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练习
初中生物会考专题《生物与环境》测试题练习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1、(2020济南莱芜)如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该食物网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鼠、兔等因素统称为。
(2)图一中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
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3)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其体内储存的能量(选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4)图一中共有条食物链,鹰占第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
2、(2019莱芜)27.(8分)自然界因动物的存在而更加活泼有趣,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统计了某生态系统中四种动物一生中的平均活动时间(用百分比表示),如表所示,请回答:休息进食与其它物种关系其他活动物种甲20%55%吃种子15%追逐物种乙10%10%物种乙20%45%吃种子25%被物种甲追逐物种丙75%15%吃物种甲10%物种丁70%20%吃物种丙10%(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物种甲、乙、丙、丁属于,它们参与构成条食物链,处于食物链最末端的是物种。
(2)在该生态系统中,直接影响物种甲数量的生物因素包括;同时,物种甲也直接影响着这些生物的数量,这表明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3)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形式进入该生态系统;能量最初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方式是。
A.通过降水B.通过植物吸收无机盐C.通过植物的生长D.通过死亡的动物腐烂3、(2019•济南)如图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及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B代表生态系统的哪种组成成分?。
(2)图一中的箭头表,请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
(3)图二中能量流动的源头Y是;图中的X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4)第一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方框逐级减小代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
该生态系统中,若第一营养级消耗100千焦能量,则第三营养级最多可获得千焦能量。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 2B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 2急剧增加C .大气中CO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D .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村庄里所有的骡子是一个种群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C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群落D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是一个种群3.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 ”形增长B .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 值附近波动C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 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D .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 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 ”形增长4.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利用;植树造林B .2SO 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大量吸收2SO 的植物C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减少此类化合物的使用,找寻替代品D .汽车和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期整改5.2022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无废弃物农业模式的应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提高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C .人的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就越大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也较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迁地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7.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A.虽然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较丰富,但按生态系统成分概括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封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稳定仍需依赖外界环境C.维持生态缸的稳定性,应当设计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与小动物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相当D.随着缸中苔藓、金鱼藻、铁线蕨等植物的生长繁殖,该生态缸的质量先增加后逐渐维持稳定8.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
七年级上册生物: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练习
图1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因素中,属于非生物因素是( )A.蚜虫B.田鼠C.阳光D.蚯蚓2.图1中的植物最可能分布的环境是 ( )A.农田中B.池塘边C.树荫下 D 沙漠里3.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A.猫和老鼠B.水稻和杂草C.螳螂和蝉D.七星瓢虫和蚜虫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 )A.寄生B.竞争C.捕食D.合作5.海洋由浅至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藻类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阳光D.空气6.某同学设计表1探究 “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A.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B.统一用稻草浸出液体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D.增设一组用清水作为培养液形成对照7.表2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鼠妇生活环境时在不同地点发现的鼠妇数量,可推测适合鼠妇生活的环境是( )A.阴暗潮湿B 高温干燥C.空气混浊D.阳光充足8.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较凉快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表2C.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D.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9.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葵花朵朵向太阳C.春江水暖鸭先知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这体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改变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二、非选择题11.请运用所学知识将下列空格填写完整:(1)蚯蚓能从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获得营养,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同时,蚯蚓的活动又使土壤缝隙增加,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2)屎壳郎在牛粪成堆的地方生活,它们不仅吃牛粪,还能滚粪球改变土壤,这个例子说明生物既能___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__环境。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会影响生物。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2、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2008年贺州市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6、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8、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9、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2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2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四位同学针对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消费者C.保护鸟类对人类有利D.食物链本身就是生态系统2.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达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是 ( )A.羊吃草B.螳螂捕蝉C.鹰捉兔D.人吃木耳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和动物都有生态位的分化B.生态位分化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C.植物的自疏现象是种内竞争的结果D.