文化内涵和精神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和启迪。
古琴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古琴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认识,更有助于探讨古琴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通过对古琴的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沉淀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为当代人们提供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超凡脱俗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感。
古琴入门ppt课件
古琴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古琴与书法
01
书法和古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两者相互影
响、相互促进。
古琴与绘画
02
古琴的演奏和绘画的创作都追求意境和气韵生动,两者有异曲
同工之妙。
古琴与诗歌
03
古琴常与诗歌相结合,通过音乐表现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
2023
PART 05
2023
PART 04
古琴音乐美学与文化内涵
REPO深沉、悠扬,具有独特的 韵味,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
古琴的节奏与旋律
古琴的音乐表现力
古琴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手法表现出 音乐的细腻变化,如音量的强弱、速 度的快慢等,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表现 力。
古琴的音乐节奏缓慢、平和,旋律优 美、婉转,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
实践与演出经验分享
01
演出经验
积累演出经验,锻炼心理素质,提 高舞台表现力。
交流与分享
与其他古琴爱好者交流心得,共同 进步。
03
02
参加比赛
参加古琴比赛,能够提升自己的演 奏水平和竞争意识。
自我展示
通过自我展示,增强自信心和表现 力。
04
古琴学习资源推荐
教材与书籍
推荐《琴学入门》、《琴学备 要》等经典教材和书籍,提供
部分。
古琴的曲目多与诗词、哲学、历 史等文化元素相关,具有深刻的
文化内涵。
古琴的构造与特点
古琴由琴身、琴弦和 琴弓等部分组成,整 体造型简约而典雅。
古琴的演奏技巧丰富 多样,包括拨弦、滑 弦、泛音等多种技巧 。
古琴的音色悠扬宛转 ,具有独特的韵味和 魅力。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於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麽古琴最适宜於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於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於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
曾参与制订雅乐,并著有《太古遗音》一书。
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见於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从美学的视域看古琴曲《广陵散》的人文艺术特征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从美学的视域看古琴曲《广陵散》的人文艺术特征胡君卿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古琴曲《广陵散》,是一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古代文人墨客高尚的情操和气节的琴曲,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本论文以音乐美学的研究视角为基调,对《广陵散》的人文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总结与归纳其从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的美学意蕴。
此外,通过详细解读嵇康的人格魅力,分析《广陵散》音乐创作的美学和音乐的特征,总结出了《广陵散》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
关键词:美学视域古琴曲《广陵散》人文艺术研究中图分类号:J0-05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175-05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古代遥远的三国时期,有一首古琴曲,名曰《广陵散》。
这首名曲,并未因历史年代的久远而被人们遗忘,而是历久弥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古琴曲《广陵散》散发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人生哲理、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人文艺术特征等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广陵散》之所以闻名遐迩,与魏晋时期隐居山林的“竹林七贤”名士之首———嵇康有很深的渊源。
一、解读嵇康的人格魅力嵇康,浙江省绍兴人,出生于我国古代的三国两晋时期,年限大约是魏文帝时期,即公元224年。
这是一个政治格局变幻无常、分裂动荡,社会不稳的时代。
嵇康的一生短暂而神奇,可歌可泣,可颂可敬,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非同凡响的经历和遭遇。
后人每每提起嵇康的每一桩小故事,都叫人肃然起敬,均成为后世人的美谈;嵇康的一生历经了种种磨难和坎坷,为逃避现实的逼迫,流连忘返于青山绿水间,与天地为伴,与日月对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吟诗作对,弹奏琴曲。
嵇康的文学作品就是在隐居山林旷野中,激发创作灵感而作,如同山泉迸发创作形成。
嵇康的诗词犹如战斗号角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向黑暗势力吹响抗争的号角。
如《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等诗词都体现了嵇康内心的不屈不挠、汹涌澎湃的有力抗争。
古代古琴主题内容
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古琴常常被用作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和表达审美意境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古代古琴的主题内容:
