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_20120301070817421

合集下载

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变迁原因:政治影响;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外来冲击;观念变化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1、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近代服饰的变化(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流行(2)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服饰特点设计的中山装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4)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多次改革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5)近代服饰变化的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3、新中国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着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服饰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与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3)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服饰开始由穿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出个性过渡二、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1)婚姻礼俗的变化:明末清初,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的简化和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风俗变化:民国成立后,开始剪发易服,迫令放足、点头鞠躬、握手、女子接受教育等第二课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1、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1)人力: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机械动力:汽车:公共汽车1924年在上海出现。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1、服饰〔1〕第一阶段①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②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③代表性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阶段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②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③代表性服饰: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阶段①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②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①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②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3、住宅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2〕海:轮船〔1865年〕(3) 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专题四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专题四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二)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现代
1.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后至60S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和 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 60S中期 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1)新中国成立后至60S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 到青睐。 到青睐。 60S中期 70S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中期盛行, 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2)60S中期-70S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穿得暖向穿得好、 过渡。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1.男子服饰 1.男子服饰 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 (2)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 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并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 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并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鸦片战争后传入 (3)中山装——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设计者为孙中山。 中山装——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设计者为孙中山。 ——在广泛吸收欧美 孙中山 1.列举民国时期男子的流行服饰 列举民国时期 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1.列举民国时期男子的流行服饰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近现代服饰变化的趋势 近现代服饰变化的趋势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合身适体、 短袍窄袖转变 转变。 (1)女性服装由宽松肥大 向合身适体、 短袍窄袖转变。 女性服装由宽松肥大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学习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阅读第一子目: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①由拘谨、保守、呆板、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②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

(2)近代男子服饰有哪几种?女子服饰主要是什么?(3)现代现代中国人的服饰又经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二、阅读第二子目: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中餐有哪几大菜系?菜系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西餐西餐什么时候传人中国?中餐与西餐存在什么差异?西餐传人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怎样的影响?三、居室建筑的变化1、中国传统建筑因各地区的和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但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北方以为典型。

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的新式住宅。

3、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4、特点:四、阅读第四子目:习俗风尚的变革2、近代社会的丧礼习俗与古代相比,又发生了什么变化?3、列举社会生活中其他风俗的变化。

4、分析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二、交流探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材料二材料三北京某周姓女,自欧美留学归来,染一种西洋习气。

一日问其母怎样嫁与父亲,母亲答曰,经媒人介绍,未曾谋面,由我父母做主即嫁与你父亲……。

某日,其门前出现了一个招夫广告牌:“吾自幼游学欧美,去岁回国,即在X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八年一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者,务请应时亲自驾临会谈可也。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 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1:请说出你所选衣服出现的大概时期 2:联系所学的知识谈谈所选服装所反映的时代信息( 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人们的心理等)
2、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粤菜
鲁菜
川菜
淮扬菜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 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封 建 迷 信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 去辫子。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 最多不过一寸。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5、影响中国社会生 活变化的因素
近代服饰:多元 化与新旧并存
50年代的时 尚:列宁装
60年代的流行: 绿军装
列宁装
绿军装
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 等苏式服装会受到青睐呢?
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 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 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谢谢指导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
清 朝
民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国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上 袄 下 裙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 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Ⅱ※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课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

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说明: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
第1页共1页。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B、鸦片战争后:①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