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总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排除4. 以下不属于分解者的一组生物是:①弹尾虫②蚯蚓③线蚓④腐生菌⑤硫细菌⑥根瘤菌A.①④B.⑤⑥C.①③D.③⑥5.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A.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D.人工控制的结果6.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是()A.绿色植物B.肉食动物C.腐生性细菌、真菌D.阳光、空气7. 为了使中国西部的生态系统平衡不遭受破坏,并使生态系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和演化,我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下列哪一项是重要的措施()A.开山种粮食B.退田还湖C.退耕还林还草D.退耕还牧8. 校园绿地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枯枝败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蚯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A.非生物的物质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9. 下列能正确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四种生物之间关系的食物链是()A.草→鼠→蛇→鹰B.草→鹰→蛇→鼠C.鹰→草→蛇→鼠D.、草鼠蛇鹰10. 人类吃的牛肉来自于以玉米为饲料的牛,则在此食物链中,牛和人分别扮演的角色依次为()A.生产者、初级消费者B.生产者、次级消费者C.分解者、次级消费者D.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第 1 页1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年级生物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1.从 2010 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域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没关2.近几年,因为我市鼎力推行植树造林,不停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类现象主要表现了()A.环境要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要素对环境的影响C.非生物要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要素的影响3.芦山地震致使部分地域山体滑坡,很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案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芬芳,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类菊花移栽到其余地方,就会失掉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2008 年贺州市遭到稀有的冰冻灾祸,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类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生殖6.生活在北极地域的北极熊拥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以下不可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松散、肥饶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神仙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淡色的多8.生物的构造老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以下对不一样动物的构造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为翼适于空中飞翔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9.雷鸟的羽毛在冬季呈白色,春季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以下现象与此不相近似的是()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神仙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饶10.西藏野牛歇息时,体态与岩石相像,有益于捕食和御敌.这类现象表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依靠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改变环境11.生活荒漠中的神仙掌叶退化为刺,以减少水的消散;变色龙体色跟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益于防守.以上案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与环境没关1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适合的解说是()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靠环境13.以下不可以表现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响B.竹节虫形似竹节C.北极狐的体色靠近白色D.草蜥碰到敌害自动断尾第1页共3页14.以下哪一项说了然生物影响环境?()A.大树底下好纳凉B.神仙掌的叶退化成刺状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旌旗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绽放1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亲密,以下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蚯蚓使板结的土壤松散B.秋季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C.鱼儿离不开水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好多16.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够从岩石中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化作用.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C.生物不可以适应环境,也不可以影响环境D.生物能影响环境17.以下现象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神仙掌的叶变为刺B.画饼充饥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荒漠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二.解答题(共 4 小题)18.资料①:在水流湍急的河水中生计有一种鱼.它的体形较长而细,浑身鳞片较小,头和尾特别尖细,这样体形在急水中游泳时大大降低水对鱼的阻力,使它运动自如.资料②:生长在山顶的松树在风的作用下,长成了像旌旗的“旗树”.资料③:热带雨林在降雨时,植物的根将大批水分汲取到体内储存.而在日光激烈照耀下,树木经过蒸腾作用蒸发大批的水分,使空气湿度增添.当空气湿度增添到一准时,惹起降雨.从资料①、②、③中,说了然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如何影响?.19.在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停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停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用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剖析以下现象:(1)大树在秋季落叶是生物对环境的;蚯蚓能松散土壤并能给土壤增添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2)沙棘地下根的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3)水生生物大多生活在水面下150 米之内的水层中,而 150 米以下几乎没有生物生计.请你剖析:没有植物的原由是;没有动物的原由是.(4)长久生活在灰暗环境中的植物,叶片发生的变化是.20.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请将相对应的内容连线.①雷鸟的羽毛会随季节变化而变换a.生物适应环境②过分放牧,会使草原渐渐沙化③有蚯蚓活动的土壤,土质松散b.生物影响环境④生活在荒漠中的神仙掌,叶退化成刺⑤走内行道树下比在骄阳下凉爽.21.请将相对应的内容连线热带丛林中的猿类上肢长且粗壮.生物适应环境内行道树下比在骄阳下凉爽.有蚯蚓活动的土壤,土质松散.生物影响环境过分放牧,会使草原渐渐荒漠化.雷鸟的羽毛会随季节的变化而互换.第2页共3页第3页共3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练习题班级:_________ _姓名:__________一、填空题:1、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5、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6、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
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
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9、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2、判断题。
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v)2、XXX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
(x)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v)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XXX朝着光生长。
(v)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v)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v)7、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v)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假如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v)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植物终止。
(v)1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假如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x)11、假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全部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v)1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x)三、单项选择题。