1. 山水之音:古琴常以山水之音为主题,通过音乐表达大自然的美丽和宇宙的宏伟。
演奏者试图用琴音描绘山川河流、风景胜地,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
2. 雅俗共赏:古琴既能演奏高雅的宫廷音乐,也能弹奏通俗的民间曲调。
这一主题体现了古琴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价值。
3. 仁爱之音:古琴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有修养的象征,弹奏仁爱之音是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出仁爱、和谐、宽容的价值观。
4. 闲适清音:古琴常常被用作表达闲适、宁静的情感。
演奏者通过琴音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深度思考。
5. 抒发思古愁:古琴还常以抒发思古愁为主题,通过音乐传达对历史的思考、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种主题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悠远。
6. 诗意之音:古琴与诗意的表达密切相关,演奏者通过琴音表达对诗意人生的向往,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意境。
7. 冥想之音:古琴在冥想和修身养性方面有深厚的传统。
演奏者通过琴音达到冥想、超脱尘世的效果,使人在音乐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和深度思考。
这些主题内容反映了古琴在古代文化中的多样性和深刻的内涵。
不同主题的古琴音乐表达了演奏者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不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观古琴艺术载体上组成部分的审美追求,可以感到我们的古人,不停留于形式的华丽,不满足于感官的愉悦,而体味内在的意蕴。认为“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宋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把美的本质升华为“神”。同时,因为“神”与事物互为依存,所以表现出不即不离,若有若无,致力于虚实结合,实中求虚,“乐乾,心之动也。”(《乐记》),“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李贽《琴赋》),这种物与心的精神交流。以人品决定艺品,以艺品反映人品,形成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然崦这不是终极,其终极是人以己之心,参物之神,心与特妙合之际,即是达于天道时,也就是一个即人即物,又无人无物的浑然一体的天的境界。如果琴人要想达到“天的境界”就要学会建立心与物之间的思维桥梁,那就是指超于感观和一般认识活动的逻辑推理之外,也是指心得意会而难于言传的“悟”,“悟”通过心理体验,达到“神理凑合”,正是“鸟嘀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袁枚《续诗品神悟》)。简言之,古琴艺术将宇宙、社会、人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反映出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美、意境美,以学求悟重妙悟的审美观,并通过妙悟达到“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古琴音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其中的文学和美学,在历史变革中,因表层和深层的原因,呈现出从功利色彩移位到隐逸色彩,成为“竹林七贤”型文人目送手挥的尤物,可以感到,在古琴音乐中蕴藏着自成机抒、一成风骨的艺术特点。(凌瑞兰)
中国网 2003年2月25日
历代琴书对弹琴的要求都有精辟的论述,从中可以感到强烈的审美规范。“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静。又须两手相附,若双鸾对舞,两凤同翔来往之势。附弦取声不须声外摇指,正声和畅方为善矣。”(唐薛易简《琴诀》);“所谓希音,至静久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出鬼没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未按弦时,当光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疏如寥廓,空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气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人渊源而心志悠然不已者,此希声久引伸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而日不知晡,夕不觉蛊者,此希声之寓境也。”(明徐上瀛《溪山琴况》);“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久深矣。”;”又若贤人烈士,失意伤时,结恨沉忧,写于声韵,始激切以畅鬼神,终练德而合雅颂,使千载之后,同声见知,此乃琴道深矣。“(南宋刘籍《琴议》)等,此类论述在百余部琴书中不乏其见,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弹琴时刻意追求的意有标题,而大的琴曲还有分段标题,这些标题不仅文字考究,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如《潇湘水云》(南宋郭楚望曲(有10个分段标题:1、洞庭烟雨;2、江汉舒晴;3、天光去影、4、水接天隅……(下略)。根据琴书中对琴曲的题解来看,琴曲(琴歌)的文学内涵可大致分成:叙述故事;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三类。《广陵散》(魏晋时期)是琴家们最为推崇的琴曲,它以战国时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为题材,全曲以“井里”(聂政的故乡)、“取韩”、“冲冠”、“投剑”、“长虹”等分段标题展现了聂政刺韩王的壮怀激烈场面,赞颂了一个普通百姓勇于反抗、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由于它鲜明的“不畏强暴”意识,曲名隐去其真意,取其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为名。而嵇康临刑前弹奏此曲,却反映出这乎琴曲的本来面目。此类叙述故事的琴曲还有《胡笳十八拍》、《昭君怨》、《楚歌》、《圮桥进履》、《伯牙吊子期》等。明代琴曲《淦樵问答》是至今仍很流行的曲目,它直抒文人因受统治者残酷镇压,深感祸福无常的危机,由此羡慕渔樵生活的胸臆。《杏庄太音续谱》(明刊本)题解道:“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另有《雉朝飞》一曲也是一乎直抒胸臆的典型琴曲。蔡邕《琴操》题解大意是,齐国的犊牧子年过七十还孤独一人,在野外打柴时,见到雉鸟双双飞去,于是感叹人不如鸟。此类琴曲还有《古怨》、《秋鸿》、《醉渔唱晚》、《长门怨》、《别鹤操》、《酒狂》等。《潇湘水云》是一支借景抒情的典范琴曲,作者以云雾弥盖九嶷山暗示南宋风雨飘摇的国势,表现了爱国和忧国的情感。《神奇秘谱》(明朱权)题解道:“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倦倦之意也。然水去之为曲,有悠拨自得之趣,水光去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此类琴曲还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渔歌》、《梧叶舞秋风》、《碧涧流泉》等。