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西式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服装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鸦片战争后:2、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中西合璧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厚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婚礼删繁就简、火葬、简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解析考点3】 1. 以我国近代报刊、电视逐渐普及的表现及影响。 (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刊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 年,申报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维新 运动中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是《民报》、五四新 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 日报》、《解放日报》。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思想启蒙 方面,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 (2)电影:《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 影,《歌女红牡丹》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首次获 国际大奖。 (3)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 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 了人们的视野。
.阅读下了关于近代中国铁路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 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 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 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 中国共修筑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 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 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 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 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 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 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
【考点综合3】 近代以来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 繁荣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历史,同时也 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们在大众传 媒中可以说各具特色。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促 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视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 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大 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它 以互动高效、双向传受,使人们更主动、更快捷的获取信息。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RJ21---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 新支线飞机
2007年12月21日,ARJ21-700在上海 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飞 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北京首都机场 第三航站楼
空中客车A380
计划于2006年投 入使用的空中客 车A380客机的模 拟图片。这种被 称为最先进、宽 敞和高效的超级 巨型客机将拥有 555个客舱座位。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百姓步行 动力:人力、畜力 特点:速度慢
▲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进步: 1.轮船——航运交通 3.汽车——公路交通 2.火车——铁路交通 4.飞机——航空交通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动力:机械动力(蒸汽—内燃—电气)
▲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进步 1.电报:有线 无线 2.电话:有线 3. 无线 4.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
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 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 调制。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①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都 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扰、 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 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之间的交通发展不平衡
古代的通讯方式 书信(带信、飞鸽、驿站)
烽火
春 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老式 电话
20世纪90年代起, 开始逐渐普及,当 时国人有句流行语 “有事就call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二、物质生活变化之饮食变化 三、物质生活变化之居住变化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 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 “公寓 (20世纪30年代前后)
传统民居(南方)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北方)
宅泉 州 江 南 中 西 合 壁 民
鲁菜简介
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 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 、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 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 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 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 “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 ”、“汤爆双脆”、“烧海螺” 、“烧蛎蝗”、“烤大虾”、“ 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 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 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 加吉鱼”、“油爆海螺”等。
花园洋房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二、物质生活变化之饮食变化 三、物质生活变化之居住变化 四、社会习俗变迁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 等新式礼节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年 代 的 婚 礼
2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60
——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碎 花 衣
70
——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中西餐的区别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试说明】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专题概述】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个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关键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梳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1、服饰的变化及其原因(1)、服饰变化:(三大阶段)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笔记和备注区域序言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变革的影响下,中国近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汽车等交通工具,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等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西方礼仪也使中国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民俗风情发生变化,这一时期中西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但趋势是逐步近代化。

2、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受国内政治影响、经济制约和思想束缚,人们的生活单调、呆板。

3、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渗透人们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着各阶层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注意它与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联系。

教材解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服饰变化的背景: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封建传统到向近代化趋势。

2、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式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布拉吉)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土洋并存)
3、习俗风尚变革的趋势: (1)由繁琐、落后走向简约、文明 (2)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4、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 追新慕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一般规律):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 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都 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 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 “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 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 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①西餐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原因
4)中西餐区别
5)西餐传入的 影响
趋势:从传统饮食到引建筑:地域差别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2、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西式住 房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住宅 ③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如:里弄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 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 ③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 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⑤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一历史备课组李波【备课时间】:2012.3.9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重点难点】:1、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2、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料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教学案、课堂笔记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
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

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
(1)近代(1840——1949)的代表服饰:
男子:由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

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2)现代代表服饰:
①20世纪50——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

②:“文化大革命”:绿军装和中山装;
③改革开放:款式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文化)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1)特点: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2)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方饮食传入
(1)时间:19世纪40年代。

(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

(3)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4)影响:
①中西餐并行于世。

②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A.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B。

一些专门生产糕点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C。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进程和特征)
1.北方地区传统民宅:四合院。

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异大。

2.中西合璧式住房。

(1)原因: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集中居住,西式住房的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房。

(1)时间、地点: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

(2)居住者:富贵人家。

(3)名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4)家具陈设:西式家具受到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重大推动事件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2.变革表现
(1)婚姻风俗的变迁
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4)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小结]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内因:历史巨变:
政治:环境形势(革命思想、科学文化、思想观念);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2)外因:外来文化的传入。

【基础达标】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D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B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4.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B )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板书设计】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趋势
2.变化表现
(1)近代(1840——1949)的代表服饰:
(2)现代代表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文化)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2.西方饮食传入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进程和特征)
1.北方地区传统民宅:四合院。

2.中西合璧式住房。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房。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2.变革表现
(1)婚姻风俗的变迁(2)丧葬礼节的变迁(3)其他风俗的变迁(4)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作业布置】《导与练》
【课后反思】
专题四内容比较琐碎,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在授课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介绍一些相关内容,学生兴趣很高,尤其提到中国饮食文化,学生更是激动。

在今后教学中,我觉得我还是要更多给学生机会,给他们发挥的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