生物与环境练习
生物与环境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A.小鸟B菊花C珊瑚D细菌病毒2.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水稻和稗草B.猫和老鼠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3.下列这些相互关系中,属于寄生现象的是( )A.一只鸟在树上筑巢B.蝙蝠给仙人掌传授花粉C.蚊子吸人血D.血吸虫在人体内生活4.螳螂捕禅,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合作关系B寄生关系C捕食关系 D 竞争关系5.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
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作准备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6.北极熊体色为白色,这是它对环境的( )A.影响B.适应C.改变D.影响和适应7.下列实例哪项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C.企鹅、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们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8.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D.蚂蚁搬家9.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A.都能适应环境B.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C.都能生长和繁殖D.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10.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不影响环境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C.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D.环境不能制约生物的存在11.葫芦藓只能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12.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
对此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A.光照B.温度C.空气D.土壤13.农民种水稻的田里经常长一种叫“稗”的杂草,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比水稻高,长势好,成熟早,因此,很难把它从水稻田里驱除干净。
人教版生物七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试卷答案与解析)
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单选题,每个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A. 阳光B. 温度C. 空气D. 水分解析:“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目的是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爬山虎就生长不好。
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2. 下列哪项是以鼠妇为例探究“光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A)A. 阴暗、明亮B. 潮湿、干燥C. 明亮、潮湿D. 阴暗、干燥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
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
所以A正确。
3. 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C)A.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B. “雨露滋润禾苗壮”C. “草盛豆苗稀”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解析:“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述了水滋润着生物,影响了生物的生活,使生物开始萌发.因此该诗句中描写的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D错误。
4. 沙漠里的一种鼠类白天躲在洞里且将洞口封住,夜里出来活动。
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D)A. 这是鼠类的本能B. 这是鼠类对光刺激的反应C. 这是鼠类躲避敌害的行为D. 这是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解析:白天沙漠地面温度极高,出来活动会损失体内的大量水分,而沙漠又十分干旱,为躲避高温不得不在夜里活动,将洞口堵住是为了避免外面的高温空气进入洞内,降低洞内温度,这是鼠类对干旱高温环境的适应。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B 森林能净化空气C 蚯蚓能疏松土壤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 北极熊的体色与冰雪相似B 竹节虫形似竹节C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D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 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D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4、“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C 环境影响生物D 环境适应生物5、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 生物影响环境B 生物适应环境C 生物改变环境D 生物依赖环境二、填空题1、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______环境。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另一类是______。
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
5、在自然界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例如,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这是对______环境的适应;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是对______环境的适应。
三、简答题1、请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方面?3、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请阐述这种相互影响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四、综合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 46℃时才会出汗。
荒漠中的骆驼刺(一种植物),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材料二: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厚度可达 60 毫米。
材料三: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1)上述材料中,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下面是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中所示的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
人教版生物 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1. “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这句农谚说的是下列哪种非生物因素会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A.温度B.水分C.阳光D.土壤2. 有鹰、蛇、鼠三种动物,鹰和蛇均以鼠为食,鹰又以蛇为食,鹰和蛇的关系是()A.竞争和合作B.合作和捕食C.竞争和捕食D.竞争和寄生3. 欲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尽量减少光照强度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C.尽量减少二氧化碳D.适当增加氧气4. 有些植物可以吸收甲醛等有毒气体。
这些现象说明()A.生物依赖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影响环境5. 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能改良土壤B.大树底下好乘凉C.枯叶蝶形似枯叶D.雨露滋润禾苗壮6. 滨海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浅海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造成这种藻类植物在海洋中颜色不同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气体B.温度C.盐度D.阳光7. 近年来,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的热潮正在兴起,反季节、大棚蔬菜等多个关键词进入了人们的脑海,农民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的限制因子是()A.水B.温度C.空气D.光照8. 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鲫鱼的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C.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毛为白色D.蜣螂能改良草原环境9. 如图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表示的物种间关系依次是()A.互利共生、捕食、竞争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10. 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A.能自主运动B.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能制造有机物D.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二、填空题11. 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但是南极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而煤的形成需要温湿的环境与茂盛的植物。