琴诗是研究古琴音乐的珍贵资料。在琴诗中一方面可以领略诗作年代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从中得到有关琴名、琴人、琴曲曲目、琴曲内容、品评弹琴的记载。散见在各代诗集中的琴诗无以计数,可见琴与诗在文人手中已结下不解之缘。
古琴与美学
古琴艺术在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其载体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显著的传统美学的文化特征。宏观地看,古琴艺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衍生成意境美、神韵美、人格美和形式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几经诠释与重构,渐次形成为玄学。在“道法自然”的哲学启迪下,人们将“比、兴”手法的自然美又升华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是在貌似返回大自然的表象中,追求一种神往的自然美,它和“比、兴”手法融化为一体,构成意境美、神韵美与人格美。《大还阁琴谱》附录10《弹琴杂说》(杨表正)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古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所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上述是弹琴前的审美追求。
在琴曲中还可以看到,约有一半以上的题材来自大自然的景色、动物、植物等,它是继“山水诗”大步踏进文坛后,受“道法自然”影响的又一产物,它还在“道”上又涂上了一层“仁、义”之类的伦理色彩。在琴曲《高山》、《流水》、《石上流泉》、《潇湘水云》等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乐曲中,人们一方面寄情于山水,使之陶冶性情,感受到身心舒畅;另一方面更认为山可使草木长长、鸟兽繁衍,水能滋润万物,它们无私无求地给人们创造财富;而舒缓湍急地流淌、奔腾澎湃地冲过山壑和深浅不可测的自然属性,却是“仁、义、智”的美好象征。在琴曲《幽兰》、《梅花三弄》、《秋鸿》、《平沙落雁》等琴曲中,兰的秀质清芬,梅的冰肌玉骨,雁的鹏程远志,都反映了人们追求冰清玉洁,超然脱谷、胸怀大志的人伦品格。总之,琴曲题材呈现出鲜明的意境美和人格美。
“古琴真趣,半在吟猱”,这是古琴艺术审美追求在弹奏指法上的体现。古琴音乐强调声韵兼备,声为按弹音,属实音;韵为按弹音后手指往返滑动、震颤,出现的滑音和延续音,属虚音,这种手指往返滑动、震颤的奏法为吟猱。吟猱奏法使旋律线往复于延绵、微弱的乐音之中,给人以轻盈、安祥、圆润和微妙之感,体现出飘逸、秀丽、空灵、阴柔之美;而它与实间所形成的疏空结构,使古琴音乐具有高低有致和旋律,动静相间的节奏,散中有序的节拍,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
古代,当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劳动产品不断增多时,人们将以往对大自然的神秘崇拜,升华为精神世界的理性崇拜,这样出现了“比、兴”手法,用景或物,象征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古琴的构建亦是如此。《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中说“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上下,象天地之气相呼吸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池者水也,水者平也。沼者伏也,上平则下伏,前广而广狭,象尊卑有差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龙池长八寸,以通八风;风沼长四寸,以合四气。其弦有五,以按五音,象五行也。”上述可见,古琴的琴体各部位象征着天、地、气、八风、五行、四气等,体现着自然美。
古琴音乐中的文学和美学
中国的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尧、舜到有史可查的皇帝、贵族、文人、雅士,他们或以显赫的权位,或以精美的言词观照古琴音乐,使古琴音乐头上闪烁着耀眼的光环。而古琴音乐又融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科学、文学、艺术,构成了古琴文化,进而使中国古代文化生辉。本文就古琴音乐中的文学和美学两部分进行初步探讨。
古琴与文学
古琴音乐与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它表现在,琴歌和诗词演变的关系;琴曲的文学内涵;琴诗这三个领域。
琴歌是古琴音乐最初的表现形式,亦称之为“弦歌”,其中诗为主体,按曲咏之。这在“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年代里,无疑,琴歌能淋漓尽致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能以巧不可阶的姿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任、礼”。但是,诗人与乐工非一人,诗人不懂音乐,所作之诗须经乐工裁剪之后才能入乐,所以出现“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文心雕龙乐府》)从中可以看到,诗要成为歌,必然要符合音乐发展规律。由于乐工手中操纵着采诗人的权力,到了唐代,为了适应音乐的需要,诗体突破古诗的字数和韵律,形成绝句。正是“苏李诗出,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王昶《国朝词不达意综序》),“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绝句,律诗亦间有采者。”(胡应麟《遁叟诗话》)。随着音乐体裁的变化,绝句又与之不相适应,为此又演变了词。“自五言变为近体,乐府之学几绝,唐人所歌,多用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以被之管弦,如《阳关》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方成培《香研居词麝》)此时,唐宋词是用来“倚声填词”,其题名通常是《菩萨蛮》,《蝶恋花》,《浣溪沙》等音乐的调名。上述表明,当弦歌的音乐机制和功能逐渐成熟完善时,它有力地推动了诗体从古诗----乐府---绝句---词的演变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