这一奇特现象可以支持_____学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精练一、单选题1.骆驼刺、梭梭等沙漠植物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制约生物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会制约生物的生存C.环境能影响生物D.生物会影响环境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
豆苗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捕食C.互利合作D.竞争4.环境影响生物,下列反映水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重要影响的是()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B.春江水暖鸭先知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干旱使农作物减产5.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实例中属于保护色的是()A.枯叶蝶形似枯叶B.毒蛾体色鲜艳C.羚羊奔跑快速D.蚱蜢颜色翠绿6.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草原的斑较色彩相近,以上实例体现了()A.温度对生活分布的影响B.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B.合作C.竞争D.寄生8.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B.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C.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9.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C.春天来了,一片绿色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0.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时,某班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许多组对照实验,下列对照实验中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A.湿土和干土B.光照和阴暗C.温度和食物碎屑D.20°C和40°C1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错误的做法是()A.用多只鼠妇做一次实验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B.实验变量是光照C.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一致D.这是一个对照实验1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D.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题一、填空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
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山君、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写出这条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答应改动()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动。
15.在食物链“小麦→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动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动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
()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需没有自然灾祸,就不会有动动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年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1.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适应极地寒冷的环境B. “春来江水绿如蓝”,该诗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间最常见的捕食关系2.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B. 果蔬种植者经常采用塑料大棚,体现了阳光对生物的影响C. “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农林害虫体现了生物间竞争关系D. 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 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因未及时添加衣物,得了感冒,但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
对这两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前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后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B.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C.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适应环境D. 两种现象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4. 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
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A.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B. 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C. 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D. 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5. 霜降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被霜打过的柿子味道更甜。
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 温度B. 阳光C. 水D. 土壤6. 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
民间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农谚。
这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 阳光B. 水分C. 空气D. 温度7.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 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 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C. 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D. 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8. 现将有两滴连通的草履虫培养液的载玻片安放在载物台上,在右边一滴边上放一粒食盐,如图,若在显微镜下观察两滴培养液连通处,可见草履虫()A. 向右移动B. 向左移动C. 无明显移动D. 没有特定的移动方向9. 药用植物肉苁蓉常生活在沙漠植物梭梭的根部,并从梭梭根中获得生长所需的有机物。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一片草原、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B.草原C.湖泊D.生物圈2.下列各项中,生物之间属于寄生关系的是()A.猪和猪肉绦虫B.七星瓢虫和蚜虫C.蜂王,雄蜂和工蜂D.水稻和稻田杂草3."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分C.空气D.温度4.生物小组欲"探究水质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应当设计的一个变量是()A.生长状况不同的蝌蚪B.不同的水质C.不同的饵料D.不同的温度5.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春江水暖鸭先知B.雨露滋润禾苗壮C.大树底下好乘凉D.风吹草低见牛羊6.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A.鱼类的季节洄游B.变温动物的冬眠C.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D.仙人掌的叶变为刺7.下列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的是()A.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B.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C.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净化污水D.枫树在秋天落叶8.决定荒漠中植物种类稀少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水B.土壤C.温度D.阳光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写的自然现象反映了哪种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影响()A.温度B.光照C.水分D.空气10.陶渊明在《归田园居》曾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锄禾归。
”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A.非生物因素B.寄生者C.争夺者D.生物因素11.民间有“南橘北梨”之说,造成这种差异的生态因素是()A.光照B.温度C.水分D.土壤12.下列实例中,能反映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旱灾使农作物减产B.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D.各地的雾霾天气的产生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生物关系是()A.合作B.寄生C.捕食D.竞争14.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空气B.阳光C.湿度D.温度15.下列这些相互关系中,属于寄生现象的是()A.一只鸟在树上筑巢B.蝙蝠给仙人掌传授花粉C.蚊子吸人血D.血吸虫在人体内生活二、判断题16.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只需要阳光和营养物质。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含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共20题;共56分)1.播到土壤中的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A. 种子不完整B. 土壤太干燥C. 以上都可能2.“小草→蚜虫→瓢虫→小鸟”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
A. 小草B. 蚜虫C. 瓢虫3.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荒山,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 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C. 长期旱灾,赤地千里4.阳春三月,在下列各个相同瓶子中放入相同种子,在其指定的条件下进行发芽实验,种子能正常发芽的是()。
不洒水放在橱柜一点水放在橱柜中一点儿放在冰箱(-2℃)中装满水放在橱柜中A. 1号瓶B. 2号瓶C. 3号瓶D. 4号瓶5.我们给种子编号的主要原因是()。
A. 利于回收B. 防止丢失C. 容易区别不同种子的情况6.冬天到了,并不是所有鸟类都飞到南方,有一些鸟类,比如麻雀、喜鹊会留在本地,这是因为()。
A. 它们已经适应了本地环境B. 它们无法飞那么远的距离C. 它们会通过冬联度过寒冬7.(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
A.动物之间的协作关系B.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关系为()。
A.蝉→螳螂→黄雀B.黄雀→螳螂→蝉C.树→蝉→螳螂→黄雀(3)这条食物链中共有()个消费者。
A.1B.2C.38.据介绍,蚯蚓具有超强的“吃”污泥能力,一条蚯每天可处理0.3克的造纸污泥,只要养殖3.3亿条蚯蚓就可以每天处理100吨的造纸污泥。
此外,蚯蚓还可以处理酒厂、畜禽和水产品加工厂的废弃物和废水。
蚯蚓处理垃圾的能力可谓前途无量,如果让你帮蚯蚓选择,下面的“垃圾”中,()适合它。
A. 埋在地下的城市垃圾B. 干燥处理后堆在地面的食物垃圾C. 可供回收的纸张、塑料垃圾9.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他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梯度练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都体现了()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2.(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句话体现了(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3.(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A.环境能适应生物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4.(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5.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6.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A.具有发达的根系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C.具有较大的叶片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7.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应是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二、非选择题8.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1)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C.丙坚持每次都用同一个干湿计来测量三个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D.丁为了更方便稳妥地测量,在灌丛中把干湿计放在地上进行测量。
(新版)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2.非生物因素:光、______、水、______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1)______关系。
举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______关系。
举例: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
(3)______关系。
举例:一个窝里的蚂蚁。
二、对照实验在研究________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___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的实验。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________的影响,生物必须________才能生存下去。
同时,生物也__________和______着环境。
2.举例。
(1)荒漠中的骆驼,_______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 ℃时才______。
(2)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________。
(3)对寒冷的适应: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________的厚度可达60毫米。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______。
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______,生物也在不断______,适应环境。
答案:一、1.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2.温度空气3.其他生物(1)捕食竞争合作二、一种条件不同相同三、1.生态因素适应环境影响改变2.(1)尿液出汗(2)长很多(3)皮下脂肪(4)疏松3.改变进化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1)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
光能影响动物的体色,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很窄,温度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3)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04.20 11:35:30 1(2014北京海淀期末, 20)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A. 使用取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B. 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2014北京西城二模, 4)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华北地区种植的杨树林构成了一个种群B.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发生显著变化C.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 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D.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3](2014北京西城一模, 4) 米象是一种以小麦种子为食、活动能力弱的昆虫。
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没有天敌的环境中, 温度和小麦含水量对该种温带米象种群增长率(rm) 的影响, 如图所示。
据此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调查小麦中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B. 在30 ℃、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危害较重C. 在25 ℃、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数量开始下降D. 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 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4(2014北京东城3月调研, 4) 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 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 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 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A. 群落甲B. 群落乙C. 群落丙D. 群落丁5(2013北京西城二模, 4)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 正常情况下, 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 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不同密度下, 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 gB. 随种群密度的增加, 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体重增加减缓C. 高种群密度下, 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D. 低种群密度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6(2014东北三校二联, 32) 下图甲表示自然界中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 图乙表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种群实际大小。
图甲图乙(1) 图甲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型曲线, 图乙中物种最可能符合这种增长模型。
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 分析图甲中曲线, 与D段相比, 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A. 食物和天敌B. 气候和传染病(3) 图乙所示的生态系统中, 物种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
(4) 若图乙中的1、2、3三个物种构成一条食物链, 则应该是。
7(2014北京西城期末, 27) (13分) 土壤中小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等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请分析回答:(1)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重金属污染地区不同地块的土壤中, 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 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个∕单位体积)①由表1可知: 距重金属污染源越近。
重金属能沿进入生物体内, 并随升高不断放大。
②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
(2) 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 结果见表2。
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取决于类群数和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两个因素: 群落的类群数越多, 各类群的个体数量差异越小, 多样性指数越大。
群落的优势度是指群落中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个体数量的比例。
表2施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根据表2结果分析, 施有机肥后, 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增加, 但减小, 其原因是: 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增大时, 使更显著。
8(2014山东理综, 27,12分)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 根据图甲分析, 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 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 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填“偏高” “偏低” 或“不变”) 。
(2) 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 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 该过程称为。
(3) 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 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和(填字母) 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4) 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9(2011山东理综, 26,15分)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 。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 图中食物网较简单, 因此,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能力较差, 其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 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 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kJ的能量, 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kJ和kJ。
若去除蛇, 且狐的数量不变, 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 则会导致该草原的锐减或丧失。
(3) 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 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 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 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 则导致调查结果(填“偏高” 或“偏低”) 。
(4) 草原干旱时, 兔摄取水分减少, 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 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进而引起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减少排尿量, 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10(2014北京海淀二模, 31)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 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 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 蚯蚓属于,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 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2) 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 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
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 与土壤混合均匀, 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 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 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其目的是。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 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
②据表分析, 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未分解叶的消耗量, 在不同叶片中, 对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 依据上述实验分析, 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 有利于增加的数量和种类, 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9(2014北京朝阳一练, 5) 黄花刺茄是具有很强的耐贫瘠和耐干旱特性的草本植物, 原产北美洲, 我国于1981年首次发现该物种入侵, 目前已在多省区有分布, 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黄花刺茄可以增加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B. 荒地、路边、弃耕地、过度放牧的草地, 黄花刺茄可取得优势地位C. 控制黄花刺茄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人为铲除, 化学防治最好D. 导致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 型疯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10(2014北京石景山期末, 19)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 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 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五年来该河流中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改变B. 甲种群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 大量投放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种群的蔓延D.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11(2014四川绵阳二诊, 5) 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 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
下图表示目前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B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A湖, 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B. 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 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 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D. 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12(2013北京海淀期末, 39)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 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的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 栖息地破碎化形成的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 这种趋势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 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13(2013广东广州二模, 4) 两种物种间(如某种灵长类动物和蟒蛇) 存在“互动多样性”的现象, 即存在多种类型种间关系。
下列相关描述不合理的是()A. “互动多样性” 现象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 蟒蛇可能成为灵长类动物的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C. 物种间的“互动多样性” 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 种间关系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14(2012北京朝阳期末) 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果园中适当增加生物数量, 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各营养级的数量保持稳定15](2014北京丰台期末, 32)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重组可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 从而提高遗传多样性B. 生物入侵可增加生物种类, 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就地保护可保护生物及其生境, 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6(2014苏北四市联考, 19) 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因环境阻力的存在, 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 型增长B. 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C. 形成曲线Ⅱ后, 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D. 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17(2013北京西城一模, 31) 巨桉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广泛用于人工造林, 具